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圣王羲之的典故,你知道什么?

儒学代言人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闻名于世,众人所知。他的“东床快婿”这个典故也是很有名,流传至今。

我就来具体讲讲“东床快婿”这个典故。

“东床快婿”实际上是一次政治联姻。王羲之出身于门阀大族,背景显赫。西晋王朝覆灭之后,司马睿在王羲之的两位叔父王导和王敦的辅佐下,在建康(今南京)登基称帝,成立东晋。

然而,东晋的政治局面极不稳定,祸起萧墙。东晋成立五年之后,王羲之叔父王敦率兵造反,而另一个叔父王导忠于朝廷,奋起抵抗。

王导由于兄弟造反,他虽然因此常去朝廷戴罪,但内心是惶恐不安的。生怕司马睿对他的行政管理权拿掉,所以急需要找个有力量的同盟,联姻无疑是过去最常见的方法。

当时山东有一群流民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因为没有自己的家园,打仗特别厉害,特别拼命。于是王导就去联络这支军队,主动提出来要和流民军队的最高领导人郗鉴联姻。

郗鉴也希望在朝廷有个靠山,这样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的结合无疑是最佳结合。郗鉴就答应了这门亲事,他有个女儿叫郗璿,19岁。

郗鉴派家人到秦淮河边的乌衣巷来择婿,王羲之这个大家族当时适婚的男孩子很多,王家子弟个个精心打扮,都愿意成为郗鉴的女婿。然而,王羲之和其他王家子弟不同,他躺在自己自己房子里面东窗下边的竹床上,衣冠不整,坦腹露胸。

郗鉴的家人回去向郗鉴回报,说王家子弟都很好,只有其中一个年轻人,不修边幅,坦腹东床。说的正是王羲之。

没想到郗鉴说,那个就是我要选的女婿。

这就是“东床快婿”的典故。

“东床快婿”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佳话,还是有其他原因的。

王羲之的那个年代纳妾是很普遍的现象,比方说,他的好朋友谢安,东山野游,就带了一众妻妾,羡煞旁人。王羲之晚年给一个好友写过一封信,当时他58岁,说我有七儿一女,都是一个人所生。可见他一生再没娶过第二房太太。这样的婚姻在那个年代是极其可贵的。他和郗璿两个人一辈子琴瑟和鸣,所以“东床快婿”是一桩美满、为人称赞的婚姻。如果不是一桩美满、为人称赞的婚姻,也不会成为一个千古佳话。


好香白米饭


关于书圣王羲之流传世间的典故很多,诸如其夜贴春联的典故曾广为流传。

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可谓名重一时,许多人甚至连王羲之只言片纸也都视若珍宝。传说在一年新年,王羲之连续在门口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爱他字的人偷着揭走了。临除夕,不得不又写了一副。这次他怕再被人揭去,采取了一个小手段:将对联上下裁开,各先贴上一半。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这样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红火的内容,反而是有些不吉利的话语,也就不在揭了。到了新年黎明时分,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

以下为本人所临王羲之墨迹,请书友们指教!





申正义文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王羲之,他的典故可谓是家喻户晓,例如竹扇题字、巧补春联、吃墨等。

【竹扇题字】

有一天,王羲之要去一个村子里,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看见一老婆婆拎着一篮子在卖竹扇。

竹扇看着很简陋,没有任何图案修饰,路过的人皆不感兴趣,王羲之很同情老婆婆,就在上面题了字。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也不识字,看着竹扇被他画来画去的,字迹还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然后就离开了。

老婆婆听了王羲之的话,果然大家都争着抢着要买竹扇。很快,一篮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巧补春联】

王羲之每年春节都会写春联,但他写的《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所以他的春联只要一贴出,就会被人偷走。

又是一年春节到,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

偷春联的人一看,这八个字也太不吉利了。就不偷了,转身离去了,过后,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吃墨】

王羲之小时候就非常刻苦的练字,他用过的笔,堆积如山,人们称之为“笔山”,他洗笔和砚台的小池子,人们称之为“墨池”。长大后,王羲之写的字已经非常好了,但也坚持天天练习。

王羲之练字时,都是目不转睛,聚精会神的。有一次,他在书房里练字。忘记了吃饭,丫鬟送来蒜泥和馍馍,叫他吃,他好像没听到似的,继续练字。

后来王羲之母亲来看他,发现他满嘴都是黑色的墨汁,忍不住笑出声,原来他错把墨汁当成了蒜泥。

正因为王羲之这种专注认真的练字,才会成为著名的大书法家。

【入木三分】

东晋明帝有一次要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制祝板上,再让人雕刻。

雕刻的工人在削木板的时候,发现王羲之的墨迹竟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见白底。引得刻者连连惊叹:“竟入木三分!”

王羲之极为有力的笔法,让世人都惊叹不已。




徐佳宝琦ai书法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云梦。

关于书圣王羲之的典故有很多,例如书成换鹅、东床快婿、相聚兰亭、称病弃官等等,下面云梦讲一讲这些典故。

书成换鹅

王羲之认为鹅能够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形态中感悟出一些书法理论知识,有一次王羲之在外游玩,恰巧遇到一只漂亮的鹅,他很是欢喜,希望能够将此鹅买下来,经过询问得知这只鹅乃是山上一名道士所养,于是他就找到道士商量能否将鹅卖给他,道士说只要王羲之能为他抄录一部《黄庭经》,便将鹅送与王羲之,于是就有了书成换鹅的佳话。

东床快婿

郗鉴想要为爱女择婿,听说王导家子弟甚多,而且个个都才貌双全,且又与自己友谊深厚,同为朝廷大臣,便与王导商量。王导一听便答应说只要是你相中的,不管是谁都可以。于是郗鉴便来到王导家选拔,王家子弟一听说个个都精心打扮出来,唯独王羲之躺在靠东墙的床上无动于衷,于是郗鉴说自己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见到王羲之豁达文雅,才貌兼备,于是便当成下聘礼,就有了东床快婿这个典故。

相聚兰亭

相传在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等人共41人在绍兴的兰亭修禊,据说那是一种拔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大伙一同饮酒赋诗,然后又把诗汇成集,王羲之随即挥毫作序,于是便有了《兰亭序》,宋代米蒂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称病弃官

永和十一年王羲之说自己病了就放弃了官职,带着子女从无锡搬家至金庭,在那里建立了书楼,还种植桑果,教化子弟,作诗绘画,放鹅垂钓等,之后还游山玩水,结交不少文人,最后定居金庭,晚年一直到去世都是在金庭渡过。像王羲之这样不追求功名,热爱书法的文人实属难得。

以上是我对书圣王羲之所了解的典故,希望能令你满意,谢谢。





初识云梦


一:王导观书

王导是王羲之叔父,东晋丞相。羲之少年时期,学习书法十分刻苦,也很早就显露出过人的天分。有一天,王导看了小羲之写的字,对羲之母亲说:“我们王氏家族,一向被称为翰墨之家,我看羲之虽年幼,却出手不凡,将来必成大器。"说完,从袖子里拿出一本字帖,郑重地对王羲之说:"这是我收藏的前朝书法家钟繇的《宣示表》真迹,就传给你吧!好好习字,必有所成。"

二:池水尽黑

王羲之热爱书法,经年累月,练笔不缀。他每天写完字以后,就拿着毛笔到池塘里清洗笔砚,日久天长,池塘里的水竟然都被染成了黑色。练习书法,贵在持之以恒,像王羲之这样,练到池水尽黑的程度,一定会有所建树

三:坦腹东床

太尉郗鉴在京口的时候,派遣使者给王导带信,说想在王氏子弟中选一个女婿。王导对使者说:“你就到东厢房去随意挑选。”使者回去以后,对郗鉴报告说: “王家的公子们都不错,听到来挑选女婿,个个都很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露着肚皮躺着,好像什么也没听到。”郗鉴说:“那就选他了。”询问之下,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自己的大女儿郗璇嫁给了王羲之。





荣宏君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著名的大书法家,一生留下了许多流传后世的绝妙佳作,被后人尊为“书圣”,民间也流传许多有关他的动人故事。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养鹅。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所以不管哪里有好鹅,王羲之都有兴趣去看,实在喜欢了,还会直接把它们买回来玩赏。

王羲之玩鹅图 宋·马远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大白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惹人喜爱。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着,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王羲之《二谢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着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当时就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这就是王羲之“以字换鹅”的故事。

一次,王羲之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白纸写满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后,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人家啊,请您多多指正。”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手,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的。”说罢就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丧乱帖》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白云先生教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奇妙了。

后来,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庭经》,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

王羲之不仅自身书法过人,更是教子有方,他的儿子王献之就是在他的教导下成为了一位书法高手。

王羲之《兰亭序》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作画。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这孩子日后肯定能功成名就。”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献之灵机一动,添上几笔,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他不由得洋洋自得起来。王羲之和妻子郗氏在一旁若有所思,决定要找机会教育一下这骄傲的孩子。

一天,王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能赶上父亲了吧?”母亲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母亲又摇摇头。献之急了:“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一语不发,一咬牙又练了五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赞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显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王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三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羞愧不已,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终于在书法上突飞猛进,他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后人将他和父亲王羲之并列,称之为“二王”。


幸运之神108477646


道教情缘: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 “登峰造极”的高度。究其成因,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籍、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道教符。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东晋时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从上到下,奉信黄老学说。《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记载,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道经》中记载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迈行放达于天台北门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潜夫论》记载:“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


国际文化知识分享阿飞


王羲之在他小的时候就对写字十分喜欢,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他每天都在用他的毛笔练字练完了之后,就到他自己的后边的小花园里边的一个小池子里边去把笔洗了,然后把自己的砚台洗了,结果最后把那一池子水都给染黑了。他这么刻苦,所以说他的功夫也到了,王羲之最后慢慢的成为了有名的大书法家。


秋颜的微笑


王羲之师从卫夫人;历代书法大家皆从势自然,参天地之变、日月之行;知阴阳合散之妙而独得大观。

观王羲之之行书如行云流水,似龙蛇之潜化…………

王羲之爱鹅世人皆知,鹅之与水产生了灵性也是王羲之行书之中的隐势笔法;世间万物皆有灵性惟智者所通达。







天圆地方紫微山人


我知道《蘭亭序》——很值得懷疑!第一:“之”字不重的問題。1,任何一個人重寫的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完全相同。2,王羲之既然是在酒後乘興而書,就不可能刻意搞個什麼“之字不重”。二:重抄不滿的問題。我想——如果是高超的藝術家(例如“書聖”),對於自己的某件作品,只會越重複越提高,不可能越重複越下降。如果是後者的話,只能說明其藝術水平有待提高!三:蕭翼智賺辯才的故事,只有弱智纔會相信!一是和尚沒那麽傻,二是出手也是偽造(從書法風格來看,應是智永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