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史》记载的“归正人”入手,解读两宋是如何安置北归人口的

序言:


如何安置北归人口,一直是个让两宋比较头疼的问题。这些北归人口在两宋时期有一个特定的称谓——“归正人”,《朱子语类》对它有这样的阐释:“归正人元是中原人,后陷于蕃而复归中原,盖自邪而转於正也。” 如果我们仔细品读“盖自邪而转於正也”这句话会别有一番韵味,何为“邪”?何为“正”?“归正人”或多或少的包含着两宋统治阶层的主观尊卑心理。下边我就以“归正人”为切入点,解读两宋政权对待“归正人”的态度,以及统治阶层对“归正人”的安置问题。


从《宋史》记载的“归正人”入手,解读两宋是如何安置北归人口的

归正人



何为“归正”

如果单从字面意思理解,提到“归正”两字,我们首先联想到的可能就是“改邪归正”,那么谁是“邪”?谁是“正”呢?

南宋重臣史浩曾说过这样的话“中原决无豪杰,若有,何不起而亡金?”宋朝认为脱离宋朝的中原民众,是在“邪”的统治之下,南下依附宋朝就是重归正统,所以有“归正人”的说法。——《宋史·史浩传》

“归正人”这个词出现的比较晚,在北宋时多用“归明人”。直到南宋孝宗时,皇帝在登级敕书中才把“归明人”改为“应诸国归正人等”。至此“归正人”成为南宋政府对北归人口的官方称谓。——《宋会要辑稿》

无论是“归正人”还是“归明人”,都体现了人从不好的一方,向好的一方转化。这两个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朝统治阶层对北归人口的轻蔑态度。实际上,宋朝政府对待归正人还是有很多限制和防范的。可以这么说,他们并不真正信任归正人。

从《宋史》记载的“归正人”入手,解读两宋是如何安置北归人口的

宋高宗



归正人归正类型

在两宋时期,宋朝政府接收的“归正人”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如果按照南宋和北宋两个时间节点分类的话,归正人可以分为两类:“北宋来自幽云十六州的归正人”和“南宋接收的中原移民”。但是这样分类意义并不大,如果按照他们归正的性质分类,会有趣的多!

  • 平民归正

一般来说,平民没有显赫的身份和地位,而且受教育的水平也比较低。平民大多数是从以前北宋统治下的中原地区迁往南宋的。靖康之变以后,出现了“衣冠士族,百姓诸军,夺门南奔者数万”的局面。但是与其他的迁移相比,普通民众的归正成本是比较高的,而且他们的迁移没有目的性,只是想找一个比较安全可靠的地方而已。——《三朝北盟会编》

<strong>在南宋政权建立之初,主要的迁移主体是皇亲贵族和军队为主,平民百姓的迁移只是一种附带性的,他们有可能会是士兵的家属,或者是因为战乱实在无法生存的百姓。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平民迁移的人数并不多。

但是等到南宋偏安的局面稳定住以后,平民百姓的南迁出现一种爆发式的增长。《宋史》记载了这么几个例子:“淮北民夫崔唯夫、董臻等率众万余南来”,“蒙城县民倪震率丁口数千人来归。”由此可见当时南归的人数是非常多的。——《宋史·高宗本纪九》

从《宋史》记载的“归正人”入手,解读两宋是如何安置北归人口的

平民归正


  • 官员归正

在北宋灭亡以后,北宋的很多朝官,在被逼无奈之下或是追随北宋皇室南渡,或是在金人的统治下忍辱负重,实际成熟以后返回南宋任职。当时官员有这样的呼声:“勿失土宇,必不得以,当举族归朝,无令陷于虎口。”——《宋史·常问传》

除此之外,史书中还有这样一个案例:

“金张林以山东诸郡附李全来归,附表奉青、营、密、登、莱、潍、淄、滨、棣、宁、济南十二郡版籍来归,表辞有云:“举七十城之全齐,归三百年之”——《宋史纪事本末》

通过上面这个例子就可以发现,与一般平民百姓的归正相比,官员的归正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像例子中的官员,是带着大量的城池南归献给南宋的。他们的归顺对政局的变动有很大的影响。

从《宋史》记载的“归正人”入手,解读两宋是如何安置北归人口的

官员归正


  • 降人归正

这种类型的归正,主要是指在战争中接纳的投降人员。比如在绍兴十五年,南宋政府规定:“金人来求淮北之人在南者,诏愿者听还。”

南宋朝廷还是非常重视降人归正的,在他们眼中接受降人是利大于弊的,史书对金人归附有这样的记载:

“金统制王镇,统领崔庆、将官李凯、崔虎、华旺等皆率所部降,以至禁卫龙虎大王下吃查千户高勇之属,皆密受飞旗榜,自北方来降。”——《宋史纪事本末》

<strong>降人归正在端平年间以后基本上就很少出现了。可能是因为宋蒙联合攻打金,金人对朝官和武将的控制有所加强。但是总体来说,南宋在这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好处的。

从《宋史》记载的“归正人”入手,解读两宋是如何安置北归人口的

降人归正



宋朝对归正人的优待措施

在宋朝朝廷看来,这些归正人员都是一些特殊群体,因此宋朝朝廷一方面要积极的认同他们稳定住他们,另一方面又对他们怀有戒备心,对其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但是总体来说是以优待为主,以限制为辅。而且宋朝政府不会刻意的对归正人进行限制。

(1)优待的深层原因

宋朝政府对于归正人员的安置方面还是有非常积极的态度的。笔者认为优待归正人员有南宋朝廷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我觉得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原因:

  • 政治需要。在南宋建立之初,政局不稳人心涣散。如果能够积极的安置和接纳归正人有利于凝聚人心,让南宋朝廷在动荡的情况下迅速安定下来。除此以外,接纳归正人是南宋正统地位的一个体现。
  • 经济需求。在南宋建立之初,整个南方还是比较荒凉的,总体来说地广人稀,而且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以平民百姓为主体的归正人,对于当时劳动力的补充和经济的开发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 军事需要。这些归正人既可以补充兵员,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归正人牵制金人南下。一般来说,这些归正人和北方金人控制下地区的民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这些归正人也可以达到扰乱金人后方的目的。

正是在这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之下,南宋朝廷才决定采取优待的措施来安抚归正人。比如南宋规定:“贫不能办牛耕、农具者,官给之,仍免十年科差税斌”。也正是因为这些优待措施的存在,才使得归正人能够成为拥护南宋朝廷的向心力量。——《宋会要辑稿》

从《宋史》记载的“归正人”入手,解读两宋是如何安置北归人口的

平民优待


(2)优待的具体措施

宋朝优待措施是全方面的,因为涉及到不同类型的归正人,所以宋朝也采取了不同的优待措施。下文会通过对农人、士人和官员三个不同的群体来展开论述。

①、农人的优待——振贷之,蠲欠租。 (蠲[juān]免除)

农民是南宋朝廷的重要依靠力量。正是因为大量农民的南渡,才使得南宋政权能够获取充足的粮食供给。具体来说,南宋政府采取了下面这些措施:

支米钱。针对南渡的老百姓食物缺乏难以糊口的问题。朝廷有这样的原则:“淮北归附农人所至州县计口数,每人支钱一贯于提刑司应干钱为支给”。很多流离失所的平民百姓通过朝廷给的钱米度过了难关。——《宋会要辑稿》

建聚落。大量平民归正人的存在,朝廷一时难以安置,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南宋朝朝廷仿照东晋的侨置,规定:“与之盖屋成一聚落,庶几人皆乐附’。通过这种方法在江南建立侨置州县。对于一些人少地多的地区,还进行了了土地分配。——《宋会要辑稿》

免赋役。南渡以后以后普通的百姓物资匮乏,农业生产比较困难。所以南宋政府规定:凡两淮沿边州军归正人请占官田者,均与免除税赋差役。——《宋会要辑稿》

从《宋史》记载的“归正人”入手,解读两宋是如何安置北归人口的

南宋务农的平民归正人


②、对士人的优待——养士制度,储备人才

很多从北方迁徙而来的知识分子也得到了南宋朝廷的优待。这些知识分子被当作国家的储备人才。他们受到的待遇要比一般的农民高的多。《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有这样的记载:“广学校以首遗材,保桑梓者,乡里举焉;在流寓者,库序推焉”。具体措施如下:

养士。所谓养士就是给知识分子基本的生活保障。南宋对很多无家可归的知识分子提供学舍,供他们临时居住。除此之外,南宋政府还准许知识分子听读,所谓的听读就是免费进入学校学习。这种待遇是一般的民众享受不到的。

科举优待,免文解。(注:文解是入京应试的证明文书)因为当时战争频繁,这些知识分子按照保命要紧的原则。在南渡的过程中,有很多人丧失了文解。史书有这样的记载:

“流落堙[yīn]晦,散在诸路,其不愿从仕者少”。面对这种问题,宋朝进行了灵活处理,根据不同的情况,准许没有文解的举人参加科举考试。——《宋会要辑稿》

从《宋史》记载的“归正人”入手,解读两宋是如何安置北归人口的

归正的知识分子


③、对官员的优待——放宽付身、官复原职

有很多在北宋的官员,南渡以后能够官复原职。总体上来说,官员的待遇是最高的,他们的经济待遇以及官职品级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动。而且还可以享受到南宋朝廷拨给的房屋和俸禄。具体措施如下:

放宽付身。(注:付身是一种身份凭证)如果归正的官员有付身的话,可以官复原职。但是很多官员因为南渡比较仓促,丢失了付身,在这种情况下,南宋朝廷放宽了对付身的限制。规定:“执用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一时之制,凡付身无‘首先’二字,皆格不行”——《宋史》

移任、转官(注:移任为转移到其他地方任职)这两种政策是朝廷灵活使用官员的一种体现。对于那些从北方归正的官员,南宋朝廷就是通过这两种方式先对其进行安抚,在他们移任转官的过程中给予他们一定的盘缠和俸禄供给。

从《宋史》记载的“归正人”入手,解读两宋是如何安置北归人口的

归正的官员


<strong>总体来说,南宋朝廷对于归正人的待遇还是非常高的。而且南宋政府采取的贯穿着灵活变通的原则。

尽管南宋和东晋面临着一样的情况,都只能偏安一隅。但是两者的措施效果完全不一样。东晋的侨置,虽然起初效果比较好,但是后期造成了行政规划的混乱和税收体系的混乱。相同之下的南宋,因为政策的合理、处置得当,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



宋朝对归正人的限制措施

虽然南宋政府对归正人采取了很多的优待措施,但是仍然对他们怀有一定的戒备心理。出于安全的考虑,归正人的一些具体行为受到约束和限制。具体约束措施如下:

(1)用纪律法条,严格约束

南宋朝廷规定,各类归正人都必须要遵守所在地区的治安管理。南宋的统治者始终认为,归正人毕竟是从陷落的地区回到南宋的,所以在形式上依然有很大的戒备心,《宋会要辑稿》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献没归正之人归来既久,事宜一体,凡有所陈。这就说明了南宋朝廷为什么要对归正人的行为进行限制。

(2)限制人身自由。

限制人身自由只是对一小部分人来说的,比如一些地痞无赖。宋朝政府对他们的行为有严格的限制,《宋会要辑稿》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州郡多囚禁归朝官,小有疑则加残害”。这表明南宋政府对于这些身份比较可疑的人,限制还是很严格的。

(3)禁止典卖土地。

实际上这一项措施是最有普遍性的一项,南宋政府这么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宣示朝廷对土地的所有权。因为在上文中我们说到,无论是一般的平民还是知识分子和官僚他们基本上都获得了南宋政府分配给的土地。对土地买卖进行限制,是南宋对土地所有权的强化。

从《宋史》记载的“归正人”入手,解读两宋是如何安置北归人口的

影视剧中的南宋官员


<strong>总体来说,南宋朝廷对于归正人的限制还是比较少的,毕竟南宋政府需要这些人来巩固它的统治。过分的限制会使这些人转变立场,更有可能会成为南宋政府的离心力量。所以南宋的基本原则就是以优待归正人为主,以限制归正人为辅。



南宋政府实行的归来人政策还是非常积极稳妥的。因为政策比较恰当,所以南宋朝廷能够短时间内克服一些困难,巩固了政权。总体来说它的积极影响是大于它的负面影响的。这些积极影响都是比较显而易见的,在经济发展方面、在政治稳定性方面、以及军事实力方面、文化发展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1)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推动因素。

南宋的经济发展状况,在我国历代王朝当中应该是比较突出的。著名的宋史专家漆侠先生在《中国经济通史》中这样评价过南宋的经济:

“唐末农民战争后两宋统治的300年间,是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极大发展的时期。虽然在宋代统治的边缘地区、山区以及少数民族所居住的地方,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但是在广大地区,农业生产都有所发展。”——《中国经济通史》

<strong>实际上两宋的经济能够有这样显著的发展,特别是南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量的归正人的南迁,他们的南迁不仅使得南方有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重心的南移在两宋之际最终完成,和大量归正人的南渡有着很大的关系。

从《宋史》记载的“归正人”入手,解读两宋是如何安置北归人口的

经济重心难移示意图


(2)政局稳定的重要基础。

南宋政权在江南能够迅速的稳定下来,并且在金人强大的攻势之下站住了脚,和中原南迁南迁民众的支持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南宋政府给予了很高的待遇,所以这些归正人一直都是南宋政权的向心力量。比如在《宋史》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自敌围京城,忠义之士愤感争奋,广之东西、湖之南北、福建、江、淮,越数千里,争先勤王。”——《宋史·宗泽传》

从《宋史》记载的“归正人”入手,解读两宋是如何安置北归人口的

稳定政局的中坚


总之,南宋政府的优待政策使得归正人,再一次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同时正是因为归正人的存在,才使得南宋政府迅速的稳定下来,无论是在劳动力上还是在兵源上都得到了补充,总体来说南宋的人口安置政策还是比较成功的。


《朱子语集》

《宋史》

《宋会要辑稿》

《中国经济通史》

《三朝北盟汇编》

《宋史纪事本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