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什么被封汉寿亭侯?寿亭有没有寿停的意思?

奥斯卡了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历史史实,都不能否认关羽的历史成就。而且民间对他的敬仰,已经远远超出一个凡人,以至于大街小巷几乎所有的商铺都供奉着关羽像。



事实上关羽是历史上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决定先消灭盘踞在自己东边(徐州)的刘备,就亲自带军征讨。

刘备被打败,自己投靠袁绍去了。关羽被围困后,只好投靠了曹操。曹操欣赏关羽,回到许都报请皇帝,封关羽为偏将军。

公元200年,袁绍统领大军十万,从邺城发兵进取黎阳,命大将颜良渡过黄河攻取东郡太守刘延。白马被围困,已经撤退的曹操荀攸声东击西的计谋,派人偷袭延津,自己亲自带人救白马。


关羽不失时机的策马刺颜良于马下,是袁绍军退,解了白马之围。

《三国志》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曹操为表彰关羽的战功,上表天子,报奏封关羽为“汉寿亭侯”。从此,关羽“汉寿亭侯”的封号冠宇朝野。这里的“寿亭”根本不是“寿停”的意思,也与其没有丝毫的关系。

根据汉朝对侯爵封赐制度,分为县,乡,亭,关内,几个档次。关羽属于爵位不高的“亭”侯。


路遥lgy


题主太会联想了!古代封列侯,名字不是乱起的,一般以封地命名。列侯去世后,加谥号,谥号带有感情色彩,而列侯的名称,极少带感情色彩的。

关羽的“汉寿亭侯”,这个“亭”是西汉行政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村,跟“停”没有任何关系,也不存在“寿停”的诅咒概念在里面。

古代列侯分封种类

列侯也叫彻侯,是从商鞅变法,制定的军功爵制中演化而来,汉武帝时期,为了避讳“刘彻”的名字,改称列侯。

两汉时期,列侯分为三等:县侯、乡侯和亭侯。

“亭”是两汉一个行政级别,乡间“十里一亭”,城市“每街一亭”。一亭的人口差距很大,一般不超过百户,相当于现在的村。

亭侯就是以一亭或数亭的税收,作为被册封者的食邑。同理,乡侯就是以一乡或数乡的税收作为被册封者的食邑,县侯就是以一县或数县的税收作为被册封者的食邑。

一亭的人口不超过百户,即便被赐三四个亭,食邑数量也不会超过四百户。乡侯约百户至五百户户;县侯一般从千户至万户。

按照汉代生活水平测算,一个亭侯的食邑,他的收入水平,大致与一个年奉千石的官员相当。千石俸禄,在西汉算不上高官,中高级别,九卿及太守才二千石,放在今天相当于厅局级干部水平吧。

列侯的谥号如何加

题干把“亭”附会成“停”,明显误解了谥号与封号的关系。谥号是受封者去世后,朝廷根据其一生的表现,给予的称号,分美谥、平谥和恶谥。顾名思义美谥就是褒扬,恶谥就是批评,跟皇帝的谥号性质相同。

举个例子,刘秀的高祖舂陵节侯刘买,“节”就是谥号,意思就是“好廉自克,不侈情欲,谨行节度”,西汉酷吏张汤的后辈,有个叫张勃的人,被称为富平缪侯,“缪”就是指“名与实爽,伤人蔽贤;蔽仁伤善”。

当然,也不是每个侯爷都有谥号,生前被废,或者亡国等情形,都不会有谥号。关羽去世后不久,东汉灭亡了,所以谥号是由后主刘禅加封的,谥曰“壮缪”。

“壮”意为:“威德刚武;死于原野;胜敌克乱;好力致勇;屡行征伐;武德刚毅。”偏于美谥。但是“缪”引来争议,有人说就是恶谥,有人说这个“缪”是通假字,通“穆”,也是美谥。

总之,封号一般是指封地名称,谥号才带有感情色彩。

“汉寿亭”还是“寿亭”

关羽的“汉寿亭侯”,历来存在很大争议,有人说,“汉寿亭”就是一个名叫“汉寿”的村子,也有人说“汉寿亭”是指大汉一个叫“寿”的村子。

《三国志》上仅仅笼统地说“汉寿亭侯”,没人搞得清“汉”是不是指“东汉”。亭作为行政级别太小了,史书很难找到准确记载,虽然现在湖南依然有一个地方叫“汉寿”,但不代表就是东汉的“汉寿”。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及《后汉书》作者班固,认为是“寿亭”,而不是“汉寿亭”。史学家毛宗岗,则认为是“汉寿亭”。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有个渔夫无意间得到一枚“寿亭侯印”,但是又被很多学者考证,此“寿亭侯印”是假的。

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说法。

几则列侯封号趣谈

讲三则列侯封侯的趣闻:

著名的神话传说《天仙配》中,男一号董永,此人其实不是虚构的,是真实存在的人物。据考证,董永是西汉高昌侯董忠的玄孙。

董忠原来只是汉宣帝时期,宫中的一名期门郎,后来因为告发霍光的儿子霍禹谋反,被赐高昌侯,食邑二千户。

后来董忠因为犯罪,两次被夺封千户,仅剩七十九户,名义上是县侯,其实就是个乡侯。董忠的儿子董宏,在汉哀帝时期,因为捧傅太后臭脚,违背礼制奏请给傅氏加皇太后封号,被王莽等大臣弹劾,连七十九户也没保住,直接被撸得干干净净。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为了笼络人心,恢复了一大批被王莽废掉的封爵,董永的祖父董武,重新被封高昌侯。

刘秀还曾经给一个叫子密的人封侯,封号很特别,叫“不义侯”。子密是渔阳太守彭宠的家奴,彭宠原本是刘秀的大功臣,因为内部矛盾,彭宠被逼谋反。两年后,子密贪图彭宠家财,秘密杀害了彭宠,并将彭宠的人头送给了刘秀。

子密为刘秀立了功,不能不赏,但是面对这个杀害主人的小人,刘秀又不甘心,于是就赐了他一个“不义侯”。“不义”不可能是地名,明显就是个带讽刺意义的恶称,成为极少数不是以地名称呼的封爵之一。至于“不义侯”封地在哪里,不可考。

刘邦曾经给自己的侄子刘信,封“羹颉侯”。唐人彦师古解释说,“颉,音戛,言其母戛羹釜也。”就是刮锅的声音。刘邦当初无赖一个,成天带一帮地痞到大嫂家蹭饭,大嫂不能明说,只能以刮锅的声音提醒一群小混混:锅空了,没吃的!

一群人碰了一鼻子灰,夹尾巴溜走后,刘邦才发现,锅里有的是饭。从此刘邦对大嫂怀恨在心,当了皇帝后迟迟不封侄子,还是在刘太公的劝说下,才封了这么个带有侮辱性的爵位。

不过这个说法未必准确,据考证,安徽舒城当时确实有个“羹颉乡”,也就是说,“羹颉侯”根本不是彦师古想象的那样,是刮锅的声音。而且刘邦的心胸不至于狭窄到这种程度,相反他还给大嫂加了个封号,以感谢大嫂早年对他的照顾。


寻根拜祖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挡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这是陈寿《三国志》白马之围的相关表述,其中清楚交待了关羽获封汉寿亭侯的缘由,这段文字也浅白易懂,在此就不多做解释了。主要阐释一下“汉寿亭侯”这个爵位的内涵。汉依秦制,从西汉开国一直到东汉用的都是秦二十等爵的爵位制度,由小到大,依次为:“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一级至四级皆为士卒;五级至九级位比大夫,皆为军吏,平民之爵不过公乘,超出者授予同族之人;十级至十八级位比九卿,皆为军将;十九、二十级均为列侯。西汉初期及东汉末年增设有王、公爵位。二十级彻侯因避武帝刘彻讳,后与关内侯都称为列侯,区别只在食邑规模。其中关内侯食邑为百户,二十级的彻侯按食邑大小,分为:县侯、乡侯、亭侯、都乡侯、都亭侯。其中县侯为最高级的侯爵,食邑过万户者又称为万户侯;乡是县的下一级行政单位,采一乡或数乡食邑者为乡侯;亭是乡的下一级行政单位,采一亭或数亭食邑者为亭侯;都乡侯食邑三百户;都亭侯食邑二百户。综上所述,大家可以清楚看出关羽受封的就是二十级彻侯中的第三等“亭侯”,这是明白无误的,不会弄错。容易出错的是前面汉寿二字,那么到底是汉之寿亭侯还是汉寿之亭侯呢?答案当然是后者,之所以出现这种把汉寿亭侯的“汉”视为汉朝的误解,还是缘于对历史了解的欠缺。据《明史·礼志》载:洪武二十七年,地方官在南京鸡笼山建造关公庙,也称关羽为“汉前将军寿亭侯”。直到嘉靖十年(距建庙已一百三十七年)才由当地政府公开订正,改为“汉前将军汉寿亭侯”。就连大名鼎鼎的罗贯中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在他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有这样的描写:曹操表奏朝廷封云长为寿亭侯,铸印送与关公,印文为寿亭侯印。关公看了,推辞不受。操遂教销印匠销去字,别铸印文六字大汉寿亭侯印,云长视之,遂拜受。清毛宗岗认为罗贯中这段描写有违常识,他不仅在书中删去了这段文字,还在评语中特别地指出:今人见关公为汉寿亭侯,遂以为汉为国号而直称之曰寿亭侯,实之误也……汉寿亭侯,犹言汉寿之亭侯耳,岂可去汉字而以寿亭侯为名耶?汉寿亭侯中的汉寿确为地名,当时的武陵郡有地名为汉寿,旧址在今湖南汉寿县北,正是关羽被封之地。






泥腿子的阳春白雪


《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有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这便是关羽这个“汉寿亭侯”爵位的由来。那么,这个“汉寿亭侯”到底是指“汉之寿亭侯”,还是“汉寿之亭侯”呢?我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到底是指“汉之寿亭侯”,还是“汉寿之亭侯”?

关于“汉寿亭侯”该如何理解,自古以来民间和文人普遍认为应该称之为“汉之寿亭侯”,也就是说“汉”指代的是汉朝,“寿亭侯”才是关羽的爵位。

例如《关帝志》中便记载,宋朝绍兴年间,洞庭湖的一位渔夫曾经捞到过一枚印章,上书“寿亭侯印”,被当做关羽遗物供奉于荆门关庙内。南宋洪迈的《容斋四笔》也有类似记载,称从土中挖出一枚大印,上有铭文“汉建安二十年 寿亭侯印”,且表明光是这枚“寿亭侯印”上的大环的直径就达到了四寸,比一般的亭侯印要大好几倍。

而在元杂剧《寿亭侯怒斩关平》、《寿亭侯五关六将》,关汉卿的《关大王单刀赴会》,明弘治版的《大明会典》,清朝宋牧仲的《筠廊偶笔》等元明清时期的各种文学作品中,大多将关羽直接称为“寿亭侯”。

明嘉靖版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更是直接指明,当时曹操送关羽“寿亭侯印”而被关羽拒绝,非要曹操在前面加一个“汉”字才肯接受。

似乎一直以来,古人都认为“汉寿亭侯”中的“汉”字指的是朝代名,而“寿亭侯”才是关羽的爵位封号。

但清朝的毛宗岗在修订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时,却明确指出,“今人见关公为汉寿亭侯,遂以为汉为国号,而直称之曰寿亭侯,即博雅家亦时有此,实之误也……汉寿亭侯,犹言汉寿之亭侯耳,岂可去汉字而以寿亭侯为名耶?”

“汉寿之亭侯”无疑要比“汉之寿亭侯”更加准确一些

在了解了汉朝的封爵制度之后,我认为“汉寿之亭侯”无疑要比“汉之寿亭侯”更加准确一些。

自商鞅变法制定了二十等爵位制度(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后,秦汉两朝均对此进行了沿用,汉朝只是增设了王爵。

在这种爵位制度中,侯爵共分两类,即关内侯和彻侯(后改为列侯),其中关内侯只有封号而无封地,彻侯却是有封地(食邑)的。而彻侯又分三等,分别是食邑为一县或数县的县侯,食邑为一乡或数乡的乡侯和食邑为一亭或数亭的亭侯。

曹仁的安平亭侯便是“地名+爵位等级”

而三国时期,基本沿用了汉朝的爵位制度,虽然由于天下大乱,此时的列侯和关内侯都没有了封地,但在爵位封号上还是有着明显区分的,列侯的封号均为“地名+爵位等级”,而不会在地名 前再加朝代名。例如曹嵩的费亭侯、刘备的宜城亭侯、曹仁的安平亭侯、赵云的永昌亭侯等等,这里的费、宜城、安平、永昌都是地名,地名之前均无朝代名。

由此可见,关羽的“汉寿亭侯”应该指的就是“汉寿之亭侯”。而根据《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的记载,三国时期一共出现了两个被称为“汉寿”的地名,一个是今天湖南省北部的汉寿县,西汉时称“索县”,东汉时改为“汉寿县”,三国时则改为“吴寿县”。另一个则在今天四川广元西南,秦惠文王时秦国兼并苴国建“葭萌县”,三国时蜀汉改“葭萌县”为“汉寿县”。

因关羽受封时蜀汉尚未建立,所以关羽“汉寿亭侯”中的“汉寿”指的应该是今天湖南省北部的汉寿县。至于有人说关羽的封号指的可能是“汉朝寿地的亭侯”,这个显然不大可能,如果没记错,古代根本没有单独称“寿”的地方,我们说的“寿地”一般指的是古代的“寿春”(今寿县),那么关羽的封号便应该是“汉寿春亭侯”。


梅姑姑318


引言:

关羽被曹操最先封为汉寿亭侯,是因为关羽斩杀颜良解白马之围,而曹操爱惜人才想留关羽在帐下为自己效力。而寿亭没有题主寿停的意思。

关羽侯位的由来

关羽是蜀汉五虎上将中第一个封侯的人,而封关羽汉寿亭侯的是曹操而不是刘备。徐州之战曹操击败刘备,在下邳俘获了关羽,曹操派遣张辽劝降关羽,关羽意在保护刘备妻儿和张辽说明降汉不降曹,曹操同意这一观点后关羽才下马投降,曹操封关羽为偏将军。官渡之战,袁绍派遣大将颜良进军白马,曹操派遣张辽、关羽为先锋对战颜良,关羽万军之中取颜良首级解白马之围。曹操认为关羽可堪大用,想留关羽为自己效力,曹操以厚恩待关羽并请旨汉献帝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汉寿亭侯

汉寿亭侯这四个字要分为两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汉寿”。关羽的侯位称号和其他人相比略有不用。张飞为新亭侯、黄忠为关内侯、诸葛亮为武乡侯,而关羽为汉寿亭侯,多的这一个“汉”字是有一个典故的。关羽在下马投降时曾和曹操言明的降汉不降曹,如果曹操封关羽为寿亭侯,关羽肯定不能接受来自曹操的册封,而且题外话说寿亭候也不好听。那么加一个汉字意义就变了,代表着大汉的侯位,而不是曹操的私属。而“汉寿”代表的是关羽独有的封号,就像诸葛亮武乡侯的武字是一样的。也有其他的说法“汉寿”代表的是一个地域的名称或者说这位侯爷的封地。

第二部分“亭侯”。亭侯代表的就是官职待遇。在蜀汉侯爵里内侯应该是最低的侯位,其次是亭侯最后是乡侯。查阅了一些资料,可以按照封地来理解。内侯是只有爵位没有封地,亭侯是有一亭的封地,乡侯是有一乡的封地。可能看着分封的地界太小了,但是三国时期十亭为一乡,三到六乡为一县,蜀汉境内一共二十一郡一百四十六县,这些疆土不可能全部给文武大臣分封出去。所以亭侯代表的是侯位的高低和享受的待遇。

总结:曹操奏请汉献帝封关羽的汉寿亭侯,万万没有停寿诅咒关羽死亡的意思。而刘备在自立汉中王的时候也没有再加封关羽和重新封关羽侯位的举动,因为关羽的侯位是当初汉献帝封的,但是刘备给了关羽督掌荆州事物之全。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汉寿亭侯的寿亭不是寿停的意思。

汉献帝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徐州,刘备投奔袁绍。曹操招降关羽后返回,任关羽为偏将军,赏赐许多财物给他。袁绍派大将颜良在白马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曹操派遣张辽和关羽为先锋进攻颜良。关羽远远望见颜良的帅旗车盖,策马上前,斩杀一阵子杀出了一条血路,来到颜良马前手起刀落,斩了颜良,袁绍军中的将领们没人敢出阵阻挡,于是解除白马之围。曹操当即上奏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关于“汉寿亭侯”名字的由来一直争论不休,是汉之寿亭侯还是汉寿之亭侯,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汉寿亭侯”的“汉”是表朝代名,“寿亭侯”为其爵位封号,即“汉” 为朝代名说。另一种观点,认为 “汉寿亭侯”的“汉寿”是地名,“亭侯”是爵名,即“汉寿”为地名说。






罗萧弋


古人都认为“汉寿亭侯”中的“汉”字指的是朝代名,而“寿亭侯”才是关羽的爵位封号。

在《三国演义》中,因其鲜明丰富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深受国内人的喜爱,而关羽因其忠勇也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三国人物之一,后世更给予其武圣的称号,民间尊其为“关公”,受到了大众的膜拜。

建安五年,关羽因替曹操斩少了颜良和文丑,帮曹操解了白马之围,所以曹操上奏朝廷封其为“汉寿亭侯”。

但是很多人认为“汉寿亭侯”是大汉的寿亭侯的意思。其实关羽的爵位并不是大汉的寿亭侯,而是汉寿亭的亭侯之意。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曾经就采用了汉寿亭侯的误意,根据《三国志通俗演义》第二十记载:云长为曹操斩了颜良,曹倍加钦敬,于是曹表奏朝廷封云长为寿亭侯,铸印送关公。印文:寿亭侯印。派张辽赉去。云长看后,推迟不敢受。辽说:兄之功,封侯何多?公说:功微不堪领取名爵。再三推迟。辽带印回见曹,说云长推辞不受。曹说:云长是否看印?辽说:云长却见印。曹说:吾失计较也。遂教销印匠销去字,别铸印文六字:汉寿亭侯之印,再使张辽送去。公视之,笑曰:丞相知吾意也,遂拜受之。

至于罗贯中是因为一时大意,没有仔细辨别,还是因为“尊刘抑曹”的思想故意这样写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那么关羽的爵位汉寿亭侯就要从东汉的列侯制度说起。

汉承秦制,秦军最高级别的军工是“彻侯”,汉朝为避讳汉武帝刘彻的名字所以改为了“列侯”,东汉时列侯根据封地的大小分为三个等级:县侯、乡侯、亭侯。
县侯自然是最高级别的侯爵,需要用县名+侯来命名,乡侯需用乡名命名,比如:张飞的爵位西乡侯。亭侯是乡下一级的行政单位,需要用亭名来命名,比如:关羽的汉寿亭的亭侯。

至于汉寿亭在那个县,史书上并没有记载。用汉寿为县名的地方为两个,但是根据东汉的制度,亭侯前是不能加县名的,所以还需要考古学家进一步考察。


公元前


关羽为何被称之为汉寿亭侯?是曹操有意让关羽成为汉室终结者么?所以说是汉寿亭侯音同汉寿停侯不是么,再说其他的侯名前也没有加个汉字,一个亭侯也不能代表整个大汉,到底是曹操有意还是后世演义故意为之而表明汉室衰于关羽败走,


奥斯卡了


“汉寿亭”是官名,“侯”是职位。所以“寿亭”与“寿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如有雷同,纯属偶合!


扬生解史


汉寿是地名,汉朝封侯有四个等级,关公是亭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