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詩詞鑑賞中,我們能通過古詩詞的標題獲取哪些有用信息呢?

黑天鵝的舞蹈


一、詞的標題

我們都知道,詞的標題包括詞牌和題目,古代寫詞是依照詞譜來寫的,所以又叫填詞。拿到一個詞牌之後,我們基本知道這首詞的平仄、韻律、字數、風格等,比如最簡單的憶江南(又叫望江南、夢江南、江南好等)。它的平仄,字數押韻情況等如下:

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劃橫線的字可平可仄,第二句最後一個“平”字、第四句最後一個“平”字,第五句最後一個“平”字,是這首詞的韻腳,押平聲韻。)

所有這個詞牌的詞都是按照此格式填寫的,如白居易的《憶江南》、溫庭筠的《夢江南》等。

後來詞也有了題目,即在詞牌之下另起題目,比如毛澤東的《沁園春 長沙》

《沁園春 雪》等,不但知道這首詞平仄、長短、字數、押韻情況,也知道這首詞的主要內容了。

二、詩的題目

相比詞,詩的題目複雜得多,因為詩有近體與古體、五言與七言之分。我們可以從詩的題目中知道以下信息:

1.事件、人物、地點、時間。

李白的《贈汪倫》就講了事件和人物,王維《渭城曲》點明瞭地點,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點明瞭時間地點事件,杜甫《月夜憶舍弟》點明瞭時間事件,杜牧《清明》點明時間,杜甫《秋興八首》點明季節等等。

2.體現詩人情感。

比如說:陸游的《書憤》,一看就知道作者要表達的悲憤的情感,杜甫的《恨別》點明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還有李紳《憫農》點明詩人對窮苦人民的同情。

3.看出一首詩的所屬的體裁。

有些古體詩常常會再題目中表現出詩本身的特徵,特別是樂府的詩歌,題目就能體現。比如我們熟知的《長歌行》、《短歌行》,還有後來仿樂府的詩歌,如杜甫的《麗人行》,《歲晏行》,李白的《長幹行》,高適的《燕歌行》等等。

有一些類似民歌的,比如《刺勒歌》不但點明瞭地點,還點明瞭民歌樣式,還有陸游的《醉歌》、杜甫《飲中八仙歌》、岑參《白雪歌》等等,從題目便知這是一種古風詩歌,並非嚴格的近體詩。

又比如絕句,杜甫有就《絕句四首》、《三絕句》等,沒有交代詩的內容,但是告訴我們詩的種類。除此之外,還有《塞下曲》、《七律》等等。

4.交代詩的內容、詩的題材。

比如杜甫《詠懷古蹟》是詠史詩,于謙的《詠煤炭》等都是詠物詩,而《長征》、《賦得古原草送別》等交代詩的主要內容。


書文小品


題目是詩詞的眼睛,是詩詞內容和形式等豐富信息的載體,是我們理解詩詞的重要切入點。具體說來,一般可以從標題中街街道以下信息:

1. 揭示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

2. 交代寫作緣由或者目的,暗含情感;

3. 奠定詩詞的感情基調;

4. 揭示詩詞的線索;

5. 暗示詩詞的表達技巧;

6. 表明詩詞的題材。

從題目中抓住題材是較為實用的方法,不同題材的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是不同的。比如,邊塞

詩多表現建功立業、壯志難酬、思念家鄉親人的情感;山水田園詩多表現熱愛山水、寄情名

山大川、思慕田園、隱逸山水的情懷;送別詩多表現羈旅思鄉、惜別懷友的情愫等等。

特別要注意的是一些詠物詩,要聯繫有關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詠懷或者託物言志的作 品。

舉幾個例子;

1.2016年高考全國卷,乙卷,詩歌《金陵望江漢》,包含的信息:交代了詩歌的題材是懷古詠史詩;點明瞭地點是金陵;“望”到的情景就是詩歌的主要內容。

2.2015年高考全國卷,甲卷。詩歌《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包含的信息:交代了詩歌的題材是送別詩;揭示了寫作時間、地點;明確了作者此時尚處於前往邊塞的途中。

3.2014年高考四川卷,詩歌《秋暮吟望》,包含的信息:點明瞭時間是秋暮,交代了詩歌的內容是“望”;暗示了詩歌落寞惆悵的感情基調。

4.2014年高考廣東卷,詩歌《望江怨送別》,包含的信息:交代了詩歌的題材是送別詩,暗示了全詩悲涼的感情基調。

也有些標題並沒有蘊含那麼豐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點,這個空白點給我們留下了揣摩詩詞內容的廣闊空,使我們很快深入到詩的內容中去。


王老師教育新視界


我們在鑑賞古詩詞時,首先要看古詩題目,通過題目能夠知曉一二。

那麼古詩題目可以為我們提供哪些信息呢?

一、交代時間或季節

劉辰翁的《浣溪沙》一詞中,從題目可看出寫在春季,至於作者文字中所傳達的思想感情,通過相關意象,比如“新柳”“啼鴉”,還有具體詞語像遊蜂“不記家”,都能告訴我們是一副春日鄉思圖。

再如岑參的《山房春事》,從題目中便能知曉寫詩的季節是春天,那麼寫的什麼內容呢?“亂飛”的鴉,“蕭條”這些詞語,便可看出為春日遊梁園弔古之作。

二、交代地點。

從元代詩人曹元用的《塞上憶汶水》中,我們可以獲悉描寫景象為邊塞風景,沙磧、苑馬、哀笳等便可得知。當然一個“憶”字是點睛之筆,尤其詩末“徵鴻未歸”更加表現出思鄉情懷。

再如許渾的《夜歸丁卯橋村舍》,從題目中可以獲悉多項信息,“夜”是時間,丁卯橋村舍是地名,而“歸”則代表了作者的行徑。

三、交代天氣現象

有的古詩,詩人喜歡在題目中便告知所寫時天氣:

如南宋詩人翁卷的這首《山雨》,看來非常明確,就寫他山落雨之事。

再比如大家膾炙人口的杜甫名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題目當中可以獲曉所寫物事是茅屋,天氣現象則為“秋風”,交代之明確,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走入詩歌情境,探究作者思想感情。

四、交代事件

這首詩題目一目瞭然,送別詩,那麼感情基調自然不會歡快。又通過江頭春色、楊花柳絲、離亭、風笛等一系列物象情景使臨別的黯然傷魂,各向天涯的無限愁緒,南北異途的深長思念,乃至漫長旅程中的無邊寂寞得到充分地表達。

五、交代情感

一個思字,便是想的意思,也就是說此詩是宋代詩人李新在錦江所想的內容。

再比如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也有一個思字,便是思鄉之作。

六,交代所寫對象。

這類比較簡單,如王安石的《梅花》,楊萬里的《小池》,我們通過題目便可知道詩人寫的是何物何事。

七,交代所寫內容

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很多詩作的題目都能傳達出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內容。

當然題目所傳達的內容不只於此,有時是幾項兼得。

其實,通過探知題目中的信息是做詩歌鑑賞題目的第一步,只有準確獲曉信息,方能探求詩文內容,進而探知作者情感。


敏家的小淘氣


問題:在古詩詞鑑賞中,我們能夠通過它的標題獲得哪些信息呢?

標題在一定意義上說是一首詩詞的概括,是提要,是介紹,是緣起,是一首詩詞的精華所在。作為作者,他對一首詩詞起什麼樣的標題是慎之又慎的;而作為讀者,他理解了一首詩詞的標題,全詩的內容就掌握一半多了。標題既然這麼重要,那它一般都是提供了哪些主要信息呢?





一是,提供了題材信息。古詩詞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從創作方法來說有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從表現形式來看有豪放派和婉約派,從表現內容來說有田園詩,山水詩,邊塞詩,閨怨詩,懷古詩,諷喻詩,詠史詩,唱和詩,贈別詩等等。如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杜甫的《詠懷古蹟五首》,《隋宮》,是懷古詩。懷古詠史詩是一大類,一般標題上有古蹟、古人名,或有“登臨“、“詠”、“詠懷”、“懷古”等字樣。其它題材的類別如此類推,這裡就不多作解釋了。

二是,提供了體裁信息。古詩詞的體裁也有很多種,僅格律詩就有五言、七言,又有律詩和絕句,還有排律。另外古體詩還有古風,民歌體,歌行體,柏梁體,新舊樂府詩等。至於說到詞,那詞牌就更多了。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就是以體裁為標題,如《麗人行》《琵琶行》《長恨歌》標題就點明是歌行體,《古詩十九首》標題就說是古詩,不是近代詩。如白居易的《憶江南》標題就是詞牌名。





三,是提供了容量信息。一首詩詞的容量有多大,是幾段幾行多少字,有的也在題目表現出來。如杜甫的《秋興八首》,就是指的八首七律,共計六十四句。《戲為六絕句》,即指六首七言絕句。無名氏的《九張機》,一張為一段,九張為九段。毛澤東的《十六字令三首》,即三首合計四十八字。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因為是五言詩,五百字應為一百句。

四是,提供了綜合信息。這個綜合指的是詩詞創作的緣由,以及它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氣候等等。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標題就有時間和緣由。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就是贈別詩,同時指出了送別和到達兩個地點。如杜甫的絕筆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就像小序一樣介紹了此詩寫作的背景、氣候、心情、篇幅、健康狀況和寄贈對象,標題提供的多方面的信息,為理解全詩創造了充分的條件。



標題就像一個人的姓名,它囊括了這個人的總特徵。因此我們在理解分析一首古詩詞的時候,從標題入手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讀書工


💞歡迎來到“老穆說語文”問答領地,老穆將用最大的熱忱和最好的回答來回饋您!💞


老穆解析

我們在鑑賞古詩詞主題(或情感)、詩詞體裁或意象作用時,往往要藉助標題,標題所傳達出來的信息量很大,比如交代時間、地點、環境、天氣、寫作對象、季節……

接下來,穆老師將通過具體古詩詞為大家解析,如下:

🍄【1】標題交代地點


🍄【2】標題交代時間

🍄【3】標題流露情感


🍄【4】標題交代寫作對象

🍄【5】標題交代節日

🍄【6】標題交代季節

🍄【7】標題透露寫作內容


同學們,古詩詞標題所透露出來的信息還有很多,穆老師就不再一一列舉啦! 希望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中,能做個有心人,多多積累。加油哦!


🎃如果您覺得不錯,記得關注“老穆說語文”,並點個贊哦!🎃


老穆說語文


“人間到處有情趣,古來至美莫如詩”。詩歌是高度凝練的文字,短短數句,是一幅至美圖畫,是一處熱鬧的場景,是一件深沉的事情……

讀懂詩歌第一步是讀懂標題,標題雖小,卻蘊含豐富的信息,是我們入詩的重要一步。我今天就以歷年高考試題為例,加以分析,希望能對2019年參加高考的學生提供一點借鑑。

【例1】2018年全國一卷《野歌》:鴉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銜蘆鴻。麻衣黑肥衝北風,帶酒日晚歌田中。男兒屈窮心不窮,枯榮不等嗔天公。寒風又變為春柳,條條看即煙濛濛。

【標題信息】

1、交代了地點(田野);2、表明了事件(放聲高歌);3、明確了題材(即景抒懷詩)4、暗示了手法(借景抒情)

【例2】2018年天津卷《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日入相與歸,壺漿勞新鄰。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

【標題信息】

1、交代了時間(癸卯歲始春);2、交代了地點(田舍);3、明確了題材(懷古詩)

【例3】2017年全國卷1《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紫案焚香暖吹輕,廣庭清曉席群英。無譁戰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鄉里獻賢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慚衰病心神耗,賴有群公鑑裁精。

【標題信息】

1、交代地點(禮部貢院);2、交代事件(閱進士試卷);3、暗示了作者身份(主考官)

【例4】2017年全國卷3《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十二》: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間富貴應無分,身後文章合有名。莫怪氣粗言語大,新排十五卷詩成。

【標題信息】

1、交代寫作緣由(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2、表明了對象(元九、李十二)3、暗示了詩歌的感情基調(戲贈)

【例5】2016年全國卷1:《金陵望漢江》:漢江回萬里,派作九龍盤。橫潰豁中國,崔嵬飛迅湍。六帝淪亡後,三吳不足觀。我君混區宇,垂拱眾流安。今日任公子,滄浪罷釣竿。

【標題信息】

1、交代了地點(金陵);2、交代了事件(望漢江);3、明確了題材(即景抒情詩)

【小結】標題信息從哪些方面“讀”

1、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

2、寫作的緣由或目的;

3、暗含的情感或者情感基調;

4、作品的線索、題材、表達技巧等。

讀詩先讀標題,標題是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賞析詩詞,從讀好標題開始。





笨珠珠001119


古典詩詞鑑賞,首先躍入讀者眼簾的,當然是詩詞題目了。那麼題目給我們傳遞什麼信息?我們如何來解碼呢?

標題是解讀詩歌內容和形式的切入點。我們先來看古典詩詞題目的形式,有的敘事,有的抒情,有的詠物;有的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內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線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調,有的揭示了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詩歌的題材、體裁。


如《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點明瞭“留別”的出發地、目的地;“留別”暗示了詩的類別是“贈別詩”;“臨洮”“北庭”兩個邊塞地名,暗示了詩中將寫邊塞風景。《殘春旅舍》交代了寫作的季節、地點;“殘”字可透露出心情可能是“慘”;“旅舍”暗示此詩可能是一首羈旅行役詩,表達的感情可能是一種思念、牽掛之情。《木蘭花慢 贈彈琵琶者》詞題暗示了詞的內容是描寫琵琶彈奏及聽的感受。《秋日題竇員外崇德里新居》,“秋日”點明瞭到訪季節;“題……新居”表明了寫作緣起,“新居”暗示了詩的內容可能要寫“新居”的內外環境;“竇員外”這一稱呼表明了作者與其是朋友關係。

通過分析,我們藉助詩歌的題目,大致能推斷其內容或主旨,能在事件或背景中體味思想感情,為賞析詩歌具體內容或思想感情作了鋪墊。


不過,有些古典詩詞,題目抽象含蓄,甚至沒有題目,如李商隱的《無題》;有的只有詞牌,如柳永《雨霖鈴》、蘇軾《浣溪沙》等,我們只有通過對詩詞句的具體解讀,才能把握詩歌的具體內容和情感了。

在解讀詩題的同時,我們還要關注作者,結合註釋,做到知人論世,瞭解詩歌創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鑑賞古詩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才算真正把詩讀懂了!


教育問道


如果你是個學生的話,希望我的ppt 對你有用


春蠶夜話


《關關雎鳩》使我們知道《詩經》是中華民族的第一部詩歌總集、三百零五首、詩經以四言為主歌唱愛情的大膽如《關關雎鳩》,控訴男人不忠於婚姻如《氓》,斥責統治者殘酷剝削如《碩鼠》和《伐檀》,控訴戰爭連年破壞人民安樂如《楊柳依依》,表達戰地戰友之情如《無衣》等等、詩經以賦、比、興為奇妙的表現形式、詩經作品無具體作者、詩經是孔子歷經千辛萬苦親自篩選刪定僅憑這點就有力地證明極左時期長期詆譭孔子是多麼的反動而且荒謬等等信息。

《離騷》使我們知道屈原創下了中華民族文學歷史上的以下第一的信息——首次以文人為作者作詩並著名,該詩為我國古代詩歌中第一首長詩,屈原首創騷體並首開浪漫主義文學創作方法之先河,聳立起中國古代浪漫主義文學第一座高峰,屈原在該詩作中㗃出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雖九死猶未悔”等名句顯示出他愛國愛民、潔身自好、追求真理、嫉惡如仇等高尚情操,該詩作有力地證明長江流域也是中華人文的另一搖籃。此作句式字數使我們知道我國詩歌發展至此已突破《詩經》四言為主的樣式等等。

《樂府》使我們獲得以下信息:漢朝官府專設採風機構有力地推動著全社會創造詩歌,《樂府》中作品題材廣泛、歌域遼闊、語言平實、韻律和諧、節奏明快、句式有整齊有參差……,《木蘭辭》、《孔雀東南飛》兩首傑作怦然心動並感慨萬千了世世代代的無量讀者。我們還知道彭德懷元帥的“谷撒地,薯葉枯。青壯鍊鐵去,收禾童與姑。來年日子怎麼過?我為人民鼓而呼”的憂憤怒吼就是改編於《樂府》中的民謠“谷撒地,薯葉枯。青壯服徭去,收禾童與姑。來年日子如何過,我為百姓鼓而呼”。

……

限於篇幅,以上述文字證明我國古代詩歌中的標題中蘊含著巨大的信息量和魅力。讀書,不能不細品標題。


松竹118


次韻,用韻

帶有“次韻”或“依前韻”,由此可以知道,此詩為和詩,並且大多數為調解心情或者寬慰別人之作。而且兩人關係非比尋常,或是密友,或是兄弟。比如東坡和子由詩,比如劉禹錫和白居易詩都是如此。而帶有“用某某韻”,這個某某是人名,比如辛棄疾有一首《念奴嬌用東坡韻》,就是他向東坡詞致敬的作品。區別是用韻的用的人和被用的人並不要求生活在同一時代。步韻也是如此,幾乎每個創作七律的人都步過杜甫的《秋興八首》便是明證。

雜詩,無題

雜詩多為感慨,而無題多為幽怨。雜詩多為感慨世事,世人。而無題多為抒情不遇之情。當然喜歡李商隱的浪漫和憂傷偏要寫成情詩也未為不可。但不論是哪一種標題,其詩意大都不能明言,觀其背景,要麼是在謫貶之中,要麼是在失落之中,要麼是在孤苦之中。總之,詩名雜詩或無題,觀其詩,作者大多數都是滿滿的不開心,不如意,不通暢。

湖上,席上,

幾乎都是應酬詩作,並且參與者至少兩人。詩詞風格基本都是積極向上,若是作者並非名人,那詩中拍幾下馬屁必然無可厚非。不論是湖上還是席上,必須有溫馨的景物描寫,而且一定要在動詞或形容詞的應用上出一些小彩,若是沒有景物也會有歌女一類的助興。從宋朝之後,此類詩作經常會帶應用曲故,以增加詩詞的成色。

座主,同年

幾乎都是交際詩,而且詩中一定典故滿滿,並且必須是清廉的,上進的、聖明的,博學的,多用來形容領導品才兼具,眼光深遠,一定會備受重用云云。同時因為經常是幾個人一同去拜訪領導,所以不僅要誇領導還要誇同事,有時經常摘出同事的“姓”來,然後找一個同姓的古代名人,說什麼兄臺不遜於古人,不弱於前人如何如何。總是,這類詩大抵上都是馬屁詩。

有懷,遣懷

大多以律詩或絕句為首,或者在三聯或是在第三句進行抒情感慨,其實這種詩詞和詠物詩相差並不多。區別在於詠物詩更加具體,而有懷或遺懷中的物只是鋪陳或者渲染。或者說詠物詩是見物思情,有懷詩是因事感懷。另一個區別就是有懷遺懷詩中的大多數的是憂傷和寂寞,但詠物詩卻經常可以寫得很浪漫瀟灑,如果是在酒席上吟作的話。

省,院,宮,殿

幾乎可以肯定,作者當時一定在長安。比如《春宿左省》,比如《出定力院》、比如《直中書省》,比如《早春桂林殿應詔》等等,這種詩只要不是絕句,同樣是滿篇典故,而且必須要把古代的明君和賢臣放進去一兩個才好。同時也要大表忠心,表示不忘聖恩云云。正常情況下,這種類少有佳作。但做為歷史資料和生平卻存在考據價值。

應制

只要帶應制二字,此詩一定是在皇帝面前寫作,並且是許多人一起創作。從漢朝開始,應制詩便已經流行,大體上是皇上說第一句,然後大臣們按照職務高低輪流接句。或者是皇帝做第一首,然後每個人都要做一首。有時皇帝有些懶,便直接讓臣子依次做詩。這些詩都是讚美之辭,所有的景物都可以在詩經,漢賦或者某些經典古文中尋找出來。更重要的是,因為是讚美,所以這些詩必須君明臣清,天下太平。

行,歌,引

基本上都是古詩樂府,長恨歌,丹青引,兵車行,如果說硬要找出規律,恐怕不能,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篇幅較短,則詩裡面都有動作描寫和細節描寫。如果篇幅中長,必然有事件描寫。或者說,只要不是傳下來的樂府歌辭,即標題不是傳下來的固化標題(比如行路難),那麼基本上都帶有敘事性質。從前,現在,將來,抒情如何如何。

奉,呈

這些詩經常會出現職務名稱。比如韋左丞,比如崔侍御,劉明府,李司錄等等,與其說是詩,不如說是信,或者是填寫問卷,有些近似於現代的審論或演講。因為所謂的奉,呈,都是對方的資歷,年齡,聲望在高於自己。所以大多以尊敬為主。雖然不能說是大拍馬屁,但一定是文雅兼具,用典老到,並且不能太出彩,寫出的詩詞水平保持在平平即可過關。像杜甫那樣一寫好幾十行並不實用。

送,同,寄

哪怕對方身具職務,也基本上是(曾經)平輩論交,所以詩中多少還算是比較自然,可以看到友情或期望之類的言辭。典故不多,情景交融。若是密友,則難免些許悲傷或故作瀟灑之句。比如《送路六侍御入朝》,比如《寄李白》,比如《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

總之,標題中如果有人,那麼從其稱呼上可以看出與作者關係的遠近以及作者當時的職務高低。如果有行程(比如送某某之任黃州),可以對應作者的人生經歷,從而查詢出當時的生活狀態。如果標題中有地點也是如此,比如奉先寺,岳陽樓,同樣可以探求詩的創作背景。

從信息量來看,詩比詞更容易把握,因為許多詞只有一個詞牌,如果有序的話還可以進行計算或推測,如果空空如也,只能從詞句中判斷作者的生活經歷和當時情況,比如隱居?比如貧困?比如致仕?

當然,小可以上所說都不具有絕對性,只是大多數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