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我們依然在戰鬥

記者手記:我們依然在戰鬥

編者按:在特別的當下,人們從未比今天更期待團圓。在抗疫一線的媒體記者們,依然堅守崗位。今天,讓我們聚焦在武漢參戰抗疫的中央媒體記者。他們中的很多人放棄了春節假期,主動請纓,不畏艱險,奔赴戰“疫”最前線。白天採訪,晚上趕稿,日夜奔波,把溫情的牽掛和團圓的期盼深埋心底。他們用拼搏的姿態,堅守初心,踐行誓言,履職盡責,傳遞戰“疫”最強音。

人民日報社山東分社採編中心主任侯琳良:

忘不了,鄉村醫生那個“V”字

2月8日,元宵節。上午剛把後方安排的稿件寫好,中午簡單扒兩口飯,我就和本報湖北分社社長賀廣華一起,從武漢出發驅車兩個半小時,來到咸寧通城縣雋水鎮。採訪基層防控壓實責任,一忙就是一下午。晚上趕回武漢後,我得抓緊趕稿子,北京夜班今晚要上版。

白天趕路採訪,晚上桌前趕稿,這幾天工作節奏都是如此。

抗擊疫情,武漢是主戰場。但武漢周邊的城市,黃岡、孝感、隨州等地,疫情同樣嚴重,同樣需要關注。從2月5日起,我們每天奔赴一個武漢周邊的城市,直擊當地抗擊疫情現場。

緊鄰武漢,城際鐵路交通只需半個小時就能到達的地級市,說的是湖北孝感市。有統計表明,按武漢返鄉人數來排名,孝感位列湖北省內第二。截至2月5日24時,孝感一天新增424例,總共確診新冠肺炎1886例,超過黃岡市,僅次於武漢。

記者手記:我們依然在戰鬥

人民日報社湖北分社社長賀廣華(右一)、山東分社採編中心主任侯琳良(右二)在孝感應城市人民醫院採訪。

醫療資源和條件遠遠比不上武漢,孝感市這場戰“疫”怎麼打?我們帶著這樣的疑問,前往孝感市下轄的應城市。

路上最熟悉的操作就是:對汽車噴灑消毒,測量體溫,登記信息。這是每到一個關卡必須經歷的流程。抵達每一個採訪現場,殊為不易。

去的路上,一個場景印象最為深刻:高速路旁空曠的田野裡,有一位農民戴著口罩正在行走。十分遺憾車輛速度太快,沒有用手機把這一畫面鎖定——這就是疫情籠罩下的農村真實寫照。

農村的新冠肺炎病例救治流程是怎樣的?我們來到黃灘鎮衛生院,瞭解出現發熱症狀的村民就醫流程。

鎮衛生院一個簡易的帳篷就是“預檢分診處”,一位靜候的醫生看到我舉起手機拍照,用手比劃了一個“V”字。這樣的場景,讓人心中一暖。

在應城市定點醫院應城市人民醫院,院方告訴我們,醫用N95口罩、外科口罩、防護服等庫存雖然在各方支持之下有所緩解,但只能維持兩三天。社會捐贈的物品很多不符合醫用要求,最緊缺的還是呼吸機。醫院目前有7臺正在使用,又購買了3臺,還沒有到位。

“最希望上級醫院或外省醫療隊多派專家來支援!”這是醫院最迫切的希望。醫療物資緊缺,亟需高水平醫生支援,這就是當前武漢周邊城市普遍面臨的窘境。

那天採訪結束回到武漢駐地,已是晚上八點多。攤開電腦趕緊寫稿,北京夜班後方還等著我們的稿件上版。直到晚上十一點左右,才把稿件《戰鬥“吃勁”,還得鉚勁!——記者實地探訪孝感應城市抗擊疫情工作》和相關照片發回北京。第二天,人民日報頭版見報。

從咸寧回武漢路上,車窗外的夜空不時綻放燦爛的煙花,提醒我今天是元宵節了!眼前,突然浮現前幾日採訪時那位鄉村醫生用手比劃“V”字的場景,心中又溫暖又滿是信心。

新華社國內部記者胡喆:

一名“新聞戰士”的堅守

今天是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也是我到武漢疫區採訪的第17天。

本應是闔家團圓共慶元宵的時刻,由於特殊時期,並沒有太多的節日氛圍,也來不及吃心心念唸的媽媽做的湯圓。上午緊張的策劃籌備會議之後,下午我們新華社武漢前方報道組一行十餘人,開啟了忙碌的工作模式。

記者手記:我們依然在戰鬥

2月8日,新華社武漢前方報道組出發報道方艙醫院武漢客廳院區,在新華社湖北分社前合影。

今天報道的重點是武漢市剛剛開啟的“方艙醫院”,我們來到武漢市最大的方艙醫院武漢客廳院區,第一時間深入正在緊張籌備中的方艙醫院病房,用新媒體直播方式,向公眾立體化、全景式呈現了方艙醫院的建設進展,並獨家採訪了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院士,以及北京中日友好醫院援鄂醫療隊隊長、方艙醫院武漢客廳院區負責人等權威專家,向公眾解讀方艙醫院設立的重要意義、籌備進展和後期規劃。

記者手記:我們依然在戰鬥

新華社國內部副主任張旭東(右)採訪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院士。

記者手記:我們依然在戰鬥

2月8日,新華社武漢前方報道組採訪報道方艙醫院武漢客廳院區後,在醫院外合影。

作為新華社國內部的一名記者,我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那就是一名武漢出生長大的武漢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家鄉有難,更應與家鄉同呼吸、共命運。本來不打算回家過年的我,在退票之後又重新買上了回武漢的火車票。1月22日,我作為增援湖北分社的記者被派回武漢採訪。

1月23日,武漢宣佈全城封閉,只許進、不許出,這是我作為一名在武漢出生長大的武漢人所從未經歷過的時刻。看到網上有很多評論,“武漢!加油!”的聲音不斷傳來,作為一名記者,又是一名武漢人,我怎能在這種時候不發出自己的聲音?採寫的《新華微評:加油,武漢!》等多篇評論,以第一視角的筆觸,真實反映武漢採取“封城”舉措後的市民反應和輿論環境,第一時間喊出了“加油,武漢!”“眾志成城、同心戰疫”的強音。

1月24日,一次終生難忘的除夕夜。作為一名90後的獨生子女,從小到大的每一個除夕無不是和家人在歡聲笑語中一同度過的,而這個除夕,我和湖北分社的戰友們奔走在採訪疫情的第一線。

冰冷的雨夜,窗外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而窗內則是一桌用一次性飯盒打好的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年夜飯,我們坐在一起,展望身邊即將建好的武漢版小湯山醫院——火神山醫院。

那一夜,我們率先播發了武漢版小湯山醫院被命名為火神山醫院的消息,首次播發了《新華社記者武漢vlog日記:除夕夜探訪在建的武漢“小湯山”醫院》。

1月28日,武漢協和醫院首批感染醫護人員治癒後出院。本計劃去天河機場採訪的我,臨時被通知,當天上午協和的兩名醫生要出院了。這是我們已經跟蹤了數日的重磅消息,覆盤醫護人員的治癒過程,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記者手記:我們依然在戰鬥

新華社國內部記者胡喆在武漢協和醫院感染病科病房採訪。肖藝九 攝

我們於前一日率先獨家首發了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轉陰的消息,出院當天又持續追蹤報道,不僅進行了新媒體直播,還第一時間在新華視點微博播發了這一消息。

此後,我們又不斷追蹤,採寫了新華視點稿件《武漢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護人員首批集中出院,覆盤救治過程有哪些發現?》,新媒體版本《意義重大的覆盤!》,深入淺出地剖析了協和醫院被感染醫護人員治癒出院的重大意義。

戰鬥還在繼續,疫情形勢依然嚴峻,但我們有信心,最終打贏這場防疫攻堅戰,努力做出新聞人應有的貢獻。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新聞新媒體中心記者張鵬軍:

我和妻子一起衝鋒陷陣

我和妻子李璟慧,都是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新聞新媒體中心的記者。我們是同事,更是一起衝鋒陷陣抗擊疫情的戰友。

大年三十,我和妻子李璟慧正在回家的路上,得知很多醫護人員、部隊官兵、媒體記者馳援武漢的消息,我們馬上向組織申請,要到武漢一線去。

大年初一,在拍攝“新春走基層”節目時穿的衣服還沒來得及換,我們又一起站在了疫情報道一線。

在第一天的直播中,我通過電視向家人報平安:“在來武漢前,我沒有告訴家人。但是今天我要做直播,如果我的家人看到了我,你們不要擔心,我們會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開展工作。” 戴上口罩帽子、手套、護目鏡,其實已經看不出來自己的樣子。

我深入探訪武漢紅會倉庫,用直播的方式揭示真相。這條全網獨家的直播,在線觀看人數兩千萬,登上微博熱搜第一名。

記者手記:我們依然在戰鬥

左圖為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新聞新媒體中心記者李璟慧在武漢天河機場直播滯留新加坡旅客乘包機回家,右圖為李璟慧在火神山醫院建設現場發回報道。

與此同時,妻子李璟慧持續在火神山醫院建設現場採訪,有時還要兼顧雷神山醫院。經常往返兩個現場,上午拍攝雷神山,下午又趕往火神山做直播。最多的時候,一天要推出五場直播報道。中午飯就是每天在工地上泡一碗方便麵,在車上吃,因為要抓緊時間趕到下一個直播現場。

每天直播後,她都會收到很多陌生網友的微博私信:“注意安全;小姐姐辛苦了;為記者點贊”等等,還會留言問明天央視新聞的直播計劃。每天做直播,記錄一個個默默無聞又閃爍著偉大光芒的人,讓我們看到的是,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為武漢加油。

“去武漢,不是個人英雄主義,也不是一腔愚勇。只是因為手中有話筒,心中有熱愛。我熱愛新聞、熱愛生命、熱愛這片土地。”李璟慧說過的這句話,我很認同。這正是我們義無反顧、共赴戰場的初衷。

來到武漢後,我們一直向組織申請,要前往最危險也是大家最關注的醫院隔離病房採訪。因為只有靠近核心現場,才能有機會靠近真相,才能捕捉到一線人員的勇敢堅毅。

記者手記:我們依然在戰鬥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新聞新媒體中心記者張鵬軍探訪武漢市漢口醫院隔離病房。

2月6日,組織批准了我們的請求。我和妻子李璟慧全副武裝,在隔離病區一拍就是4個小時,通過直播和紀錄片的形式把抗疫最前線的真實情況帶給全國觀眾。回到賓館,兩人馬上申請“分居”,各自隔離。誰也不敢保證自己是安全的。

我知道在核心現場採訪的危險,我也會害怕!可是,如果不到核心現場,我過不去自己內心的坎兒,我怕以後的自己會後悔。所有人都沒有退,我們也不會退。

今天是元宵節,同往年一樣,我們依然堅守崗位。以前元宵節都在拍攝別人團圓、直播燈展等,而今年我們一起在武漢,我在拍攝醫護人員在抗疫一線的元宵節,妻子李璟慧則在武漢天河機場直播滯留泰國旅客乘包機回家……

這個元宵節,很特殊,也懷著溫暖的力量帶人們走向新的一年。


本文內容分別由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