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新年消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年我們的時髦平均值比以前高了不少,走在街上,尤其是一二線城市裡,女生的妝容、穿搭、風格都進步了很多。


  • 從亂搭配——到穿衣和諧不出錯;
  • 從穿衣不出錯——到穿衣有自己的風格;
  • 從有風格——到見多識廣,可以分享不同搭配。


在這個穿搭進步的過程中,我們的審美也會不斷提升。但在買什麼衣服鞋包的問題上,你是不是也碰到過“小眾消費”的問題?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因為大家的穿搭水平都上來了,那麼似乎更小眾的單品,才能凸顯你的品味,顯得你不流俗。這幾年甚至成了一種非此不可的消費趨勢,有很多人純粹為了小眾而小眾。

為小眾買單的人不在小數,我自己也是。那今天丁丁就想來聊聊我在小眾消費上的教訓和經驗,如果你也正好開始“沉迷”於小眾,那說不定這篇心得可以幫大家少走彎路。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我在消費小眾上吃過的虧


▍ 貴,有特點但不實用


有一些小眾設計師的品牌,風格真的很獨特,一拿出手就是與眾不同的樣子。

比如 shrimps 的 Antonia 珍珠包包: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不同顏色,不同圖案,基本上每一個價格都在600美元左右,也就是4000多人民幣。

我自己也買過,第一次背 Antonia 的珍珠包包出國玩的時候,海關的檢查小姐姐還特別感興趣,感慨這隻包包好特別。

——如果是為了吸引眼球,它確實很有特點,但說實話並不實用,材質是仿珍珠,裝東西也怕丟。比較適合的是街拍凹造型,而且普通人還真的很難駕馭。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再比如紐約設計師 Susan Alexandra 同名品牌的串珠包: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材質都是塑料珠,包包卻要300美元。

最左邊的這隻 Susan Alexandra 櫻桃包,之前和媽媽拍照的時候,我也借給媽媽用過,真的只能拍個照,日常幾乎無法裝東西,看起來很脆弱。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很像我們小時候小商品市場賣的手工包。

之前我還背過 VANINA 的這隻貝殼包,真的很漂亮,但拎手是空心塑料珠,包身是貝殼薄片,容易磨損斷裂,圈出來的位置已經磕掉了好幾處,圓片也開裂了。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真的美,但也不經用,400美元。

這些小眾單品最大的優勢是設計。

——但這句話其實也有一句潛臺詞:質量很可能不如設計。

我熱愛有設計感的物品,但也希望至少在質量上能稍微經用一些。小眾消費的第一個教訓,就是不要為了追求與眾不同而忽略了實用價值。


▍ 利用率低,損耗大


另一個問題就是,消費之後,小眾單品的利用率是怎樣的?

小眾包包的問題就在於,某些新潮的設計很容易過時。 shrimps 的 Antonia 珍珠包包最近風頭明顯弱了許多,Paco Rabanne 也經常打6折。

而如果你買來背了一段時間膩味了,想要出售,這種類型的包包是折損價格最大的。

這個 loeffler randall 的包包設計就屬於容易過時的一類。買來後我只用過一次,超級新,放大看才會看到底部多邊形珠子的塗層磨損,結果平臺直接鑑定了9新。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295美元,買來背一次轉賣,到手300塊。還不如一件zara的衣服。

如果是穿在腳上的鞋子,磨損會更明顯。小眾品牌的鞋子是極難轉手的。一旦自己下決心消費了,那基本上這雙鞋一輩子都會在你的鞋櫃裡。

如果鞋子質量好又百搭,即便價格貴也值。但如果鞋子設計有問題,只能看不經穿,那相當於錢都打了水漂。

同樣是小眾鞋子,左邊這雙 Laurence Dacade,4500,我穿過很多次依然只有鞋底磨損。而右邊這雙 menodemosso 的這雙靴子,1800,設計有些bug,腳尖太長,皮質太軟,走了幾步鞋頭的摺痕就非常深。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靴子已經處理掉了,右圖是商品圖。即便你很有錢,1800買來只穿半小時,也會覺得很不值得。

累積下來,這種損耗大的小眾消費,也會成為我們錢包裡一個隱藏的窟窿。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這些小眾,

可能只是虛假跟風


▍ 熱門單品,到底是誰在買單?


即便你對小眾品牌一無所知,我相信你一定會很眼熟這些單品: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這些單品,是席捲ins博主、國內網紅、博主的熱門款式,甚至被穿成了大眾款。

國外的時尚報告裡評價 by far 的這隻瑞秋包,和90年代的瑞秋髮型一樣火。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但理個髮並不貴,買這個包可要3500。

這些小眾單品,一拿出手就知道是時髦尖貨。所以一開始大部分購買的人群全都是博主。

Paco Rabanne 的亮片包,你應該只見博主背過,這幾個都在1000美元左右。這個價位,普通女孩可能會選替代品: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而且小眾品牌的皮質和做工也並非獨一無二,複製它們比複製LV香奈兒成本低很多,所以淘寶上也是大量的仿製品,價格不到十分之一。

翻看了一下淘寶,發現甚至只要幾十塊錢就能買到 by far 同款包,銷量還超6000+。日常中看似熱門的包款,實際上有多少比例是正品呢?


▍ 小眾的穿搭,巨大的消費壓力


買小眾鞋包已經很費錢了,如果還買設計師品牌的服裝,開銷就更大了。

有時候即便看似基本款的日常單品,也可能是小眾的設計師品牌。以ins博主@beatrice.gutu為例,從左往右,毛衣、半裙、毛衣分別是LAUREN MANOOGIAN、CASASOLA 、TOTEME: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價格分別在3500、8500、4500左右。

之前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位幾萬粉的小博主,也在一個 look 裡穿了一條小眾但價格4000多的裙子。

除了穿搭,配飾上也是一個很大的投入。戒指、耳環、項鍊單件可能不會太貴,但數量會很多,每一件幾百上千,疊加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很多人覺得博主好掙錢,但實際上很多品牌對中小博主都只是送產品而不付費,而穿搭是一個巨大的投入,尤其是保持小眾單品的 ootd 更新。

看似繁榮的穿搭背後,都是靠實打實的金錢付出換來的。

對博主而言,購買小眾更像是一種工作需求,需要一些很“in”的單品來跟上潮流或強調品味。而對於沒有相應訴求的普通姑娘來說,盲目跟風就不是好的選擇了。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現在買小眾,

我一定會考慮這幾點


但話說回來,小眾裡面也有很多值得入手的單品。走過一些彎路之後,我也開始從普通消費者而不是博主的角度去考量購物行為,總結了幾個小眾消費的經驗。


▍ 品類上,損耗越大的越要少花錢


光就穿搭來說,損耗速度:鞋子>配飾>包。如果你的預算越有限,就越不值得在單雙鞋子上花太多錢。

如果不追求小眾,價格1000左右就可以買到既好看質量又好的鞋子,可以多買幾雙輪換穿降低損耗。

配飾如果不是金銀,磨損掉色也是難免的。我很喜歡買的shashi,價格基本在300-500,但用幾個月也會掉色。日常戴,買H&M的就足夠了。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至於包包,選對款式,真的是可以一直背下去的。


▍ 設計上,選相對“正常”的款式


我們選包的時候,太特立獨行就註定不合群了。如果想更好搭一點,就還是別買太奇特的單品,比如上文出現過的貝殼包、串珠包。

更合適的可以是設計更“正常”更好搭的單品,比如 Manu Atelier 的瓢蟲包、little liffner 的 baby boss,Elleme的 baozi: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這種有一點小設計感,但又不誇張的小眾單品,可以讓無聊的衣櫥多很多樂趣,又是實打實的高利用率。

我之前買的這隻淺綠色圓筒包,就是這個類型的,它的風格和顏色和我衣櫥裡的很多衣服都很搭: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小眾消費也是消費,凡是消費就要考慮自己的需求,儘可能多利用才能物有所值。


▍ 價位上,選本來就在預算內的


我們買小眾單品的時候,可以換一種思維模式。

比如買小眾包之前,先問問自己,如果買的是大眾包,那現在的自己處於哪個層級的消費階段?

比如自己會去買 Coach、Kate Spade 價位的預算2000左右,還是Gucci、Burberry 的預算6000左右。

那我們選小眾包的時候就直接對標自己的價位品牌,不要為了追求設計感或追求小眾而提高自己的預算。超前或跟風消費,都會影響你的理智判斷。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上邊這隻小眾的sharkchaser ,價格和下邊的這款chloe差不多。

總的來說,結合自己的購物需求和預算,同時更注意選款,小眾消費就會理性很多。

剋制的消費可能無法在當下滿足你的慾望,但我認為有計劃有管理的消費習慣所帶來的主宰和成就感,更能讓我們有幸福感。

為小眾買單這幾年,說說我的教訓和經驗

想寫這個話題,是因為這幾年小眾設計師單品越來越成為“時髦”的標籤,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說,感覺這股風確實颳得有點過頭了。

其實,小眾消費本身沒有錯,錯就錯在我們在“小眾消費”身上附加了太多虛無的價值。

鍾愛小眾包的姑娘,可能是“比起有錢就能買到的大牌包,小眾包更有品味”的心態——這建立在本身就有錢的基礎上。而攢錢買小眾包的姑娘可能會覺得2個小眾包都可以買一個經典大牌包了,那麼消費後可能會感到“後悔”、“不值”。

正確理智的消費觀是,不論買什麼商品,都會考慮自己的實際需求和預算。不被小眾綁架,說到底也是一種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