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作為詩書禮易春秋“五經”之一,而且是六經之首。

讀《周易》心得之(六)難在“理”

易經的行文形式有點不同,它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的呢?看易經內容,可以分正文(經)與釋文兩個部分(傳)。

易經的成書有一過程。它可能是周代初期人所作,至於成書就有幾種觀點,多數研究者認為是扎諾時期,從而否定了孔子所作的說法。司馬遷的正史認為易傳為孔子的作為,亦不足信。傳是解釋經的文字。在古典典籍中,“傳”的去聲讀法就有一個引申義項,即對經義的註釋和闡述。自古釋易之書甚夥,比如戰國時候出現並與易經融為一體的《易傳》,宋程頤的《易傳》、楊萬里的《誠齋易傳》等。至於易經的作者,我臆斷當時文字和書寫工具的原因,以及述而不作的風氣,也少有著述具名的習慣,而且周易的內容是不斷充實完善的,它可能與尚書、春秋。詩經等一樣,算是一種集體創作,不能因為孔子是聖人均依附於他。但易經的作者還有些線索,多數認為,《周易》的六十四卦及卦、爻辭為周初葉周人所作,重卦作者應屬周文王,卦辭、爻辭為文王四子周公旦的手筆。司馬遷《報任安書》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認同《易經》是周文王所作、《春秋》乃孔子的著作,應該是有出入的。

正文就是易經的經文,由六十四個符號即“卦”、三百八十四爻與附後的解說詞——“卦辭”和“爻辭”組成。簡單說,正文由卦(卦象)、卦辭、爻辭三塊組成。

卦辭、爻辭是對卦的說明,作為占卜之用。但是個人理解,因為涉及到因果、邏輯、固變、陰陽等等辯證思維活動,所以在“義理”的哲學思想上留下巨大空間,也是為人面對而呈難色之原因所在。

其實初始時《周易》沒有提出天道、陰陽、太極等概念。這一套學說源於孟荀的性命天道之說,易經在衍變中受到影響,包括道家與陰陽家思想的滲透,《周易》染上黃老色彩也是自然的。

《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有《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相傳為孔子所撰,一說孔門弟子著述,後者似乎更為合理。《周易》和《易傳》並稱為《易》。

易被作為學問傳於後世。學派有三支,一是儒家易,一為筮術易,一為道家易。還有“兩派六宗”的分法,其中兩派就是象數派和義理派。處於理解、認知、用法等不同,這種現象是完全合理的,其它佛道兩教,也同樣存在一些宗派。儒家學理正好迎合統治者管理國家以及人民倫常之需,漢武帝聽信董仲舒“獨尊儒術”,效仿道家黃老著作稱經的做法,於是把儒家尊奉的著作稱“經”。一種皇帝首倡的徹底儒化的國家宗教正式開端於中國,這就是至今根深蒂固的官學、廟堂之學,走上國家意識形態之正軌。《周易》作為詩書禮易春秋“五經”之一,也被稱為《易經》,而且是六經之首。

人們往往對形式上的表象容易理解,對理義上的內容,因為要具備一定的學養和善思擅想的精神,自然會有一些艱辛,加上文字和體例的不習慣,感到玄迷也是正常的。

《周易》作為詩書禮易春秋“五經”之一,而且是六經之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