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由周禮分餐而食變成了如今的合桌而食?

努力奔跑戰鬥小松鼠


中國餐桌文化歷史悠久,古代時期人們曾經長期實行分餐而食,眾人席地而坐,各自分食自己的食物,西方國家也普遍實行分餐飲食。隨著食物種類的增多,以及人與人之間身份地位愈加平等,古人的分餐制逐漸演變成了合餐制。

分餐制與合餐制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個人飲食衛生,從講究經濟與環保衛生的角度來說,公筷也盛行起來。中國沿襲已久的分餐製為何演變為了合餐制?究竟是哪些因素導致這一現象的產生?今後是否還有必要實行分餐制呢?

一、由於物質條件有限,長幼尊卑等級分化,分餐制的形成和實行勢不可擋

遠古時期,由於當時生產能力匱乏,人類獲取物資的能力有限,因此都是實行分餐制。這樣可以平均和公平的分配食物,不至於為了食物而引起爭鬥。

進入封建社會,人類的生產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經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問題。隨著封建等級制度的滲入,人與人之間等級分化開始逐漸露端倪,分餐制變得越來越普遍。主子和奴才不可能在同一桌子上飲食,女眷與外賓也不能太過於接觸,君主與大臣都需要分開就餐,至此分餐制形成一種常態。

在《上新了·故宮第二季》揭秘國寶級國畫一期中,南唐畫家顧閎中的一幅《韓熙載夜宴圖》進入了人們視野中,該畫主要描繪了官員韓熙載在家設宴,並且在宴後載歌載舞的畫面,全畫一共五段場景,完整地記錄了整個夜宴過程。

在宴席過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主客有別尊卑有序,眾人都是分餐而食。在畫中,韓熙載和四名官員共同聽曲暢飲,室內一共有兩張餐桌,韓熙載與其中一名同坐,另一位則坐在一側,而最後一位則獨自一張小桌,由此可以看出,他們四人的身份有別,就座的主次也有不同。

除了皇室宮廷,分餐制在很多古裝劇中也經常體現。《琅琊榜》中有一個情節,除夕之夜眾人在蘇宅吃餃子,梅長蘇一人一桌坐於主位,黎剛和晏大夫坐於兩旁,侍衛及隨從座於下方,一人面前一盤餃子。

二、宋朝最早出現了合餐制的飲食文化,由此逐漸形成了大規模的共飲食。

宋朝的時候商業經濟高度繁榮,各種文化也逐漸融合,也出現了最早圍著餐桌吃飯的情景。合餐制在宋朝出現的關鍵原因,在於飲食文化的商業化發展。

隨著食材原料的增多,烹飪方式的改變,宋代餐桌的菜色也愈加豐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更加密切。因此宋朝也成了最具市井味兒、最接地氣的朝代。

至此,合餐制開始逐漸從達官貴人走向黎民百姓,這一點在《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明蘭回孃家吃飯的時候可以看出。

中國曆來注重傳統的家庭觀念,以家庭為單位、以家族為個體的生活方式也影響了人們的進餐方式。兄弟一起開火起灶,一家人合夥另起灶爐成了很普遍的現象。

三、分餐合餐各有優缺點,有了公筷,我們還有實行分餐制的必要嗎?

時至今日,如今不論是外出就餐或者在家吃飯,普遍都是合餐制。一大桌子飯菜,圍著一大活人,共同享用美食佳餚。注重飲食衛生的地方一般備有公筷,方便大家尊重各自的生活習慣。

合餐制可以促進一家人和睦用餐,渲染家庭融洽的氛圍,有利於家庭和諧和團結。但是從經濟的角度來說,無疑會增加一部分物資消耗和食材浪費。分餐制的好處不言而喻,不僅可以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疾病傳播,還能保證食材的乾淨衛生。

鑑於當前的嚴峻形勢,我們到底有沒有必要廣泛推崇分餐制度呢?筆者認為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形:

1、周圍環境嚴峻,冬春季流感頻發時期

就目前形勢來看,外出就餐堅決避免;同時非家庭成員(朋友、親戚)也不能共同就餐;家庭內部人員(父母、孩子)可以實行合餐,必要時分餐而食。

2、正常時期,與家庭成員之外的人員就餐

建議與家庭成員之外的人共同進餐時,最好使用分餐制,或者使用公筷。

3、正常時期,家庭內部人員就餐

經常一起用餐的家庭內部人員可以實行合餐制,針對嬰幼兒或者兒童,可以單獨分餐,與成人隔離開來。


關山硯


分餐:就是把每人的餐具分開,大家坐在一起吃飯,只吃自己面前餐具內的食物,吃多少盛多少,夾多少就吃多少。

從原始社會到周朝,人們一直沿用分餐的習俗,原因有二,其一,物質條件較差,食物匱乏,而分餐制可更好的利用食物,分得少,自然就吃得顆粒不剩。其二,等級森嚴,長幼尊卑主客有別,漢墓出土的壁畫顯示:大家席地而坐,一人一案,但座次賓主有所區分,這是分餐的典型文化。

唐朝時期,椅子從西域傳入,高足傢俱同時出現,人們圍桌而食有了客觀的物質條件。

宋朝時期,經濟繁榮,食材增多,烹飪技術日趨成熟,極大地豐富了餐桌的菜色。為中華菜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讀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裡面宴會的菜品五花八門,各具特色,這就是魯菜的前身!食物充足,菜品又這麼多,分餐就不合宜了,於是大家圍桌而食就順理成章。

不論是分餐也好,還是圍桌而食也罷,各有千秋!分餐:乾淨、衛生;合餐:熱鬧、融洽。

不論是單位個體,還是小家獨戶,大家圍桌而席,推杯換盞,猜拳劃令已傳承至今,這就是中國獨特的飲食文化,當然,分餐在個別場合也時有出現,如企事業機關食堂,一個大盤子可裝三菜一飯,湯在外已是標配!

至於是分餐還是合食,憑個人喜好,任君選擇!


奇異門


合桌而食一直存在,從史前到現在就沒斷過。漢代就有記載:

“二人同室,兄弟合食,和樂相好,各得所欲。”

不過合桌而食是下層普通人的做法,一家人一個鍋裡攪飯勺,當然漢代時候還沒有高桌大椅,只有“案”。

分餐制則是周禮就開始的,在周禮中,不同身份的人用不同的器具,吃不同的東西,這就要求必須分餐制才能區別開來。但“禮不下庶人”,對平民來說沒這麼多講究,所以平民各自端個陶盆吃也有,一個瓦鍋吃也有。

然而唐宋之後,分餐制就很少了,以共餐為主。

而唐宋是中國歷史上的轉折年代,從唐開始,大族的影響力逐漸衰落。到了宋隨著科舉被皇權推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已經成為常態,權力中樞大多是這樣的人。沒有了持久穩定的身份差異,伴隨身份而來的分餐制也消失了。

先秦時期是貴族制,分餐制執行的很好。到了秦漢,貴族雖然消失了,但餘波還在,上層還在假裝是貴族。東漢開始,經學世家再次興起,通過解讀經典成為門閥,但和貴族還差得遠,門閥保持著貴族時代的一些傳統。到了唐開始,皇權再一次加強,皇帝不喜歡門閥家族的人,因為這些人不夠聽話,沒有提拔的平民聽話,於是搞一定比例的科舉,門閥在政治上逐漸衰落。到了宋時期,徹底沒了門閥的空間,權力舞臺上的全是科舉英雄。

而分餐制也隨著貴族門閥的消失基本消失。

歐洲人因為貴族傳統保存了很久,直到當代才基本消失。所以分餐制保留了下來。

當代有些人提倡分餐制,給出的理由是衛生。然而究竟有什麼證據證明共餐比分餐不衛生?這種他人即地獄的思維實在可笑。


加密貨幣百曉生


事實上並非如題主所說。

共桌而食一直是下層百姓的習慣,因為家中沒有那麼多空間,也沒有那麼多几案餐具。

官員貴族富裕戶一直採取分餐制度,大體持續到南宋時期。

宴會時,主人與主客居中,兩邊是陪客,都是一人或二人使用一個案幾,大家跪坐而食。家庭內部吃飯也是一樣的規矩。

元代之後,共桌而食逐步成為上層習慣。

以前我們這邊還有習慣。大桌子吃飯,來了客人就得專門分一個小桌端菜上去,記住,是年長尊貴者單獨用餐,叫尊者獨坐。

結果現在改習慣了,同樣情況下就是小孩子們去單獨用餐。


四川達州


這個事吧,我個人覺得是現代形成的。

且不說八仙桌是明朝傢俱,其實椅子也是外來物。

古代木業沒有那麼發達,還要蓋房子修大門的。

所以床和席子才是主流。

不可能聚餐的。

聚飲倒是可能。

古代哪有那麼多菜品?

大多數蔬菜都是美洲引進,起碼在哥倫布之後的事吧?

曲暢。就是古代以喝為主,酒精度不高,也就飽了吧。

話說八仙桌。

其實是待客用的。

必須有陪桌的。

也不是以吃為主,

表達禮節而已。

現代人大桌吃飯,有倆點。

一是商量事。取自圓桌會議和十二騎士傳說,當然是英國的,以洋氣為主兼而實用。清朝的人如果商量事不分尊卑的估計也會被當亂黨處理,所以清朝以前不會有圓桌會餐的。

還有一點。就是沒出息,閒著沒事誰吃著誰吃不著容易出事,都坐桌子上自己夾不出事的,四雞四魚的講究起來了。

其實古近代大戶招待飯不是這樣的。

那時候傳染病不多,洋鬼子不多,所以是流水席。

拿筷子就吃。喝足了就走。

必須貴賓主人才陪的,警察局長一類的。

那平常飲食,其實是能避就避。

因為有親先嚐。

看紅樓夢賈母吃飯單吃居多,也不和兒一起。王夫人要侍立的。

很麻煩的。

老百姓講究的就是讓父母先吃,吃完了男女吃。不上桌的廚房吃。

窮的就男子吃。剩下的有一口沒一口了。

所以即使有條件也不會聚餐的。

麻煩的很。


哦發發發


遊牧名族打進來了!並統治了中原!


城文武貝


分餐而食是因為當時上層社會的禮儀制度,而非代表所有全部的社會現象。普通百姓沒有上層社會那麼多青銅禮器,也沒有非常豐富的實物,大部分還是團座而食。


有物創意


不要想的那麼複雜,最主要的是食物不同了。以前的食物多為流食,大塊的肉,菜品單一。


劉耕新


記得好像是因為傢俱的發明


佳期若夢1043


分餐其實更好 公筷也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