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小篆都是什么时代的书法?它们都有什么区别?

让好成为一种习惯!


简单的说大篆是从殷商甲骨文到秦代小篆近千年间所使用的文字,大篆又称籀文、钟鼎文、金文。

小篆是与大篆相对而言的篆书,指秦统一文字以后的规范化了的新书体,也称“秦篆”。


弄墨人3476384831199


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每一大类又可细分。篆书是大篆和小篆两种字体的合称, 大篆出现的时间比小篆为早。

大篆即金文,也叫钟鼎文字,指商周期间在金属器铭上铸造或锲刻的文字。

小篆单指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所颁布的文字政策—书同文,由李斯、赵高等以秦国原有的文字为蓝本,总结创造一种新的书体—小篆,也叫玉箸体。

大篆的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汉字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二是规范化。大篆的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笔画饱满圆润,布局匀称疏朗,呈现出古朴浑厚。

小篆特点: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觉智师兄


我国早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的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文字,如我们熟知的甲骨文,写在龟的腹甲或者兽骨上面,然后发展为金文大篆,秦小篆,汉隶,魏碑,行草书,楷书等

大篆主要指的是金文,它是流行于甲骨文之后,也就是殷周时期,到秦始皇中间这一段时期所流行的文字,她大多住客在祭祀用的青铜器上,有时也可在其它的物体上,至春秋战国时期,金文开始以向着笔画为单元的笔画文字篆书发展,这个时期的文字还属于发展时期,并不是很成熟,是从象形文字象笔画文字过渡的时期,到《石鼓文》这一时期的文字和之前的金文相比较起来已经算是大字所以把这一时期发展的书体称为金文大篆,现在可以看到的金文有《吉日剑》,《中山王厝方壶》,《石鼓文》。

小篆指的是秦始皇时代的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颁布政令,统一文字,他将其他国家的文字统一为更加成熟的篆书小篆,小篆是由粗细均匀的线组成的笔画文字,字迹里面已经看不到铸造的部分,以及仅仅描绘轮廓的文字,而是构成文字的笔画,已经脱离了象形文字这个称呼,现在可以看到的秦小篆书体的典范是《泰山刻石》,《峄山碑》等等,它们都是,有粗细均匀的线,从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构成,讲求字体的对称性以及笔画之间的布白关系,不论字的笔画数有多少,每个字的尺寸大致相等。

所以,小篆是大篆,成熟化的标志和发展,











又木几


大篆和小篆的区别

篆书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书法字体,虽已不太常用,但在我国书法和书法史中仍是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的。也是很多书法爱好者喜欢研究和临摹的字体。

在伏羲氏的时期,我国就产生了文字。那时的文字主要是刻画在龟甲以及兽骨上,称为甲骨文。其中有描绘物象的图画,还有用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的符号,逐渐形成了文字。之后逐渐完善,字形越来越规范和丰富,形成有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和刻在石鼓上的石鼓文。这些统称为大篆。

之后,秦朝大一统,始皇命李斯创造了小篆。小篆由大篆省改、简化而来,小篆字体略长,比之大篆笔画更加整齐圆匀秀美。在秦朝大一统之前,因为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长期割据纷争,那时语不同声字不同形。秦始皇大一统之后,想把天下的文字都统一,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擅长书法的李斯。李斯将大篆删繁就简,创制了一套笔画更简单,书写更便捷的字体,秦始皇看了很满意,于是就下令定为了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字体。也就是小篆。

小篆的出现,虽是李斯特意所造,却是符合文字发展规律的,而小篆出现后全国文字统一,更是顺应时代和历史的发展潮流的。

而大篆到小篆的演变,在我国书法史、文字史上都是极重要的一页。这样一种文字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有着非常重要和巨大的影响。

之后的各种汉字字体也都是承袭小篆演变而来,包括现在的汉字,虽然看起来跟篆书差异巨大,但事实上也是一脉相承的。

篆书作为一种书法字体,现代虽然已经不再广泛使用,但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书法字体。有许多书法名家和书法爱好者仍然会运用和书写篆书并研究篆书,而篆书中所蕴含的古老的韵味和艺术美感也使它常常出现在现代艺术设计和书画作品中。

峄山碑


下面我教大家一些书写的要点

大家都熟知,篆书是最早的一种书体,和隶书、楷书以及行草书来比较笔法相对简单。篆书的起笔、收笔都要求逆锋,即起笔要藏锋,收笔要回锋。篆书的线条要求具有浑圆的立体感。要使线条达到这种效果,必须是中锋用笔,即常令笔芯在点画中间行,中锋用笔是学习书法的关键,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讲到:“篆尚婉而通”,说的就是临习篆书应以中锋为主,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此外,在临摹过程中还要注意行笔速度要平实稳健,书写时也要平心静气,不激不励,心无旁骛。

篆书有大篆、小篆之分,大篆和小篆的线条质量是不一样的。小篆的线条像古代的“玉箸”,犹如“铁线”一般。起笔和收笔都是圆的,线条要求圆润饱满,粗细均匀,左右对称。所以在书写小篆时,尤其要注意节奏和速度的把握,起笔的时候要轻要慢,逆锋行笔后,在中段行笔要绝对的匀速平稳,一气呵成。收笔的时候也是要像入笔一样轻轻提起来,然后略微快一点回锋收笔,这样写出来的线条才会有弹性和力度。

峄山碑高清大图

而大篆的线条像“纺锤”,饱满厚重,苍茫老辣,充满了金石气,书写大篆时中段要求抵笔涩行,用篆籀笔法进行书写,写出的线条才会仓桑老辣,大篆的线条厚重老辣、金石气很浓。说道这里,大家该问了,什么是金石气呢,金石气就是指线条的外部因浇铸、风蚀、生锈等原因,形成了比较粗糙,凹凸不平的轮廓线。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除了中锋用笔以外,还要掌握一种技能,就是篆籀笔法,即在行笔的过程中毛笔的笔毫是裹着的,笔毫不能散开,必须让笔毫像绳子一样的裹紧,如果仅仅是中锋,按笔往往都会使笔毫铺开,形成比较宽的墨痕,而裹毫的线条,墨水渗透到纸上的轨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线条质感就常带有颗粒性的枯笔形态。要获得这样的效果,需要在起笔逆锋回笔时,当感觉笔锋开始散开时就微微用手指捻动笔管,就像搓绳子,拧毛巾一样的道理,将笔尖通过回旋的方式将笔锋裹住,让笔毫微微扭曲起来。大篆常用的就是这种笔法。另外行笔时候切忌不能快,不能太顺滑,要做到裹毫涩行,大家可以感觉一下下雨天在泥地里行走,好像跳舞时的拔泥步一样,有一定的阻力,也就是用这种感觉去增大毛笔和纸面的摩擦力,这样书写出来的线条才有厚重感,力量感,才富有金石气。

裹毫,毛笔笔锋微微绞转扭曲

散氏盘


2年后的绘画大佬


大篆和小篆的区别有:

1、时间不一样: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大篆是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而成的。

2、特点不一样:小篆的特点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大篆的特点则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3、历史意义不一样: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的过程。大篆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



书法斗


篆书的演变

大篆,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如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许慎 也说:"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古文或异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因此后人都认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种形体了。

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种石器,无疑是中国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体类小篆而较繁复,似宗周彝器而较端整,堪称为典重严整。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中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可谓赞赏之至。石鼓文向为艺林所宝,但北宋以后,帖学大兴,少人临之,直至清代中叶以后,考古尊碑之风复炽,石鼓文字,尤为书家推重。吴大,能得其典重严整韵致。吴昌硕则发其遒古为雄拔之气。两人书法,皆雄视当代为后世所重。

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是周朝时期的文字,广义来说,甲骨文和金文都属于大篆。在周朝,经过了几百年的混乱后,不同的国家发展出了不同的文字,我们可以把它们都看成各种大篆。在统一六国后,秦国综合了七国的文字制定出了一种通用的文字,也就是小篆。现代汉字就是从小篆演变而来的。虽然小篆已经有近2200多年的历史,但它仍然出现在我们今天的许多场合中,尤其是艺术设计和书画作品中。

大篆 大篆是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的统称,其用笔与甲骨文味道迥异,风格浑厚朴茂,结体绚熳多姿。

小篆 小篆是指秦始皇时命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以秦篆为基础,统一六国文字而出现的一种简化的规范文字。小篆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而且有规可循,是识篆与了解文字本义的唯一门径。小篆发展到清代,线条变粗,而且突破笔画粗细、迟速、顿挫、轻重、方圆的变化。小篆的另一个分支是汉篆,用笔上掺以方折的隶意,而入印的篆书更为方折,又称缪篆,即摹印篆。


超级科学奶爸


大篆我们泛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小篆相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而命李斯规范文字书写而成。《峄山碑》(图七)就是李斯所学的经典小篆。秦以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图一、图二),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 大篆狭义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讲到石鼓文不得不提的一个书法家,就是民国时期的吴昌硕。

吴昌硕以临写石鼓文(图三、图四)称誉于世,石鼓文的风格原本属于比较工稳端正一路,而吴昌硕的石鼓文却写出了一种流动感,更以遒劲老辣、笔墨厚重为其主要特征。

后人学石鼓文者,多以其为圭臬,反倒是学石鼓文原本工整一路风格的愈见稀少,由此也足见吴派石鼓文影响之大。

继李斯小篆之后,唐代李阳冰(图五)、清代吴熙载(图六)、邓石如等小篆自成一派。









简艺书法


大篆和小篆是两个概念的字,并不是简单的理解成两种字体,它们有各自的存在时间、文字体系,有存在地域区别、文化差异等,下面将分点了论述。

第一,涵盖的定义不同。大篆,并不是一种字体,它是多重字体的统称,只是同时存在于一个时间。可以笼统的归纳,夏朝到战国这段时间所出现的文字都可以归纳到大篆的范畴。而小篆则是一个具体的字体,它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文字的产物,总结之前七国文字,归纳出来的结果。

第二,具体的文字内容差异很大。大篆体系繁复,从夏朝的甲骨文到春秋战国金文等的文字,各国有各自的文字体系,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文字构成,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文字体系。就单单战国七雄,一个字就可以有七种写法。而小篆是总结过去的文字,经过提炼得出的一个具体字体,字体结构严谨,用笔用字都极其成熟,是比之前更成熟更具体的一个字体体系。

第三,存在时间不同。大篆在秦国统一七国后就不再使用了,只存在于各种文物中。而小篆在秦代灭亡后,还一直被后人沿用,直到现代。

以上三点是分述它们之间的不同点,从书写角度而言,它们有一些共同点。从现在存世的文物中,通过对文字的对比,大篆和小篆在字形结构上已经是成熟的方块字了,两者都是方块字;在书写规矩上,用笔一致,线条要求均匀匀称,转折圆转;造字原则上,都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大篆和小篆的异同可以充分说清楚了。







新堂的艺术生活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大篆是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而成的。




画呀画呀画


大篆和小篆的区别:

1、时间上: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大篆是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而成的。

2、特点上:小篆的特点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大篆的特点则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3、历史意义上: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的过程。大篆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