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雍正王朝》中康熙帝派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王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红雨说历史


《雍正王朝》中,十四阿哥胤禵西征,他的对手是准噶尔汗国的策妄阿拉布坦。

噶尔丹大家都知道,那是一波凿穿蒙古草原来撩康熙的主,康熙对他很是头疼。这个策妄阿拉布坦是噶尔丹的侄儿,比噶尔丹更狠,就是他把噶尔丹逼死的。

面对这样的“大怪”,一般的人打不了,康熙又老了,身体不允许他御驾亲征,所以他只能从众皇子中选一个人作表他去打准噶尔人。

九子夺嫡如火如荼,一些没有野心的皇子不愿意沾事。所以,康熙可供选择的西征皇子并不多,也就三、四、八、九、十、十四这六位皇子。其中,三皇子侧重于文事,他选择弃权;八、九、十皇子,他们这三位共举老八;胤禛保举的是十四皇子,胤禵本心愿望西征。

康熙最后选定十四阿哥作为抚远大将军王,他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择呢?



第一,国本为重,外患次之。

准噶尔人入寇西藏,很多皇子都认为:谁能当上抚远大将军,谁就是圣心默定的皇位继承人。就连在高墙圈禁的废太子,也千方百计地想出来带兵。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判断呢?

1,康熙和他上面的清朝皇帝,因为当时的形势,都熟悉和亲自指挥过战争。

2,二次废太子以后,康熙对王位继承人透露出来的消息很少,大家无法判断。刚好碰上西征选帅这件事,在当时的朝中,这是件大事,也是一个机会。于是有些皇子私下认为,谁能在西征选帅中获得康熙的青睐,那么皇位继承人的天平就会倾向于他。

这种判断准确吗?

我以为不靠谱。原因如下:

1,西藏平乱,叛军靡乱半个西藏,波及面积相对来说并不大。即使打赢了,也不能代表西征皇子拥有扭转乾坤的能力。

2,战事难料,如果西征皇子真的是圣心默定的继承人,万一打败了,那不是让未来的皇帝威风扫地?

3,如果出现了更坏的情况,西征皇子被俘或者被杀,那岂不是动摇了国本?土木堡之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后来,邬思道为胤禛剖析时局,他说:“西征是国家大事,保举西征皇子要出于公心,控制西征军队的关键在于粮道。”

邬思道的解读很接近于康熙的想法。

康熙是位高瞻远瞩的皇帝,他知道西藏平乱不是件容易的事,他更知道在皇位继承人这个国本和西藏一地之乱两者间孰轻孰重。他不会在自己年高体弱的时候,轻易让储君远离朝廷而孤身犯险于西陲边远之地。

因此,他选择抚远大将军的时候,是一定会排除掉皇位继承人。

第二,综合考评,能者居之

胤禛很聪明,没有在西征选帅一事上瞎掺和,本着为国家负责的态度,他保举了十四阿哥。他的表现,赢得了康熙的印象加分。

西征选帅,康熙需要的是能够解决西藏问题的皇子,在为将能力这一块,八阿哥相较于十四阿哥,显然是不够看的。

西藏平乱的战场在青藏高原,海拔高度在四千米以上,身体不好的人根本适应不了,更不要说扬鞭跃马地指挥战斗。



(老八是个双下巴,一看就身体不行)

在《雍正王朝》剧中,老八的形象是个中年胖子,还有小肚腩和满脸的婴儿肥。这种身体状况,一看就是缺少锻练的亚健康,万一有个剧烈的高原反应啥的,是很动摇军心的。

十四阿哥就不一样了。在众多的阿哥中,他和十三阿哥是功夫最高的,他的身材修长、面容坚毅、熟读兵书,康熙夸他懂得带兵之道。



(十四阿哥气宇轩昂,长得精神)

后来,十四在西征时十分勇敢。一些大臣害怕他稍有闪失后不好向康熙交待,就要求他留在后方。他不干,亲自带兵驰骋在青藏高原上。

第三,性格直爽,动机单纯

十四阿哥除了军事能力强于八阿哥外,在康熙的眼中,他的性格直爽、动机相对更加单纯。

如果老八的军事能力更强,康熙也不敢将率领二十万军队的军权交给他。

1,老八这个人太会邀买人心,在朝中有很大的势力。

2,老八在对储位的争夺上太执着,可以用死缠烂打来形容。

康熙害怕一旦百年之后,传位给其它皇子,老八外有兵权、内有党羽,会进行武装抢权。

十四阿哥就显得纯粹些。他在西征期间尽心尽力地为国平乱,只返朝过一次,没有卷入太深的夺嫡之争。后来雍正登基,他轻装简从地返京祭灵,没有动谋反的心思。

第四,高手布局,留有后招

康熙任命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王,同时任命陕甘总督年羹尧掌管西征大军的粮道。

这种布局有两层含义:其一,挑选最有能力的将领配合胤禵,全力打赢西征这一仗;其二,如果胤禵拥兵造反,年羹尧就会断其粮道,使其部不战自溃。


链天绝


康熙五十七年,西北叛乱,传尔丹兵败,六万人马被全歼。康熙震怒,扬言要“御驾亲征”,其实这就是一个姿态,康熙年事已高是不可能再搞什么“御驾亲征”了,但是,西北的平叛也是关系到大清的安危的大事,皇上不能亲证,但必须委派一名皇子“代天子出征”。

康熙给代天子出征的皇子的待遇是相当的高:委任抚远大将军,封大将军王。

究竟要委派哪个皇子去西北“代天子出征”,这个事本来可以是康熙“乾刚独断”就可以决定的,但是康熙没有这么办,他还是演了一把“推荐和自荐”的戏码——究竟派谁去,可以举荐也可以“自告奋勇”。

在诸位皇子们的举荐和自荐的戏码演完了以后,康熙决定委任十四阿哥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封大将军王,代天子出征,赴西北平定叛乱,并且康熙亲自送行,十四阿哥胤禵用天子仪仗,可谓是“威风八面”,十四阿哥胤禵似乎已经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离太子之位越来越近了。

那么,康熙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任命十四阿哥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并封大将军王,并让他掌控西北的二十万兵马呢?他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还是通过电视剧《雍正王朝》来分析康熙的“帝王心机”和“驭人之术”。

客观的讲,康熙委派十四阿哥胤禵赴西北平叛,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抚远大将军的最佳人选应该是非十四阿哥胤禵莫属,但这个任命仅限于平叛,与皇位继承无关。

在康熙众多的皇子当中,有能力也有资历担任抚远大将军一职的皇子其实不多,细数起来也就是三个人:大阿哥胤褆,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

在这三个人选当中,大阿哥胤褆因为陷害废太子胤礽,以及试图谋杀废太子胤礽,在康熙四十七年就被终身圈禁,说起来已经被圈禁十年了,尽管这位大阿哥曾经跟随康熙亲征葛尔丹,也曾经作为副将辅佐他的皇叔沙场征战,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和带兵能力,但是康熙是不会,也不敢把西北的重兵交到这个“居心叵测”的大阿哥胤褆手里。

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也是皇子中的带兵打仗的出身,也是沙场征战履立战功的阿哥,但是十三阿哥胤祥因为受到废太子的牵连,也已经被圈禁,并且十三阿哥胤祥的生母,是和叛军有血缘关系的柯尔克蒙古的公主,康熙更不放心把西北兵权交给十三阿哥胤祥。

这样一来,主管兵部的十四阿哥胤禵几乎就成了“唯一的人选”,所以在确定十四阿哥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大将军王的问题上,康熙的选择应该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这个选择的本身并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但是康熙选择十四阿哥胤禵的过程却很值得研究,这个过程才是康熙的“帝王心术”和“驭人之术”的体现。

康熙选择抚远大将军的过程和结果,绝对不仅仅是为了确定“西北平叛”的最佳人选这么简单,他是在最后考验他的皇子们,看看究竟哪位皇子是有能力有胸怀有担当的可以继承大统的最佳人选,和这个目的相比较,西北的平叛只能是放在第二位。

这就是康熙为什么不“乾刚独断”而是要征求各位皇子意见的根本原因。他需要看的是围绕这个“大将军王”诱惑,皇子们都是如何表演和表现的。

几乎所有的皇子都认定,谁能当上这个大将军王,谁就可以基本上会是那个继承大位的人选,于是太子之位的争夺,就变成了大将军王的争夺。

其实,这个大将军王只不过是康熙抛下的一个诱饵,但是的确有人上钩了。

第一个上钩的还是那个急切的相当太子更想当皇上八阿哥胤禩。

在大将军王人选的竞争上,八阿哥胤禩是处于劣势的,他既不会带兵更不会打仗,但是这个大将军王的诱惑力太大,直接会左右皇帝大位的传承,所以胤禩必须要争取。

他知道和十四阿哥胤禵相比,他没有什么优势,所以他炮制了一套理论:大将军王其实就是一个坐镇的,并不需要会带兵会打仗,只要会笼络人心就可以,在这方面,八阿哥胤禩很拿手。他的这个理论通过九阿哥胤禟提出来,作为推荐八阿哥胤禩为大将军王的理由。

但是,八阿哥胤禩的这个举动,其实是彻底得罪了那个一直是他的死党的十四阿哥胤禵。在胤禵看来,他的这个八哥在关键时刻还是只想到他自己,完全没有考虑他这个兄弟的利益。

十四阿哥胤禵也很清楚,这是他千载难逢的的好机会,并且是老天赐给他的唯一的一次可以继承大统的机会,八阿哥胤禩的举动,让他彻底的脱离了八爷党,开始自立门户进行夺嫡之争。

这个局面是康熙最满意的,一个大将军王的头衔,就挑起了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的窝里斗,十四阿哥胤禵的自立门户其实就是给八阿哥胤禩又树立了一个敌人和对手,八阿哥胤禩的敌人和对手越多,康熙的位子就越安全,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康熙,最需要的就是安全和稳定。

同时这个诱饵也是对四阿哥胤禛的一个考验,康熙要看看他已经初步认定的这个接班人的智慧和胸怀究竟如何。

四阿哥胤禛其实也差一点就上了钩,但是好在他有一个神一般存在的师爷邬思道。

邬思道告诉胤禛,那个大将军王你不要去争,你也争不上,那个人选康熙心中早有所属,十四阿哥胤禵是唯一的人选。然后邬思道告诉胤禛:西北打仗打的是粮草!

邬思道的分析非常精辟,胤禛也是豁然开朗:既然争不到这个大将军王,那就安排能够控制大将军王的人选。于是他们确定的策略就是:由胤禛推荐十四阿哥胤禵出任这个大将军王,交换的条件就是由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胤禛告诉他的亲弟弟胤禵,我举荐你当这个大将军王,并且会全力支持你在西北打个大胜仗。

胤禛的意思很清楚:亲弟弟,八阿哥胤禩靠不住了,他可是主管户部的,他要是在钱粮上卡你的脖子,你就是当了这个大将军王也不会好过,还是用我的人吧,我不但举荐你,还要派亲信来全力支持你,年羹尧任陕甘总督,粮草军饷的的补给应该可以放心。

十四阿哥胤禵对此感动不已:还是亲哥哥靠谱!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话是真的。

他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个年羹尧会在最关键的时候,通过控制大军的粮草牢牢地控制住了他,让他的十几万兵马形同虚设,直到这个时候,十四阿哥胤禵才明白所谓的“大将军王”真的就是一个诱饵,他也上钩了。

按照通常的逻辑,康旭不可能不知道四阿哥胤禛推荐十四阿哥胤禵的真正目的,因为陕甘总督是封疆大吏,年羹尧的任命是一定要得到康熙本人的首肯,康熙对年羹尧的任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说明康熙是看懂了胤禩的心机,而看破不说破,更说明康熙对此是认同的甚至是赞赏的。

这样的安排,让康熙实现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平衡,一般情况下三角关系比两极关系要平衡的多,康熙通过对十四阿哥胤禵的任命,凭空给八阿哥胤禩制造了一个对手,这样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三位皇子就可以互相牵制互相制约,康熙就有时间和精力安排后事,而四阿哥胤禛的布局,让康熙清楚的认识到这个老四胤禛的水平要比那个号称八贤王的老八靠谱很多,康熙进一步坚定了传位给四阿哥的决心。

事实上经过争夺“大将军王”这件事之后,四阿哥胤禛已经被康熙认可,继承大位已成定局,至于能否顺利继承,康熙能做的就是牢牢控制住“宣旨官”隆科多,其他的就看四阿哥胤禛的本事和胆量了。

这就是康熙的“帝王心术”和“驭人之术”。


步武堂


《雍正王朝》中,康熙派遣十四阿哥胤禵为大将军王,带领十万大军前往西北平定叛乱,可谓是下了一手“一箭三雕”的大棋,体现的是康熙超凡的帝王心术,让人深感佩服。


康熙大限将至,此时此刻,绝不能再出现能够左右朝局和夺嫡形势的重臣。

历史上的康熙就是一个将兵权牢牢控制在爱新觉罗家族手中的皇帝,除了收付台湾时启用施琅外,平定三藩倚重的是自己的两个哥哥,裕亲王福全和康亲王杰书,征讨噶尔丹,不是康熙带兵御驾亲征,就是由福全带兵出征,始终将兵权掌握在皇家手中。《雍正王朝》西北叛乱,康熙指明了要找一名皇子出任大将军王,带领十万大军出征,也是出于这个方面的考虑,军权不能旁落。

而更为重要的是,此时的康熙已经六十多岁,不得不考虑到接班人的问题,这个时候如果安排外臣或者再安排其他的宗室成员带兵,手握重兵,大权在握,必然引得众位皇子的极力争夺,特别是八爷党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拉拢,如果不是八爷党的人,或者不能为八爷党所用,那么结局一定就和传尔丹一样,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这些都是康熙所不希望看到的,特别是信任的大将军成为左右朝局和夺嫡形势的重要力量,那时,整个局面也会使得康熙无法控制。

而在阿哥们当众,能带兵打仗的只有大阿哥胤禔、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这个时候大阿哥和十三阿哥都被圈禁了起来,十四阿哥也就成为了唯一适合的人选。


这也是康熙对于八爷党内部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分化瓦解。

八阿哥胤禩,是何等聪明的人,康熙刚说出自己想要从皇子中择一人带兵出征,立马就想到了谁是大将军王谁就是康熙的继位人,而这一点康熙不可能不想到八阿哥的前面,而康熙这样做了,就是为了从内部瓦解掉八爷党。

八阿哥的皇帝梦虽然受到了康熙无情打压,但是却一直不肯放弃,康熙也就这样欲擒故纵的保留着八阿哥的爵位和差事,同时也在重用十四爷,这次西北战事,启用十四爷出任大将军王,为的也是继续增加八爷党内部的猜忌,从内部将八爷党瓦解,削弱八爷党的力量。从这一点上来说,康熙是成功的,八阿哥让鄂伦岱监视十四阿哥,但是鄂伦岱反被十四阿哥策反,而八阿哥一众又调换十四阿哥的礼物陷害十四阿哥,这都说明了,康熙这样的安排,让八爷党内部出现了矛盾与内耗,也是极大的削弱了八爷党的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雍正的顺利登基。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康熙让十四阿哥担任大将军王,也是将十四阿哥调离京城,削弱八爷党在京城势力和影响力,特别是对于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把控能力,这样九门提督隆科多的重要地位就能体现出来,康熙控制隆科多相对容易,因而也能更好维持京城的安稳,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当然,康熙也是通过这次推举大将军王,来对雍正进行考察。

康熙临终前对雍正说:“善待你的臣民,善待你的兄弟,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伤害他们。”康熙之所以这样说,正是因为这些都是康熙所担心和顾虑的。

“九子夺嫡”让康熙的儿子们打做一团,关系势同水火,一方上台,其余众人难免会受到清算,这些都是康熙多不愿意看到的,也不想让发生的,他希望的是一个能有包容心的新皇帝上台,这样不仅能让阿哥们人尽其用,有利于朝廷,也不至于兄弟阋墙,骨肉自相残杀。

而雍正在康熙面前举荐了十四爷出任大将军王,不仅赢得了康熙的赞赏,更是赢得了康熙的信任,也让康熙放下心来。推举大将军王,是康熙考察雍正以及其他皇子的最后一道题目,目的就是要看看皇子们有没有人君的气宇,能不能包容兄弟和臣下,而此时的雍正,交给了康熙最为满意的答卷,康熙也就此最终决定将大位传给雍正。


雍亲王府


康熙认为老十四去了,即便引兵于外对于政局也掀不起大风浪,朝内有康熙自己,老八,老四,搞政治斗争老十四没戏;粮食在年羹尧手里,也就是在老四和康熙自己手里。但是康熙想测试老四的心胸是不是真正以国家大局为重。而更加搞清了老八的真面目,尤其是死鹰事件。这时,即便康熙死了也瞑目了。


浩浩和汤汤


(日尧居k古史解雍正王朝)

——之无限猜想200——004

朝廷上下都在议论;这位抚远大将军王就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包括十四阿哥胤禵自己也是这么想的,别人的议论和自己的想法都不如康熙皇帝的意图最准确!

那么谁去担当这个大将军王,这里面还有许多玄机吗?

康熙皇帝的帝王心术,没人能猜得透!可是有一个人摸透了,这个人就是庸秦王府上的幕僚邬思道,他自有一番自己的道理。


(邬思道给雍亲王胤禛献计)

自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永久被废以后,太子位一直空着,朝廷上下官员的心一直在悬着,特别是康熙帝的那几个儿子,眼巴巴的惦记着这个皇位继承人,可康熙帝却对张廷玉和马齐说:从此不确立太子,我太祖太宗没立太子,天下不照样安定吗?

可是惦记这个皇位继承人几位皇子阿哥们还是暗流涌动,对这个“储君”位置摇摇欲试。到了康熙五十七年,青海的叛匪罗卜藏丹增又发动了叛乱,朝廷派去的传尔丹六万大军由于孤军深入,被传尔丹打了个全军覆没。

这次康熙帝决定派一位皇子前去大西北带兵,为抚远大将军王。康熙皇帝的这句话传出去以后让几位皇子又兴奋了,在他们眼里,这个大将军王就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所以几位皇子一场争夺抚远大将军王的序幕又拉开。
(举荐抚远大将军王的朝会)

按照邬思道的推理:

去大西北带兵的阿哥只有这两位,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关键问题是十三阿哥胤祥还在宗人府圈禁,即使在外面,也有可能因为十三阿哥胤祥他的外公是蒙古大汗而不能被康熙皇帝使用,所以在康熙帝的心里,这位抚远大将军王的最佳人选就是十四阿哥胤禵,这让雍亲王沮丧。

邬思道继续分析:西北打仗,打的是粮草,只要雍亲王胤禛能控制粮草,就等于控制住大西北的十万大军首尾不能相顾,将来即使皇位传给他,他也不能顺利继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次四爷一定要以朝廷大局为重,按照康熙帝的思路,积极举荐十四阿哥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王,争取天心。

聪明的雍亲王胤禛心领神会,这才有了他首先举荐自己的弟弟十四阿哥胤禵的第一步棋。同时换取了自己的心腹年羹尧为川陕总督,这就堵住了这为抚远大将军王的后路。这是夺嫡的节奏。
(雍亲王的举荐正合朕意)

康熙帝的帝王心术:

在清代康熙朝的历史上,恍恍惚惚也能找出这一段的记载;十四阿哥胤禵的确是一个带兵的好材料,重要的是这个阿哥最大的特点是桀骜不驯,有时候会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他是雍亲王胤禛一个母亲的亲弟弟,可他却和八爷党的八阿哥胤禩打得火热,时间久了恐怕现的很太深。

既然他会带兵会打仗,倒不如让他远离京城,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以免他在京城生出事端,也好为他今后留下个好去处。这样他也好远离八爷党,为今后皇位继承人的顺利交接清除障碍。

让他在大西北不但建功立业,京城也少了许多麻烦,也是让他远离皇位继承人争夺战的最好办法。至于皇位继承人好像没考虑他。
(老十四认为是皇位继承人)

十四阿哥胤禵顺利的当上了抚远大将军王,此刻的他也坚定了自己就是皇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兴高采烈的走马上任之时,还寄希望于八阿哥胤禩在京城能与他遥相呼应。可是八阿哥胤禩眼看着自己争夺这么多年的皇帝继承人怎么能这样轻松落入他人之手?

十四阿哥胤禵并不是巴结党的中坚骨干,他与八爷党的若即若离,在抚远大将军王胤禵剿灭叛匪罗卜藏丹增即将取得胜利之时,他与八爷党产生了内讧。

重要一点是八阿哥胤禩在大将军王身边安插卧底,阻止出兵,最卑劣的是在康熙的生日那天把大将军王送的礼物换成了死鹰,雷霆震怒的康熙帝并没有深追究下去,原因是他知道是谁干的,已到暮年的康熙皇帝,不想在皇位继承人的交接之时影响朝廷稳定。
(康熙帝送别抚远大将军王)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帝在畅春园驾崩。他最终把皇帝位置传给了四阿哥胤禛,是为雍正皇帝。他在临终前把宣召大臣的重任交给了九门提督隆科多,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内有九门提督隆科多,外有川陕总督年羹尧,雍正帝身边还有一位侠肝义胆的十三阿哥胤祥,雍正帝的机会顺利成章。

可是作为抚远大将军王的十四阿哥胤禵始终认为皇位继承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给自己的,但一直没有合理的佐证来证明康熙皇帝就是传位给这位十四阿哥胤禵。不过种种迹象表明,康熙帝派出这位十四阿哥胤禵出征大西北为抚远大将军王是一种平衡皇子之间各种势力,缓解儿子们之间的矛盾的策略手段,也是为保护这个儿子。本头条号的无限猜想,无论你是否相信,只要当故事看,就会觉得有点意思,就会理解其中的奥妙。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了猜想,故事为主,有不同看法欢迎网友们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雍正王朝》详细解剖还在后面,带你继续解剖雍正王朝!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


日尧居


果然,大家对这件事还是有很大的疑惑,是啊,在夺嫡关键时刻,康熙帝为什么要指派老十四胤禵出任抚远大将军?

毕竟在当时所有人看来,此举就如同把老十四胤禵定为了储君人选,难道康熙帝就不怕给下一任君主留下祸害?

直到康熙帝驾崩之时,他也没有讲出选老十四胤禵出任大将军的原因,但不妨碍我们来推一推他的真实意图!

一、

《雍正王朝》整部剧的主线就是围绕着钱展开的,同时前半部又夹杂着九子夺嫡的剧情。等到了康熙五十七年,整个夺嫡的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谓九子夺嫡,实际上等时间的车轮走到这里的时候,已有三人退出了竞争:

老大胤禔是最早退出的,倒不是说他实力不行,而是智商不足,玩什么魇镇,最终被康熙帝大骂蠢猪,被永久圈禁;老三胤祉是第二个退出的,虽然他也努力地讨好康熙帝,可实力确实较弱,因跟老大胤禔互掐,被康熙帝骂书都读到了狗肚子里去;再就是太子胤礽,本来他安安稳稳地做太子,行光明正大之事便不会出问题,偏偏他也学习其他兄弟争宠,最终两次被废。

剩下的几位皇子,真正能竞争皇位的,只剩下老四胤禛、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禵。

实际上在上次复立太子胤礽时,康熙帝就陷入了深思,因为他见识到了老八胤禩裹挟百官的实力。复立了太子胤礽,也仅仅作为挡箭牌使用,也就是这个时候,老十四胤禵发现了机遇,勇于蹦出来跟老十三胤祥干了一架。

关于老十四胤禵蹦出来打架之事,其实他也是出于恐惧,不得不蹦出来破局:

当初为什么要废太子胤礽,导火索就是因为他“发兵”包围了八大山庄,而老十四胤禵心中明白,这份太子手谕是假的。

不仅是假的,他还是模仿的老十三胤祥的笔迹写的,这样就把嫌疑指向了两个人,一个是老十三,一个是太子。可是老十三胤祥被康熙帝以爱自己的孩子为由放了出来,太子胤礽又再次被复立,也就证明,这俩人的嫌疑已经被消除,他俩被消除了,康熙帝又不傻,咋办?

此时的老十四胤禵必须要给自己洗脱嫌疑,而洗脱嫌疑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屎盆子往老八胤禩头上扣,给众人造成一种这都是老八胤禩指使的错觉。

二、

所以,大家看当时整个打架的过程,老十四胤禵是替老八胤禩出头,结果大家都看热闹,只有老八胤禩急着要拉开双方。

更重要的是后面老十四胤禵跟康熙帝的争辩:

“皇阿玛,你当时不是也说过,江湖术士的话,有时候也能代表民意吗?”

康熙帝说这句话的时候,老十四胤禵可不在场哦,那么谁把这话传给他的呢?除了老八胤禩,还能有谁?

这句话,就是把老八胤禩按在火里烤啊,关键是还挑不出什么毛病,面对康熙帝的愤怒,他不惜说出这话:

“家有诤子不败其家,国有诤臣不亡其国。”

当然,他成功地激起了康熙帝的愤怒,最终康熙帝举剑要砍,老四胤禛来了个空手接白刃……

但是,不得不说老十四胤禵走了一步险招,把自己说成了光明正大之人。变成了对某人有意见,或者看不惯某事,会直接说出来,甚至是面对皇帝,也是“诤子”,既然是一个光明磊落,敢作敢为之人,当然不会做出伪造太子手谕之事啊!

不得不说,老十四胤禵能入了康熙帝法眼,跟这件事关系非常之大。事后,康熙帝不仅没有处罚老十四胤禵,还给了他兵部的差事,并把乌雅氏升了皇贵妃。

这也说明,康熙帝已经忌惮八爷党的势力了,而且也发现大家根本不把太子胤礽放在眼里。也就说明,从这时起,康熙帝就开始瓦解八爷党联盟,同时,着手考虑储君人选。

不要觉得,康熙帝就被老十四胤禵给忽悠住了,如果这点小伎俩他都看不出来,他也就妄称康熙大帝了。关于他为什么不处罚老十四胤禵,反而给他升官,我们之前讲过多次,这里略过,回到我们的题目。

三、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再来看老十四胤禵出任抚远大将军之事:

之所以要选一位皇子出任抚远大将军,就像邬思道分析的那样,传尔丹兵败不是偶然,是必然!一方面供应粮草的户部是老八胤禩管辖,不及时供应粮草。兵部又是老十四胤禵管辖,一个劲地催传尔丹出兵,结果传尔丹孤注一掷,冒进,中了埋伏,全军覆没。

对于康熙帝来讲,他不傻,当然也明白这里面的道道儿,此时的康熙帝身体已经不适,不然的话,说不定他就御驾亲征了。

其实根本不用选,在康熙帝心中只有一个人能胜任,他就是老十四胤禵:

1、能带兵打仗的将领很多,但是在当时兵部和户部被八爷党控制下,谁去都避免不了败仗。如果让八爷党的人去带兵,风险太大,很难保证储君顺利即位。思前考后,皇子中老十三胤祥被圈禁,只剩下老十四胤禵能带兵,毕竟大敌当前,打胜仗最关键。

2、此时的康熙帝年岁已高,在当前的局势下,他已经基本确定了老四胤禛为接班人。如果老十四胤禵仍然在京城,同样风险太大!试想一下,如果老十四胤禵在,刚放出的老十三胤祥真的能顺利接管丰台大营吗?

3、再有便是进一步分化八爷党,实际上从复立太子事件之后,八爷党就已经不稳固了。那次把乌雅氏封为皇贵妃,就等于宣布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夺嫡希望最大。再加上抚远大将军给老十四胤禵,还传播出,谁当大将军谁就是储君的言论。以此成功地转移火力,使得老八和老十四互掐,而老四韬光养晦。

4、当然,此举也是对老四胤禛的考验,让众人举荐大将军,就是看大家有没有大局观。而朝堂之上,老九和老十的吃相相当难看,举荐什么老八胤禩出任大将军,连废太子的老师王琛都看不过去了,举荐废太子来恶心他们。反观老四胤禛,一切为江山社稷着想,不惜举荐八爷党的人为大将军,这才是帝王胸怀。

四、

事实上康熙帝此举非常巧妙,老四胤禛紧随圣意,暗地里安插年羹尧、李卫去遏制老十四胤禵。老八胤禩等人也识破了康熙帝的用意,不仅在老十四胤禵身边安插了奸细,还一个劲地催他别打胜仗。

但是老十四胤禵不这么认为啊,他觉得老八胤禩那是嫉妒他,当初举荐大将军王的时候,他们就没把自己放在眼中。

康熙帝也是故意的,说了这么句话:

“朕决定从皇子中择一贤者代朕出征,封为大将军王。”

看了没,明明知道号称贤王的就是老八胤禩,偏偏讲自己要选一位贤者出任大将军王。这也就有了老八胤禩假惺惺地对老十四胤禵讲,要举荐他当大将军王,实际上这是笑里藏刀,老十四胤禵并没中计:

“八哥,无论年资还是德望,十四弟都不及你一分,你这样说便是怀疑我,我愿歃血为盟以明心志。”

但心里肯定不服啊,为了防止老十四胤禵被人举荐,老九胤禟甚至先人一步堵上老十四胤禵的嘴:

“回皇阿玛,胤禵现管着兵部,儿臣以为应听听他的见解。”

举荐,只能举荐别人,哪有自荐一说,不然,表现地也太过了,只要没有人举荐老十四胤禵,那么老八胤禩就成了唯一人选。可惜康熙帝不傻,一眼就识破了,马上堵上了:

“是呀,胤禵是管兵部,但朕现在想听听你的见解。”

这也等于进一步离间了老十四胤禵跟八爷党的关系!

最终,康熙帝的选择是正确的,老十四胤禵急于表现自己,一上任就连打胜仗。更是在康熙帝寿辰之际送上大获全胜的大礼,暂时解决了边境大患,这也成为了老十四胤禵的鼎盛时刻……

直到雍正帝都即位了,老十四胤禵仍然坚定地认为皇位是自己的,真是被人卖了还傻呵呵地数钱呢,变着法儿坑儿子的,也就康熙帝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一个关键岗位,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领导用人的时候,不仅考虑这个人的才能,也会洞察整个棋盘形势的走向。《雍正王朝》中,康熙五十七年,康熙任命胤禵为大将军王,代表朝廷远征西北。西北这一步棋,走得可谓别有洞天。

当时的背景

康熙五十七年,西北传尔丹深入敌营,最后全军覆没。战报传回朝廷的时候,老爷子正在戏楼看戏。康熙急急忙忙打开战报,看完后心情沉重,立刻召见胤禛和胤禵商讨对策,并放出风声,要从皇子中挑选一位出任大将军王。

各方受到消息后的反应

胤禛这边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最后得出结论:西北战败,表面上是传尔丹轻敌冒进,实际上是八爷党为了争夺兵权故意“下黑手”。西北的部队,是败给了朝廷。邬思道建议胤禛推荐胤禵,但是要控制陕甘总督的位置。陕甘是西北的粮草集运中心,只要控制陕甘,就能控制西北的大军。

胤禩分析信息出来的推论是,谁能够当上大将军王,谁就是康熙的继承人。去西北,为的是累积军功和威望。胤禩一直热衷于皇位,对这个岗位跃跃欲试。这下胤禵就不干了,明明自己是兵部老大,又有军事才能和打仗的经验,怎么着也该我去吧,你这个没军事才华的八哥就在朝中歇歇吧!这下八爷就闹出不愉快了,最后决议优先推荐胤禩,退而求其次地推荐胤禵。胤禵心里就闷闷不乐了。

康熙的意图

西北战败的真正原因,康熙心里清楚的很,问题就出在兵部。兵部是八爷党的人把持着,只能从八爷党当选人,才不会重蹈覆辙。胤禵是八爷党的骨干成员,他去了西北,在背景上比较合适。胤禵精通兵法,有实战经验,是一位军事型的专业人才,能力是没有问题的。

当时朝堂上太子之位空置已久,各位阿哥的夺嫡之争已经愈演愈烈。八爷党的人不在康熙的获选名单上,却是朝廷上的一股重大力量,甚至威胁到老爷子自身位置的稳固。康熙让胤禵出任大将军王,既可以调虎离山,也能起到分化瓦解的作用,削弱八爷党的力量。胤禵和胤禩都想领兵去西北,无论选谁都会有一方不高兴,八爷党就会有裂痕。果然,胤禵还没有出发,胤禩就在身边安插眼线。

此时康熙可以借着此时考察一下各位皇子的意图,看看谁在顾全大局,谁在觊觎皇位。所有皇子的反应,康熙都看在了眼里,记在心里。就胤禛一个人的表现可以加分。胤禵成了大将军王,他成了名义上的热门候选人,让外界所有人的目光都朝向了他。这样一来,康熙心里的继承人就能减轻竞争压力。

康熙是几百年难得一遇的帝王,在识人、用人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眼光。选择胤禵,一是他扎实的专业才能,主要还是其政治价值。一颗棋子,起到多重妙用,既考虑到当下,也考虑到未来。


秋媚读史


康熙五十七年,清圣祖(康熙)封皇十四子允禵(原名胤祯,清世宗(雍正)即位后为避帝讳改名允禵)为大将军王率军出征,其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恐怕只有康熙自己知道。父亲对儿子,什么样的可能性都存在。作为局外人,我们只能按照现代人的逻辑进行推测。个人觉得,有几个可能性。



康熙作为允禵父亲的同时又是一个皇帝,他不可能只是从父亲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那么,作为皇帝,政治问题必然是最先考虑的。康熙派允禵前往西北地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军事行动进展缓慢、时有失利,必须要寻找一个具有一定地位,可以镇得住场面,又具有军事才能得人去坐镇指挥。而允禵恰巧具备这两个方面的优势。允禵作为皇子,没有任何一个将领比他地位更高,更能镇得住场面。同时,允禵又具备比较高的军事素养,这一点是康熙诸皇子中数一数二的。允禩不行、允禟等人更不行,雍正同样不行。至于“十三爷”胤祥,电视剧《雍正王朝》说他是带兵的阿哥。但是,史料中几乎没有他带兵的任何记录。从现有史料来看,胤祥的确是个多面手,可军事才能究竟如何还真不好说。更何况,胤祥和雍正的关系是摆在明面上的,即便他具有和允禵同样的军事才能,康熙也必须权衡权衡。



康熙权衡的是什么呢?皇子之间的利益关系。众所周知,允禵在领兵之前和允禩、允禟等人走得很近。而胤祥是公开支持雍正的。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实际上已经风烛残年,不得不为自己的身后事作准备了。作为皇帝,康熙不太可能将军队和后援同时交给同一派系的儿子们。这样很可能会诱发做大后的儿子产生非分之想,甚至军事逼宫、提前上位。如此一来,康熙自身能否善终都很难说。那么,如果雍正集团的人领兵,后援必然要交给允禩集团或者其他儿子,如此一来,雍正真成了孤家寡人,一旦康熙去世,在外领兵者后援受限,立时就是第二个现实中的允禵。



此外,如果是雍正集团的人领兵,而允禩集团的人控制后援。那么,庞大的军队必然后援会受到掣肘,军事行动也会面临失败的结局。因为只有搞掉了雍正,他们夺嫡的胜算才更大,即便允禩不争这个皇位,允禵成为了皇帝,允禩的结局也要比雍正即位好很多。而军事行动失败是国家层面的大问题,是康熙不想看到的。如果是允禵领兵,首先允禩集团不会为难他,因为允禩争储失败后已然失去了在父亲心目中的皇位继承资格,彼时的他想利用允禵翻盘,必然大力支持。同时,康熙五十七年后,作为和允禵并列的两个可能继承人之一的雍正,既然已经掌握了后援这个遏制允禵的利器,已然也就没必要处处掣肘,导致国家层面的军事失利,给自己即位后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同时,从康熙的角度来看,军队交给允禵、后援交给了雍正的铁杆小弟年羹尧接济。既可以将允禵的军事才能发挥出来,又可以将他与允禩集团分离,出于利益考虑,即便康熙去世,允禵也未必一定会站到允禩集团一边。而且,一旦康熙去世,接济后援的年羹尧可以很容易控制住允禵的命脉,而使得其不敢轻举妄动。一支失去后援的军队,要么等死,要么抢掠。等死是死,抢掠丢失民心,终究也是个死。如此一来,远远地支开了允禵,雍正自然占了上风。允禵的军队进不了北京城,而掌握北京城防的又是和雍正关系比较亲密的隆科多。起码康熙可以保证自身有个善终,同时还能尽可能让自己默定的继承人雍正能够顺利即位。



此外,康熙将允禵打发但西北地区可能也有作为父亲的打算。就是让他置身事外,不要搅和但允禩集团和雍正集团的争斗中去。可惜,父亲的一片苦心最终还是白费了。不过,这次外调对于允禵来说倒也未必是坏事,至少争斗白热化的时候他置身事外了,没有引起胞兄更大的反感,反倒是得了个善终,虽然关了十来年,但毕竟活着等到了侄子的平反。

能力有限,只能扯这么多了,如有谬误,敬请海涵。请诸位多多指正,拜谢!


农民工歪说历史


康熙派十四阿哥出任抚远大将军王,实在是个一石三鸟之计。

其一,西北地区叛乱来势汹汹,需要一个能领兵作战的皇子前去平叛。

在康熙的诸多儿子中,能够带兵打仗的皇子其实不算多,其中能力最强的无非就是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此时的老十三正被康熙软禁,十四阿哥已经是不二人选。

其二,分化八阿哥和十四阿哥之间的联盟。

在九龙夺嫡中,十四阿哥表面上看起来是属于八阿哥的支持者,但实际上十四阿哥同样对于储君之位有着自己的渴望。

康熙让十四阿哥出任大将军王,让十四阿哥误以为康熙要把储君之位传给自己;与此同时,八阿哥也对十四阿哥产生了戒备之心,两人之间的联盟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康熙大寿之时的死鹰事件,便是八阿哥对十四阿哥的一种陷害。

其三,将不安分的隐患送离皇宫,确保皇位的顺利传承。

实际上,康熙早就把四阿哥当成储君的唯一人选。十四阿哥属于那种不太安分之人,如果一直留在皇宫,搞不好会在皇位交接的过程中搞出什么事情来。因此,康熙让十四阿哥去西北'战场,实际上是让他远离权力的中心,免得他闹出什么幺蛾子。



康熙的帝王之术确实高明,十四阿哥被任命为大将军王,高兴的不行,还以为储君之位是自己的囊中之物,殊不知康熙此举已经判了他的死刑。


不要以为抚远大将军王手下十万兵马,威风的不行。但俗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康熙把年羹尧丢到了陕甘总督的位置上,死死的限制了十四阿哥大军的粮草。而年羹尧,则是四阿哥的人。


小镇月明


康熙五十七年,皇十四子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康熙的意图很简单也很明确,就是为了统一协调指挥西北战事,这是鉴于严峻形势而做出的重大抉择。胤禵出任抚远大将军,使得争储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皇十四子胤禵虽为雍正(皇四子胤禛)的同母兄弟,但二人的关系却很一般,他与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关系密切,是八爷党中重要的一员。胤禵自幼很受康熙喜爱,若非康熙猝然离世,胤禵即位的希望很大。

胤禵性格爽直,从小与皇八子胤禩情投意合,关系甚好。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时,在乾清宫召见各位皇子,康熙当众怒斥胤禩企图谋害胤礽,指责他有图谋储位的野心,并下令锁拿胤禩,胤禵挺身而出为胤禩求情。

胤禵辩解说,八阿哥没有夺嫡的心思,康熙听后大怒,拔出配刀就要看胤禵,皇五子胤祺赶紧抱住父皇,诸皇子也叩首请求父皇息怒,康熙命人鞭挞胤禵,并驱逐出宫。胤禵让康熙见识了何为有情有义与表里如一。

经过此事,康熙对胤禵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胤礽复立之后,康熙对诸皇子进行分封,胤禵获得贝子爵位,是受封皇子中最年轻的,得益颇多。当初康熙要砍杀他,也是因喜爱他,却见他忤逆自己而一时冲动。

康熙末年,西北用兵乃是头等大事。康熙五十七年,策妄阿拉布坦属将策凌敦拨布率兵入藏,杀掉和硕特拉藏汗,控制了西藏。为此康熙派西安将军额伦特到青海经营西藏事务,九月被准噶尔人包围,全军覆没。

这时西北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准噶尔处于进攻态势,除占据疆、藏之外,也可影响到与其毗邻的西北西南其它省份,如不及时加以控制,清朝就不能稳定。此前一年,康熙已自称年迈,血气渐衰而不能再亲征。

于是便下令把前线将领的奏疏交给皇子看,已有让皇子参与西北战事的打算。青海失利后,康熙为了在疆、藏两方面用兵,统一前线指挥,以利战斗,需要派遣有权威的统帅,十月,康熙决定让皇十四子胤禵出征。

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晋封王爵。康熙对这次任命非常重视,采取了许多使胤禵顺利行使职能的措施,命胤禵使用正黄旗旗纛,采用亲王规格,胤禵自称及众人对他称谓均是“大将军王”。

同年十二月,胤禵自京城出发,乘马出天安门,诸王贵族及二品以上大臣均到列并处送行,康熙命令驻防新疆、甘肃、青海的八旗及绿营军皆听胤禵指挥,当时那里号称精兵三十万,实际上有十几万人。

康熙给西北蒙古王公指示:大将军王乃是我皇子,确系良将,故命带领大军,掌生杀重任,你们大小事务俱要听他指挥,就像接受我的谕旨一样。这一切都说明康熙极其重视胤禵的任命与使命,颇有代己出征之意。

胤禵也不负众望,出征大获全胜,立下战功,于五十九年十月率部回京。次年四月再赴甘州军营,直到康熙驾崩,没有再对新疆作军事进攻。胤禵一出任大将军,争夺储君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早在康熙四十七年,胤礽第一次被废时,康熙已经指责了胤禩结党营私的行为。在胤礽第二次被废时,康熙再次警告胤禩不要有非分之想,胤禩怀恨在心。乃至后来康熙狩猎回京时,胤禩一不迎驾,二不请示行止。

康熙对胤禩已由不喜欢转为痛恨,康熙五十五年,胤禩患病,一度告危,康熙只是表面敷衍而已,可见父子之间已恩短情绝。由此可见,在八爷党内部,核心胤禩已与储位无缘,众人将夺储的希望寄托在胤禵身上。

胤禟早就向亲信说,他和胤禩、胤禵三人中必有一人当太子,又说胤禵才德双全,其他兄弟皆不如他,将来必然大贵。及至胤禵出征令下,胤禟说十四阿哥现今出兵,皇上看的很重,将来太子之位非他莫属。

由此可以看出,胤禵在出征之前,八爷党集团已经分化。胤禵本人也把当太子作为奋斗目标。他知道远离京城及康熙年迈对他立储不利,因此一再要求胤禟及时给他通报朝中信息,胤禵为此也作了一些准备。

康熙对胤禵一开始应该说是喜爱的、重用的,并且着意培养他,所以胤禵将来有被指定为太子的可能。但胤禵似乎又不是最理想的、唯一的人选,他还不够成熟,又有参加胤禩集团谋夺储位的历史。

所以康熙对他还不是完全信任,还心存疑虑,古终未立他为储。康熙或许有意到他临终时颁布遗诏立他为帝,但当时胤禵正远在边疆,鞭长莫及,以至于与帝位无缘,只能是时也,运也,命也,国家稳定第一。

综上所述,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康熙让胤禵出征就是为了统一指挥西北战事,维护国家稳定。至于争储一事,当时的形势也很明了,胤禩已无望,只有胤禵与胤禛最有实力,遗憾的是康熙还未明示便突然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