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僵苗打什麼藥緩解?

用戶3031009255156


在水稻插秧後,水稻緩苗慢,稻苗不長或緩慢生長,遲遲不返青、不發新根,稻農們稱該種現象為水稻“僵苗”。引發僵苗的原因不同,解決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1. 泡土引發僵苗

插秧後秧苗下沉,致使秧苗地下拔節、根位上移;秧苗不發新根,老根呈黃褐色甚至轉變為黑色;秧苗呈簇狀且直立生長,葉片泛黃,返青緩慢、分櫱遲緩甚至不分櫱。

冷水田等田塊兒土壤透氣性較差、還原性強,致使土壤中有害物質增多、毒害根系;新改水田其表土較為浮鬆,秧苗移栽後容易隨泥漿下沉深陷入土壤中,致使秧苗根系生長不良、根系弱。

防治措施主要是降低地下水位或開溝引出冷水;一般在秋季及時進行翻地,深松 20-25釐米,平翻 18-20釐米,秋季或春季旋耙耕 14-16釐米,有利於曬垡、熟化土壤,增施優質腐熟的有機肥或土壤改良劑,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新改水田提早耕耙地,待沉澱 7-10 天土壤沉實後再進行插秧。

2. 秧苗中毒引發僵苗

插秧後秧苗葉色泛黃、遲遲不返青;老葉最先枯死,葉尖部位乾枯,秧苗簇立、有較少分櫱或不分櫱;根系呈深褐色,且有黑根和畸形根,白根很少。

土壤本身質地較為粘重,透水、透氣性差,再加上施用的有機肥未腐熟,且用量過多,有機肥在分解過程中產生的還原性有害物質會毒害秧苗根系,使秧苗中毒,生長緩慢甚至停止生長。

防治措施主要是在秋季淺翻前或春季旱整地時選用優質腐熟的有機肥施入田地中用作基肥,切勿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及時耕地、曬田,起到增溫增氧保墒的作用,同時有利於減輕土壤中有害物質的累積。

3. 冷害引發僵苗

秧苗細長、簇立、長勢較弱,有較少分櫱或不分櫱;葉色淡綠且泛黃,葉尖乾枯,嚴重時出現不規則斑點,並由葉尖向基部沿邊緣部位出現枯焦症狀;秧苗根系較弱且呈褐色,新根較少;若遇到晝夜溫差較大天氣容易出現節節白或節節黃。

插秧太早或插秧後遇到低溫天氣;丘陵山區地帶的冷水田、山蔭田等地塊兒土溫和水溫均較低,肥料施入土壤後分解緩慢,容易引發秧苗冷害型發僵。

防治措施主要是在育苗過程中苗床應做到精細化管理,培育壯秧;冷水田開避水溝,排出泉水、冷水,降低地下水位;待當地氣溫穩定超過13攝氏度、地溫穩定超過14攝氏度時進行插秧;水稻返青期灌水深度應達到苗高的 2/3,最深不能沒過心葉,並保持一定的水層,為秧苗提供較穩定的溫度條件,促發新根、使其儘快成活;返青後立即撤為淺水層,以利於提高水溫和泥溫,加快水稻生長速度,有利於分櫱。

4. 元素缺乏引發僵苗

秧苗生長緩慢、遲遲不分櫱;植株呈簇狀、葉片直立,葉色暗綠並帶有紫灰色;葉片較短,葉鞘長,嚴重時呈縱狀捲曲;根系細長、無彈性,呈黃色甚至黑色。

整地時元素肥料施用量不足,使得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較低;低溫或冷水田塊兒植株根系營養吸收能力較弱;土壤質地粘重,土壤中還原性物質較多,抑制植株對磷素的吸收。

防治措施主要是在稻田施肥時應遵循控施氮肥、保證磷肥、施足鉀肥、增施硅肥和生物肥的施肥原則,中後期輔以葉面肥,確保水稻對養分的均衡吸收。因此,整地時應將將磷肥的 100%、鉀肥的 50%-60%用作基肥,施入 10-12釐米的耕層中,做到全層施肥;淺水勤灌,提高地溫和泥溫,有利於植株根系吸收氮、磷、鉀、鋅等養分物質;增施優質腐熟的有機肥或土壤改良劑,改善土壤理化性狀,使更多的被土壤固定的營養元素得以釋放出來,從而被植株根系吸收利用;鹼性土壤、低窪地等田塊兒增施鋅肥或追施含鋅元素的葉面肥,確保植株對氮、磷、鋅等養分的均衡吸收。

以上就是水稻僵苗產生的幾種類型,以及防治方法,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祝大家水稻大豐收,足糧滿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