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大儿子为什么不能做太子?

柴创6


古之皇权传承,一般依据三种选择皇储的方式:立长、立嫡、立贤。因为“贤”的评判标准比较笼统,主观因素较大,也难以令人信服,所以皇储人选的选择一般以立长、立嫡为主。清王朝虽然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但在康熙皇帝继位以后,受中原地区历史悠久之汉文化长时间的强大同化和融合,康熙皇帝为了威服朝臣、保证太子威信,也只能按照立长、立嫡两种原则来选择皇储人选。

自后金政权建立者努尔哈赤始,清朝一直未明确设立太子,因此带来的皇权之争始终伴随着皇权更迭,但康熙皇帝之所以做出明立皇储的决定,却并非出自对皇子夺嫡的担忧。

那么,康熙皇帝明立皇储的目的何在

康熙十四年,22岁的康熙皇帝将刚满周岁的嫡出皇子——爱新觉罗·胤礽明立为皇太子。胤礽是康熙皇帝原配嫡后——孝诚仁皇后所出第二子,因长子早夭,其乃系康熙皇帝事实上的嫡长子。当时康熙皇帝已经生育皇子9位,但却已有5子早夭,而且几乎全都夭折在两岁之时。对于胤礽能不能活过两岁,康熙皇帝心中并没有把握,他之所以如此着急的明立其为太子乃系出自两方面的考虑:

1、康熙十四年,正值“三藩之乱”的关键时期,清军节节败退,吴三桂的大军直逼长江,已经明显打出了南北分治乃至直逼京城、颠覆皇权的战场优势。当初不顾朝臣反对,力主撤藩才主观导致“三藩之乱”爆发的康熙皇帝自然就会受到皇室宗亲、满洲勋贵乃至朝堂诸臣的质疑。而这些质疑声音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当朝大学士,当初力荐斩杀主战大臣的赫舍里·索额图。

索额图,乃系孝诚仁皇后亲叔叔,康熙帝嫡子胤礽的叔外公。为了压制朝野质疑声音,维护皇权权威,康熙皇帝只能用册立索额图外孙为皇太子的办法,对其进行安抚和拉拢,以达到稳固皇权的最终目的。

2、康熙皇帝即位之初,鳌拜权倾朝野,权势凌驾于康熙皇帝之上,“文武各官,尽出伊门”。为了扳倒鳌拜,真正意义上掌握朝政大权,实现中央集权,孝庄太后决定让康熙皇帝迎娶当时唯一能够鳌拜制衡的辅政大臣之首——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即为后来的孝诚仁皇后。在赫舍里家族的鼎力相助下,康熙皇帝得以智除鳌拜,掌握朝政大权。

康熙皇帝和孝诚仁皇后之间虽为政治联姻,但两个12岁的孩子,在如此艰难的时期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两人之间的感情深厚程度可想而知。孝诚仁皇后生育胤礽时,难产而死,让康熙皇帝悲痛异常,为弥补发妻早逝的感情空虚,康熙皇帝明立胤礽为皇储,也算是痴情男子的必然选择。

那么,同样拥有强大的外戚势力,拥有长子优势的皇长子胤褆到底差在哪里?

和嫡子胤礽相比,康熙帝皇长子胤褆几乎拥有等同的皇储必备条件。在接连四子早夭后,胤褆得以顺利突破两岁的生死关卡,让康熙皇帝开始对其刮目相看,更增加了对其母惠妃纳喇氏的恩宠。

当时的胤褆已然成为了康熙皇帝事实上的皇长子,而且除了长子身份外,他还有一个实力强大,正受康熙皇帝倚重和恩宠的后台——纳兰明珠。从辈分上讲,纳兰明珠乃系康熙皇帝的堂姑父;从外戚关系上讲,纳兰明珠又是皇长子胤褆的叔外公,乃系和索额图一样的皇亲国戚。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纳兰明珠正担任兵部尚书,而且是力主康熙皇帝撤藩的主战派代表人物。就当时清廷正值节节败退的关键时刻,康熙皇帝对于纳兰明珠的倚重甚至超过了大学士索额图。

但前线战事的不利,短时间内无法挽回,而朝野上下的质疑声音已经到了让康熙皇帝不得不有所举动的时候。再加上孝诚仁皇后在康熙皇帝内中绝对无法撼动的特殊地位,胤礽高贵、显赫的嫡出身份,让康熙皇帝只能选择胤礽而舍弃了胤褆。

也就是说,相对于嫡子胤礽,皇长子胤褆的先天性条件并不差,甚至有超越胤礽的部分存在。但因为命运使然,时机不对,让康熙皇帝不得不选择了胤礽为皇储,以安朝臣质疑声音。

既然条件优越,一废太子时,皇长子胤褆又为何败下阵来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以“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为由,将身居太子之位长达33年的胤礽废黜,并将其禁锢看守。而负责看守胤礽的,正是当初错失太子之位的皇长子胤褆。

此时的胤褆,虽然和胤礽一样,都失去了深为倚重的外戚势力,但其因为长子身份,为康熙皇帝出力做多、建功最多。按照当时服务于清廷的传教士白晋所言,当时的胤褆乃系“才华横溢,并具有其他种种美德”的美男子,深受康熙皇帝喜爱。也就是说,胤礽被废黜太子之位后,距离皇储位置最近的就属皇长子胤褆。

可在胤礽被废乃至禁锢以后,皇长子胤褆却将自己的性格秉性全部暴露,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在康熙皇帝明确表示“胤褆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以后,胤褆的依然继续自己的愚蠢举动。《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记载了皇长子胤褆在此以后的具体表现:

允禔奏曰:“允礽所行卑污,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禩必大贵。如诛允礽,不必出皇父手。”上怒,诏斥允禔凶顽愚昧,并戒诸皇子勿纵属下人生事。

根据《清实录·圣祖实录》的记载,废黜胤礽之时,康熙皇帝“且谕且泣”乃至“复痛哭仆地”,一副悲痛欲绝、痛不欲生的模样。胤礽毕竟是当了33年的太子,毕竟和康熙皇帝之间有着极为深厚的父子感情,胤礽一朝被废,康熙皇帝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可就在康熙皇帝如此悲伤的时候,皇长子胤褆竟然提出“请诛胤礽”之冷血无情、暴戾无义之奏请,胤褆会在康熙皇帝心中落得什么印象,可想而知。

而就在康熙皇帝对皇长子胤褆失望透顶的时候,皇三子胤祉又向康熙皇帝举报了胤褆“用喇嘛巴汉格隆魇术魇镇胤礽”之罪行,让康熙皇帝对其彻底失望,“命监守,寻夺爵,幽於第”,彻底失去了成为皇储的可能。

后记:康熙帝皇长子胤褆,拥有长子身份,且为父做事最多、建功最甚,较之嫡出皇子胤礽而言,几乎拥有同一水平的竞争优势。但康熙十四年的命运使然、时机不利,让胤褆错失皇储位置后,心有不满乃至生出诸多荒唐、愚昧之魇害甚至谋害太子胤礽的举动。这些被康熙皇帝深为不容的举动,在一废太子的时候,得以集中爆发,让其彻底失去继位可能。

皇长子胤褆之所以成不了太子,命运不济占据部分原因,但自己作死才是最为关键的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清实录·圣祖实录》、《康熙帝传》


正说清代十二朝


千古名帝康熙,在接班人这个问题上为什么没有把大儿子立为皇太子?那么有以下两点:

第一点,老大的母亲是妾,老二的母亲赫舍里芳仪是皇后才是妻,古代的时候,妻跟妾,区别是很大的,所以老二才是太子的第一人选

第二点,晚年的康熙,更希望看到是父慈子孝的局面,老二被废后,老大为了当上皇太子,居然说出: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一心要治太子死地,以绝后患。康熙希望后面的继承者是以仁爱治国,老大的这种做法,让康熙十分反感!康熙最后给他的评价是:用心歹毒,无君无父。这样的人还能做得上皇帝吗?

其实对于清朝来讲皇帝的继位并不完全依赖,于是否位居太子之位?清朝一共12帝,只出现了一个名号的太子而且两次被废,终究没有登上皇位清朝唯一一位太子坐上皇位的只有一个人即嘉庆皇帝。在清朝仅仅是嫡长子,不一定能坐得上皇位关键还得看皇上是否欣赏你,你能否有做这个皇帝的能力!





宁哥说事


在清朝的历史中,皇位的传承有别于其他朝代。传统中,立长立嫡是铁律,不可以更改。但是清朝在这一问题上,情况就比较复杂。

满族是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生产力低下,经济贫困,部族之间战争不断。这就造成了部族首领必须择优而立,否则部族的存亡就在旦夕之间。

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后,已拥有了一个政权的基础。这是他也考虑仿效汉族的立长立嫡制度,以取代原来的公平竞争、自由推举、择优而立的民族传统。但是,虽然努尔哈赤雄才大略,在挑战传统时,却遭遇了惨败。长子褚英首先成为牺牲品,次子代善也险些步了后尘。因此,努尔哈赤终其一生,也没能解决这一问题。

这就造成了清朝历史上,每一次皇位更迭,都伴随着一场血雨腥风。而康熙立储,更是上演了手足相残的惨剧。雍正即位后,确定了秘密立储的制度,才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维看历史


康熙的大儿子为什么不能做太子?

在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里,大阿哥允禔,其实算起来是康熙的第五个儿子,母妃是惠妃拉那氏。由于前面四个儿子,有的生天花,有的是其它疾病,都早夭,第五个儿子允禔就成为了长子。做为长子的允禔没有当太子,而是次子也就是二阿允礽做上太子,这不仅仅是允礽的母后赫舍里皇后的缘故,还有那次宫中太监作乱的契机。



一,太监作乱!

在康熙登基亲政之后,假朱三太子杨起隆一直在京城伺机作乱。

那次,在回民清真寺,借祷告之机,杨起隆欲大肆虏杀回民嫁祸给康熙,没有想到康熙接到了线报,就带领魏东亭几个前去彻彻底底粉碎了杨起隆的阴谋。

阴谋失败的杨起隆见一招失败,又生毒计:发动宫中太监作内应叛乱。

当时宫中太监近千人,当中就有三百多个太监参加了叛乱!那时赫舍里皇后正怀身孕。

太监叛乱那晚,康熙做好了布署在五风楼御敌,皇后赫舍里在后宫指挥着穆子煦对叛逆大开杀戒粉碎了阴谋!

由于紧张,动了胎气的皇后早产了。

皇子就是二阿哥允礽是平安生下来了,可皇后赫舍里不行了!



二,太子被封。

在五风楼粉碎了杨起隆的叛乱后,康熙得知皇后快不行了急急赶回后宫。

皇后眼珠能动,就是不能说话,也不断气,非常的痛苦。

太医无策。康熙无解。

赫舍里皇后就是不断气。眼睛不停流泪。康熙雷霆咆哮!

站在康熙旁边的周培公就说:娘娘是担心皇子?

非常痛苦的皇后眼睛竟然眨了几下,康熙明白了,征得太皇太后的同意,康熙当场宣布:由于特殊情况,不得不违背祖制,封刚刚出生的二皇子允礽为皇太子。

皇后赫舍里一听,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也暝目了!

二阿哥允礽封为太子,大阿哥就只能是大阿哥了!



由此可见:大阿哥不能当太子,并不是他母妃不是皇后的缘故,而是事发突然,康熙临时决定所致。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引言:

康熙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与历史上无数个短命的皇帝相比较,他是一个智慧的,理性的,富有忧患意识的英明君主。历史证明,康熙没有立大儿子为太子是绝对正确的。

大阿哥因为出生的原因无缘太子位,心不甘

康熙的大儿子叫爱新觉罗·胤禔,别名允禔,是康熙皇帝的第5个儿子。因为他前面的4个哥哥都在幼时夭折,故允禔为皇长子。

明太祖朱元璋主张皇位嫡长子继承制,经过200多年的演变,到了康熙皇帝,他更看重的是出生和人品。所以,允禔虽然是皇长子,却因允禔的生母只是一位庶妃,因此,允禔从出生就与太子位无缘。

允礽是二阿哥,小允禔1岁。允礽的母亲是皇后赫舍里氏,她在生允礽的时候难产去世。康熙和皇后的感情很好,因此皇帝非常疼爱这个皇后用生命换来的孩子。1675年,康熙立2岁的允礽为皇太子。

允禔才华横溢,还是个美男子。因为心中的太子梦,在皇宫中他一直是个有心人,所以,在大人的眼里,他是个聪明能干的大阿哥。

一直心有不甘的允禔 ,密切注视着康熙帝和允礽之间的点滴,尤其是康熙帝对允礽的态度。20多年来 ,皇上和太子之间的一些大事小事,以及由此引来的一些甚至细微的变化,允禔都默默记在心里。

不过,他一直都不敢轻举妄动。

大阿哥心术不正挑起是非,太子被废

允禔是皇长子,他的年龄在皇子中最大,所以经常会替父亲康熙作些事情,每次允禔都完成的很出色,康熙很喜欢这个懂事的皇长子。

康熙帝三次出征、巡视,允禔都跟随其左右,并且表现出色,得到了康熙帝的信任与肯定。特别是在康熙三十五年,允禔第二次随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允禔与内大臣索额图一起领御营前锋营,参赞军机。

当年的三月,康熙皇帝封26岁的允禔为直郡王。也许是父亲的信任给了允禔足够的幻想,那颗觊觎太子之位的内心,急剧膨胀起来。

1708年的秋天,几个太子随康熙在塞外行围。在巡幸期间,发生了几件不大不小的事情,为此,康熙皇帝和太子允礽之间闹了些不愉快。

见时机已到,以大阿哥允禔为首的几个皇子,借机向康熙帝汇报了太子允礽过往的种种。康熙帝听了之后,对太子非常不满。

不久,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废除了太子,并让允禔负责监视允礽的工作,从塞外至京城全程负责看守。

此时的允禔,非常得意。而太子被废,太子的众多兄弟们开始日夜惦记这个空出的位置,大阿哥允禔更是踌躇满志。

大阿哥冷血,提议自己替康熙杀太子

当允礽的太子之位废了后,允禔有些小开心,甚至意想天开地认为:康熙帝立嫡不成,势必立长。

康熙帝是什么人?

他对允禔的花花肠子早就清楚的很,包括在围场允禔一伙人数落的太子行为的真假程度!所以,康熙帝曾经明确地表明他的观点:

"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如此看来,允禔真是高估自己!不过,大阿哥并没有灰心!

当允禔从塞外到京城一路尽职尽责地监视着允礽,他感觉到机会又来临了。倚仗康熙帝对自己的信任,他积极向父亲推荐八弟胤禩,说有相面人张明德曾经说过,八阿哥后必大贵。

八阿哥胤禩从小聪慧,亲切随和,康熙帝很喜欢他。而且胤禩年幼的时候,是允禔的母亲抚养长大的,他们兄弟俩有一份不同于他人的手足情。如果八弟胤禩真的成功了,允禔就相当于站对了队!

而且允禔在推荐八阿哥之后,又向父亲谏言,允礽行为不端大失人心,提议自己可以替父亲杀了允礽。

允禔要杀允礽!这个想法顿时让康熙大吃一惊,也让他意识到皇储的争夺越来越激烈,这是作为一个帝王最为忌讳的事情!

康熙帝在围场废太子,主要原因是因为康熙帝的心里有根刺:在康熙二十九年,皇帝在出塞途中生了一场大病,太子允礽见到父亲生病,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忧愁。为人子女,如此为之不孝。

康熙帝一直认为,对亲情淡漠的人,不堪重用,也不能重用!

如今允禔不是对亲情淡漠,而是对亲情冷血,这更不符合康熙帝任人唯贤的作风。

康熙在恼怒允禔的同时,又极为寒心!他严厉批评允禔,指责他杀弟的行为是天理国法皆所不容!

大阿哥做死,阴谋暗害,触碰康熙的底线

在允禔利用张明德相面之事,为八阿哥制造舆论的时候,康熙帝也派人来调查张明德相面之事的真相,结果又查出了案中案。

允禔不仅搞出了相面之事,而且允禔企图谋杀皇太子!

原来,当父皇派人再次调查时,这一帮参与夺嫡的皇子都如坐针毯,没有参与的皇子在一旁落井下石。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紫禁城的冬天来得比往年都要冷得多。一天上午,再也坐不住的三阿哥允祉,经过深思熟虑,向康熙皇帝揭发大阿哥允禔勾结巫僧、使用巫蛊之术,企图谋害允礽,并提供了物证。

面对事实,允禔的母亲惠妃无限绝望!她知道自己的儿子触碰到了皇帝的逆鳞,她哭着说允禔不孝,请求皇上正法。

而知道真相之后的康熙帝,极其愤怒,痛斥允禔为"乱臣贼子"!但他又不忍杀死自己的亲生骨肉,就下令革除允禔王爵,终身幽禁!

康熙帝四十八年四月,康熙帝外出巡视,他生怕在这个期间,允禔会勾结谁跑出来。于是,又加派了重兵把手,还下了一道死命令的渝旨 :"如果谁玩忽职守,将遭到灭九族之灾。"

三少说:

大阿哥聪明,但他的聪明却没有用对地方。他的个性,他的思想,他的三覌都不符合康熙对太子的要求,更不符合未来一国之君的要求 。也许,深宫的幽禁才是允禔最好的归属。


三少yun


这要从中国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宗法制说起,依照宗法制,所有的贵族,包括天子之王族、诸侯之公族、大夫之氏族,都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即正妻的第一个男性后代为继承人,是为嫡长子,如此嫡长子传嫡长子,世代相传,是为嫡系。有人会说,如果没有嫡长子怎么办?当然有办法,它是遵循着这样一种顺序实行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具体为:嫡长子,嫡长孙,嫡次子,嫡次孙……庶长子,庶长孙……无子嗣才会有兄弟继承。这种制度之所以能够从周代开始一直沿用至清朝帝制终结,是因为它保证了皇权的平稳过渡,起到了安定人心、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再说回康熙,他的皇长子名为爱新觉罗·胤禔,母为惠妃那拉氏,排行第五,因前四子皆幼殇未齿序,故为皇长子,又因母亲只是妃,实为皇庶长子。而当时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氏已经生有二子,分别为嫡长子承祜,嫡次子胤礽,因长子承祜幼殇,故按宗法制应由嫡次子胤礽继位。而实际上,胤礽也确是在刚满周岁就被早早立为了太子。





泥腿子的阳春白雪


康熙帝庶长子胤禔,原名保清,本是康熙帝的第五个儿子,因为前面四位兄长急着投胎,先走一步,最后他以序齿居长,所以被称为康熙朝的皇长子,生母惠妃,出身于叶赫纳拉氏,康熙后宫的宠妃之一。

因为年龄的关系接触政务较早,文献记录他相貌英俊,为人聪明,具有很多优良品质,从这种描述来看,他的优良品质可能不多,参照胤祉、胤禩、胤禵的评语就能得知,写的过于简略,属于一笔带过的性质。

相貌英俊,我们不能得知,画师的画作也不能尽信,比如美国画师所绘的隆裕皇后画像,可能是画师当时找错了人吧,没有一点相似的地方。

也可能胤禔所具备的优点实在太少,所以也只能才不够相貌补了,反正几百年后也没人知道。

至于聪明,这一点就有待商榷了,相反我觉得他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脾气执拗,个性阴狠,六亲不认,总之与聪明是不搭界的。

做为长子,在接触政务、祭祀等方面,胤禔比其他兄弟都要早,出征、祭祀、治理河道这些工作也都做过。

二十六岁,年轻的胤禔就被封为多罗直郡王,名如其人,傻直傻直的秉性,在当时来说,虽然不能与太子胤礽相比,但其他兄弟当时的爵位是比不上他的。

有一定庶务处理能力,在重要国事、军事方面也有很多建言,康熙帝非常器重这个大儿子,他所欣慰的---这是最早帮自己处理政务的儿子,多分担一些自己也能轻松一些。

虽然太子之位被胤礽占据,但对于胤禔来说也不是没有机会争储,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位人物,纳兰明珠。

纳兰明珠,叶赫纳拉氏,满洲正黄旗,侍卫出身,需要说明的是满洲皇帝提拔亲信,一般都是侍卫做起,比如和珅、傅恒、福康安等等,不过这个路径只适合满洲人,自顺治初期开始虽然也有汉人侍卫,但数量非常少,一般都是汉族大臣的高官子弟或武举出身,脱离侍卫工作以后,混得不错大概也就只能捞个游击将军的职务。

明珠也同样倍受康熙的器重,他协助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并且在招降台湾省势力,反击沙俄,改善满汉关系等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因为位高权重的关系,身边围拢了一大批人,明珠就带领这些簇拥者们开始了他的党争生涯,他的对手就是康熙朝的另外一位重臣,索额图,人称索相,在索额图身边同样有着簇拥势力,这两个人势同水火。

明珠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兼礼部尚书,本来就已经位高权重,但他并不甘心,因为嫡长子胤禔的母亲惠妃是他的堂侄女(据《满洲氏族通谱》),这样算来,胤禔就是明珠的堂外孙。

满洲本身就没有立嫡立长的传统,所以一旦胤礽出事的话,理论上来说,几个皇子都有机会争储,在这其中胤禔的位置非常关键,满洲受汉文化熏陶,自康熙帝起也有立嫡立长的意思,如果嫡长子不能继位,那么庶长子获取太子之位的概率会很高。

明珠觉得,他这一生,远未爬到巅峰,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堂外孙能当上太子并且顺利继统,那他明珠的地位可能就类似佟国纲、佟国维的存在,佟国纲在朝中说一不二,珍视亲情的康熙帝对他也没有办法,贪赃枉法、任用私人等等,康熙帝都不管,康熙跟佟国纲急也没用,佟国纲一点不服软,即便是任用私人你也得给我用上,就这么霸道,所以当时又有“狼一窝,佟半朝”的说法。

如果明珠能混到佟半朝的境界,肯定要比现在更为风光,而且能让自己的亲属、嫡系势力都稳稳的获得利益,这就是明珠所想所念。

太子胤礽是索额图的侄孙,胤禔是明珠的堂外孙,这样一来两股治理就开始各保其主,可惜明珠还没来及提供给胤禔什么帮助就失势了,一直到死也没有恢复,事情发展到这里,胤禔的党争之路还未开始便戛然而止。

不能借助他人力量,也只能自力更生了,胤禔一直在寻找机会,盼望着把太子胤礽拉下马来。

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十一日,康熙帝巡幸塞外,当时共有八位皇子伴驾,其中就有胤禔和太子胤礽,因为康熙帝下旨让胤禔临时接管保卫任务,胤禔开始不断的说太子坏话,其中有不少确实是胤礽的错误,但也有很多是胤禔凭空捏造,本来康熙帝对明珠、索相党争就非常反感,对胤礽也有所怀疑,听了胤禔的话信以为真,觉得胤礽就是要早日掌权自立。

半路,十八子胤玠患上急症,康熙帝非常焦急,但看见胤礽却毫无哀伤的表情,联想到康熙二十九年自己塞外重病,胤礽也是这样毫不在乎,康熙帝斥责胤礽毫无友爱之心,而胤礽反过来和康熙帝发怒,在返京途中,康熙又发现胤礽在帐外窥探,以为他要谋害自己,心痛之下,当着王公大臣废掉了胤礽太子之位。

这种结果正是胤禔所期待的,可是还没等他高兴起来,康熙帝的话就像一盆冷水自上浇下,康熙帝当然也看出来一路上攻讦太子的胤禔觊觎神器,所以开口解释,我前几天命令胤禔保护我的安全,并没有立他为皇太子的意思,胤禔脾气急躁,冥顽不灵,怎么能被立为太子呢?!

同时,八皇子胤禩被授命管理内务府总管事,这相当于释放了一个信号,胤禩争储有望,胤禔和胤禩的关系很好,如果胤禩能继统,也不会亏待自己。

太子被幽禁在咸安宫,此时的胤禔如果聪明就该及早收手,可是他却给胤禩帮了个倒忙,他以为胤礽复出无望,而且看康熙帝的意思,好像碍于父子情面才不杀胤礽,或者是怕落下弑子的天下骂名,所以胤禔主动提议,如果您想杀胤礽,不必您亲自动手。

说完这些,他还说胤禩有大贵之相,有一个张明德的算命人专门给胤禩看过,康熙在转天就召集所有皇子说:拘禁胤礽的时候,胤禔和我说,有相面人张明德说胤禩有大贵之相,如果我要杀胤礽,不必我亲自动手。

康熙继续说,我当时非常震惊,我想胤禔为人愚昧凶顽,不知义理,这种不懂君臣大义不念父子之情的人,就是乱臣贼子,天理国法不容。

康熙派人抓了张明德,据他招认,他们真的有谋杀太子的意思,更有意思的是胤禔没事,而胤禩被锁拿议政处。这时候,康熙帝也后悔圈禁太子,他最在意的无非是怕胤礽谋害自己,而胤礽解释说,您说我别的毛病,我样样都有,但是弑逆之事,我从来没有这种念头。

胤祉是太子胤礽的死党,看到有机可乘,举报胤禔用巫术镇魇太子,而且他已经掌握了物证,胤禔的母亲惠妃也称胤禔不孝,请求将其正法,康熙帝不忍,革其王爵,终身幽禁。

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胤禔不过度参与九子夺嫡的话,他完全可以当个闲散王爷享受优越的生活,按排序来说,如果不是胤礽继位,也会是胤禩,可惜胤禩被胤禔害了,即便没有胤禩还有胤祉和胤禵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即便没有后续发生的事,论康熙帝的评价,哪一个兄弟也都比胤禔要强,我们不能完全排除胤禔争得储位的可能性,但这种概率实在太低,低到无法想象,知子莫若父,胤禔的品质是下下之选,恐怕要所有兄弟死绝才会轮到他这个庶长子吧。

.


亘古通今


康熙长子胤禔虽是皇长子,但却不是嫡长子。在崇尚嫡子继承的旧时代,长子的地位是没有嫡子的地位高的。是以胤礽虽不是长子但却是嫡子能被立为太子的原因就在这里。

还有就是能力问题,在后期,康熙47年胤礽第一次被费掉太子之时,也许有康熙主观意识里认为胤礽只是偶然犯浑,总有清醒之时的,是以太子之位就虚位以待。但在康熙51年第二次废掉胤礽之时,是彻底对这个嫡子死心了。这时的胤禔如果真有出众的能力,相信英明的康熙不大会固守立嫡这一常规,毕竟治理一个国家,能力是很重要的。既然你不能在身份地位上占据优势,那么能力出众也行,这两者都不占优,立你也不能服众。

正是由于嫡长子被废,余下诸皇子只能通过考察,才能再选出合格优秀的继承人,不能贸然行事。也许在康熙的眼里,诸子皆优秀,很难取舍,但时不我待,在他犹豫不决之时一命归西,以至给后世留下了千古未解之迷。

能力决定一切,胤禔不能登顶,只能说他能力不足,无有其他可怪之处。





新不二说


因为古时候讲究是嫡长子继承制,而胤褆虽然是长子,但是他并不是嫡子,在古代宗法制度中天然处于劣势。所以作为老二的胤礽,在出生的时候就压过了大儿子,成为了太子。

事实上大阿哥的母亲地位也不算低了,也就比较皇后低那么一点点,但是就低那么一点点就不是正妻,在古代嫡庶有别的情况下,在继位这个大的问题上就败给了二阿哥。因为康熙的儿子那么多太子的位子,人人都想做,如果不确定一个具体的标准出来的话,那么就会非常的成问题,所以嫡长子继承制应该是最好的一个标准。

当然到了后来,由于太子胤初惹怒了康熙,最后被废掉,从理论上讲,这个时候的大阿哥应该是最具有优势的。因为作为嫡子的太子被废掉了,其他的儿子都不是嫡子的情况下,自然就从庶子中寻找,而庶子中作为老大的胤褆自然是最有优势的。

不过大阿哥的一个雷人的做法让他早早就失去了继位的可能性,因为可能过于急切的想当太子,当太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康熙废掉他,但是并没有对他做多余的动作。而大阿哥在一旁居然说要替皇帝杀掉的太子,康熙皇帝再怎么狠毒,对自己的儿子还是下不了手的,而大阿哥如此狼子野心,为了利益居然要杀掉自己的弟弟,这怎么也很难让康熙皇帝心安。所以大阿哥的一个愚蠢的操作,让他直接出局。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首先要注意的是,身份不一样,待遇自然也不一样。

被立为皇太子的胤礽

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人们最为重视的对象,有好东西先要给胤礽,好吃的也是先让胤礽吃,就连读书,也是给胤礽配备最好的老师。再碰上个喜欢晒太子的皇帝爹,每次也是先向文武大臣们炫耀胤礽。

在康熙众多的皇子中,胤禔不但是康熙皇长子,能力也是一流的,而且人也长得俊美,做事也很得康熙信任。然而,有才有貌有能有功的他,为什么却不被康熙立为太子,反而最后被禁锢于高墙之内,直到死呢?

胤禔虽是皇子长,却因为母亲只是庶出的妃子,所以只能算庶长子。而比他小两岁的胤礽则凭着生母孝诚仁皇后,很早便被册立为皇太子。

作为皇长子的胤禔,母亲是惠妃纳喇氏。其实,早在胤禔之前,康熙还有五个皇子,然而这五个皇子都未能养活,因此排行第五的胤禔便成了皇长子。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胤礽所享有的都是最好的,而胤禔却总是被忽略的那一个。他恨透了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尽管他一再努力,却永远只能活在胤礽的阴影中。因此,在众多皇子中,他也是对胤礽最不服气的一个。

不过,尽管不服气,但胤禔并没有愚蠢地表露出来,反而加倍努力,希望有一天能成为让康熙骄傲的人。

曾经担任过康熙老师的法国传教士白晋,在回忆录中,曾有过对胤禔的记载,他说:“胤禔是一个美男子,才华横溢,并且具有许多美德。”可见,经过一番努力,胤禔的确成了一个文德貌兼备的皇子。

其实,胤禔的努力,康熙是看在眼里的。不然,也不会从他12岁起,就常带在身边巡视塞外。

也是因为胤禔处事机敏,康熙曾许以重任。早在他18岁时,便命他为副将军,随伯父抚远大将军参与指挥作战。他26岁,康熙在平叛噶尔丹时,又命他与索额图领御前锋营,参赞军机。他30岁,在随康熙出巡永定河时,又被命为负责修筑河堤的总管。

不管康熙交待了什么任务,胤禔总能做到尽善尽美,康熙也很满意,封他为直郡王。

一个有能力的人,往往也是有野心的人。胤禔就是这样的人。他不甘心臣服于比他小两岁的皇太子胤礽,他常常想,如果没有胤礽,以自己皇长子的身份,必然是康熙天然的接班人。

不过,胤禔也没有表现出怨天尤人,他明白,机会是等待来的。如果皇太子胤礽犯了过错,遭到了康熙的废黜,自己肯定就有机会了!

想成为继任皇太子的胤禔,密切地关注着康熙和胤礽之间的一举一动。

机会很快就来了。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亲征噶尔丹,回程途中,康熙受了风寒,患了严重的重感冒,他命胤礽和胤祉迎驾。

双方见面之后,最得宠爱的胤礽,看到康熙身患重病,却无忧虑之色,更不要说嘘寒问暖了。不光如此,康熙问到朝中的情况,胤礽也是只言片语颇不耐烦。胤礽的冷淡,让康熙心里异常难过和不快。

此事发生后,很快就有人密报给了胤禔。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胤礽随康熙巡视山东德州时患病。康熙让胤礽留在德州养病,并召胤礽的外祖父,业已退休在家的索额图(胤礽是索额图的亲侄外孙)前来侍疾。

既然是祖孙俩,再加上自幼胤礽又一直得到索额图疼爱,自然两人在一起时,便少了许多约束,说话也随便些。

胤礽此时已经做了20多年的皇太子,但一直看不到接班的希望,难免对康熙有所抱怨。说自己都做了20多年的太子,却一直没有一星半点的权力。至于接班,康熙的身体还非常硬朗,那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索额图在朝中多年,性格要圆滑得多,他只是笑着,反复劝胤礽要做好自己的事,至于继位的事情,总归是等得到的。

但是,这祖孙俩的谈话,很快又被人密报给了胤禔。胤禔听了心花怒放,立刻呈报给了康熙。不过,他呈报的时候,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成了胤礽想要结党谋变。

康熙听后勃然大怒,立刻将索额图抓捕入狱。尽管没有废黜胤礽,但与胤礽的关系,已经不复当初了。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塞外巡视。跟随而去的皇十八子胤祄途中病重,年老的康熙焦虑万分。大概这个胤礽情商确实有问题,身为哥哥的他,又一次无动于衷。也因此,他遭到康熙训斥。但他却还不服,极力争辩。

康熙和胤礽的争吵自然也让跟随左右的胤禔听得一清二楚。偏偏入夜,胤禔又发现胤礽在康熙帐外徘徊。于是,胤禔马上向康熙呈报了胤礽的行踪,并又有意将其行踪说成“欲行不轨”。果然,康熙听后暴怒,当即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废黜,并将其看管起来,而看管胤礽的重任,就交给了胤禔。

胤禔见康熙将看管胤礽的职责交给了自己,以为康熙的意思是有意立自己为继任太子,顿时觉得憧憬多年的愿望,马上要成为现实,不免得意洋洋,甚至向康熙上奏“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

让胤禔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建议让康熙大光其火,当时就斥责他:“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国法,皆所不容。”

回京后,康熙余怒未消。想到胤禔对太子之位的觊觎之心,又召集大臣和皇子们发表了声明,声明“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胤禔那个灰心啊,已经全到地面了!

不过,他依然还是不服,要做最后的努力,虽然自己无太子之缘,好歹太子要对自己有利。于是,他又自作聪明向康熙推荐了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八皇子胤禩。想着,若是胤禩能继大统,自己也算站对了队伍,日后必然也会飞黄腾达。

谁知康熙正对胤禩百般顾忌,见胤禔大力举荐,便认为他们互相勾结,反而在内心更加厌憎他。

胤禔为了保举胤禩成功,竟让江湖术士大造舆论,说“胤禩日后必大贵”。

他却不知道,皇三子胤祉却向康熙告发,说他以巫术镇魇胤礽。两案齐发,最终人证物证确凿,康熙痛恨胤禔竟为了太子之位,瞒君欺弟,做出大逆不道之事,一定要严肃处理。

胤禔的生母惠妃得知后,做了一件向死而生的事情。她跪在康熙面前,痛哭流涕,连称自己养儿不孝,大罪,让康熙正法胤禔,同时治自己罪。

毕竟胤禔是自己的亲骨肉,康熙痛思良久,最终只是革除了胤禔的王爵之位,并把他禁锢于高墙之内。

被禁锢的胤禔当时正值精壮之年,然而从此以后,除了四方天,他便一无所有了。

雍正继位后,依然没有放他。雍正十二年,被禁锢了26年之久的胤禔死在高墙之内,终年63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