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大势所趋而未称帝?

海纳百川233699882


“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这时,各地诸侯纷纷而起,各霸一方,“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他们不管打着什么旗号,都不是为了恢复汉室,而最终要取而代之。

曹操更是念念不忘地想有统江山。他写的《短歌行》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见其心迹。况且魏、蜀、吴三园,曹操首先称魏王。

他为什么不称帝呢?

不是他不想当皇帝,也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是因为受着某些传统思想的束缚。在他的心目中,汉王朝早已不存在了。他“挟天子以令不臣”,表明他凌驾在汉献帝之上。他要迁都便迁都,要出兵伐谁就伐谁。

孙权、刘备等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并不过分。他之所以不称帝,主要是条件不成熟。本来在赤壁决战前,他就有扫平江南然后称帝的意向,可是赤壁一败,三国鼎足而立。从主观上看,他没有力量消灭东吴和西蜀。如果在这个时候称帝,刘备和孙权就可以大兴问罪之师,他就成为众矢之的。董卓、袁术等人的下场,曹操是十分清楚的。当孙刘联盟破裂,孙权向曹操上表称臣,劝他称帝时,曹操拿着孙权的劝进表对群下说:“是儿欲跟吾着炉火上邪!”这话道出了他对称帝的顾虑。曹模知道,只要他一称帝,刘备、孙权等人便会跟着效法。曹操说:“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不愿开这个头,他对当时的形势有着明确的认识。从这一点说,曹操不愧是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他把自己想做而又没有把握的事情留给儿子去完成。当群下劝他称帝,他回答道:“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意思就很清楚。这比袁术,袁绍那些野心很大但又鼠目寸光的笨伯们不知要强多少倍。





杏林帅哥


答:这类问题我已经回复N遍了。我今天用最简单明了的方法给于说明:

曹操要想当皇帝,干什么!是不是要说的算,也就是关乎国家利益的大事小情得曹操来决定;执行处理这些事情的官员是不是也应该由曹操来任命或者决定。这是最主要的!什么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八拜九叩之类……对于政治家来说,不在话下。可有可无。

(东吴大皇帝孙权)

基于这两点,首先,曹操做出的决定必须要经过大家的同意或者多数人同意或者少数人中重量级的人物同意吧?换句话说必须有人支持他的决定,哪怕只是同意他一项决定,现给一个重量级的地位似乎也是值得的。既然是我同意你的决定了,你给我什么?我能得到什么?我冒着天下之大不韪支持了你,你总要有表示吧!否则,我为什么要支持你呢?

其次,你给我的地位和赏赐我得到了,我要这些东西干什么?还不就是为了老婆孩子子孙后代吗!不一定都是这样,但是大部分确实是一辈不如一辈。你曹操可以子孙相传代代当皇帝,我呢?谁不想子孙相传代代当大官呢?!你是不是也应该让我也一样代代为你“服务”呀!

(吏部尚书陈群)

现在你需要我,给我大官做,将来我的儿子肯定是不如我的,你来了个谁有才谁做官的唯才是举?我的子孙后代怎么办?你拿不出一个能保证我的子孙后代享有我一样的权利的政策,我为什么要支持你做皇帝呢?你当了皇帝,我的后代会是什么样的命运呢?织席贩履!你拉倒吧,我还是另请高明吧。

所以,陈群也好、司马懿也罢,就是给曹操一个选择,我借着孙权的劝谏表,一样的劝你称帝,但是,我劝你进位是有条件的!你如果进大位,必须接受我的《九品中正制》的用人机制。其实,作为曹操也不是全盘否定《九品中正制》,但是他并没有全部的接受这项选拔人才的制度。

这项制度本身是非常好的👍!它是诞生于汉末用人机制的改革成果。至少在当时是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的好评!莫非是曹操看到了它会容易被人为的篡改为谋求更大利益的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而威胁到他自己的权利?才不对《九品中正制》“俯首称臣”。不管是什么原因,曹操就是没有全盘接受它。曹操对那些劝进大位的人的回答靚了: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中行偃1


曹操不称帝有四个原因: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曹操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利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政治上陷入被动。纵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多发生在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好。

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曹操已是65岁的老头。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也可能是不愿意称帝的一个原因。


重说历史


虽是大势所趋却也未必能得到足够支持。

首先来看出身,曹操的父亲虽然是太尉,但是毕竟是买来的官,而且曹嵩过继给了宦官曹腾,虽然有权有势,但是当时的士大夫实际上是反感宦官的(党锢之祸)。虽然曹操在挟天子后努力拉拢各个士族(杨修,荀彧,陈群等),但是这些士族也只是不支持他称帝,甚至连曹操进位魏公也受到了反对,可见士族的态度。

其次是用人的态度,曹操用人讲究的是唯才是举,提拔庶民,加强了曹魏集团的实力,却也影响了士族的利益,等到曹丕的时候,接受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作为曹魏的选拔人才方式,因此获得了士族的支持,但是也埋下了一个巨大的祸根,高级官员几乎被几大家族所垄断,最后连皇帝都比不上权臣。

综上,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在当时的人心所向,尤其是士族的人心所向,天下还是向汉的。


90后历史迷


儒教对全天下的影响。当时全国基层官员和老百姓还是认同汉室江山的,哪个姓刘的当皇上不重要,重要的是皇上姓刘。如果曹操称帝,那就是篡位,曹操无法说服天下人,会遭到各个地方基层反对,会诞生新的起义首领。


徐如林本尊


曹操不敢,他本来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如果称帝,他就是反派朝廷的逆贼。他就没有理由讨伐各路诸侯。相反各路诸侯会联合起来讨伐他。所以他把称帝事留给自己儿子。自己做周文王。


甘甜的纯净水


曹操起事的目的也是光复汉室,虽后来兵过百万战将千员,自封魏王。但要直接篡汉还是有阻力的,不如事可而止,让儿子们去代他篡汉称帝。司马懿紧随其后,也走了同样之路。


老伙计162720415


第一,本来就不是他的志向。

第二,210到220这十年曹公做的很多的事情是为儿子做铺垫。


不动堂


凭曹挟天子以命诸候的实力而言,孟德称帝完全能做到。

曹操的高明之处也就在此。叫你不能说他是奸贼。

曹操虽未称帝,他的儿子还是把魏武皇帝的帽子戴给了他。


沂蒙沙2019


如果曹操称帝,刘备和孙权必然也会称帝,那曹操将会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正统优势,曹操是个务实的人,他不在乎虚名,况且他魏王的待遇一点也不必皇帝差,所以他把这个功业留给了自己的儿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