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

刘骠


八旗的旗主太威风,一个八旗旗主的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各旗主的权力相当于清朝的“二黄帝”,这些人对自己旗下的旗人拥有生杀大权。

即使是高官重臣,遇到自己的旗主时,旗主要求旗人下跪,旗人也是不能拒绝的。

旗主之制设立于1601年,努尔哈赤为了更好的管理部下,首先建立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

随着队伍不断壮大,后期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自此八旗建成。

八旗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独立。

到了皇太极时期,又慢慢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八旗,但是满八旗的地位最高。

八旗制度是清朝时期的立国之本,也是最根本的管理制度,相当于升级版的奴隶制度。

每个旗主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清朝的奴隶主,而旗人就相当于旧时的奴隶,需要听从旗主的指挥。

各旗主世袭罔替,可以将这份殊荣传给自己的后世子孙。


世代为奴

清朝有一项制度“一日为奴,世代为奴”,也就是说只要你曾经当过这个人的旗奴,那么你的后代子孙就一直是这个家族的旗奴。

而且处于八旗之下的旗人,无论获得多么大的成就,当了多大的官,见到他们的旗主,也不敢作威作福。

举一个例子,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和珅是一个皇亲国戚,并且还是朝中重臣。

但是因为他是正红旗的旗人,而他的旗主金大烟袋却说过这样一句话:

“就算是我当街要饭,和珅看到我也得下轿给我磕头。”

和珅在剧中还真就给金爷下跪磕头了,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朝中权臣看到自己的旗主,即使自己的官职比旗主高,但还是要向旗主下跪。

另外各旗主对旗下的旗人拥有生杀大权,如果旗人得罪旗主轻者被惩罚,重者灭族。

在清朝初期,这些旗主的权力极大,甚至可以说是为所欲为。

有时候皇帝想要发号施令,还需要问过各旗主的意见,之后才能下令。

在清朝顺治皇帝时期,皇太极突然猝死,朝堂动荡,众皇子都想要争夺皇位,众旗主主持大局,将皇太极的九皇子推上皇位,也就是顺治帝,由此可以看出旗主权力有多大。

为何官员在升官之后害怕见到旗主

在清朝前期,众旗主的身份地位极高,不仅掌握着军权,还能左右朝政。

但是在清朝中后期,旗主的军权逐渐收归中央,旗主的权力也就慢慢消散了。

而这时有些旗人凭借真才实学,受到了朝廷的重用,成为了朝廷重臣。

但是还是那句话,清朝有一项规定“一日为奴,世代为奴”。

即使某个旗人成为了一品大员,本质上还是旗主的奴隶,如果一些旗主想要刁难某个旗奴,这个人不敢不做。

所以有些官员在升官之后,害怕见到自己的旗主,毕竟这些旗主的权势太大,又贪图享乐,传承了几代之后,只剩下一群败家子,因此很多人过得并不如意。


如此一来,那些好吃懒做的旗主,只能去那些官员家中索要钱财,尤其是在官员升官后,他们以道喜为借口,借机敲诈勒索,或者要求这名官员替他做一些违法乱纪之事,这让那些官员如何不怕旗主。


东方大史


  • 权势大不大先不说,威风那是必须的,影视剧中相信很多朋友都看到过一段:和珅在兰州府城下馆子,遇上了“金大烟袋”,起初,和珅不服气,也正常,毕竟和珅也算是皇亲,且任清王朝关键要职,位极人臣!不过镜头一转,和珅向金大烟袋下跪磕头,后来金大烟袋又在皇帝面前要求和珅要老实听话。

这就厉害了,剧中可能虚构,但至少反映了清代旗主的地位。金大烟袋自称正红旗老旗主,而和珅为满洲正红旗,所以见到旗主那是必然要下跪请安的,且是毕恭毕敬!下面来详细说说。

八旗是清代的一种制度,起初为黄、白、红、蓝4色旗,后又增4旗,八旗之制确立。清太宗皇太极七年,八旗汉军编制完成。至此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全部编成,八旗制度得于完善!

其军队本身就有极强的战斗力,再加上明末衰败,和明朝统治者争夺天下的战争中,八旗子弟获得了巨大战争利益。努尔哈赤对作战有功之臣分别授予不同官衔,并赐赏土地财宝,供其享用,且实行世袭制,所以八旗子弟享受着特殊待遇。

至十八世纪中期,八旗营兵已完成全国军事要地的分布,实行永久性的驻扎,是清王朝中前期国家重要军事武装,军事支柱!

说到权势,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根本制度。八旗的最高长官是各旗的旗主。在清朝中前期,这些旗主的权力是相当大的,且地位甚高,仅次于皇帝。在清朝政治制度中是单独的一种存在,其他大小任何官员都没旗主的地位高。这些制度都是由努尔哈赤所立!从八旗角度看,当时的皇帝本人也可以理解为旗主,清朝早期的军事大事都需要和八旗旗主共同商议,共同裁决,皇帝本人不能独断,且也没有这种特权。

然后问题就出来了,旗主的权力太大、地位甚高,这个时候经常和皇权贵臣发生冲突,清朝初期的几位皇帝一直都在想法用各种手段削弱旗主的权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很明显的,这需要时间,经过几代皇帝的前期努力,最后到了乾隆时期,旗主的权力几乎被架空,原本属于旗主的全部集中到了皇帝一人手中。

到这里,大家要注意了,各旗主虽然失去了权力,但旗主依然是旗主,也就是说所处地位、所享待遇丝毫不受影响。剧中有这么一段:我们就不要掺合国家之事了,朝廷每年给我们银两财宝,我们要做的就是追求享乐!确实,八旗贵族日夜花天酒地。

和珅见到金大烟袋,被训斥到:老人没有给你说过旗里的事?见到主子该怎么着?都忘了?

这里能看到八旗的规矩,即使你是再大的官,见到旗主,也得恭恭敬敬下跪请安,哪怕旗主衰败成要饭的,旗人见到一样行规矩。这也是八旗制度的弊端,八旗子弟是清朝前期攻明的重要军事力量,也是清朝最终走向衰败的原因。


行走者believe


八旗的旗主权势到底有多大?

在清朝初期,八旗旗主共八人,一旗一人。八旗制度由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创立,八旗共分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各棋之间相互独立相互依存。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根本制度,相当于奴隶制度,各个旗主是最大的奴隶主,对手下的旗人有生杀与夺的大权。旗人得罪旗主将会有各种惩罚临到,甚至丧掉性命,被灭族。八旗旗主不是皇帝就是诸王、贝勒,开国大臣,是世袭制,他们有声望有实力,朝廷高官见了他们都得下跪。就算旗人在朝中当了最大的官,而旗主成了四处流浪的叫花子,这个权倾朝野的官员见了叫花子旗主,也必须下跪行礼。

因为清朝祖制规定一日为奴,终身为奴、世代为奴,无论旗人以后的身份有多么尊贵,他永远是旗主的奴隶。



电视《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正红旗出身的和珅,他的旗主是金大烟袋金爷,金爷一语道出了旗主到底有多牛:“就算我当街要饭,和珅看到我也得下轿给我磕头!”,其实这说的也是现实版的旗主。



皇帝以外的旗主相当于二皇帝,皇帝临到一些国家大事还需要众旗主点头才能裁决,单凭皇帝一人说了不算。

  • 有实力的旗主敢逼大妃殉葬

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将自己的两黄旗分别赐给阿巴亥的两个儿子阿济格、多铎,并准备另赐一旗给她的另一个儿子多尔衮。但是努尔哈赤突然离世,正白旗旗主皇太极在其他旗主的拥护下夺取了王位,逼大妃阿巴亥殉了葬。多尔衮三兄弟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母亲殉葬,却无能为力。


  • 旗主敢对高官家属为所欲为

镶白旗旗主多铎(原镶黄旗旗主)侮辱并占有了他旗下大臣范文程的妻子。

范文程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十七世孙。努尔哈赤的开国元勋,皇太极的重臣,新手皇太极的信赖,国内外的一些决策都有他参与决定。就这样的一位重臣,被旗主戴了绿帽,还得必须忍气吞声。

最后不知谁透露了消息,让皇太极知道了,因为皇太极早就想整治多铎,这才罚了他银子万两,并夺走镶白旗所属牛录三分之一,而多铎本人依然活得潇洒。



  • 非常时期,旗主有权决定皇位的继承人

皇太极猝死后,八旗旗主在满清的历史上做了一项重大决策。 当时豪格和多尔衮争夺皇位,一场内战一触即发。最后在众旗主的决策下,让皇太极的九儿子,六岁的福临(顺治帝)继承了皇位,这才平息了战争。

  • 在顺治时,旗主的权势更突出。

顺治时旗主的权利甚至超过了皇帝,导致皇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顺治帝继位后,正白旗旗主多尔衮为摄政王,把持朝政,他可以对皇帝不行跪拜之礼,还令人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随时使用,他所用仪仗的种类也与皇帝等同。



后来顺治帝把多尔衮的正白旗给收了过来,正黄旗和镶黄旗也全部归皇帝管理,八旗制度中的上三旗和下五旗制度已经形成。

由于旗主的权力随时都能威胁到皇权,所以清朝统治者都在想方设法削弱旗主的权利,到了清朝后期,原本属于各旗旗主的权力都收回到皇帝一人手中。乾隆之后,旗主的昔日辉煌已不在,剩下的也只仅仅一个称号而已。

为何官员升官后怕见旗主?

官员升官后怕见旗主,主要说的是清朝后期。

清朝前期旗主的身份个个牛掰,旗人跪拜旗主很自然。而到了清朝后期,八旗制度几乎不复存在,世袭好几代的旗主和皇帝的血缘已经很淡。有些旗主过惯了不思进取的生活,现已落魄到流浪街头的境地,而有些旗人凭着真凭实学和能力,在朝中身为要职,身份尊贵显赫。那些落魄的旗主,也许是出于羡慕嫉妒恨,也许是想找回昔日的荣耀,他们对自己旗下的旗人想法刁难。拿着老祖宗的规矩当招牌,对旗人吆五喝六。



“旗主每有贫无聊赖,执贱役以餬口,若途遇其奴之高车驷马者,必喝其名,使下车代役。”——《清稗类钞》

道光皇帝时,他的军机大臣松筠属于正蓝旗旗人,正蓝旗旗主家死人了,旗主命令他为其家人奔丧,松筠只好放弃朝廷事务,慌忙去了。旗主让他穿一身白袍,腰间一鼓,见有人来就敲鼓。一个国家的军机大臣,就像是被人耍猴似的,整日敲敲打打,滑稽搞笑,也让朝廷的颜面扫地,一连好几天,天天如此。他无暇顾及朝中大事,面对道光的呼召,他也只能回复两个字:“没空”。道光皇帝了解后,下旨将松筠抬旗进入“上三旗”,松筠的旗主就变成了道光本人,这才摆脱为正蓝旗旗主服丧的尴尬局面。

“道光朝,大学士松文清筠秉政,宣宗甚倚重之。忽请假数日不至,异也。次日,军机召见,奏对毕,上忽问曰:‘松筠何事请假?’一满军机对曰:‘因该旗主家有白事,松筠照例前往当差。’上曰:‘汝往视之,如无甚要事,可命其早日销假。’满军机衔命往,至则见松筠摘缨冠,身白袍,坐大门外司鼓。”——《清稗类钞》

身份显赫的官员,亦属于被众人跪拜的人物。如果让他们给落魄的旗主下跪,或者遭旗主戏弄,这场面不仅让其颜面扫地,更让朝廷颜面扫地。所以这些官员们怕见到旗主,能躲则躲,但是实在躲不掉就会面临被奚落的局面。而被皇帝抬入皇帝的旗下为奴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给皇帝下跪总好过给落魄的旗主下跪。


小姐姐讲史


旗主和旗人是主奴关系。旗人一日为奴,终生都是奴。旗人即便在外面混的再好,其与旗主的主奴关系是不会变的。至于为什么旗主与旗人是主奴关系,这要从清初的制度开始说起。



清朝有个特点,就是没有“裂土”制度。入关前是这样,入关后也是这样。

所有的功臣,所有的皇室子弟,即便是皇帝的亲儿子,皇帝也不会封地。

皇帝不封地,那就有一个问题了——皇帝该如何体现皇室子弟身份的高贵性呢?该如此拉拢人心呢?

赏赐金银珠宝,赏赐爵位,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两项,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毕竟商人、土财主也有钱,只靠金钱和空头爵位还远远不能体现皇子身份的高贵性。

所以清朝皇帝就以“赏赐人头”的办法,退而求其次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谓赏赐人头,就是皇帝赏赐给皇子或有功宗室的“属人”,并使这些“属人”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就连皇帝也不能轻易剥夺他们对这些“属人”的所有权。

比如,代善立了功,努尔哈赤就让他统领正红旗的旗人,于是正红旗的旗丁就变成了代善的私有财产。

还比如皇太极当了皇帝,为了扩充实力,同时也为了给大儿子豪格铺路,他把正蓝旗赏赐给了豪格。于是正蓝旗的旗丁就变成了豪格的私有财产。

别人都没“属人”,就只这一小撮人有。于是皇族子弟的高贵性和特殊性就体现出来了。

PS:这里只是拿代善和豪格和举例子,清朝旗主、领主与旗人的附属关系经常在变,到了清朝后期,正红旗和正蓝旗的旗人也不完全是代善和豪格后裔的附庸了。清末具体的旗属关系见下面这张图。


由于旗主和旗人是主奴关系,于是新的现象就产生了——旗主变成了一旗之君主,各旗主对属下旗员、兵丁有严格的统属关系。上到行军打仗,下到男女婚配,都要旗主同意才行,而皇帝管不着。旗主和旗人变成了实际上的小圈子内的“君臣关系”。

通俗的说,就是皇帝只能管旗主,而各旗主管理的旗人,皇帝管不着。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皇太极和多尔衮。皇太极是皇帝,他能管多尔衮,但皇太极无法插手两白旗的事务,两白旗的旗人在没有多尔衮的授意下,不会听从皇太极的指令。

堂堂皇帝连各旗的旗人都管不了,皇帝能善罢甘休?万一旗主造反了怎么办?旗人又不能忤逆旗主。


所以从顺治、康熙开始,皇帝就开始插手各旗的旗务。

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插手旗务的手段,就是剥夺旗主对各旗的事务的管理权,将管理权交给新设立的“都统”负责。

都统只是流官,由皇帝任命,而且都统对旗人也没有所有权,只有管理权。因而由都统管理各旗,皇帝很放心。

当然,皇帝也不能太过分。毕竟旗人与旗主的关系是在努尔哈赤时期就确认了的。所以顺康两朝,旗主仍然是旗人的主子。其二者的主奴关系不变。

也就是说,入关之前,旗主不仅有地位,而且还有军政大权。入关之后,旗主的军政大权被剥夺了,交由都统负责,旗主不再负责本旗的军政事务,但主奴关系还在。

到了雍正时期,皇权进一步加强。之前各旗的都统必须由本旗的旗人担任,旗主对都统仍然有影响力。但从雍正时期开始,都统都是跨旗出任,比如正红旗的某位旗人出任正蓝旗的都统,他与正蓝旗主没有主奴关系。

于是,各旗的旗主也就是彻底变成了所谓的“空筒子王爷”。

又没有封地,又没有权力,如果旗主不出仕当官,就只是个普通的王爷。每月按时领自己的俸禄,指挥不了旗人。

PS:像《雍正王朝》电视剧里面出现的关外四位旗主王爷进京逼宫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是,这个时期的旗主,仍然可以享受主人的待遇,旗人见了旗主还是要毕恭毕敬。这就好比儿子在外面威风八面,回到家里还是得老老实实,见了爸爸一样要规规矩矩。

然而在乾隆中后期,由于乾隆不满意旗主的特权,就对旗主特权进行了削弱。之后的嘉庆和道光两朝也是数次削弱旗人对旗主的义务。所以其实到后来,旗主和旗人的统属关系也就没有清朝中前期那么严格了。

当然,具体情况不同,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清朝后期,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等铁帽子王出任军机揆首,手握实权,他们对各自掌握的旗人还是有很大影响力的。(三位都是领主,也就是小旗主)



总的来说。清朝早期,旗主和旗人是一种实质上的君臣关系。旗人见了旗主,就像臣子见了皇帝一样。但从顺治开始,旗主的军政大权被剥夺。之后的康雍乾三代连续打压旗主,因而旗主在乾隆之后,就变成了一个荣誉身份。其与旗人的主奴关系虽然还在,但影响力大不如前了。

旗主地位的没落过程,其实就是清朝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的具体表现。


Mer86


<strong>满洲八旗制度其实属于一种带有奴隶制色彩的军事体制,及其讲究等级尊卑,效忠和服从,特别是尊卑方面,几乎完全是绝对化的——单纯看出身,你生在什么旗籍,就决定了你在八旗圈子里的终身地位。即便通过后天努力,你飞黄腾达了,官至庙堂之上,遇到旗籍比你高的人,哪怕他就是个拉洋车的,表面上,你也得毕恭毕敬的把他当大爷;同理,如果遇见同旗的旗主,哪怕他是已经沦落成要饭的,你也得给他下跪请安。

虽说这传统一直在逐渐淡化,但即便到了20世纪初,旗人的圈子里,规矩还是相当多的。

清末的一篇随笔里就生动的描述过这种非常“奇葩”的现象。

随笔作者汉族师爷出身,当时正给知府儿女当家庭教师,某日,见证了一次在汉族人看来,特别尴尬的午餐。

参加午餐的是知府夫人和某个佐官夫人(下属基层官员)。知府官位从四品,而这个不知名的佐官属于最垫底的九品。然而,佐官夫人进来以后,一直摆出一副老大的姿态,让都不让,直接坐正坐,而知府夫人竟然没有直接入座,而是在一旁侍立,亲自端茶倒水。

直到佐官夫人坐好,整理了衣服,吃了两口茶,才跟知府夫人说到:“姐姐您也坐吧”。知府夫人才诚惶诚恐的侧坐在桌旁,仅占了椅子的二分之一位置,像仆人伺候主子一样,继续非常恭敬地侍奉佐官夫人吃饭。

对于这种上级家属毕恭毕敬伺候下级家属的尴尬场面,知府家的旗人保姆却不以为然——因为知府夫人是下五旗出身(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白旗、镶蓝旗),而佐官夫人来自于上三旗家族(镶黄、正黄、正白只有满蒙,没有汉军旗),这两种地位,类似于奴才和主子的关系。因此,尊卑的沟壑,并没有被自己老公的官位弥合掉。

再比如,当年的慈禧太后由兰贵人晋封懿嫔的时候,就先进行了“抬旗”活动,把她从镶蓝旗(下五旗),抬入了排名NO.2的镶黄旗,这才凑齐了晋级的资格。

那么,如果是同一旗的旗主,规矩就更多了。

早年,上三旗旗主都是皇帝的近亲,下五旗旗主虽说血缘稍远但也全属于跟皇室沾亲带故的关系,都是皇族成员,官位和血统很高的。所以刚开始的那一百多年,跪旗主,也没啥解释不通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旗主的家族开始没落(旗主头衔为世袭性质)。根据相关规定,除了几个世袭亲王外(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其余的几十位亲王,他们的后代在没有军功嘉奖的情形下,从袭贝勒,然后再降级从贝子,再往后就没品级了。

后代的不断降级,导致其家族享受的国家政策补贴和各类特权阶级的待遇也跟着降级,排除一些旗主的后代通过个人奋斗,维系或者重振家族外,大部分都难免走向落寞,甚至落魄的贫困潦倒。这么多年,一代又一代下去,虽然他们离早年的皇家血统“越来越远”,但主子老大的身份和祖传的“谱儿”却得坚持“摆下去”。

(真正的旗人闺蜜们聚会,画风是这样的)

而其他的旗籍人员,即便通过各种运作或者个人奋斗,当上了权倾朝野的大领导,成了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遇到旗主,还得摆出一副奴才伺候主子的姿态,磕头下跪自然不在话下。

此情此景下,即便是心态超好的人,尴尬必定是自然的。

当然,这些都属于带有奴隶色彩的陈规旧习,大清国时,也仅仅流行于旗人群体中,跟普通汉族老百姓生活距离很远。到了民国时代,满族的旗人把姓都改了(真正的爱新觉罗一族都改姓“金”,比如溥仪亲妹妹们。现在一些网红“爱新觉罗”后代,山寨成分可疑),而这些所谓的“祖制”也就逐渐埋没于历史尘埃之中,只不过随着近年来“清宫戏”的潮流,又被翻出来“蹭热度”罢了。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


看过《雍正王朝》的应该记得,雍正推行改革,八王爷胤禩联合关外八名旗主进京,以恢复“八王议政”制度为由,差点把雍正逼下台。《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正红旗权臣和珅官至极品,碰到了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金大烟袋对和珅说“我就是有一天在街上讨饭,和珅见到我也的跪下磕头”,和珅听了,表情尴尬,只能磕头说是。

八旗旗主的权力如此大,你觉得这是导演在夸张吗?绝对不是,现实比这个还要残酷。

范文程是范仲淹十七世孙,是最早投靠清朝的那一批人,可谓是清朝开国功臣,清朝很多规章制度都是出自他手,被视为文臣之首,侍奉了四代帝王,就是这样一位身居高位的功臣,他的美丽老婆被豫亲王多铎看中,强行从范家抢走带回府中享用几天,多铎是他的旗主,作为包衣奴才的范文程毫无办法,龚自珍曾描述过包衣和旗主的关系“包衣之人,见王,如家奴见家长之礼;包衣之女,许亲王等拣选为媵妾。”,也就是说,包衣的一切都是旗主的,旗主相中你老婆是给你面子,最终,范文程将这件事迂回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把多铎训斥一顿,让多铎送回范文程老婆、赔款、道歉了事儿。(《清实录》记载:“豫郡王多铎谋夺大学士范文程妻,事发,下诸王、贝勒、大臣鞠讯,得状。多铎罚银一千两,并夺十五牛录。肃亲王豪格坐知不发,罚银三千两。“)

这就是八旗制度的特殊之处,旗人的规矩也是最多的

我们知道,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的,先有黄、白、红、蓝四旗,后来又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到了1615年,八旗制度正式确立。

说白了,八旗最初就是八支队伍,每个旗都有自己的一套作战系统,八旗最初由努尔哈赤一人控制,后来年纪大了,就把八旗的指挥权交给自己的四个儿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第一任旗主就是四大贝勒,后来皇太极夺取继承权,把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划归皇帝直属,控制在自己手里,称为上三旗,其他五旗为下五旗,由诸王爷贝勒担任旗主。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八旗旗主在清朝的舞台上举足轻重,皇权和旗主权力不可避免发生冲突,清初的几位皇帝一直都在想办法削弱旗主的权力,逐渐的,官职和爵位都要靠科举和军功来获得,这样一来,旗主家的儿子也就没什么优势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各位旗主的权力基本上被削减的就剩一个空架子,乾隆时期,旗主的身份也就是个象征性的荣誉称号,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清朝后期,有的旗主经营不善,家道败落,生活潦倒,这能干粗活,而本旗的旗奴则高官厚禄、高头大马,威风凛凛的旗奴遇到自己的旗主,依旧得下马请安,如果旗主是个泼皮,命令旗奴代自己干活,旗奴也不敢违抗,只能不断请安,送钱送物,以求不要丢人现眼。

这就是八旗的规矩,旗奴是世代沿袭的,如果是因公犯罪,只废黜本人的旗籍,子孙依然在旗谱上,如果因私犯罪,就会连子孙一起从旗籍上除掉,旗奴不管日后如何显贵,依然是旗主名义下的奴仆,对旗主必须恭恭敬敬,不得有半分的悖逆,所以,旗人之中的富贵者,见到自己的旗主都是躲得远远的,避免尴尬。

道光年间,三朝元老、军机大臣松筠颇受皇帝器重,很多大事都要找他商议,突然有几天,松筠连续多日不到军机处当班,道光帝屡次派人去召见,都说无法上朝,原来正蓝旗旗主家里办丧事,作为正蓝旗旗奴的松筠被旗主召去,年近七十的松筠身穿一身孝服,手拿敲鼓在旗主家门口迎接来往客人,堂堂朝廷重臣被旗主拉去当门童使唤,朝廷脸面荡然无存,道光帝勃然大怒,但是却不能处罚正蓝旗旗主,因为这就是旗人的规矩,没办法,道光帝只好提高松筠的身份,抬入“上三旗”,这样,松筠就再也不用被正蓝旗旗主使唤了。

《清代野记》中记载,道光年间,扬州知府的妻子和两淮转运使的妻子十分要好,某天,她打算邀请转运使的妻子来家中做客,知道她是旗人,而自己不懂旗人的规矩,就查遍扬州官员女眷户籍,发现中军守备的妻子是旗人,便请她作陪,守备妻子满口答应。

请客当日,守备妻子一到便坐到主位上,而转运使的妻子看到守备妻子,立即双膝跪下请安,守备妻子说“今天主人赏你饭,不必拘礼,坐下吧!”转运使妻子再次跪下拜谢,像个奴仆一样侍立一旁,为守备妻子斟酒送菜,守备妻子又说“不要拂了主人盛情,坐一块吃吧,不用伺候了!”,转运使妻子这才坐下,却一直不敢动筷子吃东西,倒是守备夫人大模大样大吃大喝,知府夫人莫名其妙,后来知府说了,她才知道,守备妻子是旗主,转运使妻子是旗奴,旗奴不敢在旗主面前放肆,至此,转运使妻子对知府的妻子一直不满意。

整个清代,这样的怪事层出不穷,八旗的规矩最是繁琐,最终,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葛大小姐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其实在清朝初期,八旗的旗主权利是非常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呢?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人,是不是很厉害。但是既然八旗旗主权利这么大,那么后来的君主肯定会想方设法的削弱甚至收回他们的权利,所以清朝中期以后,旗主也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权利了,旗主的身份基本上只是个象征性的荣誉称号而已。

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是一个枭雄,他以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创立了八旗制度,最终成为清朝入主中原的主要军事力量。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也就是说大家一起去打猎,打完了东西一起分。努尔哈赤就用满族人的这种习惯把满族人分为若干个牛录,每个牛录大约三百人左右。大家平时为民,丁壮战时皆兵,这样的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一开始起兵以黑旗为旗帜,统领各个牛录,这时候其实努尔哈赤就一个旗的人马。后来由于努尔哈赤不断的征战,手底下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就不断的增加新旗。并且由于夜间作战时,黑旗不容易辨认,就取消了黑旗。再加上新增加的旗,一共八个旗,即:正黄旗和镶黄旗、正红旗和镶红旗、正白旗和镶白旗、正蓝旗和镶蓝旗。每个旗的最高领导人是旗主,旗主拥有很大的权利,负责管理本旗的军事和民政。努尔哈赤为两黄旗的旗主,剩下的旗由努尔哈赤的儿子和侄子统领。所以旗主一般是由皇帝和王公担任,权利大是必然的。

从此以后,八旗旗主几乎参与了清初的很多国家大事,就连皇位的归属,八旗旗主都可以左右。就像皇太极死后,其皇位之争就源于八旗旗主之争。当时多尔衮和豪格都拥有两旗人马,双方互不相让,最后一点权势没有的福临继承了皇位。其实这就是因为各旗势力妥协的产物。

等到顺治帝亲政时,他为了加强皇权,就把多尔衮的正白旗收到自己手中,并且规定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上三旗:旗主为皇帝,分别是镶黄,正黄,正白。 下五旗。

正红:礼亲王世袭,代善后裔。

镶红:克勤郡王,代善长子岳托后裔。

镶白:肃亲王,皇太极长子豪格后裔。

正蓝:豫亲王,多铎后裔。

后来清朝统一全国,把下五旗的一半人马分别驻守全国的重要城市,上三旗和剩下的五旗则负责京师的守卫。

八旗旗主权利的衰退

八旗旗主在清朝建国之初确实权利很大,但是后来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代皇帝的努力,基本上旗主的权利被削弱殆尽。

先是康熙皇帝建立了八旗都统制度,都统是从一品的高官。都统负责整个旗的训练、器械和民政等工作,实际权力非常大。这些工作原本是八旗旗主王爷的工作,八旗都统负责各个旗的实际工作以后,旗主王爷被逐步架空。

再加上下五旗一半人马已经到全国各地驻防,旗主早就无法控制本旗的士兵,而皇帝却有上三旗人马,所以这时候皇帝已经基本上把权利都集中到自己手中了,旗主有的权利只是一些封建宗法特权。康熙皇帝还在下五旗继续安插自己的人出任左岭,甚至还让自己儿子到下五旗担任小旗主,更是把最后一点点旗主的权利给收回了。

雍正皇帝又设立了军机处用来加强皇权,议政王制度(由八旗旗主王公组成的会议)已经名存实亡了。到了乾隆年间议政王制度直接被废除了。所以乾隆之后,八旗旗主和贵族就不怎么参与朝政了。


清朝入关之初,八旗旗主不是皇帝就是诸王、贝勒,旗人被旗主欺负,还可以理解,能承受。但是到了清朝后期,旗主与皇帝的血缘已经很远了,在朝廷里的地位也很低了,他们却照样在旗人面前颐指气使,甚至故意让他们难堪,但是也没有办法,谁叫人家是旗主来。

就比如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的金大烟袋让和珅下跪一样,这个金大烟袋应该是正红旗旗主,也就是代善的后人,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让和珅下跪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现实中,一般是没人这样不给和珅面子的,毕竟和珅是皇帝的红人,谁离权利忠心近谁就厉害的,和珅当时的权势基本上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金大烟袋即使真是旗主,也不会得罪和珅的。


其实如果旗人升官后,或者家里有人飞上枝头变凤凰成为皇亲,要想摆脱旗主的欺负,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抬旗,抬入上三旗,毕竟上三旗的旗主是皇帝,给皇帝下跪肯定没什么好说的啊!慈禧太后曾经就把自己娘家抬入了三三旗,这样慈禧的家人就不会被旗主欺负了。


楚风说历史


为何清朝时期旗人出身的官员升迁后,最怕见到旗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这个官员的职位有多大,但是在八旗内部,其政治地位依然要低于旗主,甚至在名义上,这个旗人只是旗主的奴才。

八旗服饰

既然官员是旗主的奴才,那是不是意味着,旗主的地位和权力远高于清廷朝堂的官员呢?并非如此。清朝八旗的旗主权利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康熙之前和康熙之后。

在康熙之前,尤其是清朝初期,八旗的旗主不但权力极大而且地位极高,是名副其实的一旗之主。权力确实在远高于各级官员,实际权利和地位仅在汗王和皇帝之下。

众所周知,自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以来,八旗就是后金乃至于清朝最根本的制度,清朝也是倚仗八旗,最终入关占领天下的。因此,八旗对于清朝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努尔哈赤画像

那么,作为统领八旗的旗主,其地位之高自然毋庸置疑。努尔哈赤创立八旗以来,就赋予了旗主极高的权利。八旗的各个旗主不但是该旗的最高军事领导人。

同时,他也拥有极高的政治权利和地位,旗丁之于八旗旗主,相当于奴隶之于主人,八旗的旗主对于其麾下旗丁的命运,完全可以一言而决。因此,命运完全掌握在旗主身上的旗人们,自然对于本旗的旗主十分敬畏。

当然,旗主并非只有权利,没有义务,女真人能由关外的渔猎部落,最终成为天下的主人,八旗旗主可谓居功至伟。清朝初期的几乎所有战役,都是由八旗旗主率领八旗军队完成的。也因为八旗旗主的巨大功勋,清朝的铁帽子王,大部分都是旗主出身。

八旗形制

当然,有人身依附关系的旗主,由于其过大的权力,在清朝稳定对天下的统治之后,开始受到统治者的忌惮。尤其是经历了多尔衮和鳌拜的专权之后,痛定思痛的康熙皇帝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剥夺旗主的巨大权力。

到康熙中后期,在康熙的种种手段之下,八旗的各旗旗主已经只有崇高的政治地位,而没有多大的权力,八旗旗主从一个掌握军政大权的超品大员,变成了一个只有荣誉地位的虚职。

但是即便如此,鉴于八旗各旗主在崛起八旗崛起之初的重大贡献和清廷的祖制,已经变成荣誉化的各旗旗主,依然拥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在名义上,八旗的各旗人依然是各旗主的奴才。

清末八旗子弟

也因此,虽然旗人出身的八旗高官们虽然拥有显赫的地位,巨大的权利,甚至更为隆重的眷宠,但是,其政治地位依然要低于各旗旗主,他们见了本旗的旗主,依然要自称奴才,对老主子敬礼请安。

位高权重的高官大员们,却要对只有虚职的旗主伏低做小,这自然令这些官员十分不适,因此,清廷的旗人官员们最怕见的就是旗主。


鸢飞九天2018


想要了解八旗旗主 就先要了解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清代根本制度,八旗分为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八个旗色,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被视为清王朝统治的核心与根本。

八旗内部在行政方面有自己的官僚体系,在教育、科考、任职等一切社会领域都有自己的特权。清代的官员职位有满缺、汉缺,旗人可以出任汉缺,但是汉人则不能反过来出任满缺。

因此,旗人的地位,总体来讲要远远高于其他人。但是,旗人内部,也有复杂的等级区别,这些等级特别森严,整个清代二百多年,旗人分为外八旗人、包衣、旗下农奴三等,上下之间各有礼数,不敢逾越。

这三等旗人,外八旗是八旗的核心力量,从皇家到普通所称的八旗子弟,都是这个阶层。

包衣则是皇家、旗主、宗室领主的家中奴仆和庄园壮丁,不过,包衣的奴仆身份只是相对于旗主而言。对于普通人来讲,他们是完全的“良人”。外八旗和包衣们,大多数都有自己的独立户口,这叫“正身旗人”。他们都还可以拥有自己的旗下家奴。

而旗下家奴们,是上述旗人的奴仆,他们不能参与科举,不能作官。地位较低的旗人,也可以通过“抬旗”提升地位,上升到更高阶级,但是抬旗需要战功、机遇。

也就是说,同样作为旗人,内部之间也存在着很多的等级差别。

不过,清朝入关二百多年间,数量宠大的旗人们,经济和社会地位难免随着具体情况上下浮动,于是出现旗主贫穷、旗奴富贵的“错位”,而且越到后期越明显。但就算这样,旗主和旗奴的世袭身份也是固定的,旗奴地位永远低于旗主。这样,就出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主奴倒置现象。

  八旗制度层次分明,各旗管理有序。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是皇帝亲兵。下五旗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八旗旗主的权利罗列如下。一起来了解。

其一、八旗之间分别独立,不相统属。努尔哈赤从创立八旗制度开始,就把所有的部众,包括后来归附和俘获的人员,都编入各旗中。形成“以旗统人”的统治格局。八旗旗主各管一旗,互不相扰如阿敏贝勒欺压其弟塞桑古,塞桑古诉于代善、皇太极二人,但代善、皇太极因自己与阿敏同是旗主,不敢过问此事。在满族旗人中有一句俗话,叫“隔旗如隔山”,这就是说各旗独立,只对本旗人负责,旗主间无隶属关系。

  其二、一旗之主就是一旗之君。各旗主贝勒对属下旗员、兵丁的统属关系十分严格。“属人对旗主有君臣之分”。旗下官员及旗民有事,必须到本旗主处报告,得其允许后方可行动。行军打仗不得擅离本旗及其所属牛录,如擅自离开要处重罚。甚至旗人女子婚嫁也需要本旗贝勒的许可。旗主贝勒在一旗之内就是一个小君主,不是旗主的贝勒,对本旗旗主贝勒都是敬畏如神。

  其三、努尔哈赤为八旗之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八旗分隶,互不统属,但八旗却共推一旗之主为八旗之共主。努尔哈赤对八家贝勒具有绝对权威。这一方面是由于各旗贝勒都是他的兄弟子侄,另一方面是八旗之主拥有旗的数量和实力要远远超过其他各旗。

  因此他有能力发号司令。努尔哈赤作为大汗,集各种大权于一身。如战争的俘获品及人畜等,各旗贝勒不能私自支配,必须由努尔哈赤分配。在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中,“汗”有上天赋予的无限的权利。诸贝勒、大臣以汗为父。国家大小政事,均须以汗所事为是,所非为非。这种以血缘关系维系的政权统治带有浓厚的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的遗存。

  编制有序的管理,于是有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为其主,各行其是。这就是八旗最为出名的地方。也是旗主可以和皇帝平起平坐的实力。

八旗

【上三旗】

正黄旗

旗主:皇帝亲统

佐领:九十二个整佐领又两个半分佐领

兵丁:三万

人口:十五万

镶黄旗

旗主:皇帝亲统

佐领:八十四个整佐领又两个半分佐领

兵丁:二万六千

人口:十三万

正白旗

旗主:皇帝亲统

佐领:八十六个整佐领

兵丁:二万六千

人口:十三万

【下五旗】

镶白旗

旗主: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佐领:八十四个整佐领

兵丁:二万六千

人口:十三万

正红旗

旗主: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佐领:七十四个整佐领

兵丁:二万三千

人口:十一万五千

镶红旗

旗主: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佐领:八十六个整佐领

兵丁:二万六千

人口:十三万

正蓝旗

旗主: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佐领:八十三个整佐领又十一个半分佐领

兵丁:二万六千

人口:十三万

镶蓝旗

旗主: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佐领:八十七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佐领

兵丁:二万七千

人口:十三万五千

上三旗皇帝亲统,建昌元年八月

【下五旗旗主(固山额真、都统)】

正红旗:爱新觉罗均劭

镶白旗:爱新觉罗列膺

镶红旗:爱新觉罗先州

正蓝旗:爱新觉罗先极

镶蓝旗:爱新觉罗列骁

【上三旗梅勒额真(副都统)】

正黄旗:爱新觉罗朝宗

镶黄旗:

正白旗:

【下五旗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正红旗:【左】爱新觉罗先赫【右】爱新觉罗列湛

镶白旗:【左】爱新觉罗先羿【右】

正蓝旗:【左】爱新觉罗列昭【右】

镶蓝旗:【左】爱新觉罗先煦【右】

镶红旗:【左】爱新觉罗列英【右】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清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到了晚清,大量八旗子弟下降为佃户,甚至沦为流民、痞棍和无赖。满洲的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在八旗中,旗内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执掌一旗之户口、教养、官爵承袭、军事训练等。虽然都统拥有很大权力,但八旗真正的主人其实是旗主。旗主地位到底有多高?举个对比很明显的例子,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和珅在兰州城落了金爷的面子,被金爷狠狠收拾了一番,其中金爷就有这么一句话:“就算我当街要饭,和珅看到我也得下轿给我磕头啊”。

和珅是什么人?乾隆跟前的第一宠臣,一等忠襄公、文华殿大学士、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内务府总管、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和珅这一身官职,放在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这位金爷凭什么敢对和珅如此嚣张?很简单,因为和珅出身正红旗,而这位金爷是正红旗旗主。

满清八旗内部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无论你是谁,身居何职,官至几品,只要你还在本旗中,都得低旗主一头,旗主可以说是超品的存在。再加上这个金爷比乾隆还要高上两辈,身份地位摆在那里,和珅给他下跪见礼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有一定的夸张和艺术成分。满清八旗制度随着清朝的发展,其重要性和八旗权力也在逐渐衰落。而清朝灭亡后,八旗特权被废除,失去了经济来源又不会生产劳动的旗人多穷困潦倒甚至男盗女娼。


墨宁i


八旗旗主权势有两个方面,这里主要说一下对内

简单的说八旗内部有旗主、旗民、旗奴三部分组成。旗主都是爱心觉罗皇家亲王,旗民则是普通在旗百姓,旗奴就是包衣奴隶

一般说来,在旗领内部,旗主和旗民属于君臣关系,虽然有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说法,但实质上君臣之间还是有一定规矩相互遵守的,一般情况,旗主不会去杀臣子

但旗主对于旗奴就不一样了,旗奴是完全隶属于旗主,对于包衣奴才,旗主拥有生杀予夺大权

比如说范文程,早期虽得到重用,做到了清朝大学士位置,但他身份仍然是镶白旗旗奴,当时的镶白旗旗主叫多铎,这个人看到范文程老婆漂亮,直接就拉进府中奸淫,范文程明知道也无可奈何,因为这种做法并不犯规矩……

当然,范文程毕竟是重臣,皇帝知晓后还是斥责了多铎,罚了些钱,后来还把范文程编入了镶黄旗,成为正儿八经旗民

关于此事,清史稿是这么记载的

豫郡王多铎谋夺大学士范文程妻,事发,下诸王、贝勒、大臣鞠讯,得状。多铎罚银一千两,并夺十五牛录。肃亲王豪格坐知不发,罚银三千两

史书虽然用“谋夺”二字,给人没有得逞感觉,但按照惩罚力度,多铎应该是得逞了。多铎干这事用意很明确:你范文程再厉害,也是我包衣奴才,你的老婆我想玩就玩,要记住自己身份

范文程的遭遇,也能体现题主说的“为何官员升迁最怕见旗主”事宜。估计也因为范文程事情,后期包衣奴可以通过科考、立功等方式脱离奴籍成为正儿八经旗人。但……

八旗旗主对外权势,主要体现在亲王议政,而亲王议政可定皇位!

不过这一点,让皇太极和康熙他们废的差不多了,不仅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三旗主位置全让皇帝一人占了,而且其它五旗也被皇帝掺沙子架空,到雍正以后,八旗旗主已经和旗民分开,基本就剩个头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