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大勢所趨而未稱帝?

海納百川233699882


“建安之初,四海蕩覆,尺土一民,皆非漢有。”這時,各地諸侯紛紛而起,各霸一方,“家家欲為帝王”,“人人慾為公侯”。他們不管打著什麼旗號,都不是為了恢復漢室,而最終要取而代之。

曹操更是念念不忘地想有統江山。他寫的《短歌行》雲:“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見其心跡。況且魏、蜀、吳三園,曹操首先稱魏王。

他為什麼不稱帝呢?

不是他不想當皇帝,也不是像某些人所說的是因為受著某些傳統思想的束縛。在他的心目中,漢王朝早已不存在了。他“挾天子以令不臣”,表明他凌駕在漢獻帝之上。他要遷都便遷都,要出兵伐誰就伐誰。

孫權、劉備等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並不過分。他之所以不稱帝,主要是條件不成熟。本來在赤壁決戰前,他就有掃平江南然後稱帝的意向,可是赤壁一敗,三國鼎足而立。從主觀上看,他沒有力量消滅東吳和西蜀。如果在這個時候稱帝,劉備和孫權就可以大興問罪之師,他就成為眾矢之的。董卓、袁術等人的下場,曹操是十分清楚的。當孫劉聯盟破裂,孫權向曹操上表稱臣,勸他稱帝時,曹操拿著孫權的勸進表對群下說:“是兒欲跟吾著爐火上邪!”這話道出了他對稱帝的顧慮。曹模知道,只要他一稱帝,劉備、孫權等人便會跟著效法。曹操說:“如國家無孤一人,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他不願開這個頭,他對當時的形勢有著明確的認識。從這一點說,曹操不愧是個頭腦清醒的政治家。他把自己想做而又沒有把握的事情留給兒子去完成。當群下勸他稱帝,他回答道:“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這意思就很清楚。這比袁術,袁紹那些野心很大但又鼠目寸光的笨伯們不知要強多少倍。





杏林帥哥


答:這類問題我已經回覆N遍了。我今天用最簡單明瞭的方法給於說明:

曹操要想當皇帝,幹什麼!是不是要說的算,也就是關乎國家利益的大事小情得曹操來決定;執行處理這些事情的官員是不是也應該由曹操來任命或者決定。這是最主要的!什麼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八拜九叩之類……對於政治家來說,不在話下。可有可無。

(東吳大皇帝孫權)

基於這兩點,首先,曹操做出的決定必須要經過大家的同意或者多數人同意或者少數人中重量級的人物同意吧?換句話說必須有人支持他的決定,哪怕只是同意他一項決定,現給一個重量級的地位似乎也是值得的。既然是我同意你的決定了,你給我什麼?我能得到什麼?我冒著天下之大不韙支持了你,你總要有表示吧!否則,我為什麼要支持你呢?

其次,你給我的地位和賞賜我得到了,我要這些東西幹什麼?還不就是為了老婆孩子子孫後代嗎!不一定都是這樣,但是大部分確實是一輩不如一輩。你曹操可以子孫相傳代代當皇帝,我呢?誰不想子孫相傳代代當大官呢?!你是不是也應該讓我也一樣代代為你“服務”呀!

(吏部尚書陳群)

現在你需要我,給我大官做,將來我的兒子肯定是不如我的,你來了個誰有才誰做官的唯才是舉?我的子孫後代怎麼辦?你拿不出一個能保證我的子孫後代享有我一樣的權利的政策,我為什麼要支持你做皇帝呢?你當了皇帝,我的後代會是什麼樣的命運呢?織蓆販履!你拉倒吧,我還是另請高明吧。

所以,陳群也好、司馬懿也罷,就是給曹操一個選擇,我藉著孫權的勸諫表,一樣的勸你稱帝,但是,我勸你進位是有條件的!你如果進大位,必須接受我的《九品中正制》的用人機制。其實,作為曹操也不是全盤否定《九品中正制》,但是他並沒有全部的接受這項選拔人才的制度。

這項制度本身是非常好的👍!它是誕生於漢末用人機制的改革成果。至少在當時是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的好評!莫非是曹操看到了它會容易被人為的篡改為謀求更大利益的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而威脅到他自己的權利?才不對《九品中正制》“俯首稱臣”。不管是什麼原因,曹操就是沒有全盤接受它。曹操對那些勸進大位的人的回答靚了: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中行偃1


曹操不稱帝有四個原因: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曹操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利一個輿論上的藉口,使自己政治上陷入被動。縱觀曹操的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多發生在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因此,繼續維持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至少從建安十五年(公元210)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言辭懇切,說了差不多十年,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不如堅持把戲演下去好。

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一語,是內心想法的真實寫照。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曹操已是65歲的老頭。年紀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於人世,這也可能是不願意稱帝的一個原因。


重說歷史


雖是大勢所趨卻也未必能得到足夠支持。

首先來看出身,曹操的父親雖然是太尉,但是畢竟是買來的官,而且曹嵩過繼給了宦官曹騰,雖然有權有勢,但是當時的士大夫實際上是反感宦官的(黨錮之禍)。雖然曹操在挾天子後努力拉攏各個士族(楊修,荀彧,陳群等),但是這些士族也只是不支持他稱帝,甚至連曹操進位魏公也受到了反對,可見士族的態度。

其次是用人的態度,曹操用人講究的是唯才是舉,提拔庶民,加強了曹魏集團的實力,卻也影響了士族的利益,等到曹丕的時候,接受了陳群的‘九品中正制’作為曹魏的選拔人才方式,因此獲得了士族的支持,但是也埋下了一個巨大的禍根,高級官員幾乎被幾大家族所壟斷,最後連皇帝都比不上權臣。

綜上,我認為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在當時的人心所向,尤其是士族的人心所向,天下還是向漢的。


90後歷史迷


儒教對全天下的影響。當時全國基層官員和老百姓還是認同漢室江山的,哪個姓劉的當皇上不重要,重要的是皇上姓劉。如果曹操稱帝,那就是篡位,曹操無法說服天下人,會遭到各個地方基層反對,會誕生新的起義首領。


徐如林本尊


曹操不敢,他本來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如果稱帝,他就是反派朝廷的逆賊。他就沒有理由討伐各路諸侯。相反各路諸侯會聯合起來討伐他。所以他把稱帝事留給自己兒子。自己做周文王。


甘甜的純淨水


曹操起事的目的也是光復漢室,雖後來兵過百萬戰將千員,自封魏王。但要直接篡漢還是有阻力的,不如事可而止,讓兒子們去代他篡漢稱帝。司馬懿緊隨其後,也走了同樣之路。


老夥計162720415


第一,本來就不是他的志向。

第二,210到220這十年曹公做的很多的事情是為兒子做鋪墊。


不動堂


憑曹挾天子以命諸候的實力而言,孟德稱帝完全能做到。

曹操的高明之處也就在此。叫你不能說他是奸賊。

曹操雖未稱帝,他的兒子還是把魏武皇帝的帽子戴給了他。


沂蒙沙2019


如果曹操稱帝,劉備和孫權必然也會稱帝,那曹操將會失去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正統優勢,曹操是個務實的人,他不在乎虛名,況且他魏王的待遇一點也不必皇帝差,所以他把這個功業留給了自己的兒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