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經典中修身養性八字對偶名句鑑賞(5)

【原文】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出處】《後漢書·黃瓊傳》。

【鑑賞】像陽春白雪這樣高雅的樂曲,能夠隨之唱和的人也一定極少;在聲名鵲起,顯赫一時的表面下,人的實際才幹往往平庸無奇。東漢時的士大夫,多尚虛名,而無實學,黃瓊就是這樣的人。他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故意在皇帝召見自己後稱病回家,等待再召。如此三番,聲望漸漲,人們都以為他才高蓋世,故能被五次三番召見而不出。他的朋友李固知其為人,就勸他別把調子唱得太高,名聲吹得太大,以免令天下人失望而引禍上身。黃瓊接受了李固的意見,應召入京,做了尚書僕射。這句話揭露了東漢時士大夫沽名釣譽的醜態,可謂入木三分。

【原文】農夫去草,嘉穀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

【出處】《後漢書·範滂傳》。

【鑑賞】農夫鋤去田間雜草,莊稼必然長勢豐茂;忠臣剷除奸邪,國家政治才會清明。漢桓帝時,範滂收集民間批評官吏的歌謠上報中央,有人指責範滂列舉的人太多,公報私仇。範滂據理力爭,說了上面的話,指出這是人民的意志,列舉的人也都是罪大惡極者,必須予以剷除。從中可見範滂公正嚴明、疾惡如仇的性格與剷除奸邪的決心。

【原文】治定之化,以禮為首;撥亂之政,以刑為先。

【出處】《三國志·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

【鑑賞】高柔任丞相理曹掾時,下令:治理安定的社會,以禮教化民眾,治理混亂的社會,以刑罰統治民眾。不同的社會狀況應採用不同的統治政策。縱觀各朝各代發展歷史,無不是在安定之時重禮教,行寬舒政策,在混亂之時重刑律,行高壓統治。高柔是建議曹操在定天下後,“以禮為首”統治國家。

【原文】仇讎有善,不得不舉;親戚有惡,不得不誅。

【出處】《三國志·吳主五子傳第十四》。

【鑑賞】孫權死後,諸葛恪遷升孫奮到豫章做官,奮怒,不從命。奮屢次越法度,諸葛恪進諫說:仇人有善行,一定要推舉出來,親戚做錯事,也定要誅殺。意即孫奮雖貴為王子,但他有錯誤也要受到懲罰。賞罰分明,一視同仁,這在以“人治”為思想的封建社會是尤為可貴的。

【原文】應之以德,則休祥臻;酬之以怠,則咎徵作。

【出處】《晉書·列傳第四十二·郭璞》。以恩德回應上天,則美善吉祥會降臨;以輕慢回應上天,則災禍的徵兆就會出現。

【鑑賞】郭璞認為封建統治者是代天而牧,要注意大自然所表現出來的“上天的意志”。天道和世道遙相呼應,如形與影相應,世道須配合天道,否則就會無序。統治者敬畏上天之怒,對百姓施以恩德,則天地萬物和諧;若對上天的徵兆置若罔聞,一意孤行,上有上天懲罰,下有臣民怨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