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和皇帝多次发生争执的李泌,为何还能位极人臣?

田长松


马亲王的《长安十二时辰》大火之后,很多人才知道,唐朝还有李泌这号人。

今天我就来讲讲,这位开元时期的小狐狸,是怎么修炼成德宗朝的老戏骨的!

在整个唐朝数以百计的宰相中,选一个为官经历最诡异的,李泌必然位列魁首。

这位历经玄、肃、代、德四朝的政治老狐狸,四度离朝、两度拜相,与天子同驾的“修道山人”,却是个最顶级的战略家。

在唐朝最困窘之时,他一手构建的“贞元之盟”,将间隔数千里的南诏、回纥、大食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横跨亚洲半壁的反吐蕃联盟,使唐王朝得以缓过气来,又支撑了百年之久。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位《长安十二时辰》里张小敬口中的“小狐狸”,是怎么修炼成德宗时期老戏骨的!

先来说说,李泌的名字里“泌”的读音。

泌,有两个读音:(1)mì;(2)bì。

读mì时,作“分泌”讲,动词。

读bì时,作名词,如河南泌阳(Bì阳)。

李泌的表字是“长源”,跟河流有关,所谓源远流长,寄托了其父母对他的深切期望。

而泌水(今泌阳河)是一条著名的河流,泌水就读“bì水”。所以,应该叫李泌[bì]无疑。

这也正是《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了减少麻烦历史人名多有改动,但却保留了[bì]读音的原因。

一、玄宗朝的小狐狸

李泌(722年-789年),祖籍辽东郡襄平县(辽宁辽阳),京兆府(陕西西安)人士。

他少年成名,七岁便上达天听,接受了唐玄宗的召见。

开元十六年(728年),玄宗让燕国公张说试试李泌的能力。张说请李泌以棋盘棋子赋“方圆动静”。

李泌答道:“方就像行义,圆就像用智,动就像施展才能,静就像感到满意。”

张说听后非常惊讶,这便是《三字经》“泌七岁,能赋棋”的由来。

但当时,玄宗朝内的老狐狸太多。年纪轻轻的李泌,虽然深得张九龄、贺知章、张廷珪器重,但也就只有靠边卖萌的份儿。

《长安十二时辰》里写他担任靖安司司丞是幻化,李泌最接近李隆基的阶段是在天宝年间,奉诏入宫给皇帝讲《老子》,并因此待诏翰林,供奉东宫,接触到了太子李亨。

在此期间,年轻气盛的李泌写诗讥讽杨国忠、安禄山等人,被一脚踢出长安,去了蕲春郡(今湖北蕲春)。

不过,这也算不得坏事。

根基尚浅的李泌,得以躲开了政治漩涡的核心,而他所缺的恰恰是历练。

另外,在李泌供奉东宫期间,与太子李亨结下了深厚的交情,这为他之后的复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肃宗朝的“权逾宰相”。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爆发。

叛军攻破潼关后,李隆基仓皇幸蜀。憋屈了大半辈子的李亨,在灵武(宁夏灵武)即位。

35岁的李泌,奉诏以“山人”身份回归朝廷。虽然李泌拒不受官,但肃宗极为赏识他,言必称“先生”,不呼其名。

二人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

李泌敢做别的大臣无比忌讳之事——谏言太子废立。

当时,李亨任命李泌为广平王李俶(唐代宗李豫)的行军司马,并对他说:“你曾经侍从过上皇(玄宗),中间又作过我的老师,如今下任广平王行军司马,我们父子三代都仰赖你的辅佐了。”

但此时,李亨最喜欢的儿子是建宁王李倓。他想任命李倓代替李俶,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

李泌看出了苗头,便对李亨直言道:“建宁王的确聪明,但广平王是嫡长子,难道你想无过而废吗?”

被说中心事的李亨,呐呐的回答道:“广平王已是太子,又何必非要做元帅呢?”

李泌毫不避讳的反驳道:“假如建宁王立下军功,他还能不做皇帝吗?”

李亨的冷汗顿时就下来了,被问得张口无言。(想想李亨是怎么上去的?再想想李世民是怎么上去的?这种话也就李泌敢说!)

第一次规划“天下棋局”的大战争方略。

此时的李泌,已进入“天下为棋盘,万民为棋子”的大国手状态。

他在上奏的《平叛策》中指出,此前唐军一直在与叛军反复争夺各个城市,却没有人从更宏观的角度上审视整个战局。

此时,战斗力不占优势的唐军,不应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应该利用广阔的地理空间,从东西两个方向调动叛军主力,使其首尾难顾,进而彻底消灭。

为实现这一战略方针,他制定了一套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争方略,并将平叛战争分成为三个阶段:

其一、充分调动叛军

针对叛军骤然取胜,占据中原广大地区后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的情况。

密令郭子仪的朔方军开放华阴一角,放更多叛军入关中,尽量将其向西拉扯。

同时,郭子仪的朔方军则取道冯翊郡(陕西大荔县)入河东,接替李光弼的位置堵住叛军回身之路。

而李光弼所部河东唐军,则从太原取道井陉穿越太行山入河北。

这样,“头在关中,蛇在洛阳,尾在范阳”的叛军长蛇阵,将被唐军一刀斩为两段。

其二,覆巢战术

建宁王李倓所部唐军,经塞外直插安史叛军老巢——范阳。

先期已从太原出井陉入河北的李光弼部,自南向北突进,攻击范阳之南。

两支唐军互为犄角,夹击叛军而覆其巢穴。

其三,四面合围彻底解决叛军问题。

一举摧毁叛军老巢后,凭借此战的震慑效果。

再以大军四面攻击,将已成无根之水的叛军,彻底消灭在两京周围,实现国家的重新统一。

李泌的平叛方略

李泌自信的认为,如果按这个“牵头、斩腰、断尾”的战略实施,“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夫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

但这个是以时间换取空间、兼顾长治久安的计划,难以获得唐肃宗的认可。

算无遗策的李泌唯一忽略了一处,便是长安在一个帝王心中的分量。尤其是一个皇位得来,不那么令人愉快的君主,心中的分量!

等郭子仪从回纥借得大军之后,李亨下令即刻收复长安。

当李泌赶来争辩时,李亨很不高兴的说道:“今战必胜,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阳乎!”

不听李泌“万全、久安”之计的结果,大家都已知道了。安史之乱平叛不彻底,导致唐朝之后150年,都在不断品尝苦果。

不过,这一切暂时已经和李泌没有关系了。

作为一度“权逾宰相”的存在,李泌很快便遭到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

但当时,李亨对他无比信任,甚至在李泌熟睡时,用大腿给他做枕头。

可当唐朝以惨痛代价收复两京后,朝野上下均以为大势已定,开始不断有人在李亨耳边吹风。

见此情景,李泌只得以修道为名,遁入衡山,寻避祸之道。

三、代宗朝的两起两落

宝应元年(762年),李亨驾崩,新任皇帝便是受过李泌保护的广平王李俶(李豫)。

李豫上位后,颇念过去的香火之情,即刻招41岁的李泌,入朝商议国事。

但此时,唐朝宦官掌兵已成沉疴。

李豫本人就是宦官李辅国带兵拥立的,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王拜相的宦官。

李辅国的骄横达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他居然敢对李豫说:“大家(皇帝)但内里坐,外事且听老奴处置。”

更严重的是,朝中重臣也没几个好东西。

宰相元载(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元载)虽嗜好读书,颇有才干,但心胸狭窄,专权跋扈。

他断定李泌必将是其权臣之路的障碍,在李泌入朝不久便唆使同党不断排挤。

代宗一朝,李泌两次排挤出京,在朝中根本无法施展。

对此,代宗李豫并不是不清楚,但他对程元振、元载、常衮等人也没什么办法,只好对李泌说:“先生将就一点,外出走走也好。”

这一走,就走过整个代宗朝的17年。

元载剧照

四、德宗朝的力挽狂澜。

779年(大历十四年)五月,代宗病逝于长安,太子李适即位,这便是唐德宗。

李适是个想有一番作为的皇帝,执政初期,他克己奉公、任用贤能、疏斥宦官,一度确实出现了中兴的迹象。

他刚刚登上帝位,便诏告天下罢黜各州进贡鹰犬玩物。

山南的枇杷、江南的柑橘,每年进贡一次供享宗庙,其余一律停止。其余如奴婢、春酒、铜镜、麝香等贡项也一律废止,还下令国家饲养的三十二头舞象、供皇帝狩猎用的五坊鹰犬全部放生,梨园使及伶官全部裁撤。

他过生日时,禁止各地进献贺礼,并将藩镇李正己、田悦所献的三万匹缣全部纳入国库,代替租赋。

同时,他启用了唐朝数得着的财税专家杨炎,开始在全国大力推行“两税法”增加财政收入,梳理国家漕运。(《倒在权斗坑里的理财高手——唐朝宰相杨炎》)

但上述种种措施缓不济急,并不足以扭转唐朝百余年来积累的沉疴痼疾。

随着,李适的心情越来越急切。

他在著名奸相卢杞的诱导下,开始征收“房产税”(“间架税”)、“商业附加税”(“除陌税”)和“交易抵押金”(“纳质钱”)。

这下可犯了众怒,全国上下民怨沸腾。(《唐朝名臣名将系列(六)——长得难看,心眼还坏,连皇帝都坑》)

而此时,唐朝的藩镇割据也愈演愈烈。

从781年(建中二年)开始,唐朝连续遭受了“四镇之乱”、“泾原兵变”、“奉天之难”的打击。

在泾原乱兵突入长安时,口中高喊:“不抢你们的‘纳质钱’,不收你们的‘间架、除陌税’了!”

顿时,长安百姓几乎全部倒向乱军,一起与之鼓噪前行,可见民众对卢杞推行税制的恶感。

在“四镇之乱”、“泾原兵变”、“奉天之难”的过程中,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先后称王,朱泚占据长安称帝、李希烈在汴州(河南开封)称帝,史称“四王二帝之乱”。

逃出长安在困居于梁州(陕西汉中)的李适,不得不在公元784年(兴元元年)正月,颁布了《罪己诏》。

这份由陆贽执笔的《奉天改元大赦制》写道:“(朕)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察征戍之劳苦……,其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及所管将士官吏等,一切并与洗涤,各复爵位,待之如初,仍即遣使,分道宣谕,……并从赦例原免,一切不问。”

想当初锐意削藩,如今罪己诏一出,河北藩镇因循旧制,起兵作乱之罪尽免。不过短短三年,德宗心境之别,可谓判若云泥。

彷徨无计之中,李适又想起了漂泊在外的李泌,连发数道诏书,招其至行在(天子巡行之处)奏对。

此时的李泌,已是个63岁的老人了。

李泌出山图

李泌奉诏入朝后,根本顾不上经济天下。

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件事,是如何解决西部陇山(六盘山)防线,唐军的吃饭问题。

他对德宗说:“今年秋防,征发了十七万人戍于京西,每年吃粟二百万斛,折钱三百余万缗。国家连年遭受饥荒,经费不足,即使有钱,亦无粟可买。

臣有一策,可以不减戍卒,不扰百姓,粮食皆足,府兵可成。

现在吐蕃居原州、兰州之间,以牛运粮,粮尽而牛无所用。请以府库将积年劣缯染成彩缬,通过党项,以彩缬向吐蕃易牛,三匹缯换一头牛,可换吐蕃六万头牛。

再以麦种分赐沿边军镇,召募戍卒,耕荒田而种之。约好明年麦熟只还一倍粮种;其所余者按照时价加五分之一的价格,官署尽买之。关中土地肥沃,所收必厚。戍卒获利,耕者将多。戍卒因屯田致富,必安于其土,不再思归。

按旧制,戍卒三年一代,及其将满,下令有愿留者,即以其所开田为永业田。不过数年,则戍卒皆为土著,即以府兵之法理之。如此则可以变关中疲弊为富强。”

德宗按照李泌的计策施行,戍卒应募愿屯田者占大半,士卒之心皆安,关中军情稍安。

随后,他又断然否决了,德宗割让伊西(今新疆库车)、北庭(治今新疆奇台西)给吐蕃的想法(陆贽连《慰问四镇北庭将吏敕书》都写好了),认为此乃“资敌之举”。

不久,吐蕃大相尚结赞在平凉川劫盟杀使。自唐朝副使崔汉衡以下,60余名唐官被扣押,1000余人被俘,史称“平凉劫盟”。

平凉劫盟后,唐蕃关系瞬间跌入谷底。

此后三十余年,李适开始执行强硬的对蕃“三不政策”(不谈合盟、不见蕃使、不接国书)。

李适交好吐蕃的梦想破裂后,李泌开始着手构建,“西联大食、北和回纥、东结南诏”的反吐蕃战略联盟(因在德宗贞元年间,也称“贞元之盟”)。

此事的关键环节是“北和回纥”,但之前只要一有大臣提回纥俩字,李适立马就翻脸。所以,这雷只能李泌自己抗。

李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与回纥有旧仇。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适还是雍王时,曾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入回纥大营见牟羽可汗。

回纥可汗怪罪李适,见面时没有行“拜舞大礼”。

李适的侍臣药子昂,以李适是太上皇(玄宗)的嫡孙,且当时唐庭有丧葬(玄宗、肃宗相继去世),不应该“舞蹈”为由据理力争。

结果,牟羽可汗倒是没敢把李适如何,但几个侍臣都被当着面打死了。

此事被李适认为是奇耻大辱,25年过去了,依旧念念不忘。

即便回纥牟羽可汗早就被现任可汗杀了,而回纥也屡屡放出与唐修好的善意,但李适就是假装没看见。

为了能够说动德宗,李泌和他硬是谈了十五次。

把李适谈的,连“北合回纥之事,留给朕的子孙去做吧。我活着一天,此事断不可为”的话都说出来。

但李泌依旧死咬着不松口,最后,李泌也急了,跟德宗说:“陛下既然不答应联合回纥之事,那放老臣回家吧!”

德宗一看,李泌要摔耙子不干了,也有点懵圈,就想找个台阶下。

他转头问殿上的两位老将李晟和马燧意见如何?

本来讨论这件事儿,李晟和马燧站一边声都不敢吱。不成想,德宗突然问起他俩的意见了。

这两位老将是什么人物?

战场上滚了一辈子,精得眼睛毛都是空的。

而且,两位都深谙边事,早知联合回纥是唯一之路。

再说了,二人都因为平凉劫盟一度被德宗猜忌。

恰恰是李泌回朝后,对德宗说:“李晟、马燧有大功于国,闻有谗之者,望陛下坦然待之,使其自保无虞”,曾感动得两位老将嚎啕大哭。

这回德宗相问,李晟和马燧对视一眼,又看了一眼李泌,小心翼翼地说:“果如李泌所言,回纥可汗确有亲近唐朝的迹象。”

李适一声长叹:“你们都不站在朕这边,朕还能怎么办?”

就这样,李泌死缠烂打,又是威逼、又是利诱。终于,让李适同意了回纥的求亲申请。

李泌画像

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十月,回纥合骨咄禄可汗派妹妹、国相和其他高官为迎亲使,一千多人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赶到长安,迎娶咸安公主。

合骨咄禄可汗在给德宗的上疏中,用极为谦卑的语气说:“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资治通鉴》卷二三三)

意思就是,“咱们以前是兄弟,现在我娶了您女儿,就是您半拉儿子。吐蕃那小子,要是以后再敢揍您,我踢死他!!”

还别说,李适这女婿真是说到做到,回鹘(娶咸安公主后,改称回鹘)骑兵大量南下,在天山南北、河西走廊,与吐蕃展开了长达50多年的血腥角逐。

随后,大黑衣食(阿拔斯王朝)开始从西往东挤压,回纥从北往南侵袭,南诏从东往西扩展,唐朝陇右防线的压力遽减。

《新唐书•大食传》记载,“贞元中,(黑衣大食)与吐蕃为劲敌,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鲜为边患,其力不足也”。

唐朝凭此“贞元之盟”,以不及百分之一的资源消耗,达成了缓解自身压力的目的。

这就是李泌的高明之处!

从大局着眼,以细微入手,该坚持处当仁不让,当迂回处曲折蛇行,不愧是唐朝最顶级的战略家。

唐德宗建中四年疆域图

纵观李泌一生,虽因披着修道的外衣而被后世儒家所轻(“常持黄老鬼神说,故为人所讥切”《新唐书·李泌传》)。

但他所行所止,都堪称不折不扣的阳谋。

就拿“贞元之盟”来说,回鹘强盛后,南下与吐蕃争夺生存空间是必然的,李泌要做的只是拉住回鹘,不使其成为吐蕃的盟友。

黑衣大食和吐蕃也一样是结构性矛盾,杨良瑶越洋西访,不过是给他们一个继续的信号。

而南诏国在玄宗朝倒向吐蕃后,虽然吐蕃与之和亲,但多年不断征粮征兵,早就令其不堪忍受(吐蕃曾数次从南诏征兵去西域征战)。李泌要做的不过是告诉南诏国,你还有一个更好的结盟选择。

这三点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作为一个身在迷雾中的当事者,如何纷繁的信息中,辨别真伪,明确用废,便是考验政治智商的难题了。

就像德宗初期执行的是,联合吐蕃对付回纥的战略,但却导致平凉劫盟事件发生。

这更凸显了李泌的高瞻远瞩、目光如炬。

793年(贞元九年),南诏国上表归唐时,李泌已经无法看到了。

贞元五年(789年)三月,他在长安宅中安然故去,享年六十八岁。

这位两度拜相、四代帝师的老臣,从玄宗朝的小狐狸,成长为德宗朝的老戏骨,为了大唐他耗尽了最后的心力。

当他长眠于榻上,心中应无遗憾!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长安十二时辰》说的是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四面楚歌的厄境,死囚张小敬被逼临危受命,与眉目清秀的名士李泌联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大唐首都西京长安的故事。


这位英俊的后生李泌曾经是玄宗朝“贤相”张九龄的朋友,受到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代李唐皇帝的器重和礼遇,虽然受到过排挤与打击,但身价与信用度却与时俱增,成为名副其实的四朝政坛“不倒翁”。为何李泌会位极人臣?

1. 李泌有出类拔萃的才干。体现在“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他以超人的战略眼光,提议首先搁置两京,把西都长安与东都洛阳暂放在叛军手中,再不断地派唐军袭扰,这样迫使他们在长安到范阳之间投入大量的武装部队守护,长此以往就能拖死胡人。



此计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确实是高妙,与三国时期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一样,千百年后仍受人称道,可惜肃宗李亨没有听从,否则“安史之乱”绝对不会打到八年之久。

2.受李隆基赏识,提起李隆基人们就想到杨玉环,似乎他是贪图享受,喜好美色的标签人物,其实,这位皇帝的早年是很有作为的,铸就了能 与“贞观之治”相媲美的“开元盛世”,所以自有雄才大略的一面,能得到他的赏识除非是人中之龙。

这对李泌受后三任皇帝礼敬非常重要,因为在“安史之乱”后大唐形势每况愈下,后代再无法创造玄宗朝的辉煌,所以他们对唐明皇是敬重与仰望的,因而也特别尊敬他看重的名士。

3.自己的优良品格, 处事踏实,持身守正,待人以诚是李泌闯社会的法宝,任何境地都秉持一片公心,这与他从小喜欢黄老之学戚戚相关;身处困境,他归隐山林,并不留恋功名利禄,超然物外,身上从来没有套子、板子、女子(他不好色)的累赘。
玄宗时代,他就与命运多舛的太子李亨是朋友,李亨上位后,宦官乱政,他义无反顾地保护着李亨的太子李豫,直到转危为安;而唐德宗的太子,也受到过李泌凭法理正统为之据理力争的好处,这些因缘际会出于他自己优良的品格。


希望星晨58298869


爆款剧《长安十二时辰》,让原本比较“低调”李泌立即是全网爆红,但李泌却有其人,而且是中唐第一名臣,大政治家、第一谋臣、为后世历代帝王所垂青。而且是评价极高。李泌应该是贾诩,荀彧一样的谋臣,而非诸葛亮,裴度一样治臣。

李泌(722年-789年 ),字长源,自幼聪颖,六岁时因机遇巧合遇见唐玄宗从而颇受赏识,被派往太子李亨处为属官。后为避祸隐居,李亨继位后,召李泌参谋军事,宠遇有加。后被宦官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避祸。唐代宗即位后,再次入朝翰林学士,但遭宰相元载排挤,被外放任官。唐德宗得以时入朝拜相,一生才华得以展现。最后官拜同平章事,封邺县侯,公元789年,李泌去世,年六十八。获赠太子太傅。

柏杨对李泌评价很高,说:他当宰相的时间不过一年十个月,对国家贡献之大,已无与伦比。李泌的品格,自诸葛亮以来,更是第一人。而且视富贵如浮云,实在寥若晨星,李泌却彻底做到。李泌不但是一位奇士,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最高智慧、最高尊严的知识份子,可与西汉王朝的张良媲美。..." 满清的乾隆对李泌也颇为欣赏。

李泌对李隆基一朝的利弊洞若观火,知道安禄山逼反。但李泌知道晚年的李隆基已经昏聩根本不纳忠言,所以他才不希望寄托在李亨的身上,知道安禄山造反是李亨最大的“机遇”。所以在灵武鼓动李亨继位,可惜,李亨不是李世民,为了让自己登基“合法”急于收复两京,不听李泌之言,才造成了日后的藩镇割据。李泌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危险到来之前就能预估到,所以才能得以平安,也就是说知进退,善进取,所以才能在中唐时期得以善终。但他知道其一生深知何时进、何时退;何时争、何时弃,而能够在权力斗争中心施展抱负又得以善终,少年得志而不傲,晚年多慧而不滑。李泌历事三朝而不倒,一代名臣功成身退,绝非偶然。

想想李泌,真有点“神仙”感觉,简直是中唐的“救火”队员。国家有难就出现,一旦太平就出现就隐退,李泌好道术。行事的风格是黄老哲学,讲究刚柔并济。最为关键一点就是看清了皇朝的“黑暗”、所以才能将危机消灭于萌芽之中,而对封建帝王而言,这样朝臣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才是最让人放心的,对王权没有“威胁”。皇帝对李泌放心第二点就是李泌没有利益集团,不掌军,孑然一身。这也是李泌得以平安的地方。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洋洋大观18代封建王朝,敢和皇帝较真碰硬争辩是非,最后还能屡受重用位极人臣,中唐时期的李泌可谓是千古神人奇人牛人。

李泌是神人。《三字经》就说他泌七岁能赋棋,那是货真价实的小神童。说他神,他还真神。从小就痴迷黄老学说,长大就学张良辟谷,不出山是不出山,一出山就叱诧风云再造唐室。历经四朝,风光八面。唐玄宗赐他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唐肃宗与他一个桌子吃饭一个被窝睡觉,唐代宗不仅亲自为他在长安城里寻找豪华府第,还给他娶了一个如花似玉老婆,为了让他身体倍棒,还下命令强迫他吃肉,唐德宗拜他为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两人争论的面红耳赤,最后唐德宗还抱着他的肩膀痛哭流涕,感谢他为国为民殚精极虑谋略长远。




李泌是奇人。李泌是奇人中的大丈夫,他能屈能伸,他l“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居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第一奇是七岁入禁中,宰相张九龄称他为“小友”。第二奇是慧眼辩忠奸,作诗讥讽杨国忠、安禄山。第三奇是以白衣山人辅佐李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平定安史之乱,复两京迎上皇,功成飘然归隐山林。第四奇是忍垢病巧保身,杨国忠李辅国元载常衮都是中唐有名权奸,而且都无不欲置李泌于死地而后快,李泌以黄老之术阴阳之柔四两拨千斤,顺天应时,终于笑到最后。第五奇是也是所有宰相公卿所望尘莫及的是直面皇室矛盾,调护骨肉善格君心。他劝说唐肃宗立太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不把李林甫挫骨扬灰以免打脸太上皇李隆基。最难能可贵的是德宗太子因丈母娘卷入宫禁是非岌岌可危时,李泌愿以全家百口亲人生命担保太子李诵无罪。最后救了太子,第一次避免了自唐以来皇帝太子之间骨肉相残,也为李泌青史留名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泌是个牛人。李泌最大功劳是协助李亨平定了安史之乱,当时叛军攻城掠地,唐玄宗惊慌放弃长安逃往西蜀,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吊死马嵬驿,宰相杨国忠也被杀,大唐江山摇摇欲坠,唐肃宗李亨一筹莫展,望尽天涯路,看不见一丝曙光。这时牛人李泌来了,他为李亨详细分析了天下形势,对大唐王朝命运走向做出了正确的预测判断。第一,叛军猖獗不会太久,因为参与叛乱的多是胡人,汉人尤其是有文化的士大夫读书人响应的很少,这说明安史之乱没有得到中原人的支持。其次是叛军把掠夺金银财宝全部运回他们老巢范阳,这说明叛军根本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第二,他为李亨制定了平定叛乱收复天下的战略战术:1.、先用李光弼固守太原出兵井阱,郭子仪攻取冯翎占据河东,让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开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开长安,这是用三地禁锢安禄山四员大将。再让郭子仪放开关中通道佯攻潼关,这样贼寇北边要守范阳,西边要救长安,天天疲于奔命数千里,他们的精兵悍将草原铁骑,不几年就会被拖垮。我军经常以逸待劳,敌来我躲,敌疲我追,再命令全国勤王军队在扶风会合,和太原朔方军一起共同攻击敌人。任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帅军和李光弼组成犄角阵势,一有机会就攻略范阳。贼寇失去老家,一定会死和非常难堪,这样天下就平定了。《中国军事史》高度评价了李泌这一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可惜李亨急于收复洛阳西安,没用李泌计策。李泌还打算恢复原来的府兵制,因戍卒而屯田,因屯田而浮兵,这样也就从根本上遏制了当时藩镇做大军阀割据,唐朝也就不会那么快就灭亡了。

总之一句话,内有李泌,外有郭子仪,安史之乱才最终得以平定。



李泌最牛的是敢于和皇帝争辩是非,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在李泌身上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死节精神。当时唐德宗的太子是李诵,太子妃的母亲也就是太子的丈母娘是郜国公主。这个郜国公主私生活极端混乱,她本来是唐肃宗的小公主,那姿色那真是是男人见了都流口水。她初嫁裴徽,又改嫁萧升,萧升死了,又和彭州司马李万通奸,还和蜀州别驾萧鼎黎阳县令韦诨乱来。大将军李昇也和这位风流公主勾搭上了,这事被人告发了不仅告发郜国公主淫乱不堪,还告发她偷偷找巫婆神汉诅咒皇上早死,好让他的女婿早日继位大统。唐德宗一听大怒,把郜国公主幽禁l冷宫,李昇流放岭南,杖毙李万,萧鼎韦珲发配充军,又把太子叫来愤恨训斥责骂了一通。太子吓坏了,赶紧与太子妃离婚。



唐德宗还不依不饶,打算废掉李诵另立自己侄子舒王为太子。他去征求李泌意见,李泌坚决不同意。李泌说“侄子终究是侄子,永远也不会成为血浓于水的儿子。你现在连自己亲生儿子都怀疑,将来就一定会相信自己的侄子吗?你别看舒王现在对你很孝顺,等他真正当了太子,就不一定像现在这样孝顺你了。”德宗勃然大怒:“卿强违朕意,难道不顾家族么?”面对德宗赤裸裸威胁,李泌毫不畏惧,反而放开胆子声调更加亢强有力:“微臣就是为了保全整个家族,才在今天把要说的话都说尽了。如果畏惧天威,曲意阿顺,恐怕太子废掉生命危险,他日陛下后悔,必然怨恨于我,我让李泌担任宰相,关键时候不去阻挠我的过失,反而让我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这个仇我一定要报,我也要杀了李泌儿子来为我儿雪恨招魂。我只有一个儿子,如果不幸被陛下冤杀,那微臣我就绝后了,就是有几个侄子又有什么用呢,我这一脉可就永远断了香火了。”说到这里,李泌痛哭流涕,德宗也不仅有点伤感。李泌又说:“从古到今,父子相疑,多生惨祸。建宁王死的还不够冤枉吗?我为什么执意不在朝为官,归隐山林,发誓不近天子左右,就是看到这种骨肉相残的悲剧痛心啊!我当时辞别肃宗皇帝的时候,曾背诵了那首《黄台瓜辞》,肃宗也悔恨的留下了眼泪,还希望陛下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刚愎自用德宗又问:”这本来是朕的家事,跟你也没多大关系,你为什么一定要力保太子呢?”李泌回答道:“天子以四海为家,臣现在担任宰相,四海之内,一件事办不对,微臣都要负责。更何况是废立太子这样的大事呢。”德宗说今天不说这个事了,回头再说,李泌又叮嘱德宗对这事保密,不要让那些奸臣小人惹是生非,随后李泌又赶派人告诉太子,千万不要自杀,要像以前一样,孝敬皇帝,只要李泌不死,就能确保太子没事。过了一天,德宗单独找见李泌,他抱着李泌肩膀边哭边说:“不是爱卿的真切谏阻,寡人今天可能就后悔莫及了。太子仁孝,并无大过,从今以后,所有军国大事,还有朕的家事,我都要和你好好商量以后再做定夺。”



伴君如伴虎。经历了数次惊涛骇浪的李泌早已去意已决,他向德宗多次上本乞还骸骨。无奈德宗不许,李泌又给德宗服务了一年多,和亲回纥,稳定边陲,为中唐的复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李泌虽然早已远去经年,但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妥协的坚定执著,那种不顾身家性命,竟然和德宗争执数十次之多,这种敢于坚持原则威武不屈不惧生死的铮铮铁骨,依然是我们道德楷模前行路上最美的风景。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李泌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他七岁时的诺言,他行义用智,游刃有余,展奇才于乱世,多次挽狂澜于既倒,再造唐室,他佐君王佑苍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他醉心于名山大道,视富贵荣华如粪土,功成不倨,“一丈夫兮一丈夫,平生志气是良图。诸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蝉鸣梧桐


最近的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讲述了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少年名士李泌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这位李泌史上确有其人,他是西魏八柱国之后,小时有才名,是贤相张九龄的小友,这位小时了了的李泌大了也很厉害,受到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代唐朝皇帝礼敬,虽然遭到排挤打击,但信任度不减,多次归隐于山林又再被征召,可说立于四朝而不倒。主要有几个原因。


首先得到风流天子前明后昏的李隆基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之后的三任皇帝都是李隆基的后人,唐朝国势也在安史之乱中急转直下,再也无法恢复开元盛世,作为这位父祖皇帝,后代身处困境时,从心理上是仰望着的,理所当然把他看重的人也一样看重。唐玄宗把李泌介绍给张说的过程就可以看出偏爱。(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李泌被召入宫,正好玄宗正和张说下棋,就对张说说,你试试这位小朋友,张说出了方圆动静考他,李泌应对无碍,张说有政治才能,但操守一般,知道玄宗对此人有好感,马上顺坡下驴祝贺获得良才,这是奉承的话,哪能从几句话就能断定贤愚,但皇帝正高兴着,你扫兴能行吗?玄宗听了也觉得自己眼光不错,更加欣赏少年李泌。这也是因缘,有的人第一面之后连逢厄运,李泌第一面取得极佳效果。(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其次,李泌确有大才,他从小通读黄老庄列的书籍,七岁就能写文章,书史经典也是读了一大篓,学黄老之术有个好处,就是心境心态过人,宠辱不惊,名利心不重,他在玄宗时大才还没有表露出来,但在肃宗平安史之乱就看出他的战略深远,他提议不要急着收回两京,把长安洛阳放在贼人手里作为包裹,唐军袭扰,让他们在长安到范阳之间长途守护,拖倒他们。并让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诩,入河东,重兵守御限制山西河北部份叛军,又露开华阴一线,使贼军觉得救援有望不甘放弃。这样打下去,安史之乱将彻底平定。这个计策千年之后还有人称道。可惜肃宗迫于形势没有听从。


第三,自然是与各任皇帝的私交,与皇帝有私交死得很惨的历史很多。而李泌则不然,他的所有为国家和个人做的事,都是出于持身守正一片公心,心正与他从小喜好黄老之学分不开,他在受到排挤时,就能淡然辞官到衡山隐居,这样超然,使得一些阴谋诡计难以得逞。他在玄宗时就与太子李亨交好,肃宗时后宫宦官乱政,李亨的太子李豫也有赖于李泌的保护,唐德宗的太子儿子李泌也为他们据理力争,可说是外能谋国,内能谋家的皇帝心腹。(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有这些因缘际会,又介入皇宫内事的丝丝缕缕,更重要是李泌为人做官的正气,宵小不敢胡为,轻易名利的超脱性格,得到皇帝的极度信任,他被征召虽然多次是以翰林学士身份待在皇帝身边,但权力比宰相还大,权逾宰相。


南方鹏


因为长安十二时辰比较火,所以很多人对于李泌(读bi)比较好奇,剧中人物叫做李必,这样更方便大众认识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这位神童

李泌(bì)(722年-789年4月1日[1])63,字长源。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辽阳),生于京兆府(今陕西西安)。[2]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谋臣、学者,北周太师李弼的六世孙。 李泌出身赵郡李氏辽东房[3],自幼聪颖,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官。后遭宰相杨国忠忌恨,只得归隐名山。安史之乱时,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召李泌参谋军事,宠遇有加。但他又被权宦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隐居衡岳。唐代宗即位后,再被召为翰林学士,屡遭宰相元载、常衮排挤,被外放任官。唐德宗时入朝拜相,参预内政、外交、军事、财政等方面的筹划,对内勤修军政、调和将相,对外联结回纥、大食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安定,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时期唐帝国的稳定。累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贞元五年(789年),李泌去世,年六十八。获赠太子太傅。



李泌七岁能文,幼时就已粗通黄老、列庄学说,有神童的美誉。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李泌因机遇巧合,受到了玄宗的召见。他入宫时,玄宗让正与自己下棋的燕国公张说试试李泌的能力。张说请李泌赋“方圆动静”,李泌很快说:“希望知道其中的大略。”张悦便说

:“方就像棋局,圆就像棋子,动就像活棋,静就像死棋。”李泌立即回答说:“方就像行义,圆就像用智,动就像施展才能,静就像感到满意。”张说听后,祝贺玄宗得到了一位神童。玄宗非常高兴,赐李泌束帛,命李家对他善加抚养。





宰相张九龄特别喜爱李泌,常常把他请到卧室内交谈。张九龄与大臣严挺之、萧诚交好,严挺之厌恶萧诚的谄媚,劝张九龄谢绝与萧诚的来往。张九龄忽然自己念叨说:“严挺之太刻板刚直,而萧诚软美可喜。”正要命令左右的人唤来萧诚,在他身旁的李泌马上说道:“您以布衣入仕,又因正直位至宰相,却喜欢软美的人吗?”张九龄听后,非常惊讶,急忙改容认错,并称他为“小友”[8] 。


自从肃宗在灵武即位时起,李泌就一直在肃宗身边,为平叛出谋划策,他当时虽然没有身担要职,却“权逾宰相”。正是这种与肃宗极为亲密的关系,招来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两京收复后,平叛大局已定,李泌便主动要求离开权力的中心,遁避进衡山修道,肃宗下诏赐李泌三品俸禄及隐士服,还为他建造居室。[ 入朝出朝 李泌隐居数年后,玄宗去世,肃宗随即也驾崩,新继位的皇帝便是李泌当年特别加以保护的广平王李豫(即唐代宗)。



代宗即位,马上就召李泌回来,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代宗先让他住在宫中的蓬莱殿书阁,跟着就在长安光福里赐他府第,又强迫他吃肉,还为他娶朔方已故留后李暐的外甥女为妻。[29] 但是宰相元载认为李泌不肯依附自己,留在朝廷对自己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刚好江西观察使魏少游请朝廷为他派去一些僚佐,元载就盛称李泌有才,可担此任。李泌就以检校秘书少监、江南西道判官之职再次以离开朝廷。旋即改为检校郎中,仍任判官。临行前,代宗暗地对他说:“先生将就一点,外出走走也好。”



李泌是玄、肃、代、德四朝元老,可他一生崇尚出世无为的老庄之道,视功名富贵如敝屣,所以在肃、代两朝数度坚辞宰相之位,并且最终远离朝堂,长年隐居于衡山。




四帝二王之乱的功臣李晟,马燧等人一直得到了李泌的保护,从而有利于稳定军心,缓解朝廷君臣的紧张关关系,李泌的政绩还很多,如调整官俸、裁减冗员、如何安置因乱留京的番邦使者等等,都能匡正时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军事 在安史之乱、肃宗灵武即位之时,李泌就对国家命运作出了正确的预测,


李泌的避政修道: 李泌有如此辉煌的仕途经历,为何在历史上记载颇少呢?原因就在于李泌潜心修道,一生追求黄老之道,精研《易经》;他经常游历嵩山、华山、终南山等,而且仰慕神仙不死之术。 因此,一方面他的道家信仰和中国历史上官场中的儒家思想是相背离的,自然不会将他的事迹记载过多。而另一方面,他避事修仙的追求,也和根据朝廷的需要出山是有矛盾的。



因此,李泌的一生中,出现过多次坚决推辞皇帝的邀请出山,而又多次所迫不得已出山的情况。因此即使身在朝廷,李泌也时时拂尘在手,坚持求仙问道,并一再拒绝皇帝赏封的官职。 当然,李泌的这种出世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界的怀疑和倾轧,能够实现最后清净脱身,隐居山林,实现自己的黄老之愿。当然,完全避免官场斗争是不可能的。李泌就因为不肯依附元载,而视李泌为自己的威胁,元载编个理由迫使李泌到地方任官了。


为了中国之崛起


1,李泌幼年聪明伶俐,名闻天下,得到最高层赞扬和赏识,积累了潜在的政治资源。比如他有神童的称誉,已能粗通儒、佛、道三家的学识。七岁时,已经受到玄宗与名相张说、张九龄的欣赏和奖爱。

2,成年之后,学识渊博,更是见识非凡,善于谋略,屡建奇功。同时也屡遭陷害,逐步锤炼了他的心性韧性,拥有了一套处世方法。

3,修炼道教,钻研易经,这种神秘兮兮的人在当时深受大家欢迎,喜欢一起攀谈。他也懂得如何建奇功,避己祸。为当权者出谋划策,成效显著,深为高层官员信任;同时他屡拒功名利禄。

4,他这样的才子遇到了明君。尤其是李适皇帝,面对他深度参与皇室家族内务之事,有时也恼恨异常,但是经李泌涕泪交加,诚恳劝告,不厌其烦的劝导,这明君反复考察,觉得他提的建议还是很对,如不听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没有太为难他,使其善终。


诗和远方yf


只能说中唐以后的皇帝除了小太宗李忱外,大都是常君或者昏君,君弱臣强,李泌只是表现正常的强臣,哪后期阉贼杀皇上立新君的比比皆是。

李泌这样的臣子在太宗朝一般活不过第二集


西京帝释天


因为他没有私心,一切都是为了皇帝着想,为了维护皇权,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许多时候,尽管当时皇帝龙颜大怒,但过后一想对李泌的劝谏行为是感动的。

无私者无畏。


跪射俑


提问应该是指唐朝的李泌吧。 唐朝中期的四朝原老,著名政治家、谋臣、学者。

此人早期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官。后遭宰相杨国忠忌恨,只得归隐名山。安史之乱时,唐肃宗即位灵武,召李泌参谋军事。但他又被权宦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隐居衡岳。唐代宗即位后,召为翰林学士。屡遭宰相元载、常衮排斥,出外任职。唐德宗时入朝拜相,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

从他的履历看,他三上三下,最后位极人臣。说明他的耿直树敌也不少。晚年德宗时期拜相,与德宗李适多次发生争执,说明德宗为政清明,能听得进誎言。这为后来的中兴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