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欣赏书法大家年迈之后追求拙的境界吗?

绿漪


启功先说"名人书,乃古人妙处与自家毛病之结合耳"。王铎至老年方"一日临帖,一日应索“,张旭光说"每日亲近先贤,与古人对话",皆欲多得古人妙处也。若老而能近古帖,则"人老俱老"也。反之,若老而远帖,则古人妙处渐失,个人本性之俗处则渐复之,字便归入当年之俗也。有问某省退休书协主席,青壮年时书法极佳,耄耋之年巳至不堪之境,拙也?巧也?进也?退也?令人唏嘘亦发思。所谓:

少近古贤得雅气,老不近帖渐俗态。人书俱老人常赞,不知路异便生哀。

又曰书家之书,必有一高峰期,或四五十岁,或五六十岁,各人有异。然人老至一定阶段便自高峰走下坡,天经地仪也。如老戏曲家之声衰,钢琴家之手滞,老舞蹈家之蹒跚。老年书家之书,出现众手一窝蜂求"拙",似不可信。是有意求之,还是不得已,恐难定论。


春雨书斋


拙美是一种书法风格,书法大家年迈后求拙境界也是书法家对拙美风格的一种追求,值得欣赏。

黄庭坚《论书》中说:"凡书要拙多于巧″。就是不要刻意安排,不要轻滑,不要太媚。要写出率性自然,老辣厚重,古朴壮美特点。

傳山(1607一1684)是明清之际书法家。字青主。山西太原人。他书法理论上主张"四宁四毋″。其书法作品浑厚朴拙,率真自然。(如下图,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神韵轩书法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有的书法大家年迈之后,其书法都向拙的方面发展,追求拙的境界,这是必然的!人书皆老。艺高人胆大。用笔老辣;老道;大胆,这就是某些年迈的书法家们一贯的表现。

上图为张海先生七十岁时书法作品,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任何事情都是有发展规律的。学书法的人也是一样的。他们都经历了幼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学书过程,可以说是一直处于探索之中,到年迈时,把一切都悟透了,也看透了,慢慢的就回归自然了。比如,欧阳中石,沈鹏,张海,孙伯翔几位大书法家,都是人书皆老的典范。

上图为孙伯翔先生晚年的书法作品,已经老辣拙朴到透顶啦!


书法回归自然,追求拙朴,是年迈书法家们的通常做法。他们的用笔和结字特点,年轻人是不敢用的,但他们不但敢写敢用,而且能使之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上图为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作品,用笔老辣,书写自然,拙中见媚,神韵十足,可谓老道。




上图为沈鹏先生的书法作品,也就是随便用笔一划拉,精气神就出来了。


上图为智永大师晚年的书法作品。学王羲之书法最得法的,就是这位书法家啦!


上图为唐人颜真卿晚年的书法作品(局部)真正达到了人书皆老的境地。

以上仅举几例,仅供题主参考,并请各位网友欣赏!

本回答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欣赏大家书法年迈都有追求朴拙之意么?

一般年龄小的时候都有意气风发,书写的书法流露出锋芒毕露,都有一手潇洒走一回的感觉😊充满了浪漫的激情,四射于书墨之内。

纵观古今书家都是初期具有得渐渐入书境。创作的的作品皆有与年龄段相符的情性,因为年轻初生的牛犊不怕虎的心境,接触书法艺术之际具有得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对于真善美的强烈追求。充分用自己的书墨语言,书写的形式而表达自己的风雅,以及文化思想与理念,于是乎,刻苦努力,砥砺攀登书之高峰,年轻有为之境,经历了火热的的书写挥毫热情,慢慢理解了书法境界是一个漫长的研磨过程。

到了中年更是风华的沉淀,有了渐入佳境好的好时光,阅历经历学识有了一定得储蓄,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有了更高的层次。

感知书法艺术的魅力,不再进取形式上的华美,而是神韵的內质的注重,而是笔画的丰满,将青年时期学到的技法,而今重新加入了各种笔外功夫,此时的笔力更加雄厚,底蕴深厚,也于成熟的笔意挥洒自如,正值创作的旺盛期。

于此名气有了,而更加自加压力,更加勤奋,稳熟的笔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更加有了对艺术的丰富的想象力,创作阶段,达到丰产高潮。

而到了一定的耳顺年龄则有了退却火热的激情,书法艺术意境更加有了别样的风度,在书法艺术上追求更加老辣更加有了厚度,不追求那种大起大落的的书法景观,而是拥有一种得心应手的书写大境。因心境淡泊了,有了瓜熟蒂落的黄昏时刻,若此书写形式不注重外观的光怪陆离,以随心而动的沉稳之书境。来朴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情志未老鬓毛已衰,书境而变化了,人书俱老,书墨老道,凝重而朴拙,

萧娴书法家人到了八十多岁,依然l立案提斗挥洒榜书,书境高瞻远瞩。朴拙的碑意,古韵冉莹。从而达到了臻景。





狂喜淡墨a


你欣赏书法大家年迈之后追求拙的境界吗?

书法当中“拙”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有“画虎不成,反类其犬”的感觉。现代书法界追求“拙”境界的,几乎都沦为丑书。不被大众接受,给人的感觉是江湖气严重,刻意用笔,缺乏自然和谐之美。夸张的用笔扎人眼睛,满纸的瘴气让人避而远之。我欣赏不了丑书,却欣赏“拙”的书法。

什么样的书法才是“拙”的书法呢?古人云“如千岁枯藤”应是“拙”笔书法的真实写照。千岁枯藤常存在于悬崖之上,外表是苍老的脱皮,里面是坚韧的藤条,很结实,很多攀山者都是抓住藤蔓上去的。所以“拙”的书法应是力道与坚韧的结晶。练好“拙”的书法应当多习隶书,肃书追求就是古拙劲健。当代草圣林散之就是这样做的。几十年如一日刻苦练习肃书,所以用笔精到、力道、拙道。到了六十多年,才开习草书。他草书,潇洒如意而不失拙笔。他主张草书要有楷意。草书不是随意乱画,而自有内在法度,每个草字都是有来源的。实际上草书囊括了所有书体的基本功。草书才是书法的最高境界。草书快时疾如闪电,这需要篆书的流畅;慢时登山,这就用到隶书的劲拙;楷书的功底。行如流云飞鹤,这就用到了行书的神韵。草书如音乐在奏响,如舞蹈在表演,而“拙”的意境,只在转换处暂时停留,这是在汇聚力量,这是在调整方向,这是在为下一个高潮的到来,打个引子。草书是千变万化的,“拙”处只会蓬生,是打开一扇生命之门。所以要是得庄重肃穆,力道大气,令人神往!

拙书

七言诗

国学书法代代传,

至今犹热欣欣然。

学楷为根是关键,

隶书炼拙记心间。

篆书中锋用笔要,

行书行云流水连。

草书最难高境界,

诸体精通才灵验。

书法抒发皆情语,

音乐舞蹈恰可拟。

小说高潮飞旋里,

一马当先是拙笔。

笔有千钧藏古意,

开辟新路另标旗。

学古为今才艺路,

一点心悟喻此曲。











微诗阳春白雪


大家书法年迈后,体力不佳,心力珍贵,脑力精神力旺盛,写的字容易形象为拙,实际是骨质感加强,肉质感减褪。是一种身体与作品的正常表现。

美不美?好不好看?当然是人云亦云,仁智有别。主要是你的综合方面是不是需要这种感观,与之是不是契合舒谐。

大巧若拙,和任何事物一样,读书法作品,欣赏,还要投过表象实质,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这时,书法的的笔画结构等基础的表现,相对弱项,作品的意境,苍劲,人生的阅历与作品的表达便突出了重要性。

至于是不是似拙实巧,假乱真工,还是一榻糊涂,还是需要有真功夫。

书法的工整,拙巧,斑驳,秀美等等,都是书法的表象,是末端,是与人与外界等等的触点。


真书门


我欣赏书法家人书俱老,越老越拙,拙中带趣的作品,仙风道骨,反朴归真,天趣自然,满纸云烟,渐入佳境,童真天成……也是我喜欢追求的方向,每天坚持学习交流提高的动力。











武平墨语


首先要说,提问带有歧义。这要看什么样的书法家才能称“大家”。要饭的认为,既然被称做大家,书法技艺一定要是顶级的、被举世公认的、不光是书法技艺超群还应有一定的书法研究文献的、且德艺双馨的。以上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算“大家”。而不应是像“朋友”一词,硬是被人琢磨出“普通朋友、亲密朋友、知心朋友、损友”等等许多花里胡哨的花样来。

鉴于上述,要饭的认为真正的大家不会刻意追求所谓的“拙”。年迈了之所以写出的字显得“拙”,是因为动作不那么灵活、协调所致,决没有刻意做作之嫌。拙虽拙,但拙而不滞、拙而不劣、拙而不丑,反而显出岁月沉淀之后的老辣、苍劲、豪迈,变张扬而内敛稳重,如壁立千仞的古木枝条,看似平淡无奇但益发矍铄不群,不可亵渎让人景仰。比如赵朴初题“大雄宝殿”四字。这,就叫炉火纯青、返朴归直!

这个时候的拙,叫拙朴,决非现在某些身居高位却丑书猖獗之徒,那不是大家,是祸书殃坛、玷污国粹的精神病患者。


丐帮少爷


说老实话我不欣赏!书法首先要给人美感,不论是楷,行,隶,篆,草书的每一笔每一划都要有规有矩,有出处。就是书法大家也不能越垒池一步。只能在汉字的规矩范围内有所创新,在字文空间布局上有所突破,但不能有失美感。拙书不管出自书法大家或其他人都可以说毫无欣赏价值,毫无美感可言,毫无借鉴之处。只能让人误入岐途。书法大家年迈之际不甘寂寞写出拙书可以理解,人们可以借他创新耒欣赏,但绝对不能效仿,更不能为流于丑书,怪书找借口。更不能将它同草书并列。目前,书法界怪象丛生:大肆宣传吹捧仿写重写古代名家帖文,这种仿写重写毫无可吹捧和宣传的理由。一如何下功夫仿写重写我敢说也超越不过古代名家经几百年乃至止上千年流传下耒的帖文。二一味模仿作为练习还可,如拿出耒唬人就只能勉强算作抄袭。三要在书法界全面封杀丑书,怪书,不合章法,规矩,汚染书法艺术的书法。书法就是楷,行,隶,篆,草书,所谓创新,目前还没有一种能让大家接受和诚服。


孙举海sunjuhai


拙意并非是要在年长之后才开始追求,书法的学习过程应该要在早期的技术基础上有所提升,那就是拙意的领悟。

当然,这不是一个非常容易学习得到的东西,能够在书法学习中对拙意的有所关注已经是很难得,更不要说能够掌握。所以,问题说的老者要用拙意表现书法,不是因为书者老了才用上拙意,恰恰是因为到了老了学了这么多年才明白拙意的存在,而非常多的书法爱好者都未能达到领悟的地步。

也许有人要质疑我这个观点,但是我想说的是这就是书法界普遍存在的,而大部分书法爱好者之所以只能一辈子成为爱好者而不能成为书法家,大致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个拙意的因素。

我感谢楼主提出来的这个问题,因为这样说明楼主已经有所关注,相必继续思考下去一定能有所收获,书法境界也会提升。

所以,拙意,在自己清楚了学习了基本的书法笔法之后就要开始有意识的去接触它,所谓宁拙毋巧,不是没有道理。

我这个去四川回来写的一个对子,技法取自二王,个人认为稍有点拙意,其实也是心境的变化而自然书写出来的,但是那种拙意的表现是一直有在了解和学习的,包括篆籀的取用,但还是很低级。知悉拙意的朋友,可否不吝赐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