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青銅器?先了解這些基礎知識(下)

(三)古青銅器的銘文及其時代特徵

也稱金文、鐘鼎文。商代到春秋時期的銘文一般是鑄成的,內容多記奴隸主貴族的祭典、訓浩、征伐功勳、賞賜冊命、盟誓契約等,最簡單的以一二字標出奴隸主或氏族的名稱。

商代早期的青銅器,極少有銘文,以前認為個別上的龜形是文字,實際上仍是紋飾而不是文字。有也比較簡短。

商代中期青銅器一般仍保持著不鑄銘文的習慣,但個別器上發現鑄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記,但是沒有發現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稱。字體近似甲骨文。

收藏青銅器?先了解這些基礎知識(下)

西周以後常有長篇銘文。現存最長的銘文是西周晚期的毛公鼎。字體前期風格雄健,中後期趨向規整。

戰國的銘文大都是刻成的,內容以記載作器工名、器物的所有者和使用地點為主。字體向多樣化發展,出現了鳥篆等藝術字體,列國文字也不統一。

(四)古代青銅器辯偽的基本方法

造型方法:首先對器物的造型根據時代特點,規格等斷定應當屬於哪一個朝代,再看器身、蓋、耳、足等是否配合相稱。

鏽的分辨:是辨別真偽最重要的一關,如發現有假鏽,無論是部分還是全部,完全說明必有問題。真鏽是原物上舊有的。

銅質方面:是青銅還是黃銅,在器物足的下面可以見到銅的顏色。


花紋方面:首先要看花紋的形象是否與器物造型的年代相符,是刻的還是鑄的,鑄的有鑄器,刻的有刀痕。

添補修配:如春秋戰國時候的,就要看有無假鏽。青銅器長期埋藏在地下,表層附著各種銅鏽,是一層一層長出來的,堅固緻密,不易剝落,作偽的器物用銅鏽偽裝,其表層經過處理,要注意觀察青銅器的表層和鏽斑。

輕重方面:銅器在地下埋葬過久,經過生鏽腐蝕體重就會逐漸減輕。青銅器中仿製的重於原器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偽器系新鑄,經叩擊後聲音清脆,經過地底下腐蝕較深的青銅器,銅質已經礦化,所以發音以渾濁者居多。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極大部分是用陶範法鑄造成,後代不知此法,作偽者只能用蠟模的方法鑄造。古代塊範鑄造的青銅器表面光潔度好,紋飾甚至纖毫可辯,表面很少有氣孔,更少有銅液灌注不到而產生縮孔的情況。偽器則常在表面出現某些砂眼,有的甚至產生縮孔等鑄造缺陷。

收藏青銅器?先了解這些基礎知識(下)

每一類青銅器隨著時代的不同,都有它發展變化的規律。偽器可分為直接鑄造和拼湊改造兩種。第一種情況鑄造的偽器均有母本,儘管仿製的並不準確,但也有一定的水平。如上海博物館所藏西周晚期“師兌簋”,按原器翻鑄,尺寸與原器相似,但比原器重260克。

因此有經驗者用手一掂量,即可感知。第二種情況是毫無根據的雜拼,意在作奇。水平很低劣,在舊的器物上做部分改造,使人產生新奇感,從而獲得厚利。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 "商代卣",器身與梁的紋飾風格不同。仔細看,梁環有焊接痕跡,表明梁與器身原不屬一器。雖其均用商代青銅器殘件做成,但整個卣應為偽器,因為滷無此形狀提樑。

偽刻青銅器上的花紋大多是根據圖錄上的紋飾,再與器形相配,有時部位條件不同,就要做局部增減。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商代"父乙觶",器身為真器,但作偽者在其口部加上了一個流,並在腹上部又加上了一個飾物,成為一件古代無此形制的觶,不倫不類。

後續文章中繼續介紹青銅器相關內容,幫大家更好的學習,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