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齊與秦並稱“東西二帝”,為何東方齊國成為失敗者?

糊塗畘悳


戰國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和齊國是當時最強大的兩個國家,一個在西邊,一個在東邊。為了凸顯出自己的強大,秦昭襄王特地給自己取了個“西帝”的封號,並同時給齊湣王送去了“東帝”的封號,其目的就是拉一個盟友,讓自己少樹敵。

然而同樣是稱帝,秦昭襄王就能使秦國不斷髮展壯大,最終在秦始皇時期統一天下,而齊湣王卻使齊國幾乎遭受了滅頂之災,從此一蹶不振。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秦昭襄王隱忍,齊湣王囂張

戰國中後期,山東六國之中的楚國因楚懷王兩次被秦欺騙以後,已經逐漸地衰敗了下去。而齊國也順理成章地扛起了合縱的大旗,成為了合縱聯盟的領頭羊。

到了齊國齊湣王這一代,齊國已經相當強大,其國力應該僅次於當時的秦國。然而齊湣王這個人有一個相當大的缺點,那就是太囂張。

當時,在三晉和齊國之間,還有一個相當強大的中等諸侯國,宋國。宋國是當時天下商業的中心,是名副其實的富可敵國之地。三晉、楚國和齊國都對此地十分垂涎。但是礙於周邊的外交關係,大家都保持了十足的默契,沒有選擇對宋國動手。

於是齊遂伐宋,宋王出亡,死於溫。齊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欲以並周室,為天子。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但是到了齊湣王時,齊湣王認為齊國強大,於是便一再的攻打宋國。最終,宋國被滅,齊國侵佔了宋國的土地。不過這樣一來,就引起了其他國家強烈的不滿。正如史書上說的,齊國佔領了宋國的土地以後,對三晉和楚國造成了巨大的威脅。這才有了之後的樂毅伐齊事件。

反觀秦昭襄王,他在面對齊國組織的合縱攻秦運動之時,表現出了隱忍的一面。他不僅在這次合縱伐秦運動中被打敗了,還很大方地將侵佔的魏國和趙國的土地還給了他們。秦昭襄王的行為,很容易就會使得山東六國產生一個錯覺,那就是秦國也不過如此。

一個是不過如此的秦國,一個是越發強盛的齊國,諸侯們選擇伐齊,也是順理成章的吧。

秦昭襄王賢明,齊湣王昏庸

說起燕國和齊國的恩怨由來已久。當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齊湣王的父親齊宣王乘機攻佔了燕國的許多城池,使得燕國機會滅亡。隨後,燕國公子職即位,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以後,為了報仇雪恨,一直想要謀劃齊國。但是礙於齊國的強大,他只能先派出間諜前往齊國,削弱齊國的國力。

而這位間諜就是大名鼎鼎的蘇秦。蘇秦到了齊國以後,沒有辜負燕昭王的囑託,齊湣王后續四處樹敵,攻打宋國的舉動都是出自蘇秦之手。

事實也正如蘇秦所預料的那樣,齊國因為樹敵太多,引起了諸侯的憤恨,最終爆發了五國伐齊事件。

正是因為齊湣王昏庸,太相信蘇秦,才給了蘇秦機會,才會使得齊國被五國討伐。而秦昭襄王則不同。縱觀秦昭襄王的一生,可以說是十分賢明的。無論是穰侯,還是范雎,亦或是白起,秦昭襄王都能夠將他們很好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他既能合理地利用這些人,又不會過於依賴這些人,這才使得秦國不斷地發展壯大。

這也許就是秦昭襄王和齊湣王之間的差距吧。


溫明昊


引言:

公元前284年,山東莒縣一個殘破的廟裡,一個衣著破爛的男子被捆綁著,旁邊,是大批身著楚國裝束的士兵。“只要你答應割讓淮北之地,便可免除一死!”為頭的楚國將軍說道。“呸,爾等楚狗,不敢與孤正面較量,只敢趁人之危,孤若答應爾等要求,有何面目去見齊國的列祖列宗!”被縛男子惡狠狠的回答道。“那你是敬酒不吃吃罰酒了,好,我成全你!”楚國將軍的語氣變得冰冷,同時揮下手中的那把寶劍,霎時,鮮血濺了他一身,男子倒了下去!

他就是齊國君主——齊緡王田地。


(戰國七雄示意圖)

齊國,作為先秦時期最老牌的諸侯國,從西周一直延續到戰國末年,其實力也是毋庸置疑的。早在春秋時期,齊桓公就打出“尊王攘夷”的稱號率先稱霸,到了戰國時期,田氏代齊,齊國的君主們奮發圖強,在戰國前期,先後用桂陵和馬陵兩場戰役,把戰國的第一個霸主魏國拉下馬。即使到了戰國中期,實力最強的秦國在“稱帝”時也要拉齊國一起。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如此強大的諸侯國最終失敗,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呢?

一.我的起點比你高

要說齊國的衰敗,就離不開一個人,齊緡王田地。

(齊緡王田地劇照)

在他之前,齊國就已經是第一強國了。而田地剛剛做齊王,齊國就聯合魏韓等國出兵伐楚,在齊國名將匡章的帶領下,齊國在垂沙大敗楚國,逼得楚國割地求和,甚至一度成為齊國的依附國。

剛一做王就迎來這樣一場勝利,對手還是實力強大的楚國,齊緡王的起點不可謂不高,這讓齊緡王異常的興奮,他開始實現他人生的理想——齊國的爭霸歷程就此開始了!

二.驅逐孟嘗奪實權

雖然齊緡王是齊國的國君,但即位之初齊國的實權掌握在田嬰,田文(即孟嘗君)父子手中,齊緡王一直希望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剛巧,“王甲事件”讓他找到了機會,齊緡王因為被齊國貴族田甲挾持而懷疑這件事是孟嘗君策劃的,孟嘗君被迫離開齊國,從此與母國勢不兩立,也為後來齊國的衰敗埋下了伏筆。

(孟嘗君田文劇照)

三.信任蘇秦廣樹敵

在戰國這樣的大爭之世,各國尤其注重人才的收集,齊國作為老牌強國更是這方面的佼佼者,“稷下學宮”就是齊國用來招攬人才的一大利器。而在孟嘗君遠走他鄉之後,齊緡王需要一個人才幫他去處理國政,剛好,戰國的一大才子到來讓齊緡王喜出望外。他就是與秦相張儀齊名的著名縱橫家——蘇秦!

(縱橫家蘇秦劇照)

但是,齊緡王沒有想到的是,蘇秦表面上是齊國的重臣,實際上是燕國燕昭王派去的間諜,在蘇秦的鼓動下,齊緡王變得越來越自大,狂妄。齊國用它強大的軍事實力接連發動對外戰爭,先後擊敗韓,魏,燕等國,後來在齊將匡章的帶領下一度攻破函谷關,逼得秦國割地求和,而一系列對外戰爭的勝利也讓齊緡王的慾望上升到了極點。

只是,齊緡王不知道那句名言,“上帝要讓你滅亡,必先讓你瘋狂”,如此四面樹敵,齊國的實力上升到了頂峰,所謂盛極而衰,齊國衰敗也不遠了!

四.五國伐齊性命休

終於,在慾望的驅使下,齊緡王悍然發動滅宋之戰,齊國的實力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宋國的滅亡,讓其他諸侯國感到了危險,於是,一場合縱大戰拉開了序幕,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國伐齊之戰!

(五國伐齊示意圖)

公元前285年,秦,魏,燕,趙,韓五國舉行合縱,五國任命燕國名將樂毅為統帥,帥軍伐齊,彼時的齊緡王依然認為各國聯軍不過是土雞瓦狗之流,而齊國的部隊此時剛剛拿下宋國,已成強弩之末,不久,身處宋地的齊軍主力被秦國殲滅,而樂毅聯軍又已抵達濟水,齊緡王急忙派大將觸子抵抗樂毅。即使到了此刻,齊緡王依然狂妄自大,強行命令觸子主動出擊,結果被聯軍擊敗,觸子逃亡不知下落。臨淄城已無天險可守,齊緡王被迫逃離臨淄,幾經波折來到莒縣境內。

而在這裡,等待齊緡王的不是齊國的援軍,而是趁火打劫的楚國,齊緡王成為楚將濁齒的階下囚,楚國想利用齊緡王獲得此前被齊國佔領的淮北之地,而齊緡王用死換來了最後一點尊嚴。

最終,齊國被樂毅攻佔了七十二座城市,只剩下莒和即墨沒有拿下,而燕國又遭遇燕昭王去世,即位的燕惠王不信任樂毅,樂毅被迫逃亡趙國,而齊國也在田單的帶領下奮力一搏,用火牛陣成功擊潰聯軍,齊國復國!

復國後的齊國已然元氣大傷,再也不是“東西二帝”時的齊國了,只能眼睜睜看著秦國吞併六國,遺憾的退出歷史的舞臺!


相城歷史小學生


千年依舊,鑑往知今!


戰國中期,齊秦並稱“東西二帝”,傲視諸侯,表面看二國不相上下,其實細看還是能窺見齊國衰落的必然性。

其格局很像上世紀美蘇爭霸的冷戰,蘇聯有其優勢,美國優勢更顯,齊秦兩國亦是如此。源於兩國發展之初變法的徹底性,可以說這也是齊國失敗的根本原因,從名字也可以看出來。顧名思義,秦國方面,是貫徹的“商鞅變法”,而齊國齊威王時期是實行的“鄒忌改革”。一變法,一改革,哪種更加徹底,相信不需要多說,大家也心知肚明。事實也是如此,秦國到統一時,始皇帝“奮六世之餘烈,吞二週而亡諸侯”,貫徹商鞅變法近一百五十年。反觀齊國,就是威王時期進行過鄒忌改革,之後只是稷下學宮一直再發揮作用,而稷下學宮對於齊國,增強國力只是一時,並不能長久,到了田單復國後,齊國迅速衰落即是因為這個原因!

再加上齊國本身就是八百里魚鹽之地,商業發達,到了閔王時期,是真正的二世祖,攻秦破宋,這也使得齊國的君王容易滋生怠惰之心。更何況到幾乎亡國的齊閔王時期,表面看國際形勢一片大好,楚魏已衰,趙國未起,秦國遠在西陲,沒有太大的外敵威脅,君主更容易大意,迷之操作!魏惠王,楚懷王即是如此,這也是齊閔王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滅宋的原因,之後就引得五國攻齊,爆發濟西之戰,齊國衰落。

最後一點就是地形,相較於秦國,齊國境內五險可守,就如同秦始皇統一天下時,其他五國已滅,秦國旦夕就到齊國國都臨淄,齊王建想組織軍隊抵抗都沒有來得及。而燕昭王派遣樂毅伐齊也是如此,濟西一敗,臨淄沒多久就打下來了!

與之相對的秦國,有函谷天險,關中巴蜀糧倉,可以東出打六國,而六國合縱攻破函谷關卻不容易。六國唯一一次攻破函谷關還是公元前296年,齊閔王派遣匡章率領齊、韓、魏三國聯軍攻破的,但之後又是謎之操作,沒有加大戰果,割地求和了事,秦國沒有傷及根本。這也就造成齊秦國力此消彼長,齊國衰落不可避免!


歷史如明鏡


並稱東西二帝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在戰國時期,齊國和秦國當時十分強大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首先並稱“東西二帝”這個事情發生在公元前288年,起因是請秦國想要攻打趙國,為了聯合齊國想出的辦法。據《資治通鑑》的記載,是在這一年農曆十月,秦昭襄王自稱西帝,派遣使者魏冉前去東方的齊國立齊湣王為東帝,恰逢蘇代從燕國而來,齊湣王就追問蘇代怎麼看待這件事情,蘇代就說征討趙國對於齊國來說沒有什麼用處,也沒有什麼利益。而稱帝則是天下所痛恨的事情,還不如不稱帝,前去攻打現在的宋國,一旦攻下宋國則有稱霸天下的作用。齊湣王聽從了蘇代的意見,但是還是稱帝了兩天就去掉了帝號。這一年農曆十二月,呂禮從齊國來到秦國,秦昭襄王也去掉帝號,改為王號。所以說並稱東西二帝的事情真正持續還沒有兩個月,可以說只是一種秦國意圖聯盟齊國攻打當時的趙國的政治舉動。

齊國的衰落實際上是由於攻打當時的宋國導致的

宋代的末代國君宋康王是屬於驅逐兄長上臺的,此人在位期間宋國的國力迅速增長,消滅了一些小國家比如滕國等,宋國在東面擊敗齊國,奪取五城;南面擊敗楚國,奪取土地三百里;西面擊敗魏軍。這使得齊國,魏國,楚國十分痛恨宋國。此外宋康王把血放進韋囊,懸掛著射擊,把他稱作“射天”。又喜歡酒和女人。宋國臣子敢於勸諫的人就射殺,所以諸侯都把宋國叫做"桀宋"。實際上來講,這應該是宋康王採取了改革的措施使得宋國的國力增長。在公元前286年,齊湣王聯合楚國,魏國起兵攻打宋國,一舉滅亡了這個二流諸侯國。全面佔領宋國的土地,宋康王逃亡魏國,死於溫地。要知道宋國地處淮泗流域,它所在的區域都是膏腴之地,宋都商丘、城市陶丘,彭城都是戰國時期極為繁榮的商業都會,宋康王時期號稱“五千乘之勁宋”。齊國佔領宋國之後國力達到了歷史的頂峰,成為當時第一強國,可是危機也是由此而來,史書記載:

齊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欲以並周室,為天子。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

諸侯的恐懼最終使得趙韓魏秦楚燕組成六國聯軍前來攻打齊國。齊國與六國聯軍在濟水決戰,齊國大敗,但是在濟水大敗齊國之後,秦國和韓國選擇了退兵,魏國則是去攻打原先宋國的地盤,趙國則是攻打河間,只有燕國長驅直入攻破齊國的都城臨淄,而楚國派淖齒前來救援齊國,但是淖齒把齊湣王殺了,齊國群龍無首,王孫賈為了誅殺淖齒,在市場上大呼淖齒大亂齊國,殺死齊湣王,想要和我殺死淖齒,露出你的右肩,於是召集了四百人攻殺淖齒。但是燕軍趁著這個機會大舉入侵,齊國全面淪陷,只有莒、即墨沒有被攻下,此後田單藉助即墨復國,齊國雖然光復,但是實力大損,再也沒有實力光復以前的力量。同時六國聯軍的入侵使得齊國仇視東方六國,以至於趙國,韓國,魏國,燕國,楚國遭受進攻的時候,齊國都被出兵援助。


人者仁義也


戰國時期,齊與秦並稱“東西二帝”,為何東方齊國成為失敗者?

這件事我們還得從秦齊稱帝說起。

與齊稱帝,秦國打了一手好算盤。

秦昭襄王是秦國統一華夏之前,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他的一生是秦國走向獨強的見證,尤其是對外的征戰擴張,得到了一個空前的地步,而他在位期間為秦國統一做的最大貢獻,就是最大限度的削弱了山東諸侯的有生力量。

當然,秦昭襄王能夠完成這一步,還得多虧了戰神白起,關於白起的故事,我們暫且不表,白起的攻城略地,橫掃諸侯,讓秦昭襄王滿意極了,實力強大,野心自然會跟著膨脹。

在當時而言,秦昭襄王已是王號,早已逾越了周朝的”禮制“,但他還不滿意,總想著再進一步,他看中了三皇五帝中的”帝號“,於是乎秦昭襄王做夢都在想著稱帝的事情,這裡要著重說下,此時的”帝“和秦始皇始稱”皇帝“之後的帝並不是一個概念,更類似於一種榮譽。

但是和周天子都並稱王號,天下諸侯都在做的,但是如果秦國稱帝,地位明顯就高於了周天子和其他諸侯,帶來的結果,就是秦國被群起而攻之,想來想去,秦昭襄王的臣子就幫他想了個辦法,那就是拉上強大的齊國一起稱帝,並稱”東西二帝“。

齊去帝號,蘇代玩了一手好縱橫。

秦昭襄王一聽,這主意妙,於是派使者向秦愍王傳達了友好盟約,並且高度認可齊國的”國際“地位,稱帝已是正當時,齊湣王一聽高興壞了,覺得這個好,這個好,於是欣然接受了秦昭襄王送上來的高帽子。

但秦齊稱帝,對秦國有利,而對齊國無益,因為秦國的國力要高於齊國,儘管並稱帝號,天下諸侯依然會以秦國為尊,而齊國白白成為了秦國的陪襯,而讓天下諸侯怨恨,只是開心的齊湣王沒有想到,但是沒關係,因為蘇代為他想到了。

蘇代聽說齊王稱帝之後,就立即去拜見了齊湣王,然後以”且讓爭帝名,無傷也,秦稱之,天下惡之,王因勿稱,以收天下,此大資也“為由,勸說齊湣王放棄帝號,進而說出他的終究目的,讓齊國攻打宋國,緩解齊攻燕趙的壓力。

齊湣王聽了蘇代的勸說,深以為然,於是自行去掉帝號不再稱帝,這下可氣壞了,西邊的秦昭襄王,沒人一起,自然秦昭襄王也不敢獨留帝號,於是也去掉帝號,複稱為王,可見,在秦齊去掉帝號的過程中,蘇代是最大的推手。

齊王膨脹,齊國走上了滅亡之道。

秦國拉攏齊國稱帝,也足以證明了齊湣王時期,齊國是僅次於秦國的存在,秦國把齊國忽悠上了”賊船“,即使天下諸侯怨聲載道,也是有怒不敢言,畢竟兩大強國,共同做的事,誰幹反對呢。

但是這樣的齊國,卻敗在了齊湣王的手裡,可以說正是齊湣王的膨脹,讓齊國徹底失去了”東帝“的實力,從而走向了滅亡之道。

那麼齊湣王是如何”敗家“呢,說來說去還是他的野心和狂妄,當他被蘇代忽悠著真去攻打宋國之後,齊湣王徹底惹火了其餘的諸侯國,因為宋國雖小,卻是中原中心,宋國周邊大國林立,卻依然能屹立不倒,原因就是宋國雖小,卻起到了緩衝大國之間的直接衝突,都想滅,卻都不滅。

而齊湣王不管三七二十一,吃了秤砣鐵了心要滅宋,自然會引起其它諸侯的不滿,而且齊湣王並沒有打算和周圍諸侯分點土地,而是想著獨吞,結果就是引起了諸侯的共同伐齊,《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燕、秦、楚、三晉合謀,各出銳師以伐。

面對此景齊湣王依然囂張無比,結果就是齊國差點被聯軍給滅掉,燕國的樂毅連下齊國七十餘城就是這次戰役中的濃重一筆。


飛魚說史


戰國時期有一種外交戰術交“合縱”,這種戰術並不僅僅針對於秦國,而是針對於任何一個膨脹的國家。那麼為什麼秦國能擋住那麼多次合縱,而齊國被打了一次就廢了呢?

秦、齊國家政策不同

張儀給秦惠文王提出的戰略方針為:“不可存滅他過之心”,並且提出了“蠶食”的政策,不要妄想一口吃成胖子。

這個戰略非常之成功,因為當時的戰國,沒有一個國家有實力滅掉其他六國中的任意一個。齊國滅掉了燕國,打破了當時的政治平衡。沒有一個國家希望某一個國家消失。齊國的這種行為必然引起公憤,與列國伐秦不同。列國聯軍都只有一個想法:讓齊軍滾出燕國。因此戰鬥力自然不言而喻。

後來,宋國出現了一個比齊國膨脹的多的君主宋君堰。他自稱為王,先後發動了對齊、楚、魏的戰爭,可謂之第八雄。齊愍王就聯合楚、魏把宋國給滅了。這本來沒毛病,但是齊國貪的毛病又犯了,把宋國的全部土地佔為己有,包括宋國以前侵佔楚、魏的土地。北方的燕昭王等這一天等太久了,就等著齊國再度膨脹。燕國聯合韓、趙、魏、秦,以樂毅為聯軍總指揮。

反觀秦國打不過就割地賠款,等聯軍散去後,在奪回。

攻打秦國的是聯軍,攻打齊國的是燕軍

燕國使樂毅為上將軍,率領五國聯軍伐齊,但是在濟西之戰擊潰齊軍主力後,樂毅就讓除燕國外的軍隊都回去了。自己率燕軍長驅直入,打的齊國只剩聊、莒、即墨三座城池。

一支軍隊看似不如諸侯聯軍厲害,但實際上要厲害的多。很多個國家一起,時間長了,必然產生利益衝突,而一直抱著國恨家仇的軍隊加上一名無比優秀的將領就根本不存在這種問題。諸侯合縱伐秦,甚至數次攻破函谷關,為什麼不繼續攻打咸陽,因為他們是聯軍。每個國家都有小算盤。

對此,你怎麼看?


《史記》

《戰國策》

《資治通鑑》


文史辯論談


齊國稱帝,不過是被人邀請、一起稱帝。說明什麼?說明至少還有一個國家,不比齊國的綜合國力差。也說明:齊國君主並沒有足夠的信心、主動的去要稱帝;齊國的臣子也並沒有足智多謀地想要讓君主通過稱帝,來鼓舞全軍士氣。

齊國失敗,主要在於兩個方面。

一方面,人才流失,齊王中計、驅逐相國孟嘗君,是自毀長城。戰國望族好養士,孟嘗君縱然如同其他三位公子一樣,養了諸如雞鳴狗盜之類的無用之人,虛高了自己的聲望,但是豈非人無完人?

孟嘗君縱然有百種不是,他愛齊國絕無二心,何況:他擁有廣泛的人脈,可以解決多數的外交問題;他擁有數量龐大的門客,可以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各展所長。齊王一但失去孟嘗,以上兩個也就失去,齊國沒有人能夠在危急的情況下救急。這也是齊王最後輕而易舉被楚將斬殺的原因。

另一方面,地理位置,齊國地處東部,三面臨敵。秦國有淆函之固,只要守住關口,東邊六國不能把秦國怎樣,即使攻破,秦也可在不算寬廣的正面做出有效的封堵和防禦,而齊國比沒有這樣的地理優勢(其餘六國也基本沒有)。北面,河北平原聯接燕趙彪悍之國,尤其是胡服騎射後的趙國,齊國恐怕沒有實力從其手中佔到便宜;西面韓趙魏三晉之家,打一個等於打三個,也是絕無可能;南面,宋、魯雖不如齊地之大,可人家都是周王室近支,打他們就如同挑戰天下名義上的共主,樂毅伐齊,正是利用了這塊遮羞布、號召天下諸國一起打齊國,而齊國卻無險可守,直至被攻破都城。

既沒有人才的長城,也沒有地理上的絕對優勢,齊國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辣椒廠長


沒有什麼為什麼,總得有一個成功一個失敗吧。如果你是男的,請你告訴我為什麼你不是女的?如果你是女的,請你告訴我為什麼你不是男的?[打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