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民生改善讓群眾滿滿“獲得感”

201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作出“八個著力”重要指示,其中,就民生髮展指出:“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總書記的殷切期望,為隴南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指明瞭努力方向,提供了科學指引——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乎振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201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甘肅時明確提出,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面對總書記的殷切期望,面對老百姓的熱切期盼,隴南不斷加大民生投入,始終把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擺在最重要的議事日程,想方設法守住民生底線,竭盡全力辦好群眾實事。

“堅持公平性、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著力增進人民福祉,實現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市委書記孫雪濤在市第四次黨代會報告中用鏗鏘有力的話語道出了市委、市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視。

2018年8月5日,市委四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再次提出:要聚焦公共服務,在教育衛生與保障兜底上再加力,切實減輕貧困家庭教育醫療負擔,落實社會保障和救助各項政策,強化穩定脫貧保障……

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新形勢、新任務下,市委市政府發揚“釘釘子”精神,堅持“馬上辦”作風,真正把功夫下在抓落實上,推動全市各項民生事業穩步推進。

就業穩定,養老金提高,醫療保險完善,新居新村林立,菜籃子豐盛,居民收入增加……回望過去六年,我市廣大群眾獲得了更多改革發展紅利,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

(一)

“沒想到還能住進這麼好的房子。”徽縣銀杏樹鄉任莊村危舊房重建戶王永峰指著寬敞明亮的新房,激動地說。

過去20多年,王永峰一家四口擠在不到60平方米的土木結構危舊房裡生活。2014年,在農村危舊房改造工程中,王永峰被納入改造計劃,國家和省裡補助了1.45萬元,加上自家多年的積蓄,建起了“一磚到頂”的新房。

透過百姓“住有所居、住有所安”夢想照進現實的張張笑臉,看到了市委、市政府用行動表達更加重視民生的承諾。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完善社保安全網的基礎上,我市正在全力補足民生“短板”——

開展農村房屋建設和危房改造,建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村民居、新農村示範長廊和示範村。其中,省上於2016年下達農村危房改造任務14416戶,2017年下達24630戶,2018年下達28373戶,截至目前,共實施危房改造43046戶。

“以前,村裡沒有一條像樣的路,到鄉里趕集,來回得走一天。現在好了,政府修通了五陽公路,我們出行方便多了。”武都區裕河鄉趙錢壩村村民羅桂芳說。她的話,不僅道出了群眾的心聲,也表達了山區群眾對政府千方百計修路的感激之情。

“群眾的期盼就是我們黨委政府行動的指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近年來,隴南市各級黨委、政府把修路作為改善民生的大事要事來抓,一屆接著一屆幹,隴南山區的交通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觀。

短短几年間,隴南新建改建了一萬多公里的農村公路,武罐、成武、十天高速隴南段建成通車,蘭渝鐵路全線貫通,隴南成縣機場通航……使隴南真正成為甘陝川交通樞紐聯結地和甘肅向南開放的橋頭堡。

在奮力推動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進程中,隴南將廣大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實事放在突出位置,不斷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讓廣大群眾實實在在享受到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二)

來自禮縣永坪鄉的農民工趙曉紅感受到了和城裡人一樣的待遇,她的孩子如願進入禮縣實驗小學讀書。

“通過上網查詢,我瞭解到只需拿身份證、居住證、就業證明等材料,就可以讓孩子上縣城的小學。報上名後,我們全家都高興極了。”趙曉紅說,孩子在城市接受教育,一家人就可以在一起了。

讓農民工子女接受和城裡孩子一樣的公平教育,是政府著力改善民生的一個縮影。一項項教育惠民的舉措在隴南大地上落地生根,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正讓希望之光照亮每一個角落。

近年來,我市不斷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建成更加完善的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實現了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進一步提高。

——2017年底,全市共有公辦幼兒園452個,民辦幼兒園205個,附設園(班)742個,在園幼兒10.9萬名。

——截至2017年,武都區、徽縣、成縣、兩當縣等4縣區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全市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110.3%。

——2017年,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增加到5.27萬人,高考上線人數增加到15424人。

百年大計,教育先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不斷加大教育投入。2017年,全市教育事業費支出達到41.1億元。積極爭取國家和省上專項資金支持,2001年以來各類教育項目投入達74.5億元,完成建築面積376.7萬平方米,為全市教育事業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以前學校基礎設施條件很差,下雨兩腿泥,教室屋頂也漏水。現在,教學樓拔地而起,標準化的綠茵操場、設備完善的實驗室、聯通網絡的多媒體教室,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來學校執教,教學質量正穩步提高。”武都區濱江中學校長郭全貴對這種改變既感慨又欣慰。

(三)

讓廣大群眾有更多獲得感與幸福感,就業與收入是實實在在的體現。

剛剛過去的一年,對於隴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生李瑞來說,最大的獲得感來自於找到了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

通過省上實施的扶持10000名高校畢業生就業民生實事項目工程,畢業當年,李瑞成功考取了特崗教師。她告訴記者:“畢業就能就業,真的感到很開心!”

就業是民生之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就業問題,不斷強化工作措施,積極促進城鎮居民增收;加強就業服務,切實提高城鄉就業水平;擴大勞務輸轉,推動勞務經濟長足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城鄉勞動者實現了更高質量的就業,開啟了新生活的大門。

“以前在家務農,面朝黃土背朝天,生活很辛苦。現在能找到在正規工廠的工作,是曾經想也不敢想的。”在文縣臨江鎮“扶貧車間”工作的蔣勤花笑著說,“不用出遠門打工,上班就在家門口,一年收入有七八萬元。”

一面是幫助就業困難人員找崗位,一面還要做大創業的“乘法”,一人創業帶動一群人就業。截至2018年,全市已建成創業園區11個,創業孵化基地19個;開展精準扶貧勞動力培訓6647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培訓42131人。

好政策激發新活力。2018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0738人,通過較為充分的就業增加城鎮居民收入。大專以上學歷應屆高校畢業生8898人,已就業7565人,就業率達到85%。農民工回鄉創業人數達到2.43萬人,成功創辦經濟實體3645戶,帶動8萬多人實現就業。

增收是民生之要。“我家的家庭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我們經常出去旅遊,現在生活質量越來越高了。”市民劉武說。

近年來,我市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消費市場快速發展,生活質量日漸優化,實現了從溫飽向全面建設小康的邁進。2017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達到22185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達到6386元。

(四)

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安,關係著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的福祉。

70歲的武都區馬營鄉龍溝村村民尹遼英,患有糖尿病多年,去年住院近半年,花費6萬多元,醫保報銷了4萬多。“多虧了有醫保,這要是以前,都不敢進醫院,怕拖累兒女。”得益於大病保險制度的建立,尹遼英如今能夠安心養病,她對未來滿是憧憬。

為群眾的健康“兜底”。通過利用新農合基金購買大病保險,在新農合報銷的基礎上,對參合農民大病患者發生的高額醫療費用再給予補償,並與醫療救助有效銜接,形成多重保障機制,提高參合農民重大疾病醫療保障水平,切實減輕農民個人醫藥費用負擔。

為了讓更多城鄉居民不斷納入社會保險體系,我市多措並舉,努力擴大各項基本保險覆蓋面,並取得了喜人的成績——

全市養老保險基金徵繳49816萬元,失業保險基金徵繳3366萬元,醫療保險基金徵繳48147萬元,工傷保險基金徵繳2674萬元,生育保險基金徵繳1908萬元,居民醫療保險基金徵繳1961萬元。社會保險制度惠及的人民群眾更加廣泛。

72歲的市民秦志學老人從企業退休已經十幾年了,養老金從最初的不到2000元漲到了如今的近4000元,老人笑著說:“真是趕上了好政策、好時候!”

與秦志學老人一樣,兩當楊店鎮靈官村80多歲的老奶奶呂春花也格外高興。體弱且殘疾的呂春花,兒子沒有贍養能力,原本生活無望,但是現在,村上幫她蓋起了房子,每年領村裡合作社的扶貧股分紅,看病能報銷,享受各種惠農惠民政策。

老有所養,對鰥寡孤獨群體給予特殊照顧,以居家養老為主,集中供養、日間照料為補充,全面落實高齡補貼、養老金和孤兒生活補助等政策,多重保障措施織密築牢了社會兜底保障的安全網。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回望過去六年,“民生”成了隴南發展的“中軸線”,一系列措施的出臺,民生指向不再是簡單的“吃飽穿暖”“吃好穿好”,而是老百姓生活水平再次提高、生活質量不斷改善。

著實可見,民生改善讓隴南兒女“獲得感”滿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