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硬核”保駕 員工“雲端”辦公

園區“硬核”保駕 員工“雲端”辦公

本報訊(記者 王斌)海淀區中關村壹號是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的地標性園區。昨日是北京春節後復工首日,海淀區中關村壹號共有15家企業的446名員工迴歸工作崗位,還有不少員工“線上”開工,開啟了在家上班模式。同時,為支持企業復工復產,中關村壹號採用了諸多“硬核”科技手段,為員工健康保駕護航。

昨日上午10時,北京青年報記者來到中關村壹號A1樓。位於12層的平方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已恢復上班,但在近千平方米的辦公區域裡,記者只看到了3名員工。算法工程師宗明輝向記者介紹:“平時我們有36個人在這裡上班,但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公司安排更多員工在家辦公,減少人員接觸。”

說著,宗明輝打開電腦上的遠程辦公軟件,與仍在成都家中的同事袁波視頻通話。“請把你的電腦操作界面共享到我的屏幕上,我看看你對這個項目又做了哪些修改,以便我作進一步調整。”原來,他們正在研發一套隱形眼鏡質量檢測軟件系統,這套系統可對隱形眼鏡進行全面檢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查找產品缺陷,剔除不合格的產品,保證出廠質量。

宗明輝介紹,編程、畫圖等工作可以在家完成,因此在復工初期,公司安排大量員工“線上”辦公,並通過視頻會議的方式保持密切聯繫、共同商討項目方案,“我們3個人之所以今天到公司來,是因為要完成一些光學實驗測試,需要在公司的實驗室內完成。”

在海淀區中關村壹號,像宗明輝這樣迴歸工作崗位的員工,復工首日共有446人。北青報記者瞭解到,為了保障員工的身體健康,中關村壹號採用了諸多“硬核”科技手段,減少人員接觸、提高入園測溫效率。

北青報記者在園區西側看到,現場臨時搭起了一個大棚,上面貼著“中關村壹號快速測溫通道”字樣,所有員工都要從這裡進入。園區運營單位負責人介紹,大棚裡安裝了一臺雙光快速溫測智能識別設備,“這是一款移動式溫測智能識別系統,融合了精準人臉辨識以及紅外熱成像技術,可以對通行人員進行非接觸式體溫監測,在短時間內發現體溫異常者,有效提高檢測效率。”

此外,針對人員聚集的辦公樓,空調的傳染預防尤為重要,中關村壹號啟動了室內空調過濾網免費清洗工作,防止病毒傳染擴散。同時,園區積極協調聯繫相關企業,開拓防疫物資採購渠道,讓園區企業“團購”到符合國家標準的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中關村壹號還啟動了“園區、樓宇、企業”三級管控模式,實現疫情防控再升級。

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復工舉措

西城

對工地等進行每日例行檢查

昨日,西城區什剎海街道對轄區的“七小”門店、施工工地、餐飲企業等進行每日例行檢查,督促返京人員及時到社區報到,並做好日常防護措施。

“春節回家了嗎?老家在哪裡?店員都返京了嗎?”在德內大街一家電動車行,什剎海街道城管一隊隊長陸昆向店主張慶剛瞭解情況。戴著口罩的張慶剛表示,自己春節沒回老家,3名店員原計劃初八從河北邢臺返京,目前都還沒回來。陸昆提醒,店員返京後要及時到社區報到,並做好隔離措施。

據瞭解,什剎海街道的44處工地在2月17日前均不會復工,街道每天會對這些工地進行走訪排查。在一處文創園工地,留守看護工地的南先生介紹,40多名工人目前均未返京。什剎海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科長田小靜囑咐南先生,工人返京後需自行隔離14天,有症狀及時通知社區併到指定醫院就診。

在位於銀錠橋畔的烤肉季,北京青年報記者看到,所有服務人員均佩戴口罩,顧客進門後要測量體溫、對手部進行消毒並登記個人信息。此外,店內每張桌位之間的距離擴大到1.5米,每桌就餐人員控制在3人以內。店內還專設一個收集廢棄口罩的垃圾桶,每天有專人清運。文/本報記者 李天際

朝陽

18條措施支持企業穩定發展

昨日,朝陽區出臺18條措施,全力減輕疫情對企業影響,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據介紹,這18條措施主要面向轄區科技、文化、旅遊等多個領域的中小企業,包括設立總規模3億元發展專項資金、減免中小微企業房租、全力幫助復工企業採購口罩等急需防疫物資。

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朝陽將設立總規模3億元的朝陽區支持企業應對疫情穩定發展專項資金池,重點用於、保障企業復工復產、穩定企業就業崗位等方面,支持企業穩定發展。在朝陽區註冊納稅的中小微企業承租區屬國有企業京內房產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符合條件的免收2月份房租,3月份、4月份房租減半;對承租用於辦公用房的中小微企業,經認定後,2月份、3月份、4月份房租減半。

此外,朝陽區將加強對商務樓宇疫情防控,全力幫助復工企業、開復工重點建設工程項目採購口罩等急需防疫物資,幫助企業在疫情防控達標前提下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另外,努力提供餐飲保障,鼓勵支持電商、外賣企業提供無接觸配送服務,協調大型餐飲企業提供送餐服務或者訂餐自提服務。積極幫助疫情防控期間有需求的企業協調員工住宿週轉,解決員工住宿困難。文/本報記者 李澤偉

石景山

定製宣傳摺頁引導科學防疫

昨日,石景山魯谷街道集結城管、公安、物業、樓宇社工等多方力量,三項舉措為“開樓復工”保駕護航。

據介紹,魯谷街道針對商務樓宇特點,定製樓宇版宣傳摺頁,“16個如何做”引導企業、員工在辦公環境下科學開展防疫工作;充分利用電梯空間,定製防疫公益廣告;定製專屬信件,通過致企業、物業、住戶的三封信,溫馨提示樓宇各方防疫流程;依託微信平臺,為物業、企業、員工答疑解惑的同時,向大家傳達戰勝疫情的堅定信念。

復工首日,魯谷街道由樓宇包片領導趙勝雲副書記帶隊,樓宇包片幹部聯手城管、公安、環保等多方力量,對北方國際、CRD、皓月、紫玉長安、西富港、萬達寫字樓、萬達步行街等處展開掃碼、測溫入樓、出入登記、人員分流、公共場所消毒通風、空調關閉迴風等工作的專項檢查。檢查過程中,對物業管理中存在的情況問題,進行提醒告知,立行立改。

此外,魯谷街道充分集結各方力量,縱向建立“街道-樓宇工作站-物業-企業-員工”溝通渠道,橫向建立“街道-園區管委會-住建委-城管-公安”協作平臺,為開樓復工打造立體防護網。

亦莊

千間藍領公寓解決住宿難題

昨日,亦莊控股出臺8條控疫情穩增長措施,幫助中小微企業共渡難關和穩定發展,具體包括減免中小微企業房租、減免生物醫藥中小微企業技術服務費、加大中小微企業金融支持等。

其中,中小微企業承租房產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符合條件的2月份租金100%減免;承租房產用於辦公用房的,2月份租金減免50%;對受疫情影響的產業公租房配套商業租戶,給予2月份租金100%的減免。

此外,疫情期間,設置集中觀察點6處,解決中小微企業返京人員單獨觀察的難題。準備864套公租房源,提前為開發區企業開展人才公租房配租工作。在協助開發區為區內企業提供1000間藍領公寓的基礎上,協調增加15%的房源為企業提供週轉用房,解決中小微企業復工人員的住宿難題。中小微企業承租藍領公寓作為員工宿舍的,給予2月份房租25%的減免。

在疫情期間,給予生產型中小微企業生產用熱服務價格10%的減免,鏈路租賃、互聯網接入和IDC託管服務價格10%的減免,在亦莊保稅直購中心購買防疫物資和生活物資價款10%的減免。另外,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資質齊備的第三方送餐渠道,解決員工分散就餐難題等。文/本報記者 蒲長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