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汉字中隐藏的养生密码

汉字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字,每个汉字都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才形成现在的样子。

从甲骨文一路走来经历多次变迁,一直在被人们使用。几千年前的汉字现代人仍然可以认识,汉字的意思没有改变。

汉字的生命力很强,有的文明的文字在流传中逐渐丢失了,曾经使用的文字变成了博物馆里面的文物,没有人认识,更没有人使用。

寻找汉字中隐藏的养生密码


其他古老文明留下的文字只保存在博物馆里面,现在已经没有人使用,大家也都不认识。汉字从最早的象形文字一路演变到今天这样,虽然变化很大,但是仍然有章可循。

古老的甲骨文仍然可以被识读,出土文物上面的文字可以认读,这对文化的传承很重要,现代人仍然可以通过汉字和古人沟通。  

汉字里面隐藏着古人的养生智慧。活字是舌边有水谓之活,津液又称金津玉液,金、玉都是古人心中最宝贵的东西,古人认为津液是人体宝贵的东西。

神话传说中的琼浆玉液是神仙吃的食品,王母娘娘举办蟠桃大会上神仙吃的美食就有琼浆玉液。

琼浆玉液是神仙吃的食物。

人体共有720个穴位,只有一个穴位带“浆”字,那就是承浆穴,承浆穴的意思是接受人体浆液的穴位,津液就是人体产生的琼浆玉液,可见津液对养生十分重要。 

神仙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吃的是琼浆玉液,琼浆玉液和金津玉液之间是否有关联?

或者两者就是一种东西的两个名字。 

古代的养生术都是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分泌更多的玉液来达到养生的目的的,各种养生方式都离不开让人产生更多的津液这个目标。

气功的气字以前是写作这个“炁”字。这个炁字下面是四点水,四点水是字中多代表火,象煎、焦、熬等下面都是四点水。

炁字上面的无字多一点,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指咽喉中难以下咽的东西,这个难以下咽的东西应该就是津液,如果这样理解,炁功的意思就是用丹田之火炼津液的运动。

气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玉液产生的多一些,把玉液输送到丹田,在丹田炼化成气,气通过经络输送到身体的每个器官。

气功在流传的过程中把炁字变成了气字,名字洋气了,意思就更加难以解释了,很多人不知道气功的含义了。 

汉语中的丹田、炼丹、丹药,都与丹有关,这三个词都与道教的养生术很大关系,这三个词在气功修炼中有相连的关系,在丹田中用津液为原料来炼丹,津液是炼丹的原料,炼出来的为丹药。

道教的内丹修炼和津液也有很大的关系。  

汉语中的关节、气节都有节,气的节和关节的节有什么联系?

气的运行是以经络为主线,经络在通过关节的时候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气节和关节有许多是重合的,活动关节也有助于气的运行。可以得出这样的推断:经常活动身体的各个关节也有助于气血的运行。

汉语中的词语很有意思,例如:静和养可以结合在一起,就是静养;动和行结合在一起,就是行动。

从养生思维的角度可以这样理解:静可以养生,所以组成静养;动可以促进气的运行,所以组成行动。  

成语望梅止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望梅止渴靠的是意念刺激津液的产生,用津液止渴。津液不仅能止渴,还能充饥。

寻找汉字中隐藏的养生密码


科学证明津液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多种酶,对人健康有很大的作用。

津液也确实也可以充饥。气功修炼中的辟谷就是让人体产生的玉液进入胃来充当食物,维持生命,让人感觉不到饥饿。

修养是大家都熟悉的一个词,但是要解释修养却很不容易,修养包含的内容太多、太复杂,要解释清楚太难了。

按照养生的角度去解释可能就很简单,修养可以理解为修炼养生,凡是符合养生思维的行为就是有修养的表现。

这样解释简单易懂,并且可以对一些人认为有异议的修养行为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区分。

汉字流传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人们一直在简化汉字,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汉字简化运动。

一次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让李斯负责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李斯在前人使用的大篆基础上做一些简化,称为小篆,小篆从此作为秦朝的标准文字,用于公文法令用字,通行全国。

另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成立了专门的文字简化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出台了几次简化字方案,让文字更方便书写和使用。

有人对文字简化提出异议,特别是一些台湾和香港等还在使用繁体字的人,他们认为简化字隔断了文字里面的文化内涵。

例如简化字里面爱字没有心,文字中的文化内涵缺失。唐朝就已经出现了简化字在民间使用,只是国家没有统一发布实施。

有台湾的学者标榜台湾是中华文化的正统传承者,排斥大陆的文化革新,把使用繁体字当做正统文化的代表,用简化字来贬低大陆的文化革新,这样说是没有把历史学习好,没有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简化字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汉字从产生那一天起,就开始了简化的过程。人民是文字的使用者,也是文字的创造者,使用文字是为了方便交流,复杂的文字影响书写速度,不方便交流,文字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文字由繁到简的过程。  

简体字在古代就已经被使用了,并不是现代人凭空简化的。繁体字觉得笔画多,书写麻烦,古人也是这么想。

在古代除了有官方推行的正体字,在民间还有俗体字,和现在的简化字差不多。宋元以后的戏曲小说刻板里,常应用一些俗体字。

清末明初的学者黄宗羲给家人写信,议论的“议”字是言字旁加一个“义”,难易的“难”的左边写做“又”,应当的“当”则直接简化为“当”。明朝诗人吕留良在赠给黄宗羲的诗的注中云“自喜用俗字抄书,云可省工夫一半”。

寻找汉字中隐藏的养生密码


还有很多简体字是直接来自于古代书法家的草书里的简笔字,王羲之就酷爱使用简笔字。东、岂、试、为、缅、临、终、张、时、将、见、当、孙、扬、实、尔、鲤、鱼、与、诏、长、乐、陈、来、诚、绝、顾、灾、宽、饮、谢、杨、学、万、发、问、怅、颐、视等这些简体字已经在王羲之留下的字帖中出现过。

汉字里面有的字是由两个字合成的字,形成一个新的字,例如孬字,不好就是孬,再例如甭字,不用就是甭,一个字就可以表示原来需要两个字来表达的意思。这样的字还有很多,还有发展的趋势。

这反映的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化繁为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