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首都有塊石碑,韓國百姓它視為“國恥”,為啥政府卻禁止毀壞?

衛薇兒


問題裡的碑應該說的是“三田渡清太宗功德碑”,又叫大清皇帝功德碑,俗稱三田渡碑或松坡碑。看下圖,就是這塊。清太宗是哪位?皇太極是也。怎麼皇太極跑半島刻碑玩兒?刻這麼好一塊碑怎麼就又成了半島恥辱了呢。這就涉及到大明、大清和半島國三者的恩怨情仇嘍。感興趣,繼續往下看。

第一章,壬辰倭亂,大明再造朝鮮國

日本戰國時代的豐臣秀吉掌握日本軍政大權之後,跨海徵朝鮮,企圖以半島為跳板,拿下大明帝國。朝鮮幾百年無戰亂,一觸即潰,遂向宗主大明朝廷求援。

大明天兵至,付出巨大犧牲後將日本逐出半島,恢復朝鮮。朝鮮國上下感念大明國恩,視為再造父母,本就歲歲來朝,這下更積極熱情外加主動了。

第二章,大清崛起,朝鮮國報恩抗清

話說大明朝在抗倭之後,內部生變,東北後金崛起,努爾哈赤發佈七大恨,與大明朝決裂,不斷攻城略地。大金國為了避免人們想起歷史上的金國之兇殘,在第二位皇帝皇太極時改為大清。大明朝抵抗不力,看到東北後方朝鮮國,遂發下聖旨,讓朝鮮攻擊後金後方。朝鮮雖國弱,軍隊雖無甚戰力,但是恩公發話,豈能坐視,遂發兵攻擊強敵。雖然沒什麼戰果,但是搞得皇太極的大清後方不穩,不能全力進攻明朝。要說有個小弟在後邊起到牽制作用,那也是很快樂的。

第三章,穩固後方,皇太極親征朝鮮

皇太極看邊上有個又弱又不服自己的朝鮮,十分不舒服,哪次去打仗都還擔心後方。於是決定親征朝鮮。朝鮮果然發揮了屢戰屢敗的精神,不僅打不過日本,大清照樣打不過,打不過日本有明朝給站臺,可惜這次大清軍隊來了,沒人幫忙了。都城被圍困,朝鮮又一次要亡。

第四章,改宗易主,朝鮮刻碑順大清

這麼下去也不是個事兒,於是在主戰派之外,生出了更“強大”的主和派,其實就是投降派。這些人認為,自己也為大明做了不少事,也算報恩了,仁至義盡,如今這形勢,唯有投降可保國家不滅。有的還說,咱們假投降,等兵退了,有機會還和大明恩公一起幹清國。於是乎,要麼真投降,要麼假投降,反正是投降了。不僅投降了,還刻了一塊碑,歌頌大清皇帝的恩德,也就是這塊大清皇帝功德碑,碑的邊上還有國王向皇太極行跪拜禮的銅板畫。就這麼著,朝鮮改換門庭,宗主國由大明換成了大清,當然內心不服,還想有朝一日翻盤。後來1644,大明滅亡,朝鮮再也沒辦法回到明朝懷白。但是感念明朝再造之恩,依舊用著崇禎年號。就這麼著,表面上刻碑歌頌大清,年年入貢,暗地裡稱清朝為腥羶之邦,依舊用著明朝紀年,毫無違和的存在著。

第五章,甲午風雲,韓國就地埋石碑

就這麼著,朝鮮朝拜清廷,兩百多年過去了。東方依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西方卻早已經劇變,過了中世紀,大航海開疆拓土,工業革命增強實力,世界上無人能敵,到了東方,就是鴉片戰爭,還有黑船事件,兩次鴉片戰爭後,清廷洋務運動興起,向西方學習,黑船事件之後,日本猛醒,跟中國這位千年導師說了拜拜,拿起西方課本一頓猛補,勢力增強,又一次玩起了當年豐臣秀吉那一套,目光投向朝鮮。於是經過一系列有意無意的事件,甲午戰爭爆發,洋務的清廷對戰脫亞入歐的明治日本,結果,戰敗,失去了朝鮮的宗主地位,日本接過了朝鮮。宗主是虛的,沒咋干涉內政,可是日本表面尊重朝鮮,還讓朝鮮弄了個帝國稱號,但是其實是行侵略和吞併之實。朝鮮最開始其實還非常指望清朝能保護自己,結果反倒敗了,非常失望,於是內部意見又一次分化,主張遠中親日的一派逐漸坐大。朝鮮也搖身一變,成了大韓帝國,臣子奴僕翻了身,那必然會將以前主子大加抹黑,自己幹過的頌德之事也得藏起來,於是韓帝國把功德碑給拆了,埋在地下,似乎無人知曉了,似乎萬事大吉,跟自己沒做過一樣。當然,當時不僅拆了這石碑,很多與中國有關的東西全給拆了。

第六章,石碑再現,時代變換成國恥

不過雖說有親日派,但是大韓帝國內部也有不少人不甘心被日本統治,反抗不斷,1913,石碑又一次被挖出,樹立起來。到了1956年,韓國又覺得丟人,給埋了,但是頗為戲劇,1963年又被大洪水給衝了出來。這下子韓國政府改變了看法,覺得歷史上被欺負過,恥辱應該銘記,方能奮勇前行,於是洗了洗,把洪水泥給衝了衝又給樹立了起來。石碑估計內心是崩潰的,招誰惹誰了,給自己刻了字,一會豎一會埋,折騰好幾遍還。

折騰還在繼續,2007年,宇宙大國大韓民國的一個民族主義者覺得丟人,給石碑噴了漆,得,石碑內心又崩潰一次。還好,趕緊給抹了。到了2010年,韓國又考證下,覺得位置不對,又給石碑搬了次家,不僅如此,還把朝鮮國王跪拜皇太極的銅板給拆了拉走,賣銅去了,美其名曰沒啥文物價值,這下石碑整個人,哦,整個石頭都不好了,這銅板可是陪了自己好多年,說給拆散就給拆散了,合法麼,合情麼,有沒考慮人家石碑的感受?唉,真不知道以後還會受什麼折騰,下次不噴漆,拿錘子來咋辦?


北玄武


在韓國首爾漢江南岸的松坡區蠶室洞樂天世界的樓背後,矗立著一塊時間接近四百年之久的石碑,讓現在的很多人感到奇怪的是:這方石碑無論是碑陽(正面)或者碑陰(背面)均找不到一個韓文。

在碑的正面,篆刻著滿文和蒙文,背面篆刻著古體漢字;通篇碑文刻有九百餘字,但其中最為醒目的還是碑額上的七個篆體大字:大清皇帝功德碑。

1636年5月,後金大汗皇太極統帥八旗十萬大軍入關攻打大明,兩月之後便攻至京城一帶。12月初,皇太極為解後顧之憂,遂親自率十萬大軍渡江攻打半島李氏王朝,僅短短十二天,後金將士已抵漢城。

李氏王朝之君李倧遂兵敗潰逃至南漢山城避難,而這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丙子胡亂”;迫於壓力,李倧於次年春向清軍投降,他宣佈斷絕與大明之間的藩屬國關係,同時承認大清為李氏王朝新的宗主國。

至此以後的李氏王朝徹底倒戈大清,併為皇太極攻打大明提供了許多協助。而關於立碑之事,此前早就被攻打李氏王朝的清軍將領馬福塔提出過,但皇太極一直沒有定奪;反倒是由李氏王朝備邊司(正一品衙門)主動提出。

為了向新的宗主國示好,清軍撤離後李倧便命人在漢城郊外的三田渡立碑篆文,以此來彰顯和紀念皇太極的豐功偉德。值得注意的是,李倧的兩個兒子李溰和李淏在戰後隨皇太極赴京任職,實質上屬於清朝的“人質”。

近代的清朝勢力逐漸孱弱,這方功德碑也在甲午戰爭爆發後不久被推倒埋入地下,二十世紀初又被挖掘後重新豎立;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韓國文教部以“民族恥辱”為由再次將石碑埋掉,但誰知七年後又被洪水衝出......

在三番五次的推到、豎立中韓國政府逐漸改變了原有的看法,不僅將其列入本國的文化遺產,而且還將此碑視作讓韓國民眾銘記歷史恥辱的最好象徵。2010年,韓國政府經過一系列考證後將該石碑移到了現在的位置。雖然韓國政府最終決定正面歷史,但一些民眾仍對此碑的存在持反對態度。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這塊被韓國人視作“國恥”的石碑,就是清朝所立的三田渡之碑。

它代表著韓國對外屈服的歷史,所以被很多韓國的民族主義者視作眼中釘、肉中刺,甚至嘗試去破壞這座石碑。

何為三田渡之碑?

這要追溯到清朝入關前了。

天聰十年(1636),皇太極準備登基改元,要求李氏朝鮮徹底斷絕與明朝的關係,並且推舉他為皇帝。

朝鮮堅決不同意。就這樣,清朝和朝鮮在1636年爆發了“丙子之役”,朝鮮自然是大敗於清朝。當時的朝鮮國王仁祖被迫親自出城,向清朝乞降,甘願作清朝的屬國。

1637年,皇太極要求朝鮮立一座歌頌清朝的功德碑,這座石碑就是三田渡之碑,以滿文、漢文和蒙古文三體寫成,被立在仁祖投降的三田渡地區。

因此,三田渡之碑是被朝鮮人視作國恥的。

自石碑樹立以來,就有人想要試圖搗毀這座石碑。

朝鮮怕清朝怪罪,特別派人守著這座石碑。直到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朝鮮與清朝的封貢關係結束,反對清朝的開化黨人就推倒了三田渡之碑,並埋於地下。

1963年,三田渡之碑由於洪水而再度現身。當時的韓國人認為:

三田渡之碑,既是歷史文化遺產,又是一段民族恥辱歷史的象徵。

在這座情況下,韓國將這座石碑保護了起來,作為歷史文物留存。

(上圖為韓國人破壞石碑的照片)

當然,此後試圖破壞這座石碑的人亦大有人在。所以,韓國政府只得將石碑遷移到其他地方保護。


HuiNanHistory


這個問題讓韓國相當尷尬。

其實不僅是韓國,所有中華文化圈內的國家,都面臨著一個非常矛盾的問題:

如果不說自己歷史悠久,作為一個沒有歷史底蘊的東方國家,感覺自己要被他人笑話;

但是自己挖掘的歷史,全都是給天朝當牛做馬的歷史,更讓人笑話,還不如沒有。

所以,韓國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這種矛盾發展到後來,就成了韓國人完全架空歷史,自己創造歷史的畸形走位。

但韓國又面臨一個問題,既然是自己的歷史,必然要有相關的“文物”來佐證,否則就是信口開河(實際上確實是),而這一找,又是給天朝當牛做馬的歷史......

比如韓國首都首爾的這塊石碑,按說有石碑,首先是個文物,表明韓國不是美國這樣的沒有歷史的國家,但仔細一看,全是漢字,而且還是表明主僕關係的漢字,這就不是一般的尷尬了,你說我是扔了呢?還是扔了?

事實上,韓國也確實糾結了很長時間。因為這塊名為“大清皇帝功德碑”的石碑,雖然有300多年曆史,但卻寫了韓國人當牛做馬的歷史。

這塊石碑,立於1639年,而之所以立此碑,和清朝崛起過程中征服朝鮮的歷史進程密切相關。

後金崛起後,分別於1627年和1636年先後兩次大規模進攻朝鮮,迫使朝鮮屈服,斷絕與宗主國明朝的關係。

在第二次朝鮮戰爭後,朝鮮徹底失去了反抗清朝的能力,不得不唯清朝馬首是瞻。在這樣的情況下,1637年,皇太極要求朝鮮為其立功德碑,1639年,該碑被豎立在今大韓民國首爾特別市松坡區的三田渡,故通稱為“三田渡碑”或“松坡碑”。

“大清皇帝功德碑”碑高5.7米,長3.95米,寬1.4米,上有螭首,下有龜趺,碑文由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記載了皇太極平定朝鮮、給予朝鮮恩德的輝煌事蹟,對於始終願意追隨明朝的朝鮮而言,此碑是真正的奇恥大辱。

1894年甲午戰爭後,清朝被日本趕出朝鮮,日本扶持主張反清獨立的開化黨人上臺,全面清算中朝宗藩關係的遺存,如頒佈《洪範十四條》、拆除迎恩門、推倒“大清皇帝功德碑”,石碑被埋沒地下。

日殖時期的1913年,“大清皇帝功德碑”重新被挖了出來並豎立好,由於此時的朝鮮已經完全被日本殖民,石碑的意義並不大,因此石碑被保存下來。

但1948年朝鮮建國後,情況又不一樣了。1956年,韓國李承晚政府全面親美,認為此碑是韓國民族恥辱的象徵,於是再度將其埋入地下。

怎料1963年因洪水肆虐,“大清皇帝功德碑”被洪水衝出,再度現世。而此時的朴正熙政府石碑雖然是恥辱的象徵,但也是韓國的文化遺產,所以將石碑保護了起來。

1983年,韓國總統全斗煥將“大清皇帝功德碑”移至松坡區石村洞289-3號,並建立石碑公園,形成今日面貌。

所以儘管是韓國人民的“國恥”,但石碑更是韓國曆史文化遺存,所以石碑就在這樣的矛盾中一直存在了下來。

不過,從韓國民眾死性不改的歷史自嗨情況來看,“大清皇帝功德碑”未來的命運,難說不會再度遭受劫難。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位於韓國首都首爾西南的三田渡地區從奧林匹克公園往西南兩公里左右的松坡區石洞村的歷史公園裡矗立著被稱為“三田渡碑”的石碑。這塊石碑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大清皇帝功德碑。碑高5.7米,長3.95米,寬1.4米,上有螭首,下有龜趺。碑上用蒙古文、滿文、漢文三種文字篆刻著碑文。這塊石碑雖然作為史蹟被認定為文化遺產,但在首爾的旅遊指南上基本不會出現,平時也幾乎進不到什麼訪客。這塊象徵征伐的石碑是朝鮮半島曾經臣服於大清王朝的見證,也因此被韓國政府和民族視為國恥。為何這塊象徵大清皇帝征伐功業的石碑會矗立在韓國的土地上呢?事情的起源要追溯到17世紀後金政權的崛起。

明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國(後世史書為與宋代時期的金國區別而稱其為後金)。三年後努爾哈赤公佈“七大恨”的討明檄文,以此為標誌正式開始公開起兵反明。公元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三月初一至初五期間後金在薩爾滸一舉擊敗了11萬明朝大軍,明帝國在遼東地區的統治開始崩潰。此戰中朝鮮方面出兵1.5萬人助戰,在明軍主力被擊潰後身為朝鮮軍都元帥的姜弘立率領僅剩的5000多朝鮮軍向努爾哈赤投降。這時正集中精力與明朝作戰的努爾哈赤並不願再行樹敵,所以對朝鮮一直採取拉攏政策。努爾哈赤並沒有難為投降的5000朝鮮俘虜,而是放他們回國,試圖以此改善與朝鮮的關係。那麼朝鮮為何會捲入這場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之中呢?

由於古代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領域全方位的優勢地位,所以直到近代西方列強入侵之前東亞地區一直維持著以中國為核心的宗藩朝貢體系。朝鮮半島上先後興起的新羅、高麗、朝鮮等王朝作為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很早就確立了與中國之間的宗藩關係,由此形成了一種仰慕天朝文明的小中華意識。這點在明朝與李氏朝鮮王朝的關係上表現得尤為明顯:中國元明交替之際正值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末期,面對新興的大明王朝和退守漠北的北元勢力令高麗上層出現了“事元”和“事明”的路線方針分歧。元朝和高麗之前是爆發過戰爭的,在高麗政界和民間都有巨大的反元情緒,然而元朝征服高麗後將自己的公主嫁給了高麗國王並對其進行了全方位的控制,在高麗人民眼中高麗王室已徹底成為蒙元的傀儡,甚至由此引發了三別抄起義。最終高麗王室依靠元朝的支持才成功鎮壓了三別抄起義,至此高麗王室已完全依賴於元朝的支持才能穩固自己的地位。元明易代後高麗王朝試圖利用元明易代的亂局向北拓展疆土。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在元代雙城總管府之地設置鐵嶺衛,同年四月高麗國王王禑派左軍都統使曹敏修、右軍都統使李成桂出兵攻遼征討明軍。五月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上書要求班師,王禑不聽。於是李成桂在勸服曹敏修後果斷在威化島回軍佔領高麗首都開京掌握高麗政權。公元1392年七月十七日丙申李成桂廢黜高麗恭讓王,正式登基稱王。次日李成桂派出特使前往南京朝見明太祖朱元璋並請求明朝的冊封。他為自己開創的新王朝準備了朝鮮、和寧兩個名字請朱元璋選擇,朱元璋自然樂意由這個對自己恭順的小弟取代親元的高麗王朝,冊封自然是順理成章之事,最終朱元璋欽定了朝鮮二字作為李成桂所開創的新王朝的名字,公元1393年李成桂正式下詔啟用“朝鮮”這一國號,至此延續474年的王氏高麗王朝被李氏朝鮮王朝取代。

整個有明一代李氏朝鮮被視為所有藩屬國中的典範:朝鮮始終對明朝奉行事大主義,而明朝也把朝鮮列為不徵之國。明朝與朝鮮這種密切的宗藩關係一方面是由於李氏朝鮮王朝仰慕並積極學習中華文明,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兩國存在共同的現實利益。整個有明一代最大的外患就是所謂南倭北虜問題——南方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女真等遊牧民族。事實上朝鮮最大的外患也是南倭北虜:早在朝鮮王朝立國之前半島上的高麗王朝就不斷遭受倭寇的襲擾,事實上李氏朝鮮王朝的開國之君李成桂就是在與倭寇的戰鬥中嶄露頭角的。由於李氏朝鮮是在推翻親元的王氏高麗的基礎上得以建國,所以建國之初的李氏朝鮮王朝與北元政權的關係是比較緊張的,因此有必要尋求明朝的保護。共同的敵人使明朝與朝鮮具備現實的合作基礎,然而兩國之間其實也存在競爭關係,而兩國爭奪的對象就是東北方向的女真部落。朝鮮王朝立國之初在對北方女真部落的關係上採取懷柔與武力並舉的政策:一方面接納歸順的女真人,授予官職、開放貿易、進行民族同化,不斷擴大對女真部落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又利用明朝對女真部落重視程度不夠和以及上國心態的特點使用武力蠶食女真部落的土地、擴展北部疆土。朝鮮對於女真部落的大肆拉攏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儘管朝鮮是明朝最親近的藩屬國,但明朝也不願意自己的小弟勢力太強,畢竟東北方向的女真部族也是明朝勢力的輻射範圍。對此李成桂始終堅持以小事大的基本國策:明朝具有濃厚的上國心態,而李成桂就著力對大明表現出足夠的恭敬,在給足天朝上國的面子後提出自己的利益訴求。當時明朝的根本利益訴求是建州女真,而建州北部的部落只要不主動侵犯明朝邊境基本處於放任自流的狀態,而朝鮮就藉機以為明朝戡邊的名義打擊不服從於自己的部落。

到了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朝鮮國王李芳遠宣佈禁止女真人在慶源府的貿易活動。 李芳遠的這一舉動引起了女真各部落的普遍不滿。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建州女真首領猛哥帖木兒率領部眾遷徙到了鳳州(今吉林省海龍縣境內)一帶,與阿哈出統率的胡裡改部居住在一起。 既然已經向建州女真各部攤了牌, 李芳遠索性以女真人劫掠朝鮮人民為藉口,任命趙涓為統帥,率領大軍進入遼東,殺害了毛憐衛首領把兒遜與斡朵部首領哈而非、加時仇,掠去部眾數百人。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四月猛哥帖木兒在虛裡、仇老等首領的隨同下率領女真軍隊向李氏王朝發動了猛烈的攻擊。 理論上女真和朝鮮都是被明朝視為自己的藩屬的,如今兩邊大打出手就驚動了明成祖朱棣。朱棣這時也致力於開拓東北地區,所以他也冊封了很多女真部落的首領,逐漸把女真地區納入明朝版圖。和李芳遠開戰的猛哥帖木兒就是朱棣冊封的女真首領之一,同時朱棣和猛哥帖木兒之間還實現了政治聯姻。在朱棣下達給李芳遠的聖旨中寫道:“猛哥帖木兒,皇后之親也。遣人招來者,皇后之願欲也。骨肉相見,人之大倫也。朕奪汝土地,則請之可也。皇親帖木兒,何關於汝乎?”所謂“皇后之親”可能是朝鮮方面翻譯的錯誤,因為我們都知道朱棣的皇后不是女真人,實際上原話可能是“皇妃之親”,也就是說猛哥帖木兒有姊妹入宮侍奉朱棣。這個猛哥帖木兒可不是一般人——他姓愛新覺羅,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六世祖。從這段往事不難看出:李氏朝鮮王朝其實和愛新覺羅家族乃至整個女真部族其實是早有積怨的。

公元1592年3月日本關白豐臣秀吉共調動15萬人馬渡海遠征朝鮮。開戰不到三個月除北面與宗主國大明王朝接壤的咸鏡道之外朝鮮幾乎全國淪陷,朝鮮王室出逃到鴨綠江畔的義州並向身為宗主國的大明提出入境避難的請求。大明王朝立刻對自己的屬國朝鮮進行了援助,從而實現了拒敵於國門之外的目的。根據戰後的統計:為支撐這場戰爭大明王朝花費的經費支出平均每年高達240萬兩左右,戰後的明朝迅速出現了財政赤字。當面對來自東北關外的八旗勁旅和明末變民時明軍幾乎已沒多少經費足以支撐戰爭了,以致於不得不一再加徵三餉,這麼做無異於飲鴆止渴,最終進一步激化了民變。明朝和朝鮮儘管取得了抗倭戰爭的勝利,然而在此期間努爾哈赤的勢力悄然崛起。當明朝向朝鮮要求出兵配合征服後金時朝鮮方面其實是頗為糾結的:在經歷長達七年的抗倭戰爭後朝鮮不僅付出了巨大的人員生命損失,同時也遭受了莫大的財產損失。土地臺賬和戶籍冊大部分毀於戰火,耕地面積減少到戰前的三分之一以下,國家租稅收入銳減。當朝鮮國內就是否出兵援助明朝征伐後金的問題展開討論時身為國王的光海君聲稱“我國三邊防備自守不暇,舉單弱不教之卒入援天朝,有何所益?”應該說光海君對自己的實力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光海君的外交政策秉承的是務實性原則:1609年他就恢復了因戰爭而斷絕的朝鮮與日本的外交關係。這麼做固然是為朝鮮的戰後復興營造和平的國際環境,然而這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眼中是很沒氣節的一件事。光海君在與後金的關係問題上同樣被朝中的士大夫階層所鄙視:薩爾滸之戰後光海君專門派人前往後金處答謝並聲明將在後金與大明之間保持中立,此時是後金和朝鮮關係最融洽的時刻。光海君通過與後金保持良好的外交關係而使朝鮮得以暫時避免捲入戰亂,然而這種行為在當時的朝鮮是為人鄙視的。

朝鮮保持了與明朝長達兩百餘年的宗藩關係,尤其是在萬曆抗倭援朝戰爭後朝鮮特地修建了感恩大明援助之恩的大報壇,這時朝鮮的主流民意強調銘記明朝對朝鮮的再造之恩,然而光海君卻冒天下之大不韙與被朝鮮士大夫階層視為野蠻人的後金進行交流。1623年3月朝鮮國內主張崇明排清的政治勢力發動政變推翻了光海君的統治,轉而擁立光海君的侄子綾陽君登上王位。綾陽君後來的諡號是仁祖,所以這次政變在朝鮮歷史上被稱為仁祖反正。仁祖反正後的第二年本來擁戴仁祖反正的李適因為對事後的論功行賞不滿而叛逃後金,李適向後金申訴了仁祖繼位的不合法性並唆使後金發動對朝鮮的進攻。這時後金所面臨的形勢是:擋在自己正面的是明朝,而李氏朝鮮和蒙古察哈爾部則從東西兩翼威脅到自己的側面。如果要消除入關滅明的潛在隱患就必須拔除這兩枚釘子。公元162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駕崩,繼承後金汗位的是皇太極,他決定東征朝鮮以徹底消除自己南下征伐大明時在背後搗亂的隱患。公元1627年皇太極命阿敏為主將,後金軍一路勢如破竹,連下義州、定州、郭山、安州、平壤、黃州、平山諸城,朝鮮國王李倧(朝鮮仁祖)逃往江華島。後金軍至平山時始與朝鮮議和,結成盟誓後撤退。戰後朝鮮與後金成為兄弟之國,向後金開市並繳納歲幣。這時後金並沒要求朝鮮向自己稱臣,而只是要求朝鮮與自己結為兄弟之國,也就是說這時的朝鮮仍是明朝的藩屬國。這時朝鮮仍是心向明朝,只是鑑於後金勢大,所以不得不盡量在雙方之間維持平衡。然而後金方面逐漸開始要求朝鮮徹底廢棄明朝年號,斷絕與明朝的一切關係,甚至要求朝鮮出兵配合自己征伐明朝。朝鮮對此予以拒絕,此後朝鮮給後金的國書皆書寫明天啟、崇禎年號,這令皇太極極為不滿。天聰九年(明崇禎八年,1635年)四月皇太極統一漠南蒙古並獲得元朝的傳國玉璽。次年皇太極正式改女真族名為滿洲,改後金國號為清,他自己則由大汗改為皇帝,此舉標誌著皇太極正式以漢法構建自己的國家,應該說此時他已有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的意圖。然而就在他的登基大典上朝鮮使臣拒絕跪拜——在朝鮮使臣看來:儘管後金是大國,朝鮮不得不屈服,但兩國之間畢竟沒冊封朝貢的君臣名分,朝鮮的宗主國仍是明朝,因此自己當然不跪拜後金君主。可在皇太極看來:自己稱帝就是要成為天下之主,普天之下絕不能有人質疑自己的權威。

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十二月稱帝后的皇太極率十二萬大軍出征朝鮮。朝鮮在加強王都的防禦的同時將王族再次轉移到江華島避難,而仁祖本人則避難於漢城東南的南漢山城。在這裡仁祖向朝鮮全境發出號召起兵勤王的檄文,同時嚮明朝請求增援。清軍以20萬大軍包圍了南漢山城,同時對江華島發起進攻。南漢山城雖有13000守軍,但糧草只夠食用50天。開戰不過一個半月後清軍就攻陷了江華島。1637年1月30日仁祖與大臣們一起前往位於漢江江畔的三田渡的清軍營地向皇太極投降。這場由朝鮮使臣拒絕向皇太極行跪拜之禮而誘發的戰爭最終以身為朝鮮國王的仁祖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首之禮告終。此後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接受清朝的冊封, 朝鮮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朝鮮使用的年號由明朝年號改為清朝年號。朝鮮仁祖以其長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質,朝鮮向清朝朝貢。清朝為讓朝鮮不敢忘記曾反抗清朝的大罪而於1639年下令建造了大清皇帝功德碑。儘管朝鮮被迫屈服於清朝,然而與此同時朝鮮卻自認為保存了由明朝傳入的中華正統,於是以小中華自居,將清朝統治下的中國視為蠻夷之地。以九義士後人為代表的明朝遺民在李氏朝鮮時代一直被朝鮮官方和百姓愛戴,而後期從清朝越境到朝鮮的中國百姓則被稱為“向化人”。從這時起朝鮮就認為中國已淪為蠻夷之邦,漸漸有輕視中國之心。甲午戰爭後朝鮮和中國歷史上形成的宗藩關係被徹底切斷,歷史上對中華文明的景仰之情轉變成一種深以自己繼承了中華正統自信。儘管明朝已亡,但朝鮮只在對清廷的公文賀表中使用清朝皇帝年號,而在國內仍使用崇禎年號。明代朝鮮使臣出使北京的紀行《朝天錄》被改稱《燕行錄》——不再是去朝見天朝,而只是去一座名為燕京的城市旅遊一番。

在1895年簽訂的《中日馬關條約》中清政府承認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日本人扶植的親日派政府一上臺就在第一時間將大清皇帝功德碑推倒深埋。1913年該碑被掘出並重新豎立。1956年韓國文教部長認為此碑是韓國的恥辱象徵,因此再度將其埋入地下。1963年因洪水的肆虐而使大清皇帝功德碑又一次出現在人們眼前。這時的韓國政府轉變了立場:他們認為此碑作為文化遺產和恥辱的象徵應該被銘記,所以在當年將其指定為史蹟第101號並保護起來。1983年大清皇帝功德碑被移至松坡區石村洞289-3號並在該碑周圍建立公園。如今大清皇帝功德碑在韓國被視為國恥的象徵,但銘記國恥才能起到更好的鞭策作用,所以韓國政府就將這塊碑作為歷史文物遺蹟保存下來。不過由於是作為國恥的象徵,所以在韓國的旅遊指南中不會特意向外國遊客推薦,而韓國人一般也很少會去參觀被他們視為恥辱的大清皇帝功德碑。也有一部分極端民族主義分子屢屢試圖破壞石碑:2007年2月3日正是皇太極第二次出兵朝鮮後的370年,大清皇帝功德碑遭到極端分子破壞。2007年6月15日大清皇帝功德碑被修復完成。儘管國內存在不同聲音,但韓國政府堅持將這塊石碑屹立在首爾並多次進行修補,只是將他們所認為的沒文物價值的“朝鮮國王跪拜皇太極”的小像給撤了去。2010年韓國文化財廳對大清皇帝功德碑原來的位置進行考證,又將碑移到樂天世界大樓後面、松坡區蠶室洞47號石村湖西湖坡東北方向的綠地上,永久性地保護起來了。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這個事情還要從1636年說起。在這一年的4月,皇太極正式由汗改稱皇帝,改國號大清,同時他還派出使者將此事通報朝鮮,希望朝鮮歸順大清。但是,朝鮮國王卻拒不接見皇太極的使團,也不接受其來書,更不願俯首稱臣。

皇太極非常氣憤,於是在這一年的12月,皇太極親率十二萬大軍親征朝鮮,在清軍在渡過鴨綠江後,一路勢如破竹,僅短短十二天,清軍將士便抵達朝鮮的都城漢城。

朝鮮國王李倧兵敗潰逃至南漢山城避難,這也就是朝鮮歷史上有名的“丙子胡亂”。

隨後,皇太極率領大軍包圍南漢山城,隨著城內糧草斷絕,各路勤王軍隊也被清軍擊敗,李倧只好向清軍投降,並宣佈斷絕與大明之間的藩屬國關係,接受大清為李氏王朝新的宗主國。

於是,皇太極在漢城東南面的漢江三田渡舉辦朝鮮王朝的受降儀式,隨後清軍撤離朝鮮。

與此同時,在清朝的要求下,朝鮮國王為向新的宗主國示好,還在受降之地建造了一個樓閣,並樹立了一塊石碑,以此來彰顯和紀念皇太極的豐功偉德。



這塊石碑通常又被稱為“三田渡碑”或“松坡碑”。碑高5.7米,長3.95米,寬1.4米,上有螭首,下有龜趺,碑文由漢、滿、蒙三種文字構成,通篇碑文刻有九百餘字,但其中最為醒目的還是碑額上的七個篆體大字:大清皇帝功德碑。

據說,這塊石碑在建造的過程中,很多朝鮮大臣都將石碑視為恥辱,因此屢次予以阻止和破壞。等到碑建好後,不少文官也互相推諉,不想為石碑題字。清朝政府對此十分不滿,專門派使者前來監視,朝鮮這才不情願的完工。

起初,因為朝鮮向來以“小中華”自居,結果卻淪為山林狩獵民族建立起來的清朝的藩屬國,所以君臣百姓大都痛心疾首,於是很多朝鮮人便將這塊石碑看作是“國恥”,甚至蓄意破壞石碑。

這令朝鮮國王心驚膽戰,萬一被清朝使臣發現那可就要吃不了兜著走。於是朝鮮國王為保護石碑,還專門派軍守護。

不過,等到清朝取代明朝統一中國,朝鮮與清朝的宗屬關係也越來越穩定後,這塊石碑也就成為大清和朝鮮“友誼”的見證,每次清朝的大臣來朝鮮都要到這個石碑處參觀。



等到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清朝勢力被逐出朝鮮。雖然朝鮮在甲午戰爭之初就已被拉入日本陣營,宣佈不再向清朝貢,但他們內心並不想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所以仍然寄希望於清朝能戰勝。

但可惜的是,隨著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的戰敗,朝鮮境內的親中派人士都殺害或逐出,而以樸泳孝為首的反清獨立的開化黨人被日本扶植上臺,開始全面清算中朝宗藩關係的遺存。

比如頒佈《洪範十四條》、拆除迎恩門等,在這一些了的清算運動中,大清皇帝功德碑也被推到埋入地下,從此不知所蹤。

等到1913年,這塊石碑才又被人挖出來樹立起來,得以重見天日。但等到大韓民國建立後,他們一直將該功德碑視為恥辱,於是在1953年,韓國文教部長宣稱功德碑是“韓國民族的恥辱”,再度將其埋入地下。

但誰知道七年後,一場大洪水,又將其給衝了出來。這個時候,恰好韓國國內正大力推廣各種文化遺產的保護,於是韓國政府便認為此碑作為文化遺產和民族恥辱的象徵應該被銘記,應該被保護起來,好讓每個韓國人都知道這段國恥。

於是這塊石碑就政府指定為史蹟第101號並保護起來,並在1983年被送到了松坡區,還在石碑附近修建了一座公園。

但是,這塊石碑始終是韓國人心中的痛,因此不斷遭到民族分子的破壞,比如在2007年,大清皇帝功德碑就被人用紅色油漆潑在碑的正面。

在2010年,韓國文化財廳對大清皇帝功德碑原來的位置進行考證,決定將碑移到首爾樂天世界大樓的背後面。在這次遷移的過程中,韓國政府為避免觸動民族主義者的神經,便將原碑座下描繪朝鮮仁祖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的銅板撤去,理由是“沒有文物價值”。

此後,這塊被韓國人視為恥辱的象徵,就一直樹立在此,很多韓國人都對它恨之入骨,但卻又不得不將它保護起來。現在大家來到首爾,依然可以看到這塊歷經四百年滄桑的大清功德碑。


我是趙帥鍋


這塊石碑雖然在韓國,但實際上並不是用韓文篆刻,而是碑文正面乃是滿文和蒙文,碑的背面是長達900字的漢字,而最讓韓國民眾恥辱的是,這塊屹立在韓國首爾的石碑,竟然是歌頌大清的功績。

如此一塊象徵著征伐的石碑,是朝鮮半島曾經臣服於大清王朝的見證。對於如今的韓國人來說,自然是恥辱的歷史。但是以恥為史,方能鞭策,這自然而然政府就禁止破壞了。

石碑建立之初,是皇太極所率領的後金和大明王朝打得不可開交之時。作戰之時,皇太極既要保證前方戰略上的指揮得當,而後方自然是糧食供給。卻不料,皇太極後頭一看,位於朝鮮半島的李氏王朝準備漁翁得利,皇太極立即改變作戰路線,僅僅十二天就逼著李氏王朝君主逃到了南漢城。皇太極一鼓作氣,圍了南漢城幾天,終於李氏王朝君主出來投降。向大清朝稱臣,奉皇太極為君。

雖然李氏王朝已經臣服,但畢竟天高皇帝遠,若是李氏王朝有任何的不臣之心,也沒辦法提前知道。而李氏王朝也擔心會招惹到第二場無妄之災,不僅樹立了功德碑,而且還主動將兩個皇子送到清朝,作為人質。

無論是哪一個臣服的條件,對於李氏王朝來說都是恥辱的歷史。李氏王朝的民眾沒有辦法改變其他東西,唯一可以作惡便是歌頌清朝的這塊功德碑。但是李氏王朝也害怕,雖然李氏王朝已經把如此堅決的把決心展露出來,但是清政府還會不斷的派官員前來視察,而這塊功德碑自然也成為官員常去的點。若是看到功德碑被無故破壞了,倒黴的還是李氏王朝,所以這塊功德碑自然是要被完好的保護起來,直至甲午戰爭之後。

甲午戰爭清朝慘敗,而一直信奉清朝為君主的李氏王朝也被日本收入囊下。作為清朝光輝性的建築的功德碑,自然也不被日本人所容,不僅被推翻還被掩埋。直至1913年才重新被人挖掘出來,而僅僅就三十年的時間,當時韓國的文教部認為這是恥辱,不應該留在這片土地上,於是又一次重新掩埋。

或許是清朝影響力太大,被兩次埋葬都沒能抵擋住石碑強大的生命力。十年之後,石碑竟然被洪水沖刷出來。韓國這時候卻不再掩埋,反而在其周圍建立了一個公園,使這塊恥辱碑長久在戰力在首爾的土地上。

但是韓國的民眾卻不認同,三番兩次對石碑搞破壞,而韓國政府卻依舊堅持將這塊石碑屹立在首爾,並且對他多次進行修補,只是將他們所認為的沒有文物價值的“朝鮮國王跪拜皇太極”的小像給撤了去。



韓國政府只不過是想用曾經的恥辱來鞭撻如今,知恥而後勇。以歷史為鑑,不重蹈覆轍。不過貌似韓國民眾,並不這樣想。


小鎮月明


一塊石碑,挖了埋,埋了挖,一會兒說是恥辱的象徵,必須埋了,一會兒說是歷史的見證,必須保護。整個韓國人就在這種自卑與自大的心裡矛盾中,反覆的折騰著這塊石碑。

石碑:“我容易嗎?我到底招誰惹誰了?還能不能好好玩耍了?”



這塊石碑名叫“三田渡碑”,當然,它曾經官方的正式名稱為“大清皇帝功德碑”,它的誕生就是當年朝鮮為了歌頌皇太極的恩德而設立的。

眾所周知,從西漢開始,朝鮮半島上的很多政權都是中原王朝的附屬。後來,明朝建立之後,李成桂自立為王,主動向朱元璋申請國號。當時,朱元璋親自為李成桂選取了“朝鮮”為國號。

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

明朝末年,滿清崛起。由於朝鮮是明朝的附屬國,所以皇太極繼大清帝位之後的第一件事兒便是出兵南下。



朝鮮小國寡民,根本抵擋不住滿清的八旗鐵騎。很快,皇太極兵圍漢城,出言要用火炮轟城。到了這一步,朝鮮國王無奈之下選擇投降,脫下王服,身著青衣,徒步走到了三田浦清軍大營拜見皇太極,並且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

此事之後,朝鮮廢明朝年號,改用清朝年號,並且將王太子送到清朝為質,正式成為了清朝的附屬國。

皇太極撤退之後,朝鮮上下一片哀嚎,聲稱寧願滅亡也不願背離華夏(明朝),並希望父母之邦(明朝)來救。看到這兒,皇太極知道除了武力征服之外,還需要精神上的壓迫。於是,皇太極下令讓朝鮮修建了三田渡碑。

整個碑文都是歌頌皇太極的英勇事蹟,以及對朝鮮王朝的“恩德”。而且,皇太極還下令所有朝鮮人見到此碑必須行三跪九叩的大禮。這也讓整個朝鮮王朝認為此碑是奇恥大辱。



終於,時間來到甲午中日戰爭,清朝敗於日本之後,朝鮮也落於日本之手,之後,此碑也被推到掩埋。但到了1913年,由於日本吞併了朝鮮,一些人又把這塊碑重新樹立了起來。

二戰結束後,日本失敗。之後發生了朝鮮戰爭,美國利用這次機會成功駐軍到了半島南部,韓國的國防事務從此又成為了美國人主導,一直到今天。

1956年,韓國文教部認為此碑是恥辱的象徵,於是再次將其推到,埋入地下。不過後來發生了一次洪水,這塊碑又重新出現在了人們面前。



此時,韓國人認為這塊碑是文物,而且是民族恥辱的象徵,也因此這塊碑再一次被樹立了起來,周圍還修建了公園。

2007年,曾經有人去破壞此碑,並且噴塗了油漆。後經修復,此碑從公園有挪到了樂天世界大樓的後面。


我是越關


誠邀,如題。這個問題有點意思,一塊石碑居然能引起韓國政府和百姓的矛盾,也是奇聞了,那麼這塊石碑究竟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大清皇帝功德碑是1639年朝鮮王朝在首都漢城鄰近建立的石碑。話說1637年,清朝皇帝皇太極發動丙子胡亂,征服朝鮮,然後要求朝鮮為其立功德碑,於是兩年後該碑被豎立在今大韓民國首爾特別市松坡區的三田渡,故通稱為“三田渡碑”或“松坡碑”。碑高5.7米,長3.95米,寬1.4米,上有螭首,下有龜趺,碑銘由漢、滿、蒙三種文字構成,記述與謳歌了皇太極平定朝鮮並加以懷柔的“恩德”。

“大清皇帝功德碑”代表著朝鮮被中國政府統治的歷史,現在的韓國人自然不會喜歡

隨著近代大清的衰弱,特別是甲午戰爭後,朝鮮被日本佔領開始近代發展,韓國人開始看不清中國,不但把文字中的漢語去掉,連沿襲中國的許多傳統文化也不認可,要麼去除要麼說是自己做的。雖然韓國政府想將此碑加以保存作為“勿忘國恥”的反面教材,但是韓國百姓不這麼想,歷來韓國人將此碑當作“恥辱碑”看待,於是大清皇帝功德碑的命運也是顛簸

1895年,“大清皇帝功德碑”被推倒,1983年復立,2010年搬到松坡區蠶室洞樂天世界大樓的後邊。直到最近,該碑才被指定為大韓民國史蹟第101號,全稱為“三田渡清太宗功德碑”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韓國?人家的全稱是大韓民國,首都還整倆。所以這國家乾點啥事和別的國家都不一樣,啥事都能給你整的上綱上線的,瞅著這幫人你就能感覺到啥叫無力。

咋說呢?就這塊石碑,這是擱了他韓國的地頭上了,那叫犯難。要俺看,您這韓國應該把這碑拿那大玻璃罩子給整起來,弄個真空狀態,再整個恆溫恆溼啥的,擱了那個博物館都是鎮館之寶啊!

扯到這裡,估計小夥伴們都要問了:“這是啥寶貝啊!咋沒聽過呢?”

這石碑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就在韓國那漢城現在叫首爾的地,就杵在一棟大樓的後邊。按照一般人的認識,一個國家的石碑,那是這國家的文明和歷史的傳承,那上面咋也有本國的文字。可這碑不一樣,他用了三種文字書寫的,愣是沒有一種是韓文,你說奇怪不!

那麼這三種文字分別是那三種呢?第一種漢字,這一傢伙就是九百多個字,另外兩種分別是滿文和蒙文。

而且這石碑的腦門上刻了七個篆體大字《大清皇帝功德碑》。

說道這裡,有些小夥伴安奈不住好奇就要問了:“咋這滿清皇帝的功德碑跑這了?這不會是滿清的皇帝逼著人家整的吧!”

哎!這就是這碑為嘛讓韓國人老是惦記著要毀掉的原因所在。至於您問逼著他刻的?俺很肯定的回答,這不能夠啊!是他們老祖宗自己個高高興興的刻上去的,這過程還有點邀功的意思,跟咱一點關係都沒有。

那麼這事是咱弄的呢?聽俺給大傢伙細細分解。

這事得追溯到1636年,當年皇太極帶著自己的八旗大兵,光點兵就點了十萬。拉到大華夏的地頭上準備和大明的老朱家死磕。

這一打就是半年,打著打著就感覺這朝鮮半島上那李氏王朝,瞪著倆大眼珠子瞅著自己的屁股。皇太極這一琢磨不對勁啊,這冷不丁讓這李氏王朝給抄了後路,這十來萬人就得崩了。

於是皇太極轉過臉來,就去搞這李氏王朝。咋說呢?這李氏王朝真真的不經揍,短短十二天,那八旗兵就已經將槍桿子捅到了漢城(現在加首爾)的城門洞上了。

那朝鮮的李氏王朝一瞅這不行啊,把這城就給扔了,轉過頭來,這就落荒而逃,進了南漢山城,在這地躲了四十七天,實在憋不住撐不下去了,這就搖著小白旗投降了。

這一仗下來,這朝鮮的李氏王朝就和大明的老朱家斷了關係,正式的成為了滿清的藩屬國。開頭用的大明朝的年號,這也就變成了使用滿清的年號。這還不算,朝鮮那當家人把自己倆小小子送到了滿清的地頭上,當起了人質。

這事擱韓國的歷史上叫做“丙子胡亂”

打這裡開始,滿清的後顧之憂沒了,一舉將大明的東江防線給撕碎了,而那朝鮮不僅不支持大明,反而開始參加對大明的作戰。

事就是這麼個事,而這功德碑說的就是這事。

立碑

當時立碑這事,是滿清的將領馬福塔提出來的,皇太極沒當回事,所以滿清這頭就把這事給撂下了。

但朝鮮那李氏王朝卻不這麼看,由他們那備邊司又提了這麼一鼻子。

說道這裡有人要問了:“這備邊司幹嘛的?不會是啥不管事的清水衙門吧?”

這您可想錯了,這是負責國防的一個衙門口,擱朝鮮的地界這是正一品的衙門。啥機構按上正一品,這機構可是掌握實權的衙門口。

這為了向宗主國示好,那朝鮮的大領導點頭同意了,表示這事可以有。

所以當滿清的大兵撤了以後,他們就在漢城的郊外整了這麼一塊石碑,整好以後,這就一直擱當地杵那了。

這一杵就是二百多年,風吹日曬的好好的沒啥問題。

坎坷命運的石碑

此後只要是滿清的出使官員來朝鮮,都會到這石碑跟前溜達溜達,而朝鮮這邊也算是盡職盡責,一直都有軍隊保護這石碑,這事一直延續到了1895年。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為嘛是1895年?以後呢?”

以後?這碑的命運可就坎坷多了。那為嘛是1895年呢?很簡單因為1894年滿清和大海上那破島子上的小鬼子整了一把甲午海戰,這一傢伙下去就輸的稀里嘩啦。

那被小鬼子扶持的所謂的開化黨,就認為這功德碑礙眼,是羞辱他們,於是就將這石碑推倒,同一時間,還把那迎恩門給拆了,總之當時在朝鮮地頭上只要是和滿清有關聯的東西,全部被推倒。

那麼推倒之後的功德碑,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就被埋到了土裡。這時間到了1931年的時候,這碑又被挖了出來,清洗清洗好好的給杵在了那裡。咋說呢?這時間點上,小鬼子已經完全的控制了朝鮮,這碑也沒當回事,立就立唄!

可這時間到了1956年,那李承晚當政,他這是走親美路線,瞅著這石碑感覺不得勁,這就讓那文教部提了一提,說這石碑是對大韓帝國的羞辱,有這塊石碑在,大韓民國怎麼能叫大韓帝國呢?

齊活,這石碑又被埋到了土裡。

可這事,老天爺看不下去了,這就不慣他這毛病,到了1963年的時候,一場大洪水,又把這碑給衝了出來。

這時間點上,當政的是朴槿惠的老爸朴正熙,這人感覺這石碑是個恥辱,但咋說他也是他們國家的歷史,所以感覺應該保護起來,所以又立了起來。

這時間卡到1983年的時候,韓國那總統全斗煥這就派人將這石碑移了一個地,並且圍繞這石碑修了一公園。

大傢伙以為這事到這就完了,您真心想多了,到了2007年的時候,韓國人整了一大口罩,拿一噴紅漆的罐子,就在這石碑上搞破壞。

同年修復了,到了2010年的時候,韓國這文化財政廳,感覺這位置不好有點扎眼,這就給這碑移了個位置,這就呆在了一棟大樓的後邊,就是現在所在的位置。

開頭這石碑的下邊還有一塊銅板,刻著當時朝鮮李氏王朝大領導跪在地上給皇太極三跪九叩的圖案,那文化財政部感覺這沒啥文物價值,這就給撤了。

真的沒有文物價值?俺感覺這有點掩耳盜鈴的意思,但不管咋說,還是立起來了不是。

當然以韓國人那自嗨的鳥性,這很難保證以後這功德碑會不會被再次埋起來,真真的沒法保證。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