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攻打天京太平军杀光抢光,不少士兵因此发了横财是真的吗?

用户2387769427757079


1864年,围困并攻破太平天国天京城的是湘军主力,曾国藩九弟,曾国荃的吉字营。

曾国荃统帅吉字营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贪财能抢,另一个是残酷好杀。

《清稗类钞·忠荩类》记载有曾国荃和左宗棠的一段对话,很能显示曾国荃带兵打仗的特点。

光绪十年(1884年),左宗棠跟两江总督曾国荃聊天,左宗棠问:“老九一生得力何处?”曾国荃答:“挥金如土,杀人如麻。”左宗棠听了,大笑说:“我固谓老九才气胜乃兄。”

在晚清官场,左宗棠在各种场合贬低曾国藩,这里既有左宗棠性格狂傲的因素,也是左宗棠与曾国藩唱双簧互保的默契,左宗棠说曾国荃才气胜过曾国藩,有些言过其实了,但论做事的狠硬、直接,曾国荃确实没有曾国藩那么多的道理可讲。

险难大事面前,道理讲多了,有时候确实容易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与太平天国厮杀,曾国荃讲究的只有两条:在战场上,谁敢后退,格杀勿论;打了胜仗,但抢无妨。

在曾国荃的指挥下,吉字营有一个赏罚分明的惯例:进攻一座城池,谁先进城,谁发财。怎么发财呢?攻下一座城池后,都要以“搜剿”为名,大抢三天,先进城者,得有利先机。

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荃的吉字营攻下安庆重镇后,历史上首次留下了曾国荃部湘军大肆抢劫的详细记载。

据《能静居日记》记载,安庆城破后,城内“房屋贼俱未毁,金银衣物之富不可胜计。”也就是说,曾国荃的吉字营在残酷杀害俘虏的同时,展开了大规模的抢劫。

抢到了什么程度呢?

“兵士有一人得金七百两者。城中凡可取之物扫地以尽,不可取者皆毁之。坏垣斸(zhu,挖的意思)地,至剖棺以求财物。”

有一个士兵抢到了七百两白银,城中凡是能抢的全抢了,能拿的全拿了,不能抢不能拿的,全部毁掉。毁墙挖地到最后,甚至连地下的棺材都撬开了,总之要掘地三尺,不放过一点财物。

论实际,这样的吉字营,距离仁义之师,相差太远。

从这个角度讲,民间对曾氏兄弟有怨言,骂他们是“曾剃头”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天京城是当时太平天国都城,天王以及其他一众王在此城经营多年,据说天京城的“圣库”是金山银海,藏宝无数。

曾国荃的吉字营之所以能长年喝粥,围城不垮,归根结底的信念就在这里,天京城是湘军最大也是最后一次发财机会。

百战艰辛,九死一生,吉字营为的就是这终极一刻,军官们渴望再暴富一次,士兵们则渴望捞足一生的资本,“但愿多得金,还乡愿已足。”

曾国荃是个极重乡情的人,对吉字营上下的这种想法,他是默认的,在他那里,也正想以此来最后回报多年来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吉字营官兵。

因为吉字营的攻城心理是这样,天京城一破,城里会发生什么,也就可以想见了。

简单一句话,夺占天京后,吉字营焚掠屠杀,大火七天不灭。

曾国藩晚年幕府中的重要一员赵烈文,在7月26日的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吉字营的所作所为——

“破城后,精壮长毛除抗拒时被斩杀外,其余死者寥寥,大半为兵勇扛抬什物出城,或引各勇挖窑,得后即行纵放。城上四面缒下老广贼匪不知若干,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窑可挖者,尽情杀死。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zhuo,砍)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其乱如此,可为发指。”

这段记载的信息量很大。吉字营入城后,所有行动以掠杀为宗旨。那些强壮的太平军,除了一小部分抵抗被杀,大多数都充当了吉字营官兵抢夺财物的劳力,只要帮助吉字营官兵找到、运出财物,之后便可逃命。至于那些老弱妇孺,四十岁以下的女人抢走,其他的全杀,包括两三岁的孩子。

经过一个多月的大烧大杀大抢,吉字营无数小卒都发了横财,他们不仅将城内的金银财物洗劫一空,甚至连建筑物上的木料也拆下来,从城墙上吊出,用船运回湖南老家。

因为天京城的绝大多数财物,都被吉字营官兵抢夺吞没了,曾国荃不仅有了“老饕”的恶名,而且传遍了天下。

相传,曾国荃在天京捞了几千万两银子的财物,除了给上级上贡了一些,大部分都被他运回了老家。

关于曾国荃具体都抢到了什么好东西,更是传得有鼻子有眼。

有的说,曾国荃得到过部下所献的明珠一串,这串珠子有今天的巨峰葡萄那么大,而且还会发光。

还有的说,曾国荃获得过一个罕见的翡翠西瓜,绝对是无价之宝。

这种说法准确吗?

其实曾国荃有点冤枉。虽然他的部下抢了很多东西,但是曾国荃本人并没有染指太多,赵烈文的日记是比较客观真实的,他也说曾国荃本人,并没有在天京城捞到多少。

然而,民间始终不相信这种说法,当时的清廷也不相信这种说法,在当时,无论是乡野,还是紫禁城,都认为曾氏兄弟攫走了天京圣库里的大部分财富。

但因为曾国藩手握重兵,又懂进退,加之当时的天下并不太平,清廷还需要使用曾氏兄弟,因而慈禧最终也只能将曾国荃训斥一番,减赏爵位后不了了之。

看到这些,说曾国藩是半个圣人,至少他这半个圣人是有獠牙的。

至于由他缔造的湘军,残酷暗黑的地方很多,也算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结出了一个生猛怪胎,虽是传奇,但并不值得特别传扬。


黑句本


曾国藩的湘军在围攻太平军天京两年多,在1864年7月,天京沦陷,忠王李秀成辅佐幼天王洪天贵福突围而走,其余战士不是战死就是被俘。

湘军是地方团练起家,清政府不发军饷,一切费用依靠自给自足。如何自给?除了征税和募捐,就是依靠抢劫了。曾国藩、曾国荃弟兄为防军变,对军士抢劫是睁只眼闭只眼。

湘军攻打天京,军士就是盼望破城之后好大发一笔横财,因而湘军进城后,就开始了肆无忌惮的大抢劫。他们先挖王府,再挖地窖,接着就挨家逐户地搜抢居民财物,直到掘坟盗墓,甚至连不少建筑物上的木料也被拆下来,从高墙上吊出,装船运回湘南。除了抢钱财之外,还有一个重点是抢妇女,他们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在大街上拽曳青年女子,“哀号之声不忍闻”。凡40岁以下的妇女,几乎全被他们奸淫或掳掠回湖南贩卖。

湘军在退回湖南时,长江上下,到处是湘军满载赃物和妇女的船只,在震天动地的哭骂声中押向湖南,延绵月余不断,许多老年人为救护自己的女儿或儿媳,许多幼儿因哭喊着和妈妈难舍难分而遭杀。有漂亮的成了自己的老婆,有的给了亲朋好友做媳妇,所以,湖南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有说从南京带回的“大脚婆”媳妇之说。整个攻陷天京的烧杀抢掠过程中,曾国藩和其胞弟曾国荃及其亲信将领,根本不予以制止,甚至自己还亲自参与,有记载曾国荃“此中获资数千万”,“除报效若干外,其余皆辇于家。”

当时城门被攻破时,城中还有3万余人,除去当时所有的太平军对外,城中还有2万的百姓。被俘的太平军及壮年百姓大半为湘军扛抬所抢劫的财物出城,有的太平军指引湘军寻找藏匿财物的地方,之后便被放走。而城中老弱的平民不能挑担又不能贡献财物,都被湘军杀死,沿街死尸十有八九都是老人和小孩。有的湘军以杀人取乐,被杀者哀号之声响彻云霄,惨状令人发指。这样的大屠杀一直维持了10多日。

湘军每当他们抢掠完一处王府或民宅后,便随即把房屋付之一炬。有人记载当时的情形,及至当时傍晚时分,全城已经变成一片火海,烟起数十道,屯结空中不散,如火山,紫绛色。

湘军攻破天京的抢劫、杀人、防火的暴行,被曾国藩的心腹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士日记》中完整的记载下来。

赵烈文在曾国荃围攻天京时,被曾国藩派遣到曾国荃身边,专门负责协助攻城适宜,他的记载,有绝对的可信度。他在《《能静居士日记》中写道:“城破之日,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悉入于湘军,恰逢六月,尸骸塞路,臭不可闻;计破城后,精壮长毛除抗拒时被斩杀外,其余死者寥寥。大半为兵勇扛抬什物出城,或引各勇挖窖,得后即行纵敌。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情杀死。沿街死者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伤,或十余刀,数十九,哀号之声达于四远,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其乱如此,可为发指。”


天京遭此浩劫后,这个昔日繁华的都市满目残墙断壁,遍地破砖烂瓦。

在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时,面对这幅残破景像也感到“善后无着手”,说“一座空城,四周荒田”,“无屋、无人、无钱是管,葛居此亦当束手”。

后来,连曾国藩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说,自五季之后生灵涂炭殆无逾于今日。

由此可见,战争的破坏性有多大。


南宫外史


晚清时期,朝廷军队非常羸弱,无法抵挡太平军的攻势。在这种危急关头,曾国藩组织的湘军横空出世,作为主力军队与太平军抗衡,渐渐扭转了战争局面。湘军本事强大,但他们是军队,不是慈善家,在攻占此城后,开始了一场大掳掠。最后,年轻女子无一幸免,每个小兵都发了一场横财。

1865年,作为湘军主将之一的曾国荃率领部下攻克天京,城破当天,他心情兴奋,当即写折子向朝廷汇报喜讯。但是几天后,朝廷没有对他进行嘉奖,而是一顿指责,虽然有些不合常理,不过这指责却也事出有因。

曾国荃的部下有两个特点,贪财能抢、残忍好杀。湘军将天京包围后,由于发不出军饷,因此士兵经常进行抢劫,连农民做饭的锅碗瓢盆都不放过,霸占女子的事情也不少。当时太平天国为了应对城内粮荒,将许多妇女儿童放出,让他们自寻生路。这些人一出江东桥,就遭到了湘军拦截,大部分被扣留营中,年轻女子无一幸免。

面对这种情况,曾国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他看来,军队哗变比军纪败坏更可怕。于是士兵的作风越来越像土匪,他们之所以在喝着稀饭的情况下能坚持下来,全靠着一个信念:太平天国经营多年,城中金银财宝无数,一旦攻克,每个人都能发财。

城破之后,湘军里的每个人都抢的盆满钵。太平天国侥幸生还的人,全部成为帮湘军抬宝物出城的苦力。经过一个多月的烧杀抢,每个士兵都发了一笔横财,城内的金银珠宝被洗劫一空,甚至连建筑木料都被拆下,从城墙吊出,运回湖南。

顿时长江上面船只满帆,载着各种财物,日夜不停向湖南行进,太平天国的巨额财宝,最终大部分落入湘军手中。由于运输财物声势浩大,加上路途遥远,一时间湘军的行为传遍全国,曾国荃也被称为“老饕”,受到了清廷责骂。


我来读历史


1864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围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此时已经围攻了两年多还没有攻打下来。于是曾国藩写信给李鸿章这个徒弟,请求他率军支援曾国荃,李鸿章鬼精鬼精的,没有答应老师的请求,反而说要帮助浙江的左宗棠剿灭太平军。李鸿章的想法是拿下天京是不世之功,不能同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抢功劳;再者,天京太平天国的府库很多,也不能同湘军抢;慈禧命令李鸿章攻打天京也是想让李鸿章分曾国荃的战功,不能一头独大,这也让曾国荃打下天京后有所顾忌,不敢任意妄为。(影视剧中的太平天国军队)

曾国荃的湘军打下天京后的安排?

湘军于1864年7月19日破城,破城后曾国荃的湘军首要目标是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的尸体下落、太平天国守卫天京的主要将领、天平天国的府库,这是湘军的首要目标,一旦这些目标完成,士兵们马上开始了劫掠。

根据《纽约时报》对1864年7月湘军进入天京城的描述,湘军普通士兵抢的东西非常少,没有多少粮食和钱财,他们抢的是女人(四十岁以下的)、民众的布帛、家具、木料等一应俱全,男人大都被屠杀了。据当时的清人记载:

“泊船水西门,见城上吊出木料、器具纷纷。”

抢掠的女人、家具、木料纷纷装船,杨帆起航运送到湖南老家去了。

30年后,谭嗣同曾经到南京,南京城的人都大骂湘军,说他们进城后见人就杀,女人财帛尽入湘军,有价值能搬走的几乎都搬走了,过了几十年,南京还没有恢复元气。

这是湘军士兵的所作所为,肯定有不少人获得不少财富。(曾国荃像)

曾国藩如何处理慈禧的上谕?

1864年8月11日,慈禧太后给曾国藩下达上谕,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洪秀全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并且将首级送达各地,震慑起义军;第二条,将李秀成、洪仁达解送京师,审查后处斩;第三条,太平天国的“圣库”里面有多少财宝,要上交。

曾国藩不愧是曾国藩,洪秀全的尸体被挫骨扬灰,骨灰用炮弹打到了长江中,什么也没有了;至于洪仁达(洪秀全的二哥)、李秀成也没有送到京师,而是就地处决了,送到京师不知道李秀成等人又说出些什么事情,肯定要坑死曾国藩等人;天平天国的府库被大火烧没了!金银是烧不坏的,哈哈哈。

曾国荃等人私自处理了天京太平天国的府库,譬如战死、受伤者的抚恤金,有功军士的赏赐,军队各级军官的赏赐,二一添作五,全部瓜分了。

慈禧太后对此事的处理也非常高明,湘军攻下天京的功劳不赏赐,对湘军犒赏也没有,就此两清了。

其实太平天国平息后,慈禧开始裁撤湘军,打压湘军的各级官僚,重用李鸿章,用来制衡湘军。


穿越再现彼岸


湘军攻破“天京”之后,确有劫掠之事,并且主帅曾国荃一直在纵容。

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俩,虽然一个人称“曾剃头”,一个人称“曾铁桶”,可是曾国荃剃起头来可不逊色于曾国藩。

曾国藩为了“成圣”,虽也带兵打仗,多少还有自己的底线,可是曾国荃此人却很难谈得上有什么底线可言,上了战场那叫一个狠,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成为湘军之中的一员悍将罢。

不过,曾国荃虽可称悍将,却难称名将,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军事指挥水平是在算不上高明,他能被称为“曾铁桶”也不是说他有多能耐,只是因为他喜欢用挖壕围攻的呆板战术,将对方城池给围得水泄不通,如同铁桶一般。

除了狠,曾国荃的部队还特别贪。

对于手底下的将士来说,打仗嘛,活得过今日,不一定活得过明日,干嘛不趁活着时多捞一点?

对于曾国荃来说,让手底下的将士去贪财,甚或是劫财,是为了刺激他们的战斗力,也是收买他们的人心,当然曾国荃自己也贪。

1864年,将天京城围得水泄不通的人正是曾国荃,炸开了天京城墙,攻陷了天京城的也还是曾国荃。

曾国藩曾经试图让曾国荃去练“淮军”,但是曾国荃眼看着天京将破,舍不得走,所以练军之事落到了李鸿章的头上。

太平天国自洪、杨于广西起事至1864年已有14载,清朝伤透了脑筋的同时,也恨透了洪、杨这帮“发匪”,此时曾国荃攻陷天京,绝对是一桩滔天之功,所以他也一直在等着清政府的封赏。

可是,曾国荃不但没拿到自己想象中的好处,反倒还被臭骂了一顿,为什么呢?

因为这厮在攻占了天京之后,上报清政府的时候说太平天国的“圣库”空空如也,没有钱了,然后为了邀功,在还没抓到幼天王洪天贵福,也没看到洪天贵福尸体的情况下,竟然说洪天贵福已经死了,没过多久便被打了脸。

当时朝堂上可没几个人相信曾国荃的说法,洪秀全盘踞江南十数载,搜刮无数,你竟然说圣库里没钱?当然没人信。

不仅清政府不信,民间也不信,谁不知道曾国荃和他的部队有多贪婪?

人们对曾国荃的印象或者认知是什么?

“每克一名城,奏一凯歌,必请假回家一次,颇以求田问舍自晦”,且不说他打了胜仗之后回家买田买房是不是自污,但显而易见的是他却是通过打仗捞了很多钱。

所以,他攻克了太平天国的老巢之后,竟然说洪秀全的圣库里没有钱?这谁信呀!

清人李伯元在《南亭笔记》中如是记载:

“曾忠襄为文正公介弟,攻金陵既破,搜遗敌,入天王府......闻忠襄于此中,获资数千万。盖无论何处,皆窖藏所在也。除报效若干外,其馀系辇于家。”

这便是时人对曾国荃攻破天京之后所作所为的看法,他打着“搜遗敌”的旗号,在天京和天王府中搜刮钱财,虽然“获资数千万”,可是却只向清政府上交了很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则让人运回了自己家中。

即便太平天国自己已经消耗了很多,可能曾国荃所获也没有数千万乃至上亿这么多,可是天京毕竟是太平天国权贵聚集之地,将现银和别的财务加起来,再少也能有个几百万吧?

所以说曾国荃在天京捞到的钱财绝对不少,只是报给朝廷的数目少而已。

曾国荃作为主帅尚且如此,他手底下的人又能干净到哪里去呢?他们在进入天京之后,当然也是忙着发财呀!

在他们看来,你曾铁桶吃肉吃得满嘴流油,总得给我们喝口汤吧?

更何况,曾国荃当时还拖欠着自己部队士卒的军饷没给,再不给钱或者再不给什么承诺的话可能就闹哗变了,他后来怎么给的呢?让他们入城去抢。

所以,曾部一入天京城,则如同强盗入了民家一般,疯狂地抢了起来。他们一开始是盯着太平军抢,后来抢完了太平军,觉得这样抢劫容易发财,所以一发不可收拾了,将目标转向了老百姓。

对于太平军,他们是想抢就抢,想杀就杀。

对于老百姓,他们同样如此,无辜之百姓在湘军的奸淫掳掠之下,可谓是横尸遍地,流血漂橹。

自此之后,曾国荃“老餮”之名遍传天下。

曾国荃原想着凭借攻陷天京城的功绩在仕途之上更上一层楼,谁知却因为自己的贪婪和对部下的纵容遭到了反噬,被清政府和满朝清议给臭骂了一顿,官也没升成,反倒被后来的李鸿章给居上了。

真是时也命也。

“发匪”一灭,湘军终也受到了狡兔、走狗之待遇,被迫给裁撤了,曾氏兄弟再无拥兵自重之可能。

不过,曾氏剃头、老餮兄弟二人倒也因此获得了善终,剃头更成“半圣”,老餮死后亦有哀荣。


宁糊涂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且听大狮来答题。

湘军攻打天京之时,的确存在一些暴行,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怎么洗也洗白不了。这个罪责倒不能推到满清身上,毕竟攻打天京的是汉人组成的湘军,统帅是曾氏兄弟。

古代当兵很多时候就是为了混口饭吃,知识分子寄希望考取功名来改变命运,没有文化的就只能凭借武力来改变人生。当兵吃粮,立有战功,是有褒奖的,若能从兵痞荣升为长官,则更是光宗耀祖、显赫门庭,让后世子孙脸上都有光彩。当然,这一切是要拿命来换的。

战争是征服和屠杀,并不是开粥厂做善事,想让一个战士奋勇厮杀,是要给予一定好处的,没有好处谁也不肯卖力。于是乎,破城之后大抢三日成了长官们给士兵注射的兴奋剂。

看过电影《投名状》的朋友想必还记得,当初庞青云蛊惑乡民当兵打太平天国的口号就是“抢钱、抢粮、抢娘们”,这番话尽管从姜午阳口中喊出,但给予他这种观念的是大哥庞青云。一个普通的乡民在这种蛊惑之下,不顾惜生命与太平军厮杀,为的就是多抢好处,战争结束后可以给家人带来一些优质生活。

曾氏兄弟同样用这种口号鼓舞湘军士兵,单靠区区一点军饷和一碗饱饭是满足不了士兵的贪欲的,他们为了谁而战?真为皇帝和大清国吗?我想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泥腿子苦哈哈是没有这些高大上的家国情怀的。他们的宗旨就是打、杀、抢,多杀人、多抢东西,最好能当个小官。

这些湘军士兵是踏着兄弟和同袍血水才攻打到天京的,此时早已杀红了眼,破城之后是无法制止住他们的杀戮和抢夺的。与其派人去管,不如放纵他们去杀、任由他们去抢。杀够了,抢够了,自然就消停了。

说到底,最大获益者还是最高指挥官,巨额财富和光荣形象永远是属于他们的,士兵们就算抢的再多,加在一起也不如他们占据一所王府得到的财富多。

古往今来,贯通东西,战争的性质都是一样的,十字军东征不也是打着宗教旗号抢掠吗。因此,没有必要去唾骂这些湘军,战争就是如此,太平军也是如此,一路广西杀到南京,不就是靠着杀与抢吗?说到底,都是一丘之貉,没有必要偏袒任何一方。


大狮


我们先来看看湘军里面都是些什么人,在招募初期,曾国蕃就规定湘军主要招募健壮朴实的山乡农民,跟太平军的人员差不了多少,当兵的打仗图啥,除了那点月俸外也没别的进项。杀了太平军,金银财宝摆在眼前,平时曾国藩治军严格,当兵的也没有机会也不敢。这会算是放了羊了,当官的睁只眼闭只眼,不拿白不拿。


向阳花开7290


是真的,千真万确的真。

曾剃头是白叫的吗!

曾国藩此人不把太平天国人当做人看的,我们请看他的《讨贼檄文》:

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殆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焉能袖手旁观,不思一为之所也。 自古生有功德,没而为神。王道治明,神道治幽;虽乱臣贼子,穷凶极恶,亦往往敬畏神袛。李自成至曲阜,不犯圣庙;张献忠至梓橦,亦祭文昌。粤匪焚郴州之学宫,毁先圣之木主,十哲两庑,狼藉满地。所过州县,先毁庙宇,即忠臣义士如关帝,岳王之凛凛,亦污其宫室。残其身手。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庙不焚,无像不灭,此又鬼神所共愤怒,欲一雪此憾于冥冥中者也。

果然是大文化人“坏”起来最厉害。区区几百个字就把自己率兵为满族清政府讨伐汉族“反民”的行为,与捍卫中国文化的“国脉”“道统”联系起来了,使之具有了护国,护法、护教和维护华夏正统的正义性和合理性。

这一“师出有名”的“大招”颇为有效,既回避了太平天国强调的满汉之别,也争取了群众基础。

反手就把太平天国教民踢进了夷狄之类。火毁孔孟牌位之余,连关公和岳飞他们也砸,孰不可忍也!

榭文告诉天下说,李自成,张献忠人家当反贼也尊重孔孟呢,也敬关公和岳武穆呢,大清朝廷更尊重孔孟了,也给岳飞和关公四处修庙呢,大清成了维护华夏正统的正义一方。

果然厉害!好一支笔。

所谓“非我族着,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左传·成公四年》

既然太平天国的教民们自愿放弃华夏文教,信夷狄之文教,自然他们也没有资格享受儒家的“仁义”和“敦厚”了。

凡是被俘的一律挖目凌迟,投降的也砍头无赦。自古以来的融合俘虏兵惯例也一概废止,都是些非人类之思想的人形夷狄类动物而已,万不可按照千年惯例补入我方军队,杀!

李秀成投降了,杀,石达开投降了,杀,十几岁的幼王捉住了,杀!

看,所有的太平军都杀完了,财产顺理成章的变成了无主财产,士兵们捡拾一点运回湖南老家孝敬父母,养育孩子岂不是应该的吗?

兵戎经年,不能尽孝之外,还常常害父母担惊受怕,真是不忠不孝呀!

然后,捡拾点财产回家补偿父母,岂不是我华夏文教之正解吗?

正所谓“光宗耀祖”乃是第一孝也!

说什么杀光,抢光,说什么发横财。

士兵们兵戎勤苦之后,捡拾点无主之财回家孝敬父母,乃是光大文教之举。

这不是葭明通在这里胡乱地联想,是曾国藩从他招募士兵就开始宣讲的他的军队福利之一,

厚饷重赏可自主发财,战后回家做财主。

说真的,如果湘军士兵们没有发财,如果不是湘军士兵们战后有了回家做财主的资本。

曾国藩战后遣散湘军怕是没有那么容易,早出兵变了。


葭明通半瓶历史


湘军不仅仅是对太平军,对所过之处的百姓也是如此。


其根本原因在于,湘军不是国家经制之师,简单来说就不是国家正规军。湘军原来是湘勇,最开始是湖南人罗泽南、王錱、李续宾等人创建的为保卫家乡的“团练”,原本规模在曾国藩回乡接手后只有一千人。 请注意,这一千人是朝廷和湖南省承认的人数,因此湖南藩库发军饷也就按这一千人发。但曾国藩出省作战时,湘勇已经达到近两万人了。

湘勇的军饷,在改名为湘军以前(即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以前)主要来源有三:士绅大户人家捐赠,获取功名牌照;设卡抽厘金,这算比较稳定的来源,除了湘军的江南江北大营也在用;第三,抢,这是最主要最快的来源。 一开始,湘军在曾国藩的要求下军纪严明,不能抢百姓的,只是收复太平军占领城市后将太平军的财产洗劫一空。但是后来湘军逐渐壮大,曾国藩再也无法控制其他部队的军纪和财政。各个将领为了激励下属卖命,不惜让属下恣意妄为。



曾国荃的部队甚至有一项传统:打下一座城池,三天内可以任意妄为。后来有些部队将领好色,带头抢女人,湘军军纪就荡然无存了。 湘军不仅是私人武装,还是雇佣兵,有钱就有战斗力,有钱就能打胜仗,至于钱从哪里来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仗打赢,至于所过之处的漂亮妹子,抢来可以振奋军心,何乐而不为。


星星读历史


是真的,湘军在灭罪恶的流氓邪教组织。

我就不明白一个个中国人为什么要加人一个邪教组织?而且拥护几个霸占女人的老流氓卖命真是想不通,纯粹是一群土匪流氓邪教恶毒的土匪队伍。

不是打天下为百姓的正义之师,用正规的渠道反清为百姓利益着想的正义之师也许反清早就成功了。

湘军灭邪教是正义之战,杀光!抢光!烧光!应该的。

做炎黄子孙始终要站在正义方面,严厉打击任何反自然反人性反社会的邪教组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