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為什麼是七雄稱霸,有哪些國呢?

漁翁歸隱


原來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微,已無力掌控各國諸侯,出現了秦,宋,晉,楚,齊春秋五霸。後來三家分晉,晉國被三個大家族分成了三個國家(燕,趙,韓三國)。這時出現了齊,楚,燕,韓,趙,魏和秦這七國勢力最大,其實在戰國時期遠不止這七國,只是這七國勢力最大,爭奪天下地盤,所以稱這七國為戰國七雄。











六扇門人jgy


您好,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由於郡縣制度的加強,以獲取土地、財富、人口的國家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的土地逐漸走向新的時代。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中原經濟技術的新發展與各國相繼圖強而展開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宿將的戰場爭鋒,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典故。



河西赱廊


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值得大書特書的時代。七雄爭霸,百家爭鳴,精彩紛呈。齊、楚、韓、燕、趙、魏、秦 七國紛爭、鬥智鬥勇二百餘年,終在公元前221年,被秦國所統一。


什麼是戰國時期,戰國時期的形勢是怎樣的呢?

提到戰國時期,就不得不多兩句嘴,說一下春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周朝一段很長的時期。

”春秋“一詞來源於魯國的史書《春秋》,春秋時期是從東周周平王東遷的公元前770年算起的。

而”戰國“一詞,來源於西漢劉向所編寫的《戰國策》,歷史課本上是說,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算是戰國時期的開始。不過戰國時期不像春秋時期,有那麼明確的開始,因為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把吳國滅了,公元前405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替代了自己的主人。所以戰國時期的時間跨度也就稍微有一些模糊了。

與“戰國七雄”並論的是“春秋五霸”,但是與齊、楚、韓、燕、趙、魏、秦的明確七雄相對應的,“春秋五霸”又和模糊的戰國時期時間跨度一樣。按《史記》說的,“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可是按《漢書》說吧,就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按荀子的認識吧,就覺得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所以,就大致上是這樣吧。

回到戰國時期,因為周朝的衰落,周天子說話也不好使了,所以各個諸侯國就覺得還是比比力氣最靠譜兒,於是靠武力解決諸侯間的關係,就成了主流。同時,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口的增長,大家也都不像春秋時期那樣“溫文爾雅”地打仗了。戰國時期,動不動就是兩國或者N國之間幾十萬人的大戰役。

像設計讓敵方挖掉己方投降被俘者的鼻子,

乃宣言曰:“吾唯懼燕軍之劓所得齊卒,置之前行,與我戰,即墨敗矣。”燕人聞之,如其言。城中人見齊諸降者盡劓,皆怒,堅守,唯恐見得。——《史記·田單列傳》

殺人無數,

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屠城其後秦稍蠶食魏,十八歲而虜魏王,屠大梁。——《史記·魏公子列傳》

這些殘酷的戰爭行為不勝枚舉。

終於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掃蕩六合統一了天下。結束了戰國時期,進入了大一統的時代。


戰國七雄都是誰

這個問題大家其實都知道,當然,大家背的順序是不太一樣的。我們小學老師教的時候,是讓我們背“七叔含煙找圍巾”,也就是齊、楚、韓、燕、趙、魏、秦。也不知道大家小學的時候,歷史老師都是給的啥順口溜兒?


1、齊國:

齊國是老牌兒強國,開國者是“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春秋時期,齊桓公就 是“春 秋五霸”第一人。後來公元前386年,齊國被大夫田和篡位,周天子也承認了他的地 位,以後一直到戰國結束,就是“田齊”了,齊國一直醉心於東方大國夢,看著秦國 把他們兩國之間的所有國家都滅了,自己也就傻了眼了。

(這大哥是吃書麼?怎麼保存的這麼破爛,我自己的我就不翻出來拍照了)


2、楚國:

楚國也是老牌兒強國,“春秋五霸”之一。而且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一個特殊的國家,因為它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自己稱“王”了。並且當時楚國攻打隨國時

楚伐隨。是也。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隨國講道理也白搭,楚國說了,我是蠻夷,不管你們這一套。

楚國在公元前223年,被王翦率軍所滅。

(楚國的大金子)


3、\t韓國

韓國原是晉國的大夫,先是公元前453年與趙、魏兩家聯合滅掉智子,之後又“三家分晉”,成為諸侯國。

戰國時期的韓國也很神奇,先是韓國上黨守馮亭想出嫁禍趙國的辦法,引發“長平之戰”,趙國被坑殺45萬人。後來有想出了疲秦計,派鄭國去秦國幫著人家修水利。由於離秦國最近,所以韓國這倒黴蛋兒也就第一個被秦國所滅掉。


4、\t燕國

燕國是輔佐周成王的召公的封國,雖然名頭很大吧,但是實力確實一直都不濟。

也就是燕昭王的時候厲害,派大將樂毅,聯合秦、楚、趙、魏、韓五國聯軍討伐齊國,打的齊國就剩兩座城池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燕昭王也沒成為越王勾踐那樣的霸主。最後太子丹沒事兒閒的派荊軻刺秦王,給秦始皇惹急了,公元前222年被秦國滅國,被滅的時間晚,主要是因為太遠了……

(讓祥子帶著武松去殺宋公明哥哥,這事兒還能成?)


5、\t趙國

趙國呢,其實在“戰國七雄”裡也強過。趙國先祖是給周王開馬車的,後來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也算是一脈相承吧。不過自從趙武靈王慘死於內亂之後,趙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雖然,大家對趙國的廉頗、藺相如、李牧、趙勝、虞卿都還挺熟悉的,但主要還是源於趙國後期老挨秦國揍。長平之戰,趙國撿便宜失敗反而吃了大虧,從此一蹶不振,直到亡於公元前222年。


6、\t魏國

魏國處在四戰之地,強敵環伺,不過魏文侯時,李悝變法,魏國任用賢能,國家也興盛了些時日。在這個過程中,魏文侯任用西門豹治鄴帶來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卻讓我們因此背誦課文了……

李悝變法沒有給魏國帶來持久的強盛,但是他所編寫的《法經》卻對日後秦國、西漢以及後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信陵君竊符救趙之後,魏國也就基本到頭兒了。公元前225年被秦國所滅。


7、\t秦國

戰國時期的終結者,大一統封建統治的開創者。就不用多說了。


戰國時期那些打醬油的國家

首先,是周朝。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地位被日益強大的諸侯國不斷削弱,就只能在首都附近待著了。結果不成想,還在公元前367年,被趙國和韓國給強行分成了東周和西周兩個小國。周天子居於東周。

公元前307年,舉重運動員——秦武王想去東周舉鼎,這一“失禮”舉動遭到了周赧王拒絕,秦國的樗裡疾率軍就給他轟到西周去了。公元前256年,秦滅西周,公元前249年,再滅東周,周朝滅亡。秦國把九鼎拿回去,愛怎麼舉就怎麼舉了。

(哈哈,這張好玩兒)


其次是一些周朝分封的國家,比如魯國、鄭國、巴國、蜀國、中山國、衛國等等的。

戰國七雄打的帶勁兒的時候,就顧不過來這些小國,想起來了就順手滅一個。

魯國可是一個特別老的國家,是周武王的侄子伯禽建立的,從建國到被楚王所滅,共立國790年。


鄭國在春秋時期可是大國,不過,剛到戰國沒多久就完了,公元前375年被韓國所滅,立國432年。


巴國、蜀國都處於偏遠地區,說巴國,夏朝的時候就有了,在周朝時被封為“子國“,可見就沒啥地位。

蜀國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等到張儀到了秦國,就把它倆滅了立功了。


中山國——死灰復燃的國家,在河北,也沒啥事蹟,就是後來說,被魏國樂羊和吳起率兵所滅。然後,中山國又死灰復燃了一次,後來樂羊的後人就生活在中山國。當樂毅長成人是,中山國又被趙國滅了。


最為神奇的國家就是衛國,衛國最出名的人物恐怕就是美豔的衛南子了。就連孔子和子弟子路都因為見不見衛南子的問題而爭執。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但衛南子雖然是名人,但不是衛國最神奇的地方,最神奇的是,這個國家立國最久,除了這種傳說中的巴國、蜀國之外,衛國在整個中國歷史中應該也是數一數二的了。

(孔子見衛南子)


衛國一共立國907年!它超越了整個時代!春秋戰國時期,竟然誰也沒幹死它,直到秦始皇都死了,它還活著……到公元前209年的某一天,秦二世胡亥忽然發現,秦國的土地上居然還有衛國,才將衛國君廢為庶人,收編了衛國。


以上,就是“戰國七雄”的一個簡短小說明,順便說說他們曾經的主子——周朝,以及戰國時期,那些幸運的,不幸運的打醬油的諸侯國。


恬然說歷史


戰國七雄,大家都知道的,齊楚燕韓趙魏秦,至於為什麼七國稱雄?因為經過了幾百年的征戰只有這七個國家實力雄厚有稱霸的能力。

像其他的一些小國,如魯國,衛國,薛國,宋國,中山國,巴國,蜀國之類,國勢已去,既無明君強臣,又無民強國富,只能在七雄夾縫中生存,坐等滅亡。至於西北的遊牧民族,各自為王,沒有大一統就沒有實力,也只能打打醬油了。



不貳過者


戰國七雄指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以下為七國簡介。

1、齊國(前11世紀—前221年)

本為姜姓,呂氏。田氏代齊後,史稱“田齊”,媯姓,田氏。是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

2、楚國(前11世紀—前223年)

姓:羋 ; 氏:熊。先秦羋姓(羋本作幁)周朝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亦稱荊。羋姓是所謂“祝融八姓”之一,始祖為季連。季連的後世子孫鬻熊為周文王師。

3、燕國(前11世紀—前222年)

姬姓。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滅亡。

4、韓國(前403年—前230年)

姓:姬 ;氏:韓。韓國先祖為晉公族。曲沃桓叔生子萬,封於韓原,立韓氏。後晉國稱霸,韓氏中衰。至韓厥,為晉悼公正卿,晉悼公復霸,韓厥之力頗多。

後韓起執政晉國27年,韓氏顯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韓虔與趙、魏同為諸侯,建立韓國。

5、趙國(前403年—前227年)

姓:嬴;氏:趙。趙國先祖造父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寵。後平定徐國之亂中,造父軍功顯赫,乃受封於趙城,立趙氏。

趙氏大宗的宗主後位列周王卿士。周幽王時,叔帶因見周室腐敗,離開鎬京,來到晉國。以下七代而至趙衰,輔佐晉文公成就霸業,趙氏因之位居世卿。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晉為諸侯,趙氏正式建國。

6、魏國(前403年—前225年)

姓:姬 || 氏:魏(畢)。魏國先祖為畢公高,後畢國亡,公族稱畢氏,流散各地。有一人曰畢萬,侍奉晉獻公為車右,因軍功封於魏城,立魏氏。

晉悼公時提拔魏絳為卿士,魏氏大宗始入晉國六卿行列。魏氏發家較晚,較之其餘五卿稍弱。前453年,魏桓子魏駒夥同趙、韓滅智伯,剖分晉國。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為諸侯,史稱魏文侯。

7、秦國(前770年—前206年)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的一支,傳說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養馬,因此將他們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

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



寰宇世界歷史地理姿勢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國家的統稱,春秋末年,經過列國兼併,剩下的大國有 秦、晉、齊、燕、吳、越等國,小國有宋、衛、魯滕、鄒、杞、中山、巴、蜀等國。公元前473年吳被越所滅,越滅吳後曾強盛一時,進入戰國時期後因長期內亂而勢衰。秦國、燕國較弱,晉、齊、楚、越較強。其中晉國經過範、中行、智、趙、魏、韓六卿間的兼併,於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面,號“三晉”。三晉戰國初期較為強大,經常聯合兵力征伐他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命韓、趙、魏三家列位諸侯。齊國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殺齊簡公,專齊政,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自此田氏正式取得了齊侯的合法地位。 秦、齊、楚、趙、魏、韓、燕七國爭雄的的格局逐漸形成。秦國自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圖強,隨經幾代積累形成秦國獨大局面。從公元前230年開始,秦國開始統一華夏的戰爭,至公元前221年,依次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進而一統華夏。從此,中國由一個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轉變為一箇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國家。


公子靈均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眾人皆酉星我獨酉卒


戰國七雄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七個實力最強的諸侯國,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被稱作“戰國七雄”。

在七個諸侯國之中,以秦國國力最強。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戰國七雄是同時並立的,並沒有誰稱霸一時,這和春秋五霸不同。

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或稱春秋時代,簡稱春秋。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或稱戰國時代,簡稱戰國,是歷史上秦統一中國前屬於東周的一段歷史時期。關於戰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史學家有不同的爭議。《史記》定戰國的開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資治通鑑》定戰國的開始於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戰國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前221年)。戰國的名稱來自於西漢劉向編的《戰國策》。

戰國時期諸候混戰,社會非常不穩定。戰國初期中國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但小一些的很快都被吞併了。剩下來的七個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國七雄


讓時光有力量


戰國七雄是中國古代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指韓、趙、魏、楚、燕、齊、秦這七個國家。

經過春秋時期激烈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內的諸侯數量急劇下降,周王朝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攻訐。公元前476年,“齊國之政皆歸田常”,公元前386年,田和列為諸侯,沿用齊國國號。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承認它們為諸侯。

此後,經過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秦滅六國。



橘子味de汽水


戰國時代的正式開啟,是從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正式被封為諸侯。而此時,經過春秋的諸侯淘汰賽,數百個國家、部落徹底煙消雲散。反而是諸侯國的地盤越來越大,實力越來越強。春秋時代的老牌帝國齊、楚、秦、燕,加上新晉諸侯韓、趙、魏,都是萬乘之國,所以被並稱為“戰國七雄”。

戰國時代的來臨,預視著戰爭將進一步升級,變得更加殘酷。以往春秋的戰爭,都是幾萬對幾萬,而戰國的戰爭,都是數十萬對數十萬。誰先撐不住了,哪個國家就要滅亡。那麼,我們來看看越國在戰國時代的角色,到底經歷了什麼才無緣戰國七雄?

越國在春秋時代長期是默默無聞的小角色,一直到了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滅掉了當時的霸主吳國,兼併吳國土地,又開始揮師北上爭霸,積極發展與中原諸侯國的關係,在當時屬於一流強國。勢力範圍北到齊魯,南至閩越,西至鄱陽湖,東至東海,擁有得天獨厚的國家資源。春秋時代的吳越人,彪悍而好勇鬥,軍事素質是諸國難以匹敵的。齊國的技擊之兵畏其如虎,更何況是晉楚這樣的軍事霸主。

戰國初期,越國是當時的四強之一,與魏國交好,更是齊國的剋星。歷代越君,均有好勝之心,雖然不如勾踐時代的輝煌,但是在國際上仍是強國。但公元前333年,是越國曆史的重大轉折點,標誌著越國由盛轉衰。越王無疆想要恢復祖上的榮光,於是率兵攻打齊國,當時正是齊威王時代,齊國蒸蒸日上。齊國素來怕南蠻,於是誑越國去攻打楚國,越王掉頭攻楚,結果中了楚國的埋伏,兵敗而亡,楚國趁勢達打到了錢塘江。這一仗,主要有兩大影響。第一是越國精銳之師在這次戰役中全軍覆沒,第二是越王無疆身死,諸子爭位,國家四分五裂。

公元前306年,楚國聯合齊國,向越國發起猛攻。越國北方土地兼併,設立了江東郡,越國主體已經淪為楚地。但是,越國並沒有滅亡,還有越國的延續—東越國、閩越國。東越國也曾一度恢復江東之地,但綜合實力不強,人數也不多,已經淪為戰國末流水平。因為戰國的戰爭拼的是國力,而不是勇猛。越國的強盛,終究只挺過了戰國初期,而後迅速沉淪,與七雄相比,存在的時間太短,底蘊不足,畢竟只有七雄活到了最後(衛國名存實亡)。

但越國是楚國、秦國難以嚥下的硬骨頭。楚國並沒有真正意義上佔領越地,而越國是秦朝最後一個對手。當年,秦國名將王翦率軍攻滅楚國,揮師進入越地,打仗十分艱苦,最後越君投誠,才兼併了江南之地。公元前219年,秦國又發兵五十萬進軍嶺南,其中名將屠睢親率十萬大軍歷時一年攻克了閩越國。

如果越國能保持與楚國齊頭並進的勢頭,軍事力量和地盤能夠完整保存,那麼越國也不會在戰國七雄的選拔賽中被淘汰,那時可能就是戰國八雄。相比於中山國、鄭國、宋國、魯國等國家,越國是最有希望的那個。而戰國時代,七雄們先後進行了政治、軍事改革,更具備一個封建國家的概念,而越國還在處於奴隸與部落並存的時代,兩者已經不可同日而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