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陈泽琴


这120名留美幼童中,只有50多人进入大学学习,而真正毕业的仅有两人。原定十五年的求学之路被迫中止,然而这群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且被寄予厚望的半成品,依然还是对中国的近代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幼童赴美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国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才真正意识到自己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差距。随后晚清进行了一场自救运动,也被称为洋务运动。既然要以西方装备和科技来挽救大清,那么人才的培养就迫在眉睫。

鸦片战争结束四年后,美国传教士布朗从大清带走了容闳、黄胜和黄宽三人。其中黄宽获得爱丁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容闳获得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容闳也因此被人们公认为是近代中国留学第一人。

容闳回国后,向推动洋务运动的曾国藩和李鸿章讲述了留美经历,建议让朝廷挑选幼童公派出国留学。最终在曾、李二人的联名请求下,这个计划终被清廷批准。由于当时社会比较保守,许多达官贵人都不愿将孩子送去留学。

容闳等人负责的招生工作进展并不顺利,最终只好在普通家庭中完成了招生任务。赴美幼童共有120人,从1872年到1875年,共分四批赴美,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仅10岁,平均年龄仅有12岁。

幼童们大部分来自南方,其中广东84人、江苏21人、浙江8人、安徽4人、福建2人、山东1人。这些幼童在美国被安置在54户居民家,身着长衫马褂的幼童们很快适应了美国生活,棒球、足球也成为他们的挚爱。

赴美幼童被召回的原因

赴美幼童学习的数学、生物、机械、土木工程等科目,在当时的中国是没有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美式教育的潜移默化,幼童们开始反感八股文,并极力反对下跪叩头等封建礼节,有的还甚至剪掉辫子,用假发辫来应付。

而清廷的想法是,让这些幼童在政治和思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学到先进技术,但事实证明这是一种不太现实的想法。有些幼童不单是剪辫子,他们还接受美国宗教文化。这些都是清廷所不能容忍的,国内舆论一时哗然。

留学生监督吴子登向总理衙门上奏,极力鼓动撤回留美学生。在压力之下,李鸿章也加入了否定留学生的队伍。1881年,清廷下令将这些留美幼童们分三批召回。他们回国后尽管受到士大夫的排斥,但还是有多人成就非凡。

比如曾出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唐绍仪,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詹天佑,还有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都走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这些幼童曾以惊人的毅力在美国创造了许多奇迹,格兰特、马克吐温都是他们的好朋友。

他们被迫回国后,被分散洋务派开创的各种重要部门工作,后来成就了一大批的电报专家、外交家、铁路建筑师、大学校长等。幼童在美学习的不仅是科技,还有其各种开放的思想和制度,而后者显然是清廷不想要的。

赴美幼童为何只回来了94人?

赴美幼童最终被召回94人,有26人没有回来。没有回来的这些人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因病在美国早逝而没能回来;第二类是因不守纪律而被提前终止学业遣返回国的;第三类是因抗拒清廷召回命令而不愿回国的。

第一类没有回来的幼童,主要是由于长途跋涉,再加上严重的水土不服等原因,有一部分就在美国过早病逝。还有一个名叫潘铭钟的学生是因劳累过度而去世的,他在十五岁就考上了大学,可惜只学习了一年便早逝了。

第二类没有回来的幼童,主要是由于不守纪律而被提前终止学业遣返回国的,还有九人是没有通过考察组的定期考核而提前回国的,就相当于现在的末尾淘汰制。

第三类没有回来的幼童,主要是一些拒绝召回的。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早已适应了美国的生活,而且是付出相当的艰辛才进入大学,他们不甘心就此失去学业。他们在新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促使下,拒绝被召回。

当时进入美国大学学习的幼童有五十多人,其中耶鲁大学22人,麻省理工学院8人,哥伦比亚大学3人,哈佛大学1人。然而耶鲁大学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二人完成学业。容揆和谭耀勋抗拒召回,留在耶鲁大学完成学业。

这些留美幼童后来被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像詹天佑、吴仰曾、蔡绍基、唐国安、唐绍仪、梁敦彦等人,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留美幼童名单附后:


野史也是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回来了94人,但还有26人没回来。

这没回来的26人,基本分为三种:

第一,病故

这批是3人,都是年仅十二三岁的孩子。

民国时期,儿童没有什么预防针之内,医疗又差,孩子往往患有慢性疾病。

而那个年代,即便美国也没有抗生素,得了疾病还是很容易死的。

这些孩子背井离乡,到了谋生环境,水土不服是难免的。

有3人早早病逝,非常可惜。

比如天才少年潘铭钟,他十五岁就考上瑞萨莱尔理工学院,然而进入大学不到一年,他就因为身体劳累而不幸病逝。

第二,不守纪律被遣返回国

这批有9人,但具体干了什么不守纪律的事情不可考证。

一种说法,他们可能只是信仰了基督教或者剪了辫子。

这两种在清政府看来,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尤其剪了鞭子,在满清就是死罪。

也许就是这样被提前赶回国。

第三,自行辍学或者坚持不回国的

这批有14人。

为什么辍学退学,也很容易理解。十二三岁的孩子,突然送到完全陌生的环境,住在美国白人家庭,完全不适应也是正常。

单单想要过语言关,就不是那么容易的。

史料记载:他们的女主人出于爱怜,常常见面就抱起来亲他们的脸颊,这些幼童个个满脸通红,不知所措。礼拜天房主人带他们去教堂,他们想拒绝又不好张口,只好偷偷地溜走,因为清廷明确规定他们不许信仰基督教。这自然破坏了他们和房主人的友好感情。至于西餐,他们更吃不惯,饿肚子在所难免。带队的清廷官僚自带了一些腌黄瓜,没几天就被幼童给偷吃光了。刚到美国的幼童一身中国打扮,瓜皮帽,蓝缎褂,崭新的黑布鞋,油亮的黑大辫,特别引起美国人的好奇感。幼童一上街,就会有一群美国小孩子跟在后面围观,有的还高喊:“中国女孩子”!让这些中国幼童非常难堪,有的急得直哭。学习上的问题也很多。他们要补习英文,还要集中起来学汉语,每周写一篇作文,如果写不出来,汉语先生会打屁股。现存的幼童们写的一些作文,可以发现他们那时的中文水平很低。每次学汉语,首先必须脸朝中国方向向清朝皇帝朝拜,然后再给孔老夫子的画像叩头,给师长请安。稍不听话,就会挨罚。

至于坚持不回国的区区几个人,也更容易理解。费劲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就要学成,却莫名其妙的被要求归国,这谁会同意。虽然每年几百两银子的花销,都是请政府提供。但即便上了大学,其实学生还是很有机会自行打工筹集学费和生活费的。

在被迫提前返国的94名幼童中,日后诞生了国务总理1人,铁路局长3人,外交部长2人,铁路官员5人,公使2人,铁路专家6人,外交官12人,矿冶专家九人,海军元帅2人,海军军官14人……其中如开国人自建铁路之先河的工程师詹天佑,一度出任民国总理的唐绍仪,促成美国退回部分庚子赔款的外交官梁诚,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等,都是赫赫赫有名的人物。

可以说,这是鼠目寸光的满清,做的最正确的一次投资。


萨沙


1863年,曾国藩府邸迎来了一位来自于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他叫容闳。



容闳这人大有来头,他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留美学生(非官派),由一位传教士带到美国。留美期间,容闳考上了著名的耶鲁大学,成为了第一个在耶鲁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有意振兴国家的容闳就回到了中国,可因没有背景,再加上此时清政府还是很抵触外国技术,所以容闳未能发挥所常,只是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大多是担任文员、翻译。



而在此期间,容闳见清政府不接纳他,曾去见过太平天国的摄政大臣洪仁轩,并向他提出了7点建议,如训练新式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民主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等。可是此时太平天国已是自身难保,所以容闳的建议虽被接受,但却很难实施。

于是,失望的容闳婉拒了洪秀全任命的官职,离开了南京,并来到了安庆。在这里他投到了清朝最有权势的汉臣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了曾国藩的幕僚。而在曾国藩处,容闳相继实现了他曾经为太平天国所设想的主张,比如协助曾国藩建造了中国第一个洋务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又比如在曾国藩的帮助下,他开设了中国第一所兵工学校。



1870年,容闳在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时,向曾国藩提出由官方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的建议,容闳言:“使予之教育计划果得实行,藉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必可使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他认为只要让中国的学生从小去国外学习先进的知识,然后学成后报效国家,这样中国就能壮大,就能一跃从老大帝国变成少年新中国。

而后,曾国藩采纳了容闳的建议。1871年8月19日,曾国藩联合李鸿章联名上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请求慈禧同意以官方的名义,派遣学童到美国留学。不久,慈禧批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建议,决定派遣中国学童前往美国求学,去学习先进的知识,学习时间为15年。


1872年8月11日,在准备了长达一年的时间后,清廷终于派出第一批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30名幼童前往美国求学。他们由上海出发,从旧金山登陆,然后乘火车前往新英格兰地区,在这里他们开始了长达近10年的留学生涯,日后在第一批幼童中出现了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清朝外务尚书梁敦彦等知名人士。

之后截止到1875年,清政府又相继派出了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共90名幼童前往美国求学,在三批中相继出现了海军元帅蔡廷干、清华学校校长唐国安、交通大学创始人梁如浩、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等多位知名人士。



当然,四批留美幼童本来是要完成15年学业方会回国的,只是在1881年,或有了变化。因这些幼童都是在十一二岁的年龄被送往美国的,此时他们的思想并未被清朝的条条框框给限制住,所以到了美国后,他们开始彻底的放飞自己,他们一股脑的接受了美国最为先进的民主思想,而这点确是清政府所不能容忍的。

清政府送他们出国是为了让他们学习先进的知识,然后为清朝效力的,而不是让他们学成后来反对清朝的。所以在1881年9月6日,清政府决定召回所有留美幼童,自此持续近10年的官派幼童前往美国事件宣告结束。



而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881年,清政府派出的120位幼童中,有50余位学童相继进入到美国的大学中学习,其中22位进入耶鲁大学,8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位进入哈佛大学。可以说这一批赴美幼童都充分发挥出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他们克服了重重的阻碍,最终大部分都成为了当时各行各业最为顶尖的人才,并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这批留美幼童中,被召回国内后从事工矿、铁路、电报事业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5人,其中清华大学校长1人、北洋大学校长1人;从事外交事业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长1人、副部长1人,驻外大使1人,国务院总理1人;从事商业7人;从事海军事业20人,其中14人为海军将领,同时为国捐躯者6人,包括广丙舰都司黄祖莲、济远舰大副沈寿昌、致远舰帮带陈金揆、薛有福、扬武舰见习军官黄季良、邝永钟等。


当然在1881年清政府召回留美幼童时,120位留美幼童中,只有94人在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国。而剩下的26位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回国,这其中包括9位留美期间不守纪律被遣返的,及17位执意不归及病故的。

当然,这94位遵循清政府的诏令回国的幼童,在回国后并没有得到厚待。他们在回国后,一到达上海就被清政府给集体关到一个学堂里,据一些亲历者回忆:“只有睡觉,似乎让死亡结束一切痛苦和折磨”。之后经过数天的“关押”,他们终于等来了清政府官员,而后那个官员将他们随意的分配,如学工程的詹天佑被派往广州教英语。



不过虽然此时清政府不厚待他们,但是凭借着他们个人的努力和才能,他们都成为各行各业最为顶尖的人才,为中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澳古说历史


不是每一次初恋,都会让爱情盛放。

不是每一次抄底,都能踏上主升浪。

不是每一次远航,都会沐浴到彼岸之光。

就像在同治时期与光绪初年的那次幼童留洋,我们大多数人已经淡忘。因为京张铁路,我们很多人就记住了一个詹天佑,而忘了留学生之父——容闳,忘记了袁世凯的好兄弟唐绍仪。就像出国120人,回国仅为94人一样,在1881强行回国之际,拿到大学学历的仅有两人。


容闳:中国留学生之父,18年的执着,堪比玄奘取经

容闳,广东香山人,孙中山的同乡大哥。出生于道光8年(1828年),卒于武昌首义的第二年。伴随着中国走过了整个近代化过程。在他漫长曲折的一生中,共有两件大事,永为流传,一个是在曾国藩的主持下,容闳建立起了江南机器总局;另外一个,就是促成留美幼童的出国。

1854年,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回国。在1860年的南京,他面见了太平天国的洪仁旰,到1863年的安庆,面见中兴四臣榜首的曾国藩,再到1870年天津教案时,给曾国藩当翻译,容闳终于实现了带领中国学生出国的夙愿。

容闳:中国留学生之父

留美幼童,开启了古老中国迈向世界的第一次远行,是意欲冲出重围的第一批破壁人

历史教科书中,我们对于林则徐的定位,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可是带领古老的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是容闳。他以自身的经历,证明了彼时的中国,只有培养留学生,才能“师夷长技以制夷”。

也可以这么说,留美幼童的谋划,就是中国洋务运动的先声。这120名幼童,是当时全面落后,处于忧患之中的民族的第一批破壁人。

留美幼童和寄养家庭的合影

留美幼童,洋务运动的早产儿和中国近代教育的先行者

留美幼童,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四位洋务派的中兴四臣,为风雨飘摇的中国培养的技术型人才。本来计划从1872到1887年,一共15年时间,将他们培养成当时一流的科技型人才。

只是,怕对这些幼童失控的清政府,为保留正统的颜面,而提前6年,将留美幼童全部召回,除了因病去世的3人,被原先遣回的21人,决意不归的2人,最后总共回来了94人。正是这次不完美的留洋,开启了中国留学生的先河。即使充满了遗憾,但这些人在回国后,依然凭借自身的努力,进入马尾,进入北洋,进入当时军、政、经、科的殿堂。

留美幼童最后一次合影

结束语:步履蹒跚,如履薄冰,留美幼童的远行,是容闳一生的执着与践行,是将科技之光和文明之光,照耀古老文明的伟大创举。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全力支持,是促成此行的主要推力。很难说留美幼童是成功的,也很难说彻底失败了。只是,他们的创举和先行,为后来的我们铺平了道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教育练真堂


以一年600万两白银的巨资官派的留学生

1872年8月11日,30个平均年龄12岁左右、着缎袍、拖长辫的中国孩子,从上海出发,跨越整个太平洋,抵达美国,开始了他们长达15年的官派留学生活。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又有另外90个孩子,分次分批,以同样的方式,登陆美国,被分配到康涅狄格州、麻萨诸塞州的共54户家庭生活、学习,接受最先进的西方教育。

这120个孩子,每年花费的费用高达600万两白银,这些费用由清廷从彼时已经不太充盈的国库中专项拨款。

他们,是“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中最重要的计划之一,说他们身上寄托着彼时期望改变国家命运的革新派的最大希望,绝不为过。

不可避免的中西方文化冲撞

清廷派出这批学生,寄望改变国家未来的命运。然而15年的时间太长了,首先改变的是这批孩子对社会的认知。

接受系统的西方教育,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又接受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人文社会理论后,他们转而信奉并追求个人的权力、自由和民主,对封建社会的繁文缛节、四书五经的知识体系,产生了质疑。而这些变化,在清政府的保守官僚看来,四个字足以形容——大逆不道

一场不可避免的中方文化冲撞,带来清廷保守派和革新派的对峙,最终,坚持到1881年,这场原定时间为15年的留美计划被硬生生取消了。

它是洋务运动失败的一个缩影。

美梦破碎,召回国内

1881年,耶鲁大学的22位留学幼童中,顺利完成学业的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日后中国最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被称为“中国近代工程之父”的詹天佑,另一个是日后中国早期的外交家欧阳庚

这120个孩子,分期分批地被政府召回国内。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如约回来了。其中有9个人,是不守纪律,在此之前,没有通过驻洋委员会的定期审核,被先行遣送回国;有3个孩子,如天才神童潘铭钟,因身体抱恙,在美国不幸病故;还有14个孩子,坚决抗拒回国,如容揆谭耀勋等,坚持要留在美国耶鲁大学完成学业。

最后,剩余的94人,先后分三批被遣回国内。

未受重用,饱受排挤

风水轮流转,最初对他们寄予厚望的革新派官员,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领导下,几乎已经丧失了话语权

也因此,这些孩子回到国内后,并没有享受到理想中的殊遇。

在像犯人一样被关在上海的一所学堂里一段时间之后,他们接受了“领导”的训话,并被分配了工作。但分配方式是匪夷所思的,并没有考虑到要善用他们,比如詹天佑明明学的是工程,却派往广州的一所学校教授英语。

好在这批原本资质优异、又接受了先进教育的孩子,虽然未受重用,饱受排挤,还是经由个人的不懈努力,日后在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成为奠定中国现代发展基础的先行者

其中赫赫有名的,如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

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等。


饮水君


“留美幼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对外交流事件,这里面所有的留学归来人员对中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留美幼童”是清末洋务运动中的一个重要项目,这个项目最初的发起者是中国首批留学生之一的近代著名教育家容闳。

容闳,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外交家、革命家,1828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容闳自由在香港教会回校上学,因学习成绩优异,18岁那年他跟随来华教学的传教士勃朗先生返回美国,成为中国历史上首批赴美留学生。

赴美之后,容闳考取美国耶鲁大学,也成为首位入学耶鲁的华人学生。(容闳雕像)

容闳在美期间曾加入过美国国籍,但是在耶鲁毕业之后,他还是选择返回中国,希望能够帮助中国实现近代化。

1854年容闳返回国内,此时第一次鸦片战争才过去刚刚14年,清政府继续以天朝上邦自居,中国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于西方文明仍旧持保守态度,容闳回国之后一直郁郁不得志,只能在一些外国驻华机构中工作。

不过就在这段时期,天平天国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迅速崛起。出于对新生政权的期待,容闳在1860年时冒死前往天京,会见太平天国干王<strong>才洪仁轩。

洪仁轩是太平天国中一位颇有远见的资产阶级改革派,他是洪秀全的族弟,由于其曾常年居住于香港,对于西方事物多有接触,因此思想非常开明。在执掌太平天国政务后,他提出了著名的《资政新篇》,极力推动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太平天国内部坚定的“洋务派”。

容闳在拜见洪仁轩之后,向他提出了自己对国家改革的七点主张,其中包括建立近代学制、筹备海军等等建议。对于容闳的主张,洪仁轩表示支持和赞赏,但太平天国当时已是风雨飘摇,面对清军巨大的军事压力,根本无力分心于国内的革新,而容闳也感到太平天国前途迷茫,于是很快便离开了南京。

1863年容闳前往安徽,会见了正在围困安庆的湘军首领曾国藩,容闳向曾国藩提出了兴办军械制造厂,建立近代军工产业。容闳的提议迅速被曾国藩采纳,曾国藩于是委派容闳前往国外购置机器。

1865年,江南机械制造总局成立,容闳也积极投身到机械局的筹办当中。在此期间,容闳开始得到李鸿章等洋务派人士的赏识,其政见也开始被清政府所倾听。

1870年容闳向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历陈中国教育只落后,人才之缺失,提议拍出一批公费留学生赴美读书。在容闳的多次劝说后,曾国藩和李鸿章同意了他的建议,并向总理衙门转达了留学计划。

此后清政府还是在广东和江浙地区挑选10—14岁的男性幼童,作为留学计划的候选人。当时清政府筛选这些留学生的标准是:两家子弟、聪明、汉族,

不过由于那时候社会风气未开,很少有人家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往海外,因此挑选工作还是比较艰难的。到1872年,清政府共计挑选120名幼童留学美国。并且这一计划也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

第一批留美幼童于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出发,他们乘船跨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登陆,之后再乘坐火车到达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并54户美国家庭中,从此开始了他们长达十多年的留学生涯。

根据美国学校的资料显示,这些孩子学习十分刻苦,也非常努力,他们先是以极短的时间就掌握了英语,随后便忘我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了。
(首批留美幼童在轮船招商局合影)

这些幼童在美国期间,不仅要学习英语和科学知识,并且也要在清朝官员的监督下学习汉语和古典文化。在他们初到美国之时,他们每天依旧需要向大清皇帝和孔夫子的画像行礼,以此来保证这些孩子不被美国文化所同化。

不过清廷的监督即便是再怎么如何严密,也终究敌不过大环境的潜移默化。中国留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接受美国文化,有些留学生甚至剪掉了辫子以及和当地女孩谈起了恋爱,这些行为都让清廷驻美官员强烈不满。

在本次留美计划中,原本是想让这些幼童留学15年,届时他们当中年纪最大的已经快30岁了,正值年富力强之际,但是由于担心这些留学生收到西方思想的“荼毒”,最终在1881年9月6日,清政府决定停止留学计划,下令所有赴美留学生全部回国。于是在这120名留美学生中,除26人因病故(15人)、提前遣返(9人)、拒绝回国(2人)等缘故以外,其余94人均在当年被分成3批陆续回国。

此次“幼童留学计划”虽然最终没能圆满结束,但是这些留学生在回国之时也都已经20多岁了,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也算是学友所成了,而这批人也确实对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包括中国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清华大学创始人唐国安等各界名宿。

(民国时期,尚在的几位留美幼童合照,这时的他们早已是古稀之年)


千佛山车神


在清朝后期由于国外列强的侵略,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此时的高层有一些官员开始客观分析列强的优势,并且采取向西方学习的措施,这就是著名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后期清政府派出了几批幼童漂洋过海赶赴美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总共派出了120名挑选的幼童到美国,最终学成之后却只回来了94人,很多人感到疑惑。虽然原因有很多总结归纳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种:

  • 首先就是最主要的疾病夭亡,由于离开祖国的时候,这些幼童大多年龄在十二岁以内,身体有的非常羸弱。经过海上颠簸到达美国,加上到了美国之后水土不服,很多幼童都会生病。有一部分虽然得到了救治,但是仍然有人因为没能抗住病痛的折磨而先后去世,客死异国,他们算得上是为祖国献出了幼小的生命。是很让人惋惜的。
  • 第二种情况就是被官方提前遣返退回国内,这些幼童当中很多都是贵族子弟,从小都娇生惯养,对于刻苦读书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清王朝在这批幼童身上花费了很大的代价,据统计每年都会平均花费六万两的白银。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在美国这些幼童都有专人管理,动态朝廷都会掌握,因此一些成绩不好,或者无法适应异国生活的幼童就被提前遣返回国了,最终浪费了国家的培养机会。
  • 还有最后一种情况,他们到了美国后,后期都靠自己打工留学。最终朝廷命令回国的时候,他们却留在了美国选择继续深造。事实证明清政府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回国而避免了灭亡的命运。这批留学生在民国时期却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很多都成为了国家的有用之才。为当时落后中国的发展奉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次海外派遣幼童的举措,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虽然它的初衷是挽救清政府,实际上却使民国政府拥有了一批宝贵的人才储备,后期的政界、铁路、外交、军事等等重要的部门都有他们的身影。这不得不说是清朝洋务派的“功劳”。


以史正衣冠


近代以来清政府被打开国门,使得国人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开始意识到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以弥补自身方面的不足。所以在满清的一系列自救运动当中,派遣幼童赴欧美留学开起的清朝末年在知识文化和科技方面向西方学习的步伐。统治者希望依靠学习西方的先进设备和科技来拯救大清,为大清培养人才。幼童赴美留学其实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已经开始。当时的美国传教士布朗在清朝带走了三个幼童,他们分别在之后获得了世界著名大学的学位,并且也回国投奔在洋务派的帐下,为曾国藩和李鸿章建言派遣幼童赴欧美留学。由此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国的留学浪潮。



当然,这一浪潮最初是由清政府主导的,最开始很多满族子弟和达官贵人激烈反对,坚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留学。在他们看来欧美国家不过会一些奇技淫巧的蛮荒之地,邪恶重生。所以第一批留学生十分可贵,同时也大多是平民家的孩子。这些人很多都没有真正毕业,大部分也只是半成品,但即便如此,这些人之中的一部分回国依然给国内带来巨大的历史影响。第一批赴美留学幼童在美国被安置在50多户居民家中,他们最初梳着大辫子,穿着长马褂引来各种外国人的嘲笑,但是很快他们就适应了美国的生活。虽然之中也有民族歧视,但至少他们接触了先进的西方科技以及先进的制度和文化。



他们开始审视自己,大部分人都穿上了洋衫,剪掉了辫子。幼童的学习内容十分广泛,绝大部分是在清政府时期学不到的东西,包括数学生物机械土木工程等等。在先进的文化和制度的影响下,这些赴美留学的留学生开始反对八股文和各种封建礼节。这完全与清政府当时鼓励赴美幼童南辕北辙,他们希望这些人在拥护清政府的前提下,学到先进技术,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最终是清政府下令不论是否完成学业都召集他们回国。在政府的巨大压力之下,李鸿章也不得不下令将这些留学生分三批召回。这些人一部分回到国内遭到了国内各派人士的否决反对歧视和侮辱。



但又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人回国之后,给旧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即便他们只是半成品。当时的留学生回来时只有94人,有26人,并未回国,而是留在美国。当初的120名留学生也大体分为几类,第一种是并没有回来的,这些孩子们当中除了水土不服,到美国病逝,还有一些是被美国的先进文化制度,所感染不愿回到清晚朝而留在美国成为移民。一些是到美国之后不守纪律,并且最终停止学业被遣返回国的。另一类人,只有极少几个人学成归国,大部分是学到一半被强迫召回。之后这些人分散到当时的政界军界实业和知识界。比较代表的人物是唐绍仪,詹天佑。



这些留学生的所需款项,是美国从与清政府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当中让渡出来的。并且美国和很多外国机构在清政府时期就致力于在中国发展现代化的教育事业。我知道的,为数不多,除了清北两大院校之外,还有燕山大学等一系列大学或是由美国传教士建立或是西方国家让渡不平等条约签订以后的战争赔款所建立。由于历史传承的原因,这些联系至今依然存在。但同时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依然伴随,那就是国外留学总会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最终拒绝回国,而是接受当地先进的制度和文化成为当地的移民。某种程度上说美国在清政府时期,帮助建立的一整套教育体系是成功的。



美国最看重的是人才,与清政府合作,建立诸多教育机构,为美国输入了大量的优质素质人才。直到现在这一情况,依然未能发生明显的转变。网友们在无端的去嫌弃留学生的同时是否也应当想一想美国究竟有何等吸引力?吸引的不仅仅是中国的留学生,更是世界的科技人才。美国社会所运转的诸多体系当中究竟是什么?如此吸引世界人才前赴后继的到那里去发展。美国建国已经200多年,从当年的五月花号算起,世界的精英就一直在这片广阔的北美大陆上引领着这个世界。从建立世界上最完善的民主体制,最完整的法治社会,最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学术环境,其间究竟有什么细节为我们所忽略?



总有网友想问什么时候美国衰弱了世界变和平了,但我想说的是,如果世界的人才依然流向美国,那么美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不问多么霸道,多么不讲道理。


世界史图鉴


晚清政府曾公费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为什么只回来94人?这些孩子归国后又为国家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同治九年,曾国藩在幕僚容闳的反复劝说下,终于同意了出面奏请朝廷选派幼童出洋留学的计划,不过由于他不太懂洋人的事,所以他拉上了李鸿章一起参与。

李鸿章从事洋务运动多年,深知中西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技术,于是他爽快得答应了。后来在曾国藩、李鸿章的共同努力下,清政府批准了留洋计划。

就这样大清分四批选送了120名幼童到美国留学,至于为什么只回来94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清朝的男人都是身穿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子,这些孩子到了美国之后,就与当地人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美国小朋友嘲笑他们是女孩子,所以有些胆大的就把偷偷把辫子剪了。


而大辫子是满清砍了多少脑袋,才养成的习惯,对于大清来说剪辫子是政治觉悟出了问题,因此有9名“叛逆者”被遣送回国了。

二、中西方饮食习惯差距很大,很多孩子完全不适应西餐,导致经常饿肚子。营养跟不上加上水土不服,疾病就随之而来,当时的医疗条件并不是太好,所以病死了6个。

三、留学儿童到美国过,是在美国友人家里生活,十几年的相处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对于突然回国产生了抗拒心理,所以有11名孩子拒绝回国。

当然也有生活条件存在巨大差距的因素,因为去留学的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不管是从孩子角度还是从父母角度来看,留在美国或许是个更好的选择。但总的来说这个比例还是很低的。


这些留学儿童虽然在美国的生活困难重重,但他们学习上的表现还是非常优秀的,有不少都考入了美国名牌大学,让美国人惊叹不已。

不过可惜的是,清政府担心这些孩子受西方思想“侵蚀”太严重,提前召他们回国了,120人仅詹天佑和欧阳庚两人完成了学业。

这批留学生在民国时期分别进入了军政界、实业界、教育界等,有不少因在各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而成了知名人物。

比如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国务总理唐绍仪,清华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还有奠定我国近代海军的14位将领等等。

总之,这批归国留学生在不同的领域,都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可能是满清政府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



花木童说史


著名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就是留美幼童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刚刚平定,清庭开明人士例如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一批兴办洋务的大臣,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挑选了一批幼童赴美国留学。主持留美幼童的就是拥有留学美国的北京的容闳, 从1872年留美幼童运动进行的很顺利,因为有洋务派大臣、湘军首领曾国藩的鼎立支持,一共送了3批120名幼童去美国留学。

可是随着曾国藩去世,留美幼童运动人走茶凉,一批朝廷保守派批评留美幼童数典忘祖,穿洋装、剪掉辫子等等,这一切都是陈兰彬这位留学学监向清廷告密。虽然当时北洋首领李鸿章有意支持,但是朝廷保守派势力太大,李鸿章只能表态为同情。

最终事情拖到1881年,清廷下定决心将所有留美留美幼童全部撤回中国。有一批留美幼童已经考取美国名校正在其中学习,所以决定自费留下来,读完剩下的课程。最终除了病故和继续完成学业的26名,其他的94人都回到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