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老是頭疼不發燒,其他症狀沒有?會不會感染病毒了?

凡雨菲


首先不要驚慌。頭疼原因很多:高血壓、青光眼、睡眠不足等都可以引起。所以首先要採取措施居家觀察,合理膳食,睡眠充足,心態平和。若這些調整以後頭疼不緩解,那麼就戴上外科口罩去醫院就診,不要去發熱門診看病。


天道酬勤YU


有人數葡萄乾、有人看火神山直播造醫院“雲養叉車”、有人開窗喊樓、有人在家舞獅……無法出門探親訪友的這個春節,大家橫著躺了豎著躺,過上了在家躺著給社會作貢獻的“幸福時光”。

不過,也有不少人感覺自己不對勁了。晚上睡不好,早上醒得早;沒胃口,吃嘛嘛不香;時時刻刻刷信息,根本停不下來;坐立不安,無法集中精神。 更有甚者,看到別人放鬆開心就氣不打一處來,疑神疑鬼老覺得自己也有了感染症狀……

疫情當前,宅在家裡的你我,預防“情緒疫情”同樣重要。

正常負面情緒可自我調節

1954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實驗室中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實驗過程很簡單,被試大學生只需要待在一間特製的房間內,在舒適的床上躺著,不看、不聽,限制感受,就能得到每天20美元。聽起來簡單,但到了第三天,大多數人就堅持不住了。

雖然強制臥床很極端,不過實驗確實表明,人在無能為力的環境裡待久了,生理心理都會被影響。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羅非表示,情緒是身體對環境的反應,分為正面、負面,正面情緒對身體有正面影響,負面情緒有負面影響。正面情緒可以去體驗和回味,負面情緒則要讓它儘快過去。

在疫情擴散快的情況下,人們有一定的緊張情緒在所難免,適度緊張也能激發人的自我保護。“情緒來自進化過程中對環境的適應,人類的祖先如果感受到天敵就會緊張,同時也會激發人的力量。”羅非說,“就好像遇到老虎,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但這種情緒一般幾分鐘就解決了。如果陷入持續緊張,就說明這個反應已經不再是為了適應環境,而是持續恐慌中的過度反應。這樣的情況會產生繼發的一系列內分泌和神經系統變化,影響身體狀況,免疫力降低。正常的戰鬥通常都不會持久,人也不應該長期處在高度緊張中。”

對此,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全國心理援助聯盟秘書長吳坎坎認為,目前觀察來看,大家的反應實際上都還屬於正常的應激反應範圍,不需要過於擔心。他建議大家在家運動、看書、學習、看劇、打牌、打遊戲,或網上交流居家隔離經驗等。

另外,吳坎坎強調,讓人擔心的是這些正常的負面情緒不斷積累,要是這種明顯的痛苦損害到了正常生活,比如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老想哭,甚至時間持續一個月以上,就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或治療了。“按國家健康衛生委員會等部門的統計,16.57%的人以前就有這些類似的症狀,在這次突發事件之後,情況會加重,這部分人更需要引起重視。”吳坎坎說。

居家不等於被關禁閉更別臥床不起

針對很多人表示在家“一動不動”的情況,羅非直言,在家裡待著不等於自我封閉,更別臥床不起。“抗擊疫情,心態很重要,與其覺得自己是被逼非得待在家,不如想這是假期延長、在家放鬆。與其認為自己不能出門很痛苦,不如告訴自己有機會在家多休息幾天很快樂。”羅非說。

何況在家不是真的被關禁閉。現在網絡通訊技術如此發達,在家也同樣可以瞭解世界,可以和朋友溝通交流。哪怕沒有網絡信號的地方,也可以欣賞窗外的風景,在房間裡走動散心,做好防護下樓倒垃圾,這些都能調節心情。“運動會調節神經系統,釋放讓人愉快的神經物質。科學家曾經做過實驗,把老鼠放在跑步機上,在旁邊放一個按鈕,老鼠可以自己打開跑步機,它就很願意主動跑步,一天能跑好多公里。自己想運動就能運動是很快樂的,人也是一樣。”羅非說,建議大家不要臥床,家不管多小,幾平方米也可以活動起來。

他強調,面對疫情,強健體魄和強健精神同樣重要。感染是一個綜合的因素,跟接觸有關、跟病毒狀況有關、也跟身體狀況有關。身體狀態、心理狀態好,抵抗壓力和病毒的能力就強。因此,這時更需要鍛鍊身心。運動可以健身;適當練習集中注意力來放鬆身體和舒適情緒,減少不理性的想法,則可以增強心理健康和適應力。這些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戰勝疫情。

身處疫區可尋求專業幫助

而對於疫區的公眾,除了要面臨病毒擴散帶來的恐慌,親朋好友可能被傳染的擔憂,還要承擔生活失去保障的失序失控感,可能的無端歧視和排斥,這些都極不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

吳坎坎表示,突發事件發生後,人會有一些典型的應激反應。首先會產生被衝擊的感覺,併產生否認情緒,例如,患者會覺得為什麼是我得了這個肺炎,醫務人員會覺得為什麼發生在我們醫院裡。否認之後,會憤怒,這種憤怒甚至可能指向他們身邊的醫護人員。

約有5%—10%的人可能會在事件發生一個月後,發展為創傷後應激障礙,例如老做噩夢、情感麻木、攻擊性強、動不動就憤怒、過於敏感、不敢面對這個事情等。

對此,吳坎坎表示,積極的社會支持很重要,“對已在醫院的患者,保持跟家人的聯繫和溝通很重要,要讓患者知道家裡人的關心,也要讓家裡人知道患者的情況。另外,對治療的進展,患者也應當知情,不知情的患者會產生不確定感等負面情緒,影響治療。”

他強調,最好能有平臺提供線上醫療諮詢和支持,甚至是一對一的醫療諮詢。有些人天天在網上看科普文章,但又不能確定自己的症狀是不是新型肺炎,這會讓恐慌一直存在,不利於心理健康。

特殊時期換種方式過年

醫務人員也有應激反應,同時嚴重缺乏休息,負面情緒反應會比普通人更嚴重。例如有的人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困難、視力下降;有的人不被理解,容易產生憤怒情緒;有的人盡了很大努力但沒能救活病人,容易產生內疚情緒等。而醫護人員後續的創傷反應,還包括可能出現失眠,不想提起,或者一提到有病人就特別警覺等。“目前醫護人員面對的最大問題還是工作強度過高。所以,讓他們能夠休息很重要。”吳坎坎說。

他表示,來自家庭成員、親朋好友、同事的支持對醫護人員特別重要,“要多跟家人溝通,同事之間可以多聊一些積極的話題,例如分享疫情救治中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情緒則可以適當宣洩。還有一些調試的技巧可以嘗試,例如深呼吸,自己一個人待一會兒等。”

“放鬆自己很重要。工作的時候交感神經興奮、調動能量做事,放鬆的時候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動、身體得到修復,免疫力也會恢復。工作一小時至少放鬆休息五分鐘,這對緩解壓力很有幫助。”羅非說。

這尤其適用於一線醫務工作者,疫情暴發以來,醫護人員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人在災難現場會情緒低落、精神緊張壓抑,因此如果有條件,前線人員最好輪值,工作一段時間,就要休息放鬆一段時間。”羅非說,“傳說過年就是人們為了紀念趕走年獸、戰勝災難舉行的儀式。疫情當前,我們更應該振奮精神,鼓足勇氣,照顧自己,護佑他人。在這個特殊時期,所有人一起,重新‘學會’過大年。”


知識課堂小劉


沒有去過疫區或者是和疫區來的人接觸過,就不要緊張,這個季節是我們經常患有感冒的季節,如果你的體溫正常,沒有咳嗽沒發熱,不要總往冠狀病毒肺炎方面考慮,注意休息,不要總熬夜,睡眠不好也會引起頭疼,如果感冒了,就按時服用治療感冒的藥物。一定會過去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加油。




易空雷


一般不會,新型病毒它的特種是和感冒相差無幾,一般的病症以發熱,乏力,乾咳為主要特種。少數伴有鼻塞,流鼻涕,咽痛,腹瀉等症狀,嚴重的多在發病七天後出現呼吸困難或低氧血癥


張笑笑的生活


我老婆和你症狀一樣,20天在家待著沒有出門,一聽到疫情新聞數字就說頭疼,嚇的,心理不要強迫自己往病毒感染上去對號,正能量正氣是不會被瘟邪入侵的,人的意志也能抗病毒。


雷霆策劃


在家待時間長了吧?多開窗通風,注意飲食,加強營養,正常作息,適度鍛鍊。必要時定期測量體溫,情況再嚴重時再就醫。沒必要自己下自己。


精準出擊


最好的辦法就是行醫就診,確保知道根本原因,有病治病,沒病請勿過度擔憂要注意休息。


李小哥的信仰


一般不會,頭疼不是這次流行性肺炎最主要的特徵,最主要的特徵發燒和咳嗽,加上少數腸胃不適症狀,但也重視,早日診斷病因,排除風險!


鄂東小熊


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自己嚇自己 三四月份頭疼腦熱也是正常的先居家隔離觀察一下


無聊的小菜


看看自己血壓,同時是不是消毒過激,導致有輕微中毒,開窗通風,保持良好心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