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戰坦克發展的歷史

世界各國的第三代主戰坦克性能各異,卻有許多共同點。出世最早的第三代主戰坦克應該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前蘇聯的T-64A/ T-72坦克,然後才是德國的豹2和美國的M1,日本的90式和法國的勒克萊爾坦克直到90年代初期才開始裝備部隊。

美國的裝備重點是放在用M1A2的技術標準改進已大量裝備的M1A1坦克上。M1A2坦克最富革新的改進是增添了車際信息系統(IVIS),它通過數據傳輸總線把所有的控制和顯示裝置聯成一體,以無線電臺數字通信技術為媒介,可以為美國陸軍的雄心勃勃的數字化戰場計劃提供坦克車際間的信息共享。M1A2坦克的一項“補缺”改進是,為車長增添了獨立使用的熱象儀,使車長在“獵殲”戰鬥方式和能力方面前進一大步。

陸戰坦克發展的歷史

M1A2主戰坦克

俄羅斯 T-90主戰坦克是世界上第三代主戰坦克中重量最輕的一種。T-90坦克是在T-72БM坦克基礎上,採用了T-80V坦克的炮塔武器系統研製而成的。其特點是繼承地採用了自動裝填的2A46A1型 125mm滑膛炮,除發射普通炮彈外,還可發射激光駕束制導的反坦克導彈;發動機是T-725M坦克上增大了功率的617kW柴油機。然而T-90坦克最具特色的是採用了名為Shtora-1的主動防禦系統。它包括一部裝有3個傳感器的激光報警接收機和與報警系統相連的多光譜煙幕發射裝置以及能發射編碼信號的紅外干擾機。這套系統適合於防禦激光制導反坦克導彈和干擾各種半自動制導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如“陶”、“霍特”、“米蘭”、“地”式等。

陸戰坦克發展的歷史

VT4主戰坦克

德國豹2AS主戰坦克是豹2坦克改進型,首批豹2A5坦克已於1995年夏投入部隊使用。改進的主要內容是提高戰場生存能力和車長指揮能力。在炮塔正面和兩側前部,披掛了附加防護裝甲組件,實現了由間隔裝甲和複合裝甲合一的組合防護系統。在車長的周視指揮潛望鏡內加裝了熱成像儀,車內增裝了導航裝置。掛裝附加裝甲以後,坦克的戰鬥全重已由55t增加到62t,與英國挑戰者2和美國的M1A2坦克重量相當。

英國挑戰者2主戰坦克於1994年開始駛離生產線。同它的前身挑戰者1型坦克相比,獨特之處是改進了它的120mm線膛炮,採用身管鍍鉻後提高了身管壽命,並增添了新型的增大穿甲威力的貧鈾彈,車長的周視穩定瞄準鏡與激光測距儀組合成一體,使車長在360"範圍內具有“獵殲”作戰能力。此外,挑戰者2坦克的L30型坦克炮的安裝空間較大,給以後改裝140mm火炮預留了發展餘地。

陸戰坦克發展的歷史

挑戰者2主戰坦克

法國勒克萊爾主戰坦克從1992年開始少量裝備部隊,它以在主戰坦克上首次採用先進的車輛電子綜合系統著稱。車內所有電子信息部件都採用全數字集成化元件,並通過GAMT 101數據總線相互連接。被車輛電子學設備綜合為一體的火控觀瞄、自動裝填、通信指揮、定位導航、動力傳動控制、故障檢測等設備和裝置,使勒克萊爾坦克的戰場信息管理能力和對多目標的迅速而準確擊能力,以及車輛的使用可靠性大幅度提高。

日本90式主戰坦克被認為是世界各國的許多先進技術為一身坦克,但價格也最昂貴,只計劃生108輛。同T-90、勒克萊爾坦克一,只有3名乘員,採用Rh120mm18炮,其自動裝彈機不同於俄T-90日克,貯彈艙被置於炮塔的大尾艙內。90式坦克最有特色之處是首先採用了自動跟蹤的穩象式火控系統,並裝有先進的戰場信息管理系統,且單位功率很高,達到了22kW/t,坦克的尺寸、重量也不大,其綜合性能曾被一些人列為世界主戰坦克的榜首。

而第四代主戰坦克,儘管各國有各國的研討方案,但其發展方向似乎已達成某些共識。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坦克的發展既離不開軍事技術發展的總趨勢,也離不開各自的戰場使用環境對它提出的軍事要求。從軍事技術的發展趨勢看,蓬勃發展的信息技術、新材料和新能源技術將大量被武器裝備所採用,必將促使各類武器裝備不斷地向高度自動化、精確化和信息化方向發展。坦克作為陸軍的主要突擊兵器,在上述發展方向中無疑帶有先導性質。從戰場大環境提出的共性的軍事.求看,在高技術的局部戰爭中,各精度高、威力大、射程遠、射速快和機動能力強的殺傷武器被大量使用,使戰場呈現出多維化、合成化、信息化、非線式化和電子、火力、機動一體化的特點,力量的快速投送和戰場的信息爭奪將是確保對抗優勢的關鍵環節。就主戰坦克而言,在力量投送、部隊防護、戰場情報、精確打擊和機動戰優勢目標指引下,不僅要求它能在更大的作戰範圍執行打擊任務和在大量殺傷力很強的反裝甲武器對抗中生存下來,而且未來的主戰坦克必須是容易部署的,必須是一種適應未來數字化戰場的主要作戰平臺。

陸戰坦克發展的歷史

德國主戰坦克

比較普遍的一種觀點是力圖通過減少坦克乘員,即配置2名乘員或2×2乘員輪換組,改變傳統的有人炮塔總體結構,或者採用無人的扁平炮塔方案,或者採用外置式火炮,把傳統炮塔所佔的裝甲重量更多地集中到車體乘員戰鬥艙,在保持較輕的坦克重量前提下,確保坦克必備的最基本的裝甲防護力。

地面和空中反坦克火力,穿破甲威力可能要比現有坦克炮的威力提高一倍左右,而且坦克受到的攻擊將是全方位的,僅僅依靠正面的般的複合裝甲結構是不能進行有效防禦的。為此,各種新概念的主/被動防禦技術的研究接踵而來。而未來的坦克防護,將會更多地依賴於光電技術,如坦克特徵信號抑制技術、多傳感器報警與自動攔截對抗技術、軟殺傷防禦技術等,各種先進的主動防禦系統、“聰明”裝甲、“電子裝甲”將應運而生。此外,坦克除能對抗攻頂導彈和地雷外,還要設法對付那些撒佈的非制導攻頂彈藥。

陸戰坦克發展的歷史

M1A2主戰坦克

機動歷來被視作是坦克發揚火力和克敵制勝的關鍵。主戰坦克不僅需要大功率的發動機和適於高度越野行駛的其他推進系統,而且更加重視動力艙的高度緊湊性,要力圖通過動力傳動一體化設計使動力艙尺寸成倍縮小,以確保坦克的總體尺寸和重量約束到容易部署的水平。除傳統的動力傳動型式外,另一種可能是採用電傳動,甚至在致力於研究發展全電動坦克。

主戰坦克將是一種數字化技術融合的並能與地面和空中各類武器系統互通互聯的綜合網絡平臺,坦克乘員和指揮官可共享戰場情報信息,確保本車的技術後勤狀況、敵我戰鬥位置和目標座標信息準確,大大縮短射擊反應時間並對戰術動作作出高靈敏反應。

總之,主戰坦克的發展將是其外形小,重量輕,容易部署,武器的打擊效果和綜合防護效果將成倍提高,能在戰場模糊不清的情況下更快更遠地發現與命中目標,能在大量殺傷力很強的反裝甲武器對抗中生存下來;通過自動化和實時的戰場管理信息技術的武裝,未來的主戰坦克效能,將會得到成倍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