电影《寄生虫》拿四项奥斯卡奖,是否实至名归?

空谷幽客


答,电影巜寄生虫》拿四项奥斯卡,大奖是实至名归,因为电影如果不好,别说获奖就连提名都提不上,获四项大奖就说明影片好,被认可所以实至名归。


新中有数389



首先,这很强,韩国电影获得金棕榈+奥斯卡最佳,这是亚洲电影史上未曾出现过的境况,说一句奉俊昊创造历史不过分。

其次,今年算得上是奥斯卡的一个大年(相比前几届而言),提名最佳影片的各部电影都有各自的支持者,所以从我的主观角度来说,不管最佳影片是《1917》,《寄生虫》,甚至是《爱尔兰人》都我而言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从客观角度而言,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19年5月,《寄生虫》获得金棕榈,随后美国上映,口碑甚佳。

19年11月,《爱尔兰人》上映,随后博彩预测《寄生虫》第一,《爱尔兰人》第二。

19年12月,《1917》上映,黑马杀出。

20年1月,《1917》在各前哨奖,风向标,英国奥斯卡大杀特杀,形势一片大好,几乎可以内定奥斯卡最佳影片。

然后《寄生虫》就在这种局势下顽强跑出。

直播时我看《寄生虫》拿了最佳剧本,内心毫无波动,然后《极速车王》拿了最佳剪辑,我心想《寄生虫》应该没有BP了,随后最佳外语片给了《寄生虫》,我波澜不惊。但最佳导演颁给奉俊昊时我开始重燃起那个大胆的想法,因为我原以为会颁给萨姆·门德斯的(按照传统,最佳影片会在剧本、剪辑、导演这几个奖中有所斩获)。最后琼·芳登颁奖时有一个明显的迟疑,我顿时get到了大事即将发生...

再来说说第三:奥斯卡选择将最佳影片颁给《寄生虫》确实是一个爆冷,但也还算是可以理解。这事要结合另外几件事一起看:

1.流媒体的崛起。今年netflix系的电影几乎食白果(除了劳拉邓恩拿了最佳女配,《美国工厂》拿了最佳纪录片),《婚姻故事》欢乐陪跑,《爱尔兰人》挂零,马丁·斯科塞斯在台下坐得快睡着了(所以奉俊昊拿最佳导演时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致意马丁真的很赞了)。这是奥斯卡对流媒体的抗拒,毕竟netflix的崛起确实影响到了整个电影行业,奥斯卡对此自然是不高兴的,不管是《美国工厂》还是劳拉邓恩得奖时,只是一提到“Thanks to netflix”台下顿时鸦雀无声。

2.流媒体的崛起,就意味着奥斯卡的衰落。随着大众对电影的了解日益增长,奥斯卡现在的声势已有些不如从前,反而是戛纳和威尼斯等电影节的影响力日益增加。为了保持奥斯卡的影响力,学院确实是需要拉拢更多的电影力量(但又不能是流媒体的电影),正好赶上了《寄生虫》的到来,既是一部国际电影,又有阶级议题,而且质量也确实好,为它开个先例其实是可行的,此后可能会有更多的国际电影在奥斯卡出现也说不准。

3.过去几年的颓势,正如我前文提到的,过去几届的奥斯卡相对算是个小年,历届最佳分别是《爱乐男孩》(狗头)、《水形物语》和《绿皮书》(你们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不是说这些电影不好)今年如果按照过去的传统选的话确实应该选《1917》,但如果今年要选择创新的话,那么《寄生虫》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寄生虫》所反映的问题,不仅仅是今天韩国的问题,而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社会以来,普遍存在的公共性问题。当然,以前也有很多导演在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呈现,比如贾樟柯的《天注定》亦或者库布里克的《大开眼界》。但是这些电影选择了用白描的方式来对剧本进行日常化的还愿,效果适得其反。观众会本能排斥这样的作品。而《寄生虫》,则用一种类似舞台剧的形式,逐层演绎出贫富差距与人性的扭曲,给个体与社会,甚至时代,所带来的困境。荒诞的黑色幽默与伪悬疑的气氛烘托,都很容易抓住普通观众的眼球。当观众被吸引进导演的叙事语境当中后,电影本身是所要表达的主旨也就更加清晰了!

故心城


个人不喜欢。剧情夸张,丑化穷人,凸显下层的丑恶。心目中,最佳是1917



一路扪心问诊


这部《寄生虫》在韩国甚至国际社会上受到了很大的关注,拿到奥斯卡奖也是实至名归了。

电影讲述的是住在半地下室的无业游民的韩国一家四口,长子因为通过朋友的介绍所以意外的成为富豪人家的女儿的外教,又抓住这个机会,把自己的妹妹、父亲,还有妈妈陆续地介绍到这个朴社长家里工作,成为了依靠朴社长生存的“寄生虫”,却又在无意中发现富豪家里还有着其他的寄生虫

这部电影很难定义它是悲剧还是喜剧,它打破了某种类型上的定义,感觉上半段是喜剧,后半段是悲剧。电影的上半段在看的时候会觉得好像一种黑色幽默一样,让人看着很愉快。看着这一家四口陆续地通过各种掩饰和精湛的演技成功地“就职”朴社长家,就好像看到有能力的职场新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功进入到大企业一样的那种快感。但是渐渐地你会陷入沉思,也会觉得紧张感和不安感越来越强……因为使用这样的“能力”再怎么也是一种欺骗,甚至是犯罪。

电影重要的转折点是朴社长一家人去露营不在家的那个夜晚。穷人一家四口在富豪家里喝酒享用美食聊天,然而被辞掉的前家政阿姨突然来访并说明自己离职走得匆忙忘了拿一些个人物品,然而那个个人物品居然是隐居在朴社长家里不可见天日的深层地下室里的丈夫!

从这里开始,整个电影的节奏加快,紧张感更加强烈,电影的风格也开始转向悲剧,暗沉、黑色、抑郁

导演也非常好地通过电影美术来表现了这种转变。穷人的一家人回家的路又长又暗,需要不断向下,下到阶梯的下边,再下到地下室……这与富豪家人的房子及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去朴社长的家需要不断向上走,画面是开阔的,明亮的。朴社长的家门口有一块开阔的绿地,可以开派对,可以在这里享受阳光浴;然而,住在地下室的一家人唯一的窗连着地面,时不时可以看到喝醉酒的人随意的小便……家门前的“风景”对比同样明显。

电影中一直提到一个敏感的词,那就是味道。准确的说应该是臭味。地下室的一家人拥有着洗不掉的某种共同的味道,其实在这个社会当中,很多时候就是通过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来区分人类的阶级的。在这部电影里,你可以看到很多社会问题,如阶级两极分化。但是一定会给你一个思考,我们这个社会的寄生虫是谁?为什么会有寄生虫?他们又该何去何从?自己是不是一只寄生虫?

看完也许你会失眠,但是是那种有意义的失眠。

因为怕涉及剧透,很多情节我不打算再谈。在演技方面,崔宇植是一个不断会给人惊喜的韩国男演员,他的表现总是超过对他的期待,演员之路还很长很长,真的未来可期。

对于电影的结局,我一直很好奇其他观众的想法。我既觉得男主人公有可能买得起那栋房子又觉得他一辈子都不可能买得起。韩国现实很残酷,他想要奋斗到能买那样的房子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但是我又觉得一个那么能够豁出去的聪明穷小子,也许拼命也能挣到那么多钱吧,你认为呢?


电影天堂小旋风


由韩国导演奉俊昊执导韩国影片《寄生虫》连夺4项奥斯卡大奖

在此之前,《寄生虫》已经被戛纳电影节授予捧回金棕榈大奖,实现韩国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

而后,《寄生虫》又在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上喜提“最佳外语片”,成为2020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最大热门作品。

《寄生虫》是奥斯卡奖项开始以来第一个获得奥斯卡奖的韩国影片,这对于《寄生虫》全体成员来说是一个很惊喜的消息,也不辜负他们全体成员出席这个盛宴了。喜欢韩国影片的观众都知道韩国电影一般擅长拍摄揭露人性丑恶一面,剧情不拖拉,环环扣人心弦,所以这次《寄生虫》能够在众多影片中脱颖而出也是意料之中的。除了这个最佳原创剧本奖之外还有一个“国际最佳影片”的奖项也是由《寄生虫》拿下了。

包括被誉为“英国奥斯卡”的英国电影学院奖,《寄生虫》同样在“最佳非英语片”奖项中脱颖而出。

但人们对《寄生虫》此次冲奥之旅的获奖预测,更多是认为它能捧回“最佳国际影片”奖。

结果,《寄生虫》不仅顺利摘得“最佳国际影片”奖,还将“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导演”以及“最佳影片”悉数囊入怀中。

当年《卧虎藏龙》可谓是风光无限,在奥斯卡所得的最高荣誉也仅仅是“最佳外语片”而已,

而《寄生虫》却将奥斯卡大奖一举拿下,可见这部片子的评价有多高了。

作为一部彻头彻尾的韩国电影,《寄生虫》几乎没有可能斩获“最佳国际影片”之外的重量级奖项。

但这一次,奥斯卡评委会显然对《寄生虫》情有独钟,不惜把“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全部授予该片。

《寄生虫》所得的奖项荣誉,为韩国电影翻开了新篇章

而《寄生虫》的导演奉俊昊,更是因此步入事业巅峰,他如今在韩国影坛的地位,恐怕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当你看了这部电影之后,肯定觉得四项奥斯卡奖项是《寄生虫》该拿的。


大飞爱吐槽


寄生虫确实很不错,但剧情上有些硬伤,不算完美,得奖更像是是委员会的权衡之举,主动打压网络电影霸主奈飞的爱尔兰人,小丑过于阴暗非主流,所以只能1917和寄生虫二选一,相比于1917的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寄生虫要表达的东西更丰富更贴近奥斯卡的胃口:讽刺社会。

接下来说说寄生虫的剧情硬伤。首先再次声明,这是一部优秀电影,我的见解有些鸡蛋挑骨头。前半部我以为是在讲述为生活所迫的的诈骗家族,结尾才稍微的感觉到是在表述社会贫富悬殊的压抑。而前半段一直很快乐的家庭,主人公却因为毫无心机的富人太太的无心之语而挥刀杀人,转变过于突兀,让我很难接受。如果有更多的剧情作为铺垫会更好些。


打怪兽的99


2020年第92届奥斯卡圆满落幕,这届奥斯卡最大的惊喜是韩国电影《寄生虫》拿下了多项大奖。最佳影片:《寄生虫》;最佳导演:奉俊昊《寄生虫》;最佳原创剧本:《寄生虫》;最佳国际电影:《寄生虫》 。

非英语片首次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实现了韩国电影甚至亚洲电影的历史性突破,这在奥斯卡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历史性突破。《寄生虫》披着喜剧的外衣,揭露社会现实,是一部值得多看几遍的电影。主演宋康昊是韩国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演员,他演技精湛,是很多经典电影的主演,例如《辩护人》,《杀人回忆》,《汉江怪物》等。

《寄生虫》从上映就口碑爆炸,无论是专业影人还是业余影迷都给予了影片高度的评价。这部电影没有刻意丑化富人阶层,影片中的富人什么坏事也没做,但我们就是忍不住恨他们,这是导演奉俊昊的功力,也是影片的一大特色。

关于这部电影,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是穷人一家躲在富人家的客厅里,富人朴社长和妻子说金基泽(宋康昊饰演的司机)身上有一股味道,一股地铁里的味道。这种味道实质上是穷人的味道。影片中还有很多对比的场景,穷人那边因为暴雨流离失所,富人那边暴雨过后开派对。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阶级壁垒那么坚固,无论穷人怎么努力,多么聪明,也无法轻易打破,这是赤裸裸的现实,冰冷残酷。

如今这部电影在奥斯卡出尽风头,也将再次在电影圈引发热议。作为中国影迷,期待我们能有更多优秀的作品被世界看到,愿中国电影也能创造更多振奋人心的荣耀时刻!


漫谈闲说


《寄生虫》能成为创造奥斯卡历史的影片,应该和它获得戛纳金棕榈奖最佳影片奖、第77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等诸多重量级奖项的原因相同,正如奉俊昊所说“最个人的东西就是最有创造性的东西。”

《寄生虫》的故事是有趣的,主题是深刻的,娱乐性和现实主义相得益彰,通过对韩国社会的剖析展现了全球贫富差异的事实。一部好的影片绝不只是拍给某一部分人看的,而是不分国界的观众都能有所领悟。




深夜废话君


在疫情不能出门的氛围下,我格外烦躁,于是我忍不住再简化归纳一下傻逼寄生虫为什么是大烂片。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物内核性质的转变。你想,一家蜗居半地下室、上网靠蹭......就这么几个人,在一个情节之后,瞬间变身超能特工队,一个接一个干掉之前雇员,那种谈吐、知识储备、心理素质还有手腕,完全双商爆棚,个顶个的厉害角色。从上一种状态到下一种状态,完全是质变。什么原因的和条件促使了这种变化?没有,情节需要。王晶都不敢这么拍。唯一能解释的手段就是给这种质变赋予神性,事实上导演也是这么做的,就是剧里那块石头。但关键后面质变又再次质变,状态又从牛逼变为傻逼,这在石头的处理上就开始手忙脚乱或者干脆回避了,于是这电影就成了一泡污。

以及,关于那个牛逼的状态,黄章晋归纳得不错:金家人都有强烈的财富欲望,敏锐的机会嗅觉,把握机会的非凡创造力和想象力,惊人的自控和自律能力,无所顾忌的手段,异乎寻常的冒险精神,超人般的临场抗压和应变能力。这种人是什么人?是约翰·洛克菲勒,扔到沙漠里也会发财。


托米缸的托拉斯


《寄生虫》在任何颁奖典礼上都是有资格竞争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重量级奖项的,之前在戛纳电影节《寄生虫》已经大获全胜,如今再一次“横扫”奥斯卡,可以说既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寄生虫》此前已经取得的成就表明了这部电影在艺术上的成就,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想必也对这部电影传达的阶级对立这一主题印象深刻。因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对立,这部影片受到了西方社会的普遍认可。但是一部非英语影片拿下奥斯卡最佳电影,这是史无前例的,这部影片注定震撼西方世界,同时也注定载入影史。



外语片拿下最佳影片,这是奥斯卡颁奖典礼从未有的,可以说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在这之前,无论一部外语电影如何的出色,奥斯卡最佳影片一律对其开红灯。

个人认为,这部影片之所以征服奥斯卡评委,成为别无选择的存在,并非因为电影的拍摄手法或者说其艺术价值,最关键因素是这部影片强烈的现实因素,影片充满着秦俊昊导演对未来世界的思索和看法,以极具写实的风格和无处不在的暗示展现了当下社会人民最关注的话题,并且展现出了最强烈的讽刺与鞭笞,但偏偏这种讽刺确实最无力的,因为越是强烈的表达,就越显示出无力,更越发真实。


而这种无力才是打动奥斯卡评委的最核心因素,因为每个评委或多或少都受到这种无力影响,他们选择这部电影,更多是希望这部影片能被更多的人关注,更多的是希望更多的人……

当然,这部影片本身从剧本、镜头、剪辑、画面、布景、配乐等等,都是上乘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