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減負:社交斷舍離,告別焦慮與空虛

在社交中,我們要保持自立、自由、自在,不能為了得到他人在生活或工作上的一點幫助而放棄原則,低三下四。原則,即使一個人的尊嚴,也是我們做人的底線。——《社交減負》


社交減負:社交斷舍離,告別焦慮與空虛

去年看過一本書,山下英子的《斷舍離》,書中講到對家庭整理的斷舍離,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其中捨棄這個觀點對我影響蠻大,因為平時總是喜歡買些無用的小東西,雖然東西不貴,但買得太多,堆在家裡,沒有使用價值,堆積如山的廢物佔據家裡一席之地。

如何捨棄呢?拿著這個當初好像是蠻有的才買的,看著那個好像是朋友送的,捨棄對於我們來說真的很難,只要它還是新的,似乎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如同現在朋友圈裡從來不聯繫的朋友一般。這個好像是做電商的,那個好像是單位上班的,心中總是抱有一種下一秒他就會幫上我的忙的錯覺,然而,卻跟我們一毛錢關係也沒有。

可是我們必須要做出改變,對其進行取捨。那如何對人際關係進行斷舍離呢?在李維文的《社交減負》一書裡,有著詳細的方法,能夠快速清理無效的人間關係。


社交減負:社交斷舍離,告別焦慮與空虛

一、對社交的一種誤解,合群,朋友越多路好走

從小家庭教育中,父母經常會告訴我們: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多了路好走,似乎變成一句框定我們的咒語,必定很多事情的確是有了朋友好辦事的。

與朋友的交際中,合群也是一項重要指標。有時候,我們本來不想逛街,不想聚會,卻為了顯得合群而妥協,委屈自己。

好像這些都是常規的對於人際關係的認知。

然而,你一味的交朋友,一味的合群,會迷失自我。

其實這也是對社交的一種誤解。朋友多了真的路好走?我們在聚餐時,朋友會介紹朋友認識,說是某某行業的精英,我們會馬不停蹄地拿出手機趕緊掃一掃,然後,通常這樣的朋友,會在我們的朋友圈裡銷聲匿跡。

如果沒有什麼特殊事情,跨行業跨朋友的友情,往往結不了果實。因為大家都很忙,誰也沒有義務回答你的問題,或者答應你的請求。成年人的世界,最現實的是利益。

再說合群。你以為你跟朋友在一起吃喝玩樂就是合群嗎?並不然。同頻的人在一起才有歡樂,如果你不願意,卻要強迫自己融入不屬於自己的圈子,你不快樂,同樣你也得不到別人的認可。

真正的合群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做著喜歡的事情,實現自我存在的價值。

只有那些真正擁有實力的人才能獲得眾人的尊重。別太關心他人怎麼看你,先找到你自己。

朋友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

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說:每個人的社交人數上限為150,精確交往深入跟蹤的人數為20左右。

我們需要控制精確交往的人數的質量,這才是我們的重點。


社交減負:社交斷舍離,告別焦慮與空虛

二、認知朋友圈層

我們是群居動物,需要與人建立連接,連接的基礎點在於我們的需求,不同需求對應不同的朋友圈層。

書中講到人際關係的三個圈層。

一是以利益的價值為導向的圈層,比如同事、上司和客戶。

大家走到一起,是為了共同完成一項工作或者目標。在解決工作中問題時,大家的話題是圍著利益的主題設定的。然而在合作完成之後,能夠建立起另外一層的友誼,是非常困難的。

可以理解為人走茶涼。不在其位,不謀其職,並沒有之前的價值。

某編輯部的編輯前一秒跟客戶在核對信息,客戶說我就是衝你這個人跟你們公司合作的,下一秒她告知客戶她已經在辦理離職,問他是否繼續合作時,客戶毫不猶豫地說籤合同。

似乎這是每一個成年人都懂的不合時宜的笑話。


社交減負:社交斷舍離,告別焦慮與空虛

二是以親情為導向的圈層,比如父母,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

最近網上流行一句話:如果你不讀書,你的價值觀就是你的親朋好友七大姑八大姨決定的。

開始的時候,我只是覺得好笑。在一次和表妹的談話中,我才突然醒悟這句話的深意。

表妹90後,婚前在廠裡上班,婚後一直在老家帶孩子。他老公不出去打工,家裡沒啥錢,但她能吃苦啊,她以男人為天,從來不說她老公不好。省吃節用,不愛打扮,看起來完全不像一個90後的女孩。

我跟她說現在電商自媒體比較火,她說我都不懂,等以後孩子大些,我就出去進廠。

我說,為什麼要進廠呢?

她說,因為身邊的人都這樣啊。

對啊,這是活生生的被身邊的人影響的人生。

所以,一定要有自主意識,要有以自我為導向的價值觀。任他人說破嘴皮,我也要做自己。


社交減負:社交斷舍離,告別焦慮與空虛

三是以興趣和交情為導向的圈層,比如知己,志同道合的朋友。

人都是有七情六慾的,所以這個圈層是以情感為需求的。一般人在選擇對象時,會說志趣相投,喜歡做同一件事而走在一起。

這個圈層相對於來說,會比較輕鬆愉快,這是一個完全放鬆自我,做自己的圈層。

不需要計較利益,只以高興為導向。千金難買我開心。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對朋友也需要一個界限,不要傳遞太多的負能量,懂得照顧朋友的情緒,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才會主動出現。


社交減負:社交斷舍離,告別焦慮與空虛

三、你的朋友圈是什麼樣子?

我去年輾轉回到老家重新開啟一段生活,全新的世界,陌生的環境,需要接觸新的人。

到小縣城生活,第一感覺是關係特別重要,跟一個先我兩年在老家生活的朋友聊天,我說得多交些朋友呀。朋友說,是啊,但是沒那麼容易。

我朋友圈裡可躺著一千多人呢。這些朋友可能是朋友的朋友,可能是路邊刷禮物加的,也可能是加錯的,看看上千的朋友,真的聯繫過的少之又少。喜歡看著通訊錄裡四位數字的朋友,喜歡點贊之交,證明別人對我們的關注,我們似乎活在了朋友圈裡。

我想起平時朋友圈經常看到的集贊換禮物的鏈接,然後幾下集滿了贊,高高興興地去換禮品,而真正的成功人士哪裡有時間去點這種無聊的贊?他們會努力賺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是點贊換廉價的物品。同時這也是消耗我們時間的朋友圈。

慢慢發現以前在外面結交的人平時也不聯繫,慢慢的生疏變成了陌生人。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新朋友也並沒有太多的交往。

這時才漸漸明白朋友說的交朋友沒那麼容易的感觸。一個人沒有能力,所謂的朋友也發揮不出多大的作用。你要變得有用,你的朋友才能幫你實現價值。無用的朋友只是浪費了你的時間。


社交減負:社交斷舍離,告別焦慮與空虛

以前看到別人成功,總是以為別人有遇貴人。現在才知道,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如果自己沒能力,就算遇到貴人了,也沒什麼作為。

你需要做的是:有計劃的失聯,主動創造獨處時間,尋找自我,從中獲得快樂。在生活中,我們不必要浪費很多時間去聊家常。

在年輕的時候,我們最應該做的是提升自我。如果改不了拖延,那就關掉手機強迫自己看書學習。

對生活需要斷舍離。同樣對人脈也需要斷舍離,懂得取捨。

能力是一,人脈是後面的零。你如果沒有價值,零再多也無用。

本書的宗旨和目的是告訴讀者,先提升能力,再打造人脈,要懂得享受孤獨,只有讓自己變成一個優秀的人,才能擁有高質量的人脈,實現能力與人脈的雙贏。

善知而後行,行難不易,惟願一直在前行的路上。


社交減負:社交斷舍離,告別焦慮與空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