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崔顥的《黃鶴樓》和杜甫的《登高》相比,哪個是“七律第一”?你願意為誰投下一票?

用戶19456725050


《黃鶴樓》 崔顥

已乘黃鶴,此地空餘黃鶴樓。

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黃鶴一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用韻及平仄

此詩押十一尤韻,第三句出現“三仄調”,第四句出現“三平調”,並且第三句屬於“犯孤平”。

此詩多處出現重字現象。“人”、“去”、“空”都重字,除去疊韻的“悠悠”、“歷歷”、“萋萋”外,“黃鶴”共出現了三次,第一句和第三句的“黃鶴”是表達的需求而重複,第二句的“黃鶴”與樓相聯跟一、三句黃鶴整體上意指不同。

對仗

此詩的頷聯和頸聯對仗比沈佺期的《古意》還要工整些,詞性上更趨向於工對。

崔顥跟李白接近同時,都屬於盛唐詩人,李白還模仿他的這首詩。崔顥的這首詩從律詩格律的角度來講,還是有不少瑕疵的,但整體上音韻和諧流暢,有復沓迴環之美。

評價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講:“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但沒有講為什麼第一,只是一筆帶過。

從體制上來說:結構完善,起、承、轉、合可謂完美。

從格力上來說:格調高古、力有風骨。

從氣象上來說:氣象恢宏、色彩明麗。

從興趣上來說:虛實變幻,來去自如,無跡可求。

從音韻上來說:和諧優美、自然流暢。

嚴羽所講的“詩之五法”全精全備。

“詩之極致有一:曰入神。詩而入神至矣!”此詩也稱得上是“入神”之作。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嚴羽會說此詩為第一的原因。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用韻及平仄

此詩押十灰韻,平仄謹嚴,無可挑剔。

對仗

四聯全部對仗,並且每聯句法都不一樣。對仗也多用工對,尤其是首聯和頷聯。

“晚節漸於詩律細”,誠哉斯言。“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七言律詩到杜甫這裡,就格律上來講達到了頂峰,前人不及,後人也無人能及。

評價

此詩首聯和含聯要好於崔顥的《黃鶴樓》,氣象更雄渾、更有質感和動態美,從形式到內容都形成碾壓之勢。但頸聯和尾聯比起來,要弱於崔顥的,崔顥的更精美闊大、意味雋永。

綜合來看,崔顥的《黃鶴樓》和杜甫的《登高》各有優勢,實難分出高下。但從律詩的格律要求上來看,杜甫略勝一籌。畢竟從形式到內容都達到高度統一、完美無缺,實在是一等一的難事。

所以杜甫的《登高》詩可稱作七律古今第一,崔顥的《黃鶴樓》姑且屈居第二。


文史醒言


1 先看詩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評:“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南宋胡應麟《詩藪》中稱:“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似乎,崔顥的這首詩比杜甫的更有名氣。2 賞析

崔詩表達弔古懷鄉之情。

尤其前兩句意韻悠長。

昔日仙人已乘黃鶴遠去,此地空剩一座黃鶴樓,黃鶴一去再為不回頭,朗朗碧空千百年來白雲悠悠。

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樓,一段美麗的神話傳說,當繁華熱鬧如同江水流逝,是無數人登臨後,追古撫今,詠歎感傷。

是歷經滄桑,人事無常的失落與惆悵。

三四句曠古之鄉愁更易共鳴。

晴朗的大地,遠方漢陽的綠樹清晰分明,鸚鵡洲上,芳草萋萋如茵。

落日樓頭,薄暮的柔美與思鄉的幽怨交織,江上水氣氤氳,心中鄉愁迭蕩,悠遠渺茫,意韻濃長。

杜詩抒發憂時傷世之嘆。

頷聯名句。

三峽山勢險峻而風急,猿聲悲切,水鳥迎風而飛,來來回回。

遠望群山連綿,仿若樹叢無邊,落葉飄飄,蕭蕭而下,俯視腳下長江,浪潮奔流不息,滾滾而來。

是韶光易逝,壯志未酬的悽苦哀傷。

三四句可以是杜甫一生的寫照。

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稱:“此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

年老、多病、流落、戒酒、家愁、國難...所有愁苦齊集,卻無一處可安,杜甫之苦難與大愛,無人可及,高山仰止。

3 相較

崔顥存詩僅四十來首,出名唯一《黃鶴樓》,杜甫存詩一千多首,出名者無數,“詩聖”之名不是虛的!

《黃鶴樓》,不遵七言平仄格律,頷聯不講對偶,率性,自然,流暢,灑脫奔放,一氣呵成,語言通俗淺白,風格清新幽遠,

還有李白的功勞,“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明 金聖嘆認為:“浩浩大筆,連寫三黃鶴字為奇耳...忽陪白雲,正妙於有意無意,有謂無謂。”

這可能是崔詩廣為流傳的原因。

杜甫《登高》,風格沉鬱,思想沉重,似揹負太多人生苦愁,家國夢想,負重蹣跚而行,語言精雕,苦吟而成,中規中矩,堪稱七律之範本,嚴謹,雄渾,再苦的詩也不失其氣勢!

明·胡應麟《詩藪》:“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

這或許就是後世學詩之人推崇《登高》的原因。

正好應了兩句話,“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於我而言,

更欣賞杜甫《登高》,登臨遠眺,憂思傷民之大愛!


一綠浮芳


崔顥《黃鶴樓》與杜甫《登高》這兩

首名詩從格式韻律上講都沒有多少差別。

崔顥《黃鶴樓》的開句也就是引句,引句

的第一個字也就是引字當頭{昔)字,本詩作

者選這個昔字作為開門栓,第二個字為

準字排二,作者選了(人)字,昔人二字。從意義上講昔人就是從前的人或過去的人,

以引字帶出引句,"昔人己乘黃鶴去",接下來隨句跟上"此地空餘黃鶴樓",此地黃鶴飛走了,只剩下這座黃鶴樓。作者用了一個

仙人的典故揭開詩的開頭把詩引向深度。這個引"字""準"字""引句"就是大詩人的思維風格和風度。本詩接下來是兩句配句和兩句隨句,這裡體現了詩人的思想境界無限的想象力和觀察力,黃鶴一去不復返,晴川歷歷漢陽樹,這兩句都是配句,一句說黃鶴飛走了就再也飛不回來了。二句說漢陽城景色美麗晴朗的天空山川大樹清晰分

明。這是詩人的意境,讀的感覺好象是在

心裡說話。後兩句隨句"白雲千載空悠悠,芳草萋萋鸚鵡洲, 一點 悲傷可見白雲還在天空悠悠飄蕩。悲感之於雲過天晴漢陽

城美麗鸚武洲更美花草芳香,一傷一悲,一歡一喜寫出了詩人的風格和手法。最後

是陽句和陰句的寫法格式,前為陽後為陰

"曰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天要黑了這裡是我的家鄉嗎?江上的煙波升起

曰暮下山愁煞人也。

此詩文黃鶴二字三現卻絲毫不影象詩文的大作。意在昔字情在人字仙人駕鶴一去不

返,剩於黃鶴樓千古之奇。

杜甫《登高》大作天下獨樹一枝,

以風急天高猿嘯哀為引句,以風為引字

以急字為準,風急二字當頭作為一面飄楊

的紅旗把詩文推向高潮"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毫放氣勢宏大詩句一

出天上的白雲都停下了舞動觀看長江的流水。杜甫《登高》世為千古一絕,

七言律第一絕


古柴瘦馬


巧了,本人剛剛寫了一篇有關內容的文章,如下:

千古一律——《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顥

崔顥,唐代詩人,今河南開封人,唐玄宗開元十一年進士,官至太僕寺丞,天寶中為司勳員外郎。最為讓人稱道的是他這首被後人評為千古七律第一的《黃鶴樓》,據說李白遊黃鶴樓時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讚歎。崔顥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全唐詩》中留詩42首,並著有《崔顥集》。

《黃鶴樓》之所以被後人推崇,除了有李白為之擱筆外,更有南宋詩人、詩論家嚴羽的《滄浪詩話》的評價,書中嚴羽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這樣一來崔顥的《黃鶴樓》的名氣就更大了。據資料統計,從近代以來被引入官方正式課本的頻次來看,《黃鶴樓》名列古詩詞第一。這個數字,大概可以說明人們對《黃鶴樓》的喜愛程度和其具有的影響力。

關於對《黃鶴樓》的評價,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比如明代胡應麟的《詩藪》和清代楊倫的《杜詩鏡銓》就均稱杜甫的《登高》“當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而杜甫的這首《登高》也的確受到唐宋以來不少著名詩人的點贊,齊聲為之叫好。毋庸置疑,從七律詩的規範性角度看,《登高》寫的規範、對仗工整,然而,從詩的整體感覺上看,彷彿《黃鶴樓》還是更勝一籌。

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我們比較一下《黃鶴樓》與《登高》這兩首詩的整體意境,基本的直感應該是:一個寫的是“人事”,一個寫的是“仙蹤”;一個寫的悲悵,一個寫的飄逸;一個寫的“老氣沉沉”,一個寫的“淡淡感傷”。這就是直感之差別。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印象呢?我們不妨細看一下兩首詩的用字之差異。《登高》用的有“猿、哀、蕭蕭、悲、病、艱、難、苦、恨、獨、潦、倒、濁”;《黃鶴樓》用的有“乘、鶴、樓、雲、空、悠、晴、芳、鸚鵡、暮、煙、江、愁”。你比較一下,就會發現,這兩首詩,就是通過這些關鍵字所代表的意涵,把它們的主旋律引向了不同的方向,給人的感受自然就各不相同。

《黃鶴樓》在沒有遵循七律“規矩”的情況下,卻被後人廣泛讚賞,並推崇為七律詩之首,在中國詩詞史上可謂是獨一無二的,它之所以能以“不規範”而勝“規範”,主要勝在它整體意境的“空靈飄逸”和“超凡脫俗”。同時,它在表現形式上也突出了“出其不意”和“以奇取勝”的風格。當然,它更巧用了“黃鶴樓”得天獨厚的地利因素,巧用了一個美妙的傳說故事,並進行了獨特的詮釋。

下面我們就具體看一下《黃鶴樓》詩的意境與寫作特點: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首聯,直奔主題,平鋪直敘,語言通俗,一氣呵成,講了“仙人乘黃鶴而去”,空留下“黃鶴樓在凡間”的傳說故事。顯然,詩人用“黃鶴”和“仙人” 與“黃鶴樓”的分離,把人的思想一下引入了對遠去的“人和鶴”的追憶之中,同時襯托出一絲“唯見空樓”的失落氛圍,為整詩格調的把握奠定了一種“空靈的惆悵”和“淡淡的思懷”的基調。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頷聯,繼續追隨首聯之主題議論,描寫了因為“一去不復返”的黃鶴(和仙人),給人留下的無限傷感,讓人們進一步陷入了對“黃鶴和仙人”的懷思與牽念之中。而黃鶴樓與遊客們,只能是在千百年裡空對著這樓外的浩浩碧空,悠悠白雲,而再也看不到那遠去的“黃鶴與仙人”,不免令人頓生幾許無奈。

從前四句裡,可以看出詩人一直是盯著遠去的“黃鶴與仙人”,眼光完全在天上,在雲天高處,在縹緲的遠方。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頸聯,詩人已收回“天上”思緒,直觀眼前的“人間”風景。站在黃鶴樓上,眺望漢陽的晴川閣周圍,歷歷在目的樹木蒼翠,眺望鸚鵡洲裡芳草萋萋的美妙景物,從天上回到人間的詩人崔顥,不免心潮起伏,浮想聯翩。是的,從樓上望去,這江城的風光實在是別有風味,多彩多姿,也怪不得會引來“仙人和黃鶴”的特別關愛和青睞呢。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尾聯,品味著黃鶴樓的故事,看著江城的美景,不知不覺天色已晚。夕陽下的長江,煙波迷茫,濃霧繚繞,崔顥望著遠方的暮色,想起仕途的坎坷艱辛,生活的顛沛流離,鄉愁的魂牽夢縈,一股無名的失落之情在心頭油然襲來。千絲萬縷,千頭萬緒,歸根到底浮起一個“愁”字了得,千古無解。

從這首《黃鶴摟》的構思來看,它視野廣闊,穿越時空,先從神話故事傳說切入到眼前景物,又從悠悠雲空轉到江岸風光,再從夕陽煙波轉到隱隱鄉愁泛起,轉換自然,無縫銜接,一氣呵成。它用三組“黃鶴”連續出現,既重點強調了主題,讀起來又朗朗上口,絲毫沒有繁瑣的感覺,以致於讓人忽略了七律之嚴肅規範,堪稱是神來之筆!

崔顥的《黃鶴摟》,就如一朵從天而降的奇葩,在“嚴重出律”的情況下,卻反被後人擁戴為“千古七律之第一”,也實是中華詩詞史上的一個奇蹟,它既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絕後的!


大中華AAA


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評》指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穎《黃鶴樓》為第一"。自此之後,亦有不少文人以杜甫《登高》為唐人七律第一,種種爭論綿延至今,從未中斷。這兩首詩全篇如下: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兩首詩均為七律佳作,筆者認為,崔詩於新意和思想深度上均更勝一籌,故當為七律第一。<strong>

首先,從格律上,崔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後半首就整飭歸正,乍看不合常規,但卻是先放後收,這種似斷實續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是有章法的;

杜詩八句皆對,胡應麟《詩藪》譽其為"曠代之作";因此,崔詩的較之杜詩謹遵平仄,更有新意

其次,從詩意上講,兩首詩均略帶消沉,但崔詩的消沉中暗含著人生悲苦的大境界,失意卻並未絕望,尤其是"日暮鄉關"句,更能喚起讀者的普遍共鳴;杜詩中,陰暗、蕭瑟、悽苦則如鋪天蓋地般同時襲來,大有徹底摧毀希望之意,此種強烈的絕望並不適於多數人,因而共鳴感弱於崔詩。

具體而言,崔詩的首聯,連出"黃鶴",頷聯先是一句中用四字仄聲,後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亦不顧對仗,皆用古體詩句法,接下來的頸聯和頷聯,才峰迴路轉,變得合乎律詩規範。《紅樓夢》中,林黛玉教香菱學詩,說"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正堪稱奇句。前半句,四個仄聲的使用,加強了"不復返"的氣勢,"空悠悠"三字,又自然地指出黃鶴離去之後的悵然失落與悲愴迷惘,不論平仄、不講對仗,卻使此景如在目前,使此情如水傾洩。<strong>

前四句對格律的稍作忽視,似乎是為後句所作的鋪墊。如果說首、頷兩聯的情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頸聯和尾聯所抒之情則是"接天蓮葉無窮碧",在前句的基礎上,所有的感情一觸即發,昇華至極。詩人是無助的,他不知未

來境況如何,亦不知該如何面對,所以才發出了"日暮鄉關何處是"的疑問。但他終究沒能得到答案,唯有面對這茫茫煙波,嘆息著這無以排遣的憂愁。進一步講,"鄉關何處"其實是人類的一種普遍情感。故鄉,絕不僅限於你曾生長過的土地,也不僅限於你在那片土地的所歷所感,而應是你離開故土之後,內心充盈著的對過往歲月的回憶,甚而是你歷盡滄桑之後想要尋求精神歸旨的心情。因此,崔顥發出"鄉關何處"的慨嘆,並不限於對故鄉的思念,應是一種更深沉的哲學思考,因而餘韻無窮,才會更有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相較之下,杜詩雖對仗工整,平仄分明,但在思想的深度上略顯不足。

詩的前半部分著重於寫景,奠定了悲涼、蕭瑟的情感氣氛,"萬里悲秋"、"百年多病",是對其所歷滄桑的凝練詮釋。儘管生而有限亦是人類的永恆苦悶,但此詩抒情的重點在於人生苦難的哀痛,並非人生有限的哲學思考。在意境上,整首詩格調低沉,讀來絕望神傷,缺乏蕩氣迴腸之感。

總之,無論新意,抑或思想深度,崔詩皆勝於杜詩,因此,崔顥《黃鶴樓》為當之無愧的"唐人七律第一"。(一往文學作者/紫緣)


一往文學


崔顥的黃鶴樓屬於神來之筆,是神人之作,而杜甫的登高是深思熟慮的雕琢之作,屬於聖人之作!二者的高下,好玩的國學認為,二者比較,當以崔顥為上!

好玩的國學先說說詩歌的接受問題。從詩歌的美感來講,主要是他的音節、音律帶有一種音樂感。從人的聯想能力來說,詩歌主要是通過一些意象的運用,來營造一種意境,而我們則通過詩人營造的意境,催發昇華我們的想象力。從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來說,詩歌通過音樂性的表達,通過意象和意境的營造,來催發我們的想象力,然後實現與讀者的情感上的雙向互動。

一首詩是不是美的,最終要看它所表達的情感,是否能打動讀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凡是能表達公共的、全人類的、普遍的情感,就能打動絕大部分讀者,比如鄉關之思,比如偉大的母愛,比如人類的愛情與親情等。而那些私人的寫作,因為表達的是私人的、小眾的情感,則只能得到小眾的喜愛。

我們從詩歌的音樂美、意象意境和情感方面,來分析這兩首被認為是七絕中第一的作品,我們就能得出結論,還是崔顥的黃鶴樓為上。總的來說,崔顥的黃鶴樓是天才之作,是妙手偶得之,是仙人之作。而杜甫歷來被認為是極為用功的詩人,對詩歌的格律和形式要求極為嚴格,屬於深思熟慮之作,同他的個人一樣,是聖人之作。

先來看看黃鶴樓這首詩。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被李白都羨慕嫉妒恨的詩歌,到底好在哪裡?

首先是音樂美。這首詩就像是一首激揚中有和美的音樂,朗朗上口,一氣呵成,中間沒有任何停頓。同杜甫的經典相比,這首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即使不懂詩歌的人,讀起來也很舒暢,有一種闊大的境界。

從詩歌的意象營造來說,這就是一副色彩明亮的山水畫。有巍峨的黃鶴樓,有想象中的白鶴,有白雲,有陽光下的晴川,有鬱鬱蔥蔥的樹林,有芳草萋萋,更有夕陽西下的煙波。這種意境,浩蕩闊大,雖然有淡淡的哀愁,但一點也不悲傷。所以,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從詩歌的情感來說,這是一首懷古詩,從大自然的滄海桑田,想到了人的生命的歷程,這就有了像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哲學的意味。


最後兩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正是寫出了全人類最為普遍的情感,就是天涯遊子,在日落之際,總是會想起故鄉的炊煙,想起家的溫暖,這種夢想回到家園的衝動,正是這首詩的動人之處。所以,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

我們再來看看詩聖杜甫的這一首詩: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不像崔顥,杜甫一輩子都活的很委屈,生活上困苦,精神上壓抑,身體上多病。這首詩幾乎可以看成是杜甫悲涼的一生的總結。既然杜甫是悲涼的一生,總結他一生的這首詩,就帶有一種濃郁的悲涼的氣氛。從詩歌的音樂美感來說,這首詩是低沉的緩慢的,是充滿一種愁苦的音調在裡面的。

從這首詩的意象和意境來看,這也是一副幾乎完美的山水畫,但是這個畫面就非常悽清了,因為這首詩的主色彩是淒冷的。猿猴在哀嚎,水邊和鳥兒都是白的,或者說是慘白的,在一個冷落清秋節,無邊無際的落葉落下來,這是多麼荒涼淒冷的畫面。

詩的下半段是抒情,抒發的是杜甫一生鬱郁不得志的悲涼,抒發的是他一生流落江湖居無定所的把內傷,抒發的是他身體多病精神鬱悶的狀態。本來杜甫是很含蓄的,但是這首詩,他幾乎是直抒胸臆,把自己一生的苦,大聲喊出來。“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連用四個字“艱”“難”“苦”“恨”,意思是說,你看我有多苦,我愁腸百結,愁緒萬千,我白了頭髮,傷了身體,我醉了時光,失了流年,我壯志未酬身先老,長使英雄淚滿襟。我面對秋天,我悲秋,我悲的不是秋,而是我沉痛的一生。所以,胡應麟《詩藪》中說,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屬於“曠代之作”。

但這是杜甫的私人寫作。雖然沉痛,畢竟是自己私人的情感多一些,他還算不上是全人類的普遍的情感。而崔顥的黃鶴樓,卻寫出了全人類的日暮鄉關之思。所以,好玩的國學認為,還是崔顥的黃鶴樓高出杜甫的登高一籌。


好玩的國學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把崔顥的《黃鶴樓》列為七律,這實在是令後世的詩家費解,難道就是因此詩寫得極好的緣故麼?《黃鶴樓》的前四句顯然是古風的寫法,完全不受律詩的約束,後面四句則是標準的律詩寫法,從律詩的格律上看,這首詩算不得是一首純正的七律詩。嚴羽是詩評家,他不可能不知道這些,所以說他的結論頗讓人玩味。至於說這首詩是唐詩中“七律詩第一”,千夜尋覺得嚴羽的話過於武斷了,應該說僅僅是他個人的認為而已。我們不妨來看看原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是好詩,連李白都得擱筆,但若是每一個人都這樣寫七律詩,還要律詩的格律幹嘛,豈不是全亂套了!不是七律詩,如何能說是七律詩第一!

杜甫的《登高》是七律詩的榜樣之作,不二的典範,被後世的詩評家譽為“千古第一律”。此詩的語句與景緻及思想感情都做到了完美的統一,後世無人敢言超越。試看原詩: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亭濁酒杯。

這是詩人眼中秋天的景象,由此引發的內心感受。通觀全詩,用詞精準,用律無一不規範,是教科書的作品。建議學寫七律的小夥伴多讀幾遍此詩。忙,不能再寫了,草草了事。


千夜行


崔灝登樓站高遠眺,杜甫也是登高遠眺,如果是單純比較這二首詩,自然是杜甫的《登高》水準更高。

這就牽扯到如何欣賞一首詩的問題,下面簡略地從三個方面層層遞進,由淺入深地展開討論,來欣賞一下這二首詩哪個更“高”。



一 詩歌創作,主題明確方面

言為心聲。

寫一首詩,自然是為了要表達某種觀點,抒發某種情感,並讓讀者感受到詩人的思想,產生共鳴後,或為之擊節讚歎,或為之悲天憫人,或為之扼腕嘆息,或為之悵然若悟。這就是詩詞帶給大家的文學美感。

而為了向讀者更準確傳達自己的思想或情感,讓讀者明白你在表達什麼意思,你在發表什麼見解,吐露什麼樣的情緒,自然要求詩人在創作作品時儘量做到主題明確、思想明晰。

你的主題思想越明確,被讀者理解時出現的偏差越小,越能完整而真實地表達出你真實的心聲。相反,你的主題不明確,或者主題不單一,雜糅了二種以上的主題在其中,就會造成讀者無法準確理解你真正想表達的意圖所在,“五色炫目迷人眼”。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分析,先看一下崔灝的《登黃鶴樓》,全詩如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黃鶴樓在湖北武昌境內,相傳曾有仙人在此樓駕鶴登天而去,故而名聲勝於一時。崔灝正是登臨勝蹟時,有感而作此詩。

這首詩前二句,是懷古嘆今之意,言仙人已杳,而徒留空樓在此紅塵千載。後二句,則移景換步,將主題思想轉為表達鄉愁了。

短短七律四句,卻截然表達了兩種情感,二個主題,這就容易讓讀者困惑詩人是想表達什麼主題思想,是偏重其中一個主題,還是二者兼而有之?

若說偏重懷古憑今主題,那後面收尾二句明顯突兀無解;若說偏重鄉愁主題,則前二句懷古主題與之思想割裂;若說二者兼而有之,這黃鶴樓乃仙人駕鶴登天之意,與鄉愁主題思想毫無關聯性,如何由懷古仙人駕鶴,而聯繫到鄉愁之意呢?

所以,這就是主題思想不明確、不單一,造成的讀者的困擾。若是強說由懷古而轉鄉愁,則思想轉折十分突兀,而無詩句之間的思想連貫性和一致性。

下面,再看一下杜甫的《登高》,全詩如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解析:這首詩是杜甫於安史之亂後的第四年,唐代宗大曆二年(公元767年),在重陽節這天,登臨夔州白帝城外高臺時而作。

三年後,詩人杜甫死於一頁扁舟上,“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杜甫的一生,正如他的詩作一樣“沉鬱頓挫”,而且輾轉各地逃難,貧病交加。杜甫寫此詩時,正是肺病纏身,年老體弱之時,所以詩作的主題就是表達自己沉鬱落魄的晚年心境。

這種情緒從每一句詩中都滲透出來,從登高看到的風景,到回視自身的境況,都在透露著作者這種沉鬱困苦的主題思想。

所以,讀者接受到的詩人情感很明確很單一,可以準確把握詩人的困苦心境寫照,感同身受詩人離亂後的沉鬱困苦境遇。



二 形散而神不散,主題思想統一

上一部分提到的是作詩時的主題明確,那麼明確主題之後,所有詩句的內容都要圍繞著這個明確而唯一的主題思想展開。

而從各方面立體多維的角度所展開的內容,卻都聚焦於同一個主題思想的內核,猶如散文一樣,做到形勢的散,而其神韻統一不散。

這樣全篇所有的詩句,都是為同一個主題思想而服務,就會產生聚合的合力,使詩文整體結構豐滿而意蘊凝練不散。

從這個角度來看崔灝的《登黃鶴樓》。

因為存在二個主題思想,所以前二句詩為懷古思想服務,後二句詩為鄉愁思想服務。這就在篇幅有限的詩篇內,又自斷其臂一半,各自為政。而且二者之間毫無相關性,不僅不能形成合力,使主題思想更飽滿更立體,反而南轅北轍互為掣肘,分散了讀者的注意力,無法引起強烈的共鳴。

又因為只有一半的篇幅來寫鄉愁,所以根本無法展開描寫,只能簡單說看不到鄉關,讓我很發愁。這樣的抒發情感,很單薄,也沒有觸動讀者共鳴的特別之處。

再來看,杜甫的《登高》一詩。

因為主題明確,作者整個篇幅都是在圍繞這個“沉鬱困苦”的主題展開。

所以,作者寫到的猿的聲音也是悲哀的長嘯,鳥也是不停地迴旋輾轉,一眼看不到盡頭的眾多樹木紛紛衰敗落下枯葉,長江水也不停歇地流逝,作者自己又是“悲秋”的心情,“多病”的身體,艱難困苦使作者不堪重負,早早花白了鬢角,窮困潦倒的生活很煩悶,最近又因為多病的身體,只好戒酒了。

這整篇詩句,從作者外在看到的景物,再轉到自身的心情、身體、生活境況,描寫層層遞進,情感層層累積,形成一股情感合力,將作者沉鬱困苦的思想主題淋漓盡致的抒發了出來,所以一千三百年後的今天讀起來,仍能深切感受到作者濃郁的悲情主題。

三 詩化的意境,靜不如動

我們在讀書時都學過一個成語叫“躍然紙上”,即形容作者文字的表達,讓讀者很有畫面感,彷彿書中的情景活靈活現的展現在紙上了。

這種寫作的表達技巧,也體現了作者的詩詞功力。而要寫出這種畫面感,那麼描寫活動的事物,要比描寫靜物更有感染力,也印象更深刻。

很多詩詞能膾炙人口流傳千古,都得力於這種描寫,比如“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描寫一個飄飛在天的沙鷗來比喻,非常有畫面感。

再比如,“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彷彿就看到一個梨花帶雨的美人,哀怨地站在那裡,手拿明珠退回公子的情景。

所以,從這個詩化的畫面意境的角度來看崔灝的《登黃鶴樓》,哪句最有畫面感呢?

只有一句“白雲千載空悠悠”,這“悠悠”一詞用的非常好,把白雲那種空曠閒意的的隨風聚散的淡然空靈之意很好的表達了出來。

而其他的“晴川”、“漢陽樹”、“芳草”、“鸚鵡洲”等等,都是靜物描寫,畫面沒有動起來,所以給讀者的印象只是文辭華美,反而因“晴川”二字,使詩意明朗清新起來,並無鄉愁眷故之感。



再觀杜甫的《登高》。

全篇詩句都充滿著畫面感,“風急”、“猿嘯”、“鳥飛回”、“落木蕭蕭”、“長江滾滾”、“悲秋做客”、“獨登臺”、“新停濁酒”,都是動態的畫面感,讀者彷彿看到一個年老倔強、悲天憫人、沉鬱困苦的老者,落寞的獨自登上高臺,滿眼一片蕭蕭落木,秋風吹起他鬢角的白髮,一襲濁淚,飄落進了滾滾的長江洪流中......

所以,從以上三個方面來品鑑這二首詩的文學水準,我認為杜甫的《登高》一詩,在思想性、文學性、藝術性上都要高出一個大境界。

這個不可企及的大境界,世人稱為“詩聖”。


[點擊作者,閱讀更多深度文化解讀]


西詞上仙


問題:你認為崔顥的《黃鶴樓》和杜甫的《登高》相比,哪個是“七律第一”?你願意為誰投下一票?

前言

古籍裡常常看到關於第一的評價,再加上後人斷章取義,搞不清到底誰的的作品最好。其實,文無第一,各有所愛,真得很難說誰最好。只能說我可能喜歡這一首,不太喜歡這一首。

一 、唐七律第一和古今七律第一

南宋嚴羽在其《滄浪詩話· 詩評》評價崔顥的詩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但是明朝的胡應麟就《詩藪》說詩聖杜甫的《登高》是真正的七言律第一:

杜‘風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那麼這兩首詩各有什麼的特點讓古人如此推崇呢?究竟哪一首詩更好一些,當得起古今七律第一這個桂冠呢?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唐代 · 杜甫《登高》

二、關於崔顥的《黃鶴樓》

1、不古不律,亦古亦律

《黃鶴樓》與杜甫《登高》的登高相比最大的區別:《黃鶴樓》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七律,而《登高》是七言律詩的典範之作。

嚴羽的《滄浪詩話 》中有這麼一句話:

有古律(陳子昂及盛唐諸公多此體),有今律......

清朝的吳昌祺《刪訂唐詩解》中也說道:

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絕唱“。

清人編《李詩直解》裡評價直接就把這一類詩(評價李白七律)稱之為說:“

至七言律詩則似古非古,似律非律。即其佳如《鳳凰臺》、《鸚鵡洲》,亦不得入為正聲也”。

黃鶴樓上半首是古體詩,平仄不合律,第二聯不對仗。而下半首是嚴謹的律詩。 因此說“得入為正聲也”。”李白的《鳳凰臺》、《鸚鵡洲》也同樣不是嚴格的律詩。


2、氣勢

至於《黃鶴樓》的優點,相關賞析文章汗牛充棟,《瀛奎律髓匯評》裡引用馮班的評價:

真奇,上半有千里之勢。起四句宕開,有萬鈞之勢。“

這句話的意思是這首詩好在氣勢上,開篇一氣直下,情緒所到,信筆而成,很像王羲之當年寫《蘭亭集序》,即使王右軍事後自己也臨摹不出原作的感覺了。

清朝大才子紀曉嵐才說:

偶爾得之,自成絕調。然不可無一,不可有二。再一臨摹,便成窠臼。”

這也是李白為什麼歎服而擱筆,因為崔顥此篇原為神助,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胡仔(1110~1170) 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記錄了這樣一段話:

唐崔顥《題武昌黃鶴樓》詩云:‘昔人已乘白雲去,.........’李太白負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欲擬之較勝負,乃作《金陵登鳳皇臺》詩。”

太白後來寫了兩首詩《登鳳皇臺詩》雲:‘

鳳皇臺上鳳皇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國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還有一首《鸚鵡洲》: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3、黃鶴的意象

至於古人說的”尤妙在一曰黃鶴,再曰黃鶴,三曰黃鶴“的形式實際是模仿沈佺期的《龍池篇》,

李白《鸚鵡洲》和崔顥《黃鶴樓》都是學的沈佺期這首《龍池篇》:

龍池躍龍龍已飛,龍德先天天不違。池開天漢分黃道,龍向天門入紫微。

邸第樓臺多氣色,君王鳧雁有光輝。為報寰中百川水,來朝此地莫東歸。

三、關於杜甫的《登高》

1、第一的由來

研究杜詩的人一定會推崇杜甫的《秋興八首》,但是杜詩的研究專家胡應麟卻把《登高》評為“古今七律第一”;

同樣用了“第一”這個詞的還有清朝的楊倫,他在自己的《杜詩鏡銓》中專門點評了這首詩,不過他說的含蓄一些,他認為《登高》是:“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格律詩是到了杜甫手裡才完全成熟起來。無論是律體的絕句、長篇的排律還是八句的五、七律,杜甫都留下了大量的超一流作品。加上他古體詩也是唐朝的最高水準,因此杜甫被認為“各體兼工”,是唯一的“集大成者”的詩人。

2、《登高》是一首標準的律詩

杜甫這一首是標準的格律詩,平仄、黏連、對仗、押韻無一不嚴謹。七言律詩中間二聯對仗即可,這首詩通篇對偶(尾聯詞性寬對、首聯平仄寬對),另外還有不少句中對(風急天高、渚清沙白、悲秋作客、多病登臺)。

3、其他的評價

古人關於登高的評價也多不勝數,從章法上說,與《黃鶴樓》不同,《登高》是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特別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意境開闊,出神入化,得到無數的讚譽,這是真正的盛唐氣象。

前四句通過增添感情色彩的物象描寫(如風急、猿哀)”,為後四句的感情表達做了鋪墊,抒發了自己年老體衰、他鄉漂泊、窮困潦倒的哀傷情緒。整體色調悲壯闊大但是結尾暗淡氣勢減弱。

其他的評價就不說了,有一個評價說這首詩“形、聲、色、態兼備” 。另外全詩不用典故純以意象運用取勝,《登高》是一首技巧發揮到極致的七言律詩。


結束語 《登高》與《黃鶴樓》 誰的更好一些

我覺得單純評詩的話,不要看作者與其寫作背景,去掉其他的光環只看作品,只看一首詩本身所展現和表達出來東西,可能會更客觀一些。

我個人更喜歡閱讀黃鶴樓而不是登高,但是寫詩還是學《登高》而不是學《黃鶴樓》, 一開始學黃鶴樓就如同學李白一樣,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所以學杜成為創作舊體詩的主要功課之一。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崔詩清曠而味淡遠,杜詩沉鬱而寄慨深。杜詩更勝。至於“七律第一”,則持保留意見。

我認為崔詩是被高估了的一首詩。

崔詩從黃鶴樓聯想到黃鶴,這種僅基於字面的聯想,沒有任何深層次的聯繫和含義,有點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的空泛感覺。況且八句詩,竟然用了四句來說黃鶴,顯然不及杜詩之飽滿豐富。這四句之中,也唯有”白雲千載空悠悠“句略有感慨的餘味。而這種餘味很淡,因為前面沒有足夠豐滿有力的東西來支撐這種感慨。

有些詩表達的感慨,不必有確切的指向,也許作者寫的時候,心裡是有所指的,但因為沒有寫明確(往往也不必寫明確),因此在作為接受者的讀者來看,可能會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情感狀態,來進行自己的解讀。但這種沒有確切指向的感慨,需要有足夠的事物或感情的支撐。如李後主詞”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儘管沒有確指,但春花被風雨摧殘的這種意象,代表了美好事物被摧毀的悲哀,符合多數人的感情認知,即使不瞭解李後主的人生經歷,都可以從詩中讀出那種悲傷。相對而言,崔詩這種感慨,既輕且淺,又看不到支撐這種感慨的東西,實在顯得浮泛。

”晴川歷歷“兩句,寫在樓上望遠,有淡遠之致,細細咀嚼,淡而有味。最後兩句又略生感慨,日暮江上,煙波渺渺,到底鄉關在何方,遠方的遊子總會有這種感慨。這首詩後四句勝於前四句,感情不濃烈,但情味淡遠。

杜詩的感情則顯然飽滿濃郁得多。風急天高,愁猿哀嘯,開頭就是一幅淒涼肅殺的秋天景象,落木蕭蕭,大江滾滾,似在襯托著詩人的悲涼的心情。萬里悲秋,百年多病,是人生深深的感慨,涵蓋的感情範圍很廣,蒼涼的情緒很濃。整首詩感情飽滿,感慨深廣,詩人憂傷的形象如在眼前。前四句寫景,但融情入景,富於形象性,後四句抒情,風格沉鬱不浮泛,筆法蒼勁老辣,法度森嚴,很能代表老杜詩風。

崔詩寫得清曠暢爽,意蘊淡遠,與李白風格相近,所以李白首先點贊“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杜詩則有胡應麟推選為七律之冠。文學審美這事,讀者的性情、閱歷、學養不同,自然有不同的看法,所謂優劣,說不定就是讀者的偏見而已,無謂強分優劣。最後說一句,對於筆者來說,喜歡杜詩較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