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一則

人生感悟

一、上山的和下山的

在同一條石板小道上,上山的和下山的擦肩而過。上山的雖汗流浹背,但卻興致勃勃,並主動地和下山地打招呼:“山上好玩嗎”?下山的疲憊不堪,連連搖頭:“一座破廟,幾尊菩薩,沒意思”。上山的不以為然:“噢,是嗎,上去看看再說。”說完擦一把汗,繼續向上攀登。過了一段時間,這撥上山的下來了,又碰上興致勃勃向上爬的人:“山上好玩嗎?”“一座破廟,幾尊菩薩,沒意思”。但上山的仍不以為然:“噢,是嗎,上去看看再說”。

這就是我們的世界,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在各種各樣的“山”上,不斷地有人上去,也不斷地有人下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上山的和下山的,就這樣絡繹不絕,接連不斷。

說婚姻是個“城堡”的人,都是結過婚的人;說上山“沒意思”的人,都是從山上下來的人。其實,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有意思”還是“沒意思”,不在於看到什麼,得到了什麼,而在於追求過什麼,征服過什麼。因為快樂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所以,認準的山,就無論如何都要爬上去,不管路有多麼險,也不管別人怎麼說。

二、車上的和車下的

一個人慢悠悠地走在馬路上,任憑身後地汽車喇叭叫個不停,他卻仍然不慌不忙,一副很不情願讓路地樣子,嘴裡還嘟嘟囔囔:“你著急,誰不著急?有種就開上來吧!“

後來,這個人坐到了汽車上,又非常憤恨那些不及時讓路地步行者和騎車人,甚至動不動就出言不遜:“怎麼?找死啊!“

一個人在站牌下等車的時候,引頸翹首,望眼欲穿,恨不得讓每一輛過來的公交車都在此立即停下。

後來,這個人終於擠到了車上,但他立刻就會關上車門,並怒目而視那些仍然往上擠的人,盼望這輛汽車加快速度,永不再停。

同是一個人,在車下是一種態度,在車上又是一種態度。在車下的時候,看著車上的人有毛病;等到自己上了車,又反過來看著車下的人有毛病。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是“車下的”人多,“車上的”人少。所以,當“車下的”擋路、擠車或者出怨氣、發牢騷的時候,“車上的”一定要忍耐一些、寬容一些。想當初,自己不也是這樣心急火燎、忿忿不平麼?

三、把信送給加西亞

正要從經理辦公室出來的時候,他突然叫住了我,刷刷寫了兩行字,笑笑說讓我回去再看。到辦公室後,我很奇怪地拆開字條:“建議辦公室讀讀《把信送給加西亞》一書。”

我們辦公室裡幾個科員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平白無故,讀《把信送給加西亞》幹嘛?

下班後,我給朋友打電話,讓他在圖書城給我找找這本書。幾經周折後,這本書總算躺在了我的書桌上。“你最近是不是在很被動地工作,比如敷衍了事?而你的領導對你意見也很大?”朋友問我。我問他何以見得。他說:“否則他叫你讀《把信送給加西亞》做什麼?”

人生感悟一則

人生路漫漫,只求不後悔


我開始忐忑不安了。該書作者阿兒伯特·哈伯德在《序》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美西戰爭爆發後,美國必須儘快與西班牙起義軍首領加西亞取得聯繫。當時加西亞在古巴廣闊的山脈裡——沒有人確切地知道他在哪裡,也沒有任何郵件或電報能夠送到他手上.有人對麥金萊總統說:“如果有人能夠找到加西亞的話,那麼這個人就是羅文。”於是總統把羅文叫來,交給他一封寫給加西亞的信.關於那個叫羅文的人如何將信用油紙袋包裝好,打封,放在胸口藏好:如何經過四天船行到達古巴,再經過三個星期,徒步走過了一個危機四伏的國家,

把那封信交給加西亞——這些細節都不是我想的。我要強調的重點是:麥金萊把信交給羅文而羅文接過信後,並沒有問:“他在什麼地方?”

讀到這裡,脊背裡不由透出一股寒意:我和羅文的距離究竟有多遠?雷同的工作內容週而復始地運轉,整天除了吃飯睡覺應酬以外,就是面對八個小時乏味的工作,懶散和馬虎的工作姿態逐漸成為每天都必須溫習的功課。這種潛意識裡被動工作的人,你說離“下崗分流”的距離還有多遠?我得承認,如果現在有一樣東西要我送給“加西亞將軍”,倘沒有確切的地址,真的很難辦到.而這難道不會成為老闆炒我魷魚的理由?

人生感悟一則


應該看到,我們很多人都缺少一種羅文這樣的精神,這是危險的。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年代,如果你不能主動而有創造性地做事,終將被淘汰出局,沒有誰會為你的失敗埋單。而來捧走你飯碗的,將是第二個羅文。

經過一番思考,我馬上回去寫了一份述職報告和讀書心得,交給部門主管。她似乎也對羅文很感興趣,叫我立即起草一份《關於推薦閱讀的通知》下發,在公司範圍內展開有關“主動而有創造性地做事”的討論。不久後,同事們的工作能力竟然都有所提高。

上週例會,經理突然問:“是誰把信送給了加西亞,小王?”我說是羅文。經理笑了,說,你又錯了,我希望是你。


人生感悟一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