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个孤独百年的人

1957年,当时还不到30岁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巴黎见到海明威,那时快58岁的海明威已经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了。在巴黎的圣米歇尔大道上,马尔克斯就隔着街对海明威喊了一声“大师”,西班牙语的 Mastero,海明威回应:“朋友”。

读《流动的盛宴》时,就像看到了一副1920年的某“圈”。因为这个“某”字实难精准归纳,不算是完全的文学圈,也不是完全的艺术圈,也不能说是文艺圈?说“娱乐圈”就更离谱了,但是,这些“圈”还都沾一点,那个年代,好像全世界的红人都攒到一起了,聚在塞纳河左岸,聚在咖啡厅了。

于是1957年,这个后生辈记者在大街上很容易就认出了圈子里的红人,可是回应“朋友”的海明威并不知道这个后生实在可畏,四年之后他离开了这个世界,而这个后生后来享誉世界。


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个孤独百年的人

一位教他写作的老师

说马尔克斯是无法绕过《百年孤独》之前他的人生经历的,杨照老师在《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里写道:当记者的历程,为他指认出另一个可以当他老师、教他很多东西的作家——海明威。

虽然一生只有一面之缘,但是马尔克斯后来曾经谈到海明威时说:

长年阅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对他又如此热爱,会让人分不清小说和现实。曾有许多日子,我在圣米榭勒广场的咖啡厅看上很久的书,觉得这里愉快、温暖、友善、适合写作,我总希望能再度发现那个漂亮清新、头发像乌鸦翅膀一样斜过脸庞的女孩,海明威用文笔中的那种无情的占有力量,为她写道:“你属于我,巴黎属于我。”他所描写的一切,他曾拥有的每一刻都永远属于他。每回经过欧德翁大道12号,就会看到他和西尔维亚·毕奇在一家现在早就变了样的书店聊天消磨时间,直到傍晚6点,詹姆斯·乔伊斯可能正好经过。在肯亚平原,才看了一次,那些水牛和狮子还有最秘密的打猎秘诀就归他所有了,斗牛士、拳击手、艺术家和枪手,一出现就纳入他的麾下。意大利、西班牙、古巴,大半个地球的地万,只要提过,就给他侵占了。哈瓦那附近的小村子寇吉马是《老人与海》那个孤独渔夫的家,村里有块纪念老渔夫英勇事迹的匾额,伴随着海明威的箔金半身像。费加德拉维吉亚是海明威在古巴的避难所,他死前没多久还在那儿住过,阴凉树下的房子还保持原状,里面有他各式各样的藏书、打猎的战利品、写作台、他巨大的肖像剪影,还有他周游列国收集来的小饰品。这些都是属于他的,但凡曾被他拥有的,就让他赋予了灵魂,在他死后,带着这种灵魂,单独活在世上。

具体来说,他从海明威那里学到了:少用形容词,避免虚字,尽量只用实实在在的动词、名词,借由这种风格带给读者一种现实感、写实感。

但是,很奇特的是,虽然海明威几乎可以视为马尔克斯的文学导师,但是后者的作品,至少在我这个读者的眼中,比前者“有趣”,“有趣”用来形容马尔克斯的作品,实在是有些俗气,但是也可以直白地说明,《百年孤独》就是要比《老人与海》更让人能读得下去,哪怕前者是一部长篇,人物多得你想不搞混读到后面不忘记前面的都难。


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

这并不能简单地解释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以及作为独立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而我想,如果只截取一个侧面,那就是马尔克斯的现实主义是魔幻的。这个“魔幻”,超越了时间和地域,尽管很多人将“魔幻现实主义”大作买来装点书架,如果要问他为什么这么受欢迎总是会说到“魔幻现实”,但是何为魔幻现实,人们几乎不能说出比喜欢《哈利波特》和《魔戒》《权利的游戏》更多的原因。实在逼急了,也只能理解到,马尔克斯的魔幻,是真的,是现实。然而,若较真者要问,小说不就是虚构的吗?

简直没完没了。


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个孤独百年的人

所以,后者的“有趣”更多的是让人好奇,好奇魔幻是如何现实起来的,另外,马尔克斯几乎成了文青的另类标签,作为一个读过几本书的人,没读过海明威可以,没读过马尔克斯?怕是要被人暗戳戳地鄙视了。

所以,讲到这里,我想说,杨老师的《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可能不会得到太多人的喜爱。因为这本书有门槛,要读过海明威,要懂海明威,要读过马尔克斯,还要懂得“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这书不是买来束之高阁的,至少要读过几遍的,才会对他的解读心有戚戚焉。

他在书里一再说,不要相信解读,但是解读也值得读,但是读解读的基础是文本,如果没有对文本的理解就读解读,你真的很难看到冰山以下的那部分。

真正爱马尔克斯作品的人,我想,一定是能在这个世界看到荒谬的人。如果看官看到一位主持人也好一位皇后也好对饥饿的孩子说,没有面包你为什么不吃肉呢?你还觉得发言者天真、纯洁,你可以理解这样的发问,接受这样的问题, 那么,又有什么不能接受这世界是魔幻的呢?


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个孤独百年的人

“三层时间”的迷人之处

在这本书里,杨老师有一次提到了翻译,但是我和他的看法不同。他讲“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蒂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阅读原文是三层时间,因为,“多年以后”是过去式,而翻译过来,好像变成了两层时间。说实话,我第一次读《百年孤独》时也就十来岁,读的其实一个没有版权的版本——前几年,新经典才谈下的版权。我不知道那本图书馆的书是谁翻译的哪家出版社出版的,被人已经翻得旧旧的,书页上有多人阅读的痕迹和一种属于老书的特殊味道,但是就是这句话吸引了我,打动了我,抓住了我,让我可以对那气味和痕迹视而不见,以至于瞬间就跌落到那个魔幻的世界里——我那个时候哪知道什么“魔幻”什么“现实”什么“主义”?原因无他,这个对时间的写法简直太迷人了,我看到了三层时间——多年以后必定是已经发生了的过去了的,未来会回忆过去的过去的事情,而你站在现在的时间点上,这个时间点没有确切坐标,可以自由游走——真的太魔幻了,这种感觉,这就是文字的魔力,而你很难解释的清楚,就像空间可以折叠,这文字就像开了个虫洞,走了个后门,你也解释不清楚也理解不是很精准,但是就是觉得,太好奇了我就是想知道,哪怕理解不了我也想看——这就是作为一个读者的感触。

至少在我看来,翻译已经很棒了。毕竟,海明威的英文原著还勉强能看,西班牙语,能看懂的人真是凤毛麟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