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员外是什么样的官?有哪些权利?

花生油384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种问题回答起来很没意思,因为太专业了,大部分人听不懂。

萨沙就尽量说的通俗一些。

员外就是员外郎,是一个古代的官职。

早在东汉的三国时期,就出现了员外散骑常侍,简称员外。

由此,一直到清朝都是有这个官职的。

不过,不同朝代,员外是不同的。

晋朝的员外散骑侍郎,是皇帝的侍从官,地位不高。

隋朝时代,员外升官了,变为尚书省二十四司内各司的副司长,第二把手。

随后的唐宋元明清,员外大体就是副司长的职位。

明代,员外开始细分。

当时六部是主要的国家政策执行机构,类似于今天的国务院。

六部的每一部 分为4个属部,每属部设员外郎1人,也就是一共24人。

明朝中后期有所增加,但大体是42人。

到了清代,员外制度却有所变化。

明代的员外是执行官员,是有一定实权的。然而,清代的员外为从5品,并不算低,却多为闲职,在朝廷或地方辅助部门做做办公室而已。

大家看过红楼梦,就会记得,贾政最初就是员外郎,皇上还命令他入部学习。

其实,等于皇上赏赐了贾政1个从5品的官职,但知道他没有做官的能力,让他做员外这种闲职。

由于员外的官职不低,又不用做事,所以称为买官的大热门。

但从5品官员的价码并不低,很多时候高达8000两。

所以,能够买得起员外官职的,都是地方的大富豪、大地主。

于是,员外逐步成为民间一种对有钱人的尊称。

其实,购买员外官职的风气,早在明代就有了。

水浒是明代作者写的说,里面其实主要是明代的社会。

大家注意,晁盖、卢俊义都是员外,但他们显然都没有官职,只是地方的有钱人罢了。


萨沙


我们常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看到员外这个称呼,其含义是当地乡绅、大户或者是告老还乡的退休官员,类似于今天的离退休干部。譬如明代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有《莽儿郎惊散新莺燕 扶梅香认合玉蟾蜍》一篇,文中这样写道:“ 话说杭州府有一个秀才,姓凤名来仪,字梧宾,少年高才。只因父母双亡,家贫未娶。有个母舅金三员外,看得他是个不凡之器,是件照管周济他。”文中这个“金三员外”就是题目中所说的员外。

员外之称源于员外郎,员外郎是中国古代的官员职务,在隋唐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非常常见。当时中央政府设兵、吏、礼、工、户、刑等六部处理政务,部中设司,司官以郎中、员外郎和主事为主。其中郎中相当于今天的司长,员外郎是副司长,主事类似于处长。长篇小说《红楼梦》中荣国府主人贾代善临终时,皇帝让其长子贾赦袭了世职,次长贾政赐了工部主事之职,后来升了员外郎。用现在的话说,贾政就是建设部的副司长,虽然是世家大族出身,但职务并不是很高。

《红楼梦》中的贾政就曾当过员外郎

明代特别是清朝以后,员外郎这个职务成为部门闲职,一般为正五品或者从五品。当时国家财政紧张,允许民间富户商人捐钱获得官职,科举出身的官员称为科班,花钱买官的称为捐班。由于员外郎这个职务不是十分重要,所以对外出售的比较多,久而久之,员外便成为民间大户的别称。另外,员外还有编制外官员的意思,所以一般退休致仕官员也被称为员外。

戏曲中的员外服


民国年间那些事


员外,通俗的说就是编外的官员。员外官制在北魏末年已露端倪,但其成熟定型及全面活跃.却是在唐代前期(从高宗初年到安史之乱以前)。唐朝建立后,形成了以职事官为主体的严密的官制体系。职事官的基本特征是“职有常守”、“位有常员”。因此,这些职事官又被称为“正员官”、“正员”或“正官”。

除了正官外,唐代还存在这样一些特殊的职事官:他们虽有职事官之名,却不在该官职的编制员额之内。这些“超编”的职事官,就是“编外职事官”或“编外官”,即员外。这些员外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加以了解:

一是员外官在形式上的分类。员外官在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不附加“同正(员)”字样的员外官和附加“同正(员)”字样的员外官。这两类员外官中,带“同正(员)”者,经济待遇更优厚一些,但在其他方面,二者没有明显区别。

二是员外官的物质待遇。第一,员外官享有俸禄,其物质待遇参照其正员官的标准,但低于其正员官;员外官都没有职分田。第二,员外官中,“员外同正”者优厚于不带“同正”者。第三,员外官物质待遇的来源主要是依靠俸禄。京员外官的俸禄,由国家单独供给。州县员外官的俸禄,在天宝以前,与正员官一同依赖他们所在官署。

三是员外官职的部门分布。员外官职在各部门的分布,虽然广泛,但有限制。主要分布在以下部门和职位:第一,中央各寺、监、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的长官和部分属官职位。第二,诸卫、军、折冲府的长官和部分属官职位。员外官在这些领域中有广泛的分布。第三,东宫和王府的一些职位。第四,州县僚佐职位,如别驾、司马、长史、诸曹参军等。

四是员外官制所接纳的人员。员外官制所接纳的人员,有别于正员官制,他们通常是各种具有特殊身份、不便于为正员官队伍吸收的人。如皇亲、名列要籍的人员、立过军功的边防军官等。

五是员外官在实质上的分类。从员外官制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员外官并不是一个性质单一、政治功能相同的整体,不能简单地视为正员官的对应者和辅助者。在员外官中,存在着性质上径渭分明的四种类型:事务型、奖赏型、安抚型和贬逐型。


与书居


看过古装剧的人应该对员外这个词都不会感到陌生吧,在很多古装剧中,员外的形象基本就是穿着华丽的长胡子老头,那么这个员外到底是个什么官?在古代到底有多大权力呢?

员外是员外郎的简称,有“定员外增置”之意。最早在三国魏末时期,设置了“员外散骑常侍”一职,晋初又设置“员外散骑侍郎”。二者都属于皇帝的侍从官,通常都是以士人任职,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虽然只是一种闲职,没有多少实权,但能够担任这种职务的人,不是宗室子弟,就是达官贵族,因此在朝廷里面也还算威风。

南北朝时期,又有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等,都是定员之外添加的殿中将军和司马督。到了隋朝,便开始在尚书省二十四司,分别设置一个员外郎,成了每个司的次官。唐、宋、辽、金、元、明、清沿用了这个体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此时的员外都是通过了科举考试被录取的科举生,因为人员较多,所以将其作为候补官员。虽称“员外”,但也已经演变成了编制定员以内的官职,有了更加显赫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员外数量出乎意料的多,甚至达到了冗官的地步。当时的员外来源就不再单纯的只是宗室子弟、达官贵族了和科举录取的科举生了,有的员外是朝廷的贬官,还有的是为了笼络少数民族的封官,在吐鲁番出土的文书中就有在西州地方政府和车府设置员外官的记载。

可是,到了明清时期,民间也开始有了员外。而此时的员外,与前面所提及的员外又有了更大的差别。这一时期世俗化的员外不再是朝廷任命的官员,不具备官员的任何权利与义务,与真正的官宦有着很大的门第尊卑区别。那到底,这一时期的员外,指的是哪一类人呢?

《龙阳逸史》中有着明确的记载,“说的是庐陵地方,有个员外,姓钱名坤。这个员外不是吏户礼兵刑大部中的员外,只为有了两分钱钞,人上过誉他的美名”。 还有清朝中期的名臣李卫,由于不是读书的材料,就花了一笔数量不菲的银子,买了一个兵部员外郎的官做。可见,此时的员外大多都是民间家产丰厚生活富足之人,这些人都普遍从事着工商业,在明清时期的笔记小说中也基本要加上“家财万贯”“大富”“富豪”等词来形容他们。

虽然不是朝廷官职,但在当时这些员外也构成了一种朝廷掌管民间百姓的方式。为了稳固社会安定,明初时期民间的粮长和里长担任者的选择以丁粮多者和豪门大户为标准,而这些人便是当时所称的员外。当时之所以这么做,是想通过将这些富商大户纳入政府的管理体制之内的方法,实现对这些人更有效的管理和制约,避免其称霸一方,危及社会的稳定。同时,他们作为朝廷的一种控制手段,也需要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历史上就有记载着一些员外开仓放粮赈济百姓的实例。

虽说明清时期的员外并无实权,而且大多都是通过买官而得的职称,但在当时社会,这一员外世俗化的现象,也很大程度上维系了当时的社会稳定。


邓海春


“员外”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常有这个词的出现,这是一个官职,但似乎又不需要上班,因为加了一个“外”字,就成了官员编制以外的一种虚职。实际上最初的员外并不是这样的。

员外在秦汉甚至之前并不存在,直到曹魏末期才出现了这样一个官职,本来当时只有散骑常侍,后来在官员正额之外又加上了员外散骑常侍,可有可无,作为散骑常侍的补充,也是其副职。到了晋朝,员外郎就专门指员外散骑常侍,不过后来很多别的官职也有了员外郎。

隋唐时期员外郎的名额更多,隋唐时期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六部之下还有二十四司,隋文帝就在每个司中都设置了员外郎一职,郎中和员外郎构成了各司的正副长官。

以唐朝为例,各司郎中是从五品上(唐高祖时期:吏部郎中正四品上,各司郎中正五品上);各司员外郎是从六品上(唐高祖时期:吏部员外郎正六品上,诸司员外郎正六品下)。郎中和员外郎之下的属官还有主事、令史等。

从这里可以看出,隋唐时期的员外郎官职虽然不是特别大,但是权力也并不小,是各司的副长官。唐朝初期,吏部掌管文官的考试、任免和调动等事物,吏部的考功员外郎还一度是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不过后来唐玄宗觉得这个官职太小,于是让正四品上的礼部侍郎来主持科举考试。以显示对科举考试的重视,从此科举考试有礼部来主持。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在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后的764年做过短暂的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就辞职。而另一位诗人刘禹锡也曾做过员外郎,唐顺宗时期有过一个短暂的“永贞革新”,目的就是改革内政,打击宦官势力以及削藩,其核心成员正是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等,因此他们又被称为“二王刘柳”,当时刘禹锡与王叔文关系比较好,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不过这场改革却阻力重重,连支持改革的唐顺宗也被宦官逼成了太上皇,唐宪宗李纯继位后,刘禹锡和柳宗元都被贬,柳宗元还为刘禹锡写过一首诗叫做《三赠刘员外》。

唐朝之后的朝代,员外郎仍旧是六部各司的副长官,不过到了明清时期,却又衍生出另一种员外郎,并逐渐成为当时的主流,也就是真正的员外郎官职反而不怎么设置了,而只是虚职的员外郎大行其道。

卖官一事古已有之,并不是什么大新闻,汉朝、唐朝都有过朝廷卖官的举动。明清时期自然也不例外,这个时期很多乡绅、地主家里比较富裕,就想让自己的身份看起来高贵一些,于是就捐出一些钱来买官,朝廷通常就让这部分人做员外郎,即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员外。

这个时候的“员外”只能算是一个挂名的闲职,有的需要上班,有的干脆不用上班,但是身份毕竟比从前强,也算是半个官场的人,所以,这个时期很多的有钱人都摇身一变成为员外,社会地位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


尚宫女史


员外又称员外郎,古代指正额以外的郎官,就是今天所说的“编制外”。

历史上不同的朝代,员外这一称呼所指的对象是不同的。

唐朝前,员外是作为官名存在。三国魏末始置员外散骑常侍,晋初又置员外散骑侍郎。

南北朝时,有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等,在官名上加员外。如散骑侍郎为员外郎,“入则规谏过失,出则骑马散从”,好象是皇帝顾问,还是个比较高贵的官儿。

隋朝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的副职。

唐朝贞观时期之前,员外郎是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唐开元年间,唐明皇李隆基觉得此官职过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列为六品。

宋朝前期,六部官职中,各有员外郎一名,正七品。后来卖官帽子,卖出去上千个正员之外的“员外郎”,员外郎就逐渐演变成一种对富人的俗称了,它不是官位。如《水浒传》:她“结交此间一个大财主赵员外,养做外宅。”有钱人互相见面称员外,老百姓见了有钱人叫员外,天下到处都是员外郎。

明朝以后,员外郎就成为一种虚职或闲职,不再与科举有关,效仿宋朝,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个员外官职来做,造成了员外等同于富人的错觉。

清代六部中下设不同职能的清吏司,各司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从五品。

到了现代社会,员外这一称呼退出历史了,但仍存在些痕迹,而又说不清。如顾问、调研员、文史馆员、参事之类闲职。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掉相关部分]


天宁阁


古代的员外是朝廷为了捞钱设置的一种闲职,他们不是真正的在编官员,员外意思就是在编官员以外的官员,所以才叫他们是员外。为什么要在在编官员外设置点虚职的官员呢?其实就是朝廷闹钱的一个办法,在编官员以外的官职,没有官员的实权,你想享受这种特殊荣誉就的化银子买。员外没有太高职位的,最大也就是一个六品官员,你想买这些编外的官职,那就以你化银子的多少给官职了。你出的银子少官职就低,你出的银子多官职就高,一般员外就是一个七品官,就相当于一个县官,他们除了没有实权和工资外,其他给七品官员是一样的待遇,六品官的待遇也一样。朝廷是为了闹银子享受,有钱的富人想过过当官的瘾,这样才有了员外这一个虚职,其实就是一个虚荣心在做怪。员外什么实权力也没有,就是有摆官谱的权力,员外出门也可以享受同职在编官员的官谱待遇,也是耀武扬威的,好像他就是真正的官员一样,其实就是化银子买下一个虚假的官职。


博爱小博士


在明清的小说还有元曲里面经常会出现员外,比如黄员外,或者李员外,那员外到底是什么呢?员外的全称叫员外郎,我们来看看明清官制里面,这个员外郎到底是个什么级别的官员呢?

我们知道,六部分别是吏部、兵部、刑部、礼部、工部、户部,我们就以吏部为例来说明,吏部的主官叫做吏部尚书,从一品,尚书的副手叫侍郎,有左右侍郎两位,从二品。

吏部下面有四司,各司的主官叫做郎中,正五品,郎中的副手就是员外郎了,从五品。员外就是正员之外的官员,最早出现于魏晋的员外散骑常侍,散骑常侍一般是皇帝的顾问,皇帝外出的时候骑马跟从,所以叫散骑常侍。

后来因为需要加增加了员额,新增加的人就叫做后来员外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就跟散骑常侍来轮班,一起被叫做通直散骑常侍。员外郎最开始出现于隋文帝时期,当时在尚书省的二十四司各增加了一个员外郎,做为各司郎中的副手。

虽然员外郎叫员外,但其实已是定员。我们知道科举制度之后,读书人要入仕就得经过科举,考取功名,后面也出现了一些没有经过科举考试,而是通过捐官成为员外郎,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雍正王朝》里面的李卫。

他也是没有参加科举考虑,而是捐了一个员外郎,后来就任兵部员外郎,再之后就成为了户部郎中,一直做到了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直隶总督、太子少傅,当然李卫这样的例子也是比较少见的。

更多的情况就是捐了个员外郎,并没有真正的去担任,只是相当于捐了个功名,所以这样的人被叫做王员外之类的,但其实,员外这个词最后变成了富豪人家的代名词了,他也不一定有捐员外郎,只是大家都这样称呼,当然这种称呼现在也没有了。


历史简单说


“员外”这个古代的职务,放到今天就是“区县级人大代表”!

宋朝以前员外还是有权力的一个职务,类似下议院的议员一样的职务,可以将发现的民间的事务直接向上级汇报,并可督促完成!

后来因为可以通过花钱就能获得这个官职,结果员外这个职务的含金量大大降低。几乎没有一点实际的权限了!也就是震慑一下老百姓罢了!

但是员外还是能代表一方百姓的发言权的,也可看做类似是“太平绅士”一样的人物!

他们能代表百姓向官府反映一些建议或灾害消息,也是官府执行政策的百姓代言人!

这些和现在的民选人大代表差不多的!

大部分的员外还都是好人居多的!基本都是商贾富豪或地主士绅,或皇家远亲!

很多的古籍文书中的员外都表现不错的!


杜陵闲人


官员,知道不,员外是退隐之官不能与商混,商人富豪不能称员外,如今换届总统叫前总统,古代在朝高官退隐之员叫前朝官员都可称员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