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清滅亡和閉關鎖國沒關係,而是因為遇千年未有之敵?

唯愛食鐵獸


即便我們把責任歸於閉關鎖國,我們也應該問一下,為什麼閉關鎖國會導致落後呢?對了,因為閉關鎖國讓我們失去了跟外界的交流,看不到世界的進步,沒能跟上世界的腳步。



但是,歷史上從來都是中國領世界之先,為何到了這時,卻反而要去跟上西方的步伐了呢?還是自己出了問題。


中國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主,自給自足的國家。土地在中國人的心中是最重要的。中國人當了官,要置地。經商,賺了錢,還是要置地。如此一來,資本沒有投入再生產,生產規模也就不會擴大,至於資產階級的產生更是無從說起。說到這一點,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這點已經被移除課本了。

還有就是社會包括政府在內的鄙視科學,斥之為奇巧淫技。沒有資產階級,沒有工廠生產,縱有科學發明也無可用之地。沒有政府支持,政府重農抑商,那就更是雪上加霜。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西方工業革命中西方政府的作為,那些科學發明絕不僅僅是有了瓦特有了西門子就可以做出來的,政府在工業革命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所以說,不管是否歸因於閉關鎖國,但是根本原因必然在自身,而不在外敵。自己沒錯,錯在敵人太強,這是荒謬的邏輯。


攸揚拾羽


閉關鎖國,只不過是一個藉口罷了。就像小時候老師常說:XXX很聰明,只是不努力,所以才差。

我們仔細回顧一下整個中國歷史,文明發展的程度較之周圍的國家有著極大的優勢。甚至可以說他就是東亞主要的文化輸出國,周圍的國家都受他影響。蒙古、滿清入主中國後,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漢化改革。

但和走出了中世紀的西方交流後,中國從文化輸出國變成了被輸出國,對他的評價僅僅是“開化程度”較高而已。一個從來沒有碰到過的敵人出現,他的經濟、文化、政治前所未有的先進!這就是千年未有之敵的含義!

當西方的數學、地理、天文學知識流入中國時,所造成的衝擊不亞於投放了一顆核彈。在利瑪竇繪出《萬國全覽輿》之前,明朝的世界地圖上其他國家面積的總和還不如沿海的一個省大。明朝給天文(星象)賦予了特殊的含義,只有少數人才有資格掌握,卻原始的可憐!

恕我直言:一個單純信仰社會哲學與道德倫理的國家,他的競爭力僅僅是對野蠻人而言。事實上,他對野蠻人也沒有表現出絕對的優勢!

閉關鎖國並不全是壞事,至少成功抵禦了經濟、文化上的入侵。從明代開始起,便是定例。清朝從建立起就沒有關閉過對外的通商口岸,管理嚴格實屬正常。當時全世界的通商口岸對本土貿易都有保護政策,難道他們也是閉關鎖國?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朝沿海的通商口岸開放了,外國人也能深入過境了,清朝就變成世界強國了?

清朝滅亡的原因,從來都不是閉關鎖國。原因由始至終只有一個——自大自狂。他拒絕承認其他文明的優秀,依舊活在自己盡善盡美、天朝大國的美夢裡。等到一敗塗地的時候,才想起師夷長技以制夷。可骨子裡的那股鄙視勁是藏不住的,既看不起人家又怎麼會虛心學習?此小道矣,不過奇技淫巧,哪及聖人之言?幾年後學有所成,從無到有算是重大飛躍,便沾沾自喜。

葉名琛公開捕殺洋人之時,可曾想過會引來火燒圓明園?當北洋海軍縱橫亞洲之時,可曾想過會全軍覆沒?當董福祥所部殺杉山彬時,可曾想過庚子事變?

人貴自知,國更是如此。包羞忍恥是男兒,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國運維艱,在朝者庸,在野者蠢不自知。為之奈何?

歡迎下方討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看不見的角落


閉關鎖國是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汙衊,以此來美化其侵略中國的強盜行徑。

大清壓根就沒有閉關鎖國,要麼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怎麼一直處於出超的地位。而且鴉片戰爭的英國的主要目的就是打開中國市場以傾銷商品,因為中國農業文明自給自足的經濟生產使得中國對外來商品需求不大,因此英國人賺不到錢,正好藉著鴉片這個藉口來發動戰爭,以此打開中國市場。

而且經常有二傻以馬嘎爾尼來汙衊大清,甚至發明馬嘎爾尼語錄,在二傻們看來,馬嘎爾尼就是好心,是聖母白蓮花,但是馬嘎爾尼算什麼東西?

馬嘎爾尼提的條件,今天的中國政府也不會接受。而且馬嘎爾尼進貢的禮物之中有一艘風帆戰艦的模型,乾隆立即詢問關於風帆戰艦的建造技術、造價、火力、航速等方面的內容,但是馬嘎爾尼壓根不回答。

另外乾隆給馬嘎爾尼的回信,掐頭去尾自然就能理解成閉關鎖國的意思,但是隻要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閉關鎖國這個謠言就不攻自破了。

而且,大清不僅沒有閉關鎖國,反而大清是一個開放的王朝。

比如,大清引進西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裨益民生,為我所用。而且效果還不錯,在自然科學這方面大清確實有不小的提升。

另外,所謂清朝閉關鎖國,其實就是在給中國近代的落後找藉口而已,真不知道再有這種事還能讓誰背鍋。

鴉片戰爭前進口的大洋炮

鴉片戰爭前引進西方造船技術建造的紅單船

實際上,中國近代的落後是中國傳統文明落後於西方文明的結果。中國傳統文明是封閉的農業文明,而西方文明則屬於工商業文明或是海洋文明,這兩個文明都屬於開放的文明,自然比一個自閉的農業文明強很多,畢竟農業文明是在固定的地域內創造價值,而工商業文明或海洋文明是跨地域創造價值,文明在一次次流通、交換過程中發生升維,而古典中國幾千年以來,一直是低端的農業文明,因為農業文明無法升級。換句話說,近代就是高維文明打低維文明,這種降維打擊壓根就不費事。

不過今日中國崛起走的是海洋文明的路線,換句話說,現代中國文明已經完成了文明的升維。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清朝的滅亡和閉關鎖國有直接的關係,但不是根本原因。到了19世紀中期的時候,統治中國的王朝無論叫什麼名字都會因為受到列強的侵略及內部秩序的崩潰而滅亡。固然清朝的滅亡是因為受到了千年未有之敵的打擊,但清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則是其本身社會的發展程度與經濟發展的程度不相匹配。到了這個時間,封建政府如果不能改變其制度則都會腐朽,都會被宰割。這是歷史與社會發展的慣性導致的,不會因為一種政策的存在與否就改變,但肯定與這種政策相關。清朝滅亡不可惜,可憐的是中國人民受苦了。

一個王朝無論是自發崩潰的還是被消滅的,追尋其原因時,都首先要找內部原因;內部原因才是決定一個王朝生死存亡的關鍵。閉關鎖國就是清政府內部政策,是內部原因。

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滿洲人建立的清朝,這個王朝從一建立就具有落後性。滿洲是一個落後的民族,卻憑藉著強大的武力,強行把落後的因素注入到先進文明之中。這種落後因素並不會使中華文明滅亡,但的確使中國的發展速度變慢了。本來中華文明是火車頭帶著跑,到清朝就變成牛車了。

中國的發展速度逐漸落後於西方,中國的發展程度也逐漸落後於西方,導致中國陷入了近代前夜的危機之中。跟閉關鎖國政策有沒有關係?當然有關係!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的發展速度進一步減緩,中國與世界的差距一點點的增大。如果中國不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雖然發展速度也會變慢,但與西方的差距不會那麼大。100米的距離與100裡的距離是絕對不同的。

外部原因要通過內部原因才能起作用,如果清政府本身穩定,千年未有之敵也沒有宰割我們的機會。堡壘之攻破,從來都是內部先瓦解。

19世紀中期,清政府虛弱嗎?虛弱。西方列強強大嗎?強大。虛弱在哪裡?強大又在哪裡?虛弱在閉關鎖國嗎?不全是。

從政治上說,中國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而西方則是資本主義制度。顯然資本主義制度更具優勢,更能促進社會的發展;相反,封建制度已經成為了社會發展的阻礙了,尤其是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從經濟上說,中國主導的經濟成分是小農經濟,西方發展的則是資本主義經濟。從社會發展的速度看,資本主義經濟更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資本主義創造的財富遠遠高於封建主義創造的財富。

從思想上看,中國的統治思想是傳統的儒家思想,而西方已經經過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西方的思想解放勝過了中國的思想禁錮。缺乏創新的中國思維模式遠不能成為社會前進的指導思想。

從科技上看,中國是小農經濟下的傳統科技,而西方則是思想解放基礎上的充滿創新精神的近代自然科學。我們都知道,科學技術越先進社會發展的速度就越快,而且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會越來越快。

從軍事上看,中國式冷兵器基礎上的軍隊組成和戰爭思維,而西方建立的則是熱兵器軍隊,其戰略戰術是遠程式的。善於近戰的冷兵器軍隊能夠打敗善於遠更的熱兵器軍隊嗎?可能性不大。拿刀的人不大可能去砍拿槍的人,如果有這樣的人,那真就是上吊的老壽星了。

從外交策略看,中國實行的是小農經濟基礎上的閉關鎖國政策,切斷了中國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西方實行的則是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上的殖民擴張,加速了西方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交流與融合。顯然,封閉使中國落後,開放使西方後來居上。

以上說明,中國是落後的封建主義,而西方則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封建主義必然不能戰勝資本主義。

清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發展的程度與經濟發展的程度不能匹配,換句熟悉的話說就是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不相適應。閉關鎖國算是生產關係其中的一環。

宋朝時期,對外貿易比較繁榮,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程度又已經很高了;甚至產生了市民階層。到了明朝中期,商品經濟的基礎上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萌芽要想發展成資本主義經濟就必然不能繼續實行封建制度。

明清時期的中國實際上處於一個重大的社會轉型期,需要從封建社會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如果轉型成功,那麼中國就會成為真正的世界強國之一;但顯然中國的社會轉型並沒有成功,中國最終還是衰落了。成功的轉型促進社會發展,失敗的轉型只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社會發展的發展其實就是生產力的前進,這需要先進的制度和正確的政策,需要先進的科技以及合適的外交策略……等等。清朝具備這些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條件嗎?應該具備,但實際上不具備。阻礙生產力發展就是阻礙社會進步,就是阻礙歷史前進;所以清政府的滅亡是必然的。有沒有千年未有之敵都會滅亡,無論這個王朝叫什麼名字都會滅亡。總之,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就是腐朽的,腐朽的就一定會滅亡。

既然我們知道了封建制度是清朝滅亡的根本原因,那麼清朝統治者能夠改變這種封建制度嗎?不能。不要說整個的封建制度,就只是閉關鎖國的政策也改變不了。所以,清朝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歷史規律。

為什麼改變不了?因為清朝的統治階級是地主階級,地主階級利益的保障就是封建制度;為了自己的利益,地主階級也不會改變封建制度。就算有一些像李鴻章一樣的開明地主,也改變不了整個封建集團保守的思維和做法。整個封建集團的慣性太大,無法阻止。

閉關鎖國也改變不了嗎?也改變不了。因為閉關鎖國是基於自然經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改變不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就改變不了。自然經濟能夠改變嗎?不能。因為自然經濟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存在的基礎,皇帝不想改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地主階級就無法改變自然經濟。所以,自然經濟無法改變,專制制度無法改變,閉關鎖國的政策無法改變,清朝的滅亡自然也無法改變。

總之,閉關鎖國的政策與清朝的滅亡有直接的關係,但不是根本原因,有沒有千年未有之敵清朝都會滅亡。清朝遇上了千年未有之變局,但已經喪失了處理這種變局的能力。生產力的發展是規律,王朝的滅亡也是規律。


歷史緯度


清朝滅亡是外因和內因結合導致的。外因既遇到了強大的敵人;內因則是閉關鎖國,技術落後,制度腐敗。

我們先就內因來說說。

中國五千年曆史中,經歷了24個王朝的更替,從夏到隋唐,再到宋、元、明、清。

在明朝,我國還是對外開放的,很多領域都是領先於世界。在朱棣時期,鄭和下西洋,帶著幾萬軍隊,從江蘇開始一直西下,經過了37個國家,最遠到達了中東地區。

朱棣死後,朱高熾做了皇帝,他不同於朱棣,並不支持鄭和下西洋,就想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

地。於是,明朝的海軍就慢慢的消失在了世界的視野之中。

等到了明穆宗在位時期,由於倭寇橫行,明朝開始了海禁,禁止民間私人出海貿易。而海禁可以說是閉關鎖國的雛形。

清朝,乾隆時期開始實施全面的閉關鎖國。乾隆年間,徹底關閉清政府與外交流通商的貿易口岸,只在廣州一處設立十三行來作為對外貿易的窗口。

1793年,一名叫馬戛爾尼的英國使者帶著使團來拜訪乾隆。馬戛爾尼的本意是想和清朝建立外交關係。當時馬戛爾尼向乾隆提出了以下幾點協議:

一:英國派遣大使常駐北京,如果中國願意派大使到倫敦去,英國皇室必將以最高待遇接待。

二:允許英國在舟山和天津等地進行貿易,並仿效澳門先例,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個小島,供商人居留和存放貨物。


三:允許英國商人長期居住於廣州。

四:英國商品在中國的口岸,希望可以獲得免稅或減稅,希望中國能夠制定一套固定的稅收標準。

然而,乾隆對這些一點興趣都沒有,認為清朝地大物博,什麼都有,根本不需要和英國做生意,拒絕了馬戛爾尼的要求。

於此同時,馬戛爾尼也帶來了槍炮這些先進的武器。但乾隆看都沒看這些武器,把英國使者帶的槍炮看成了垃圾,不屑一顧。

對於這些使者,乾隆完全把他們當做是一小國寡民,簡單的接待了他們一下就沒了。

本來馬戛爾尼是想和清政府通商,結果,通商是沒成功,但是在清朝吃喝玩樂倒是很開心。


而正是這一全面的閉關鎖國,使得清政府徹底與世界失去了交流。持續到慈禧時期,中國已經完全落後於西方各國。

就內因,我們具體來分析一下,清朝和西方各國的差異在哪裡?

一:經濟體制不同

我們封建時期,也就是清朝,一直以小農經濟為主導。也就是自給自足,一個家庭,既種糧食,也織布,甚至連打鐵製作農具這樣的事情也可以自己解決。

這一體制,導致百姓之間經濟流通少了,而大家都知道,資本的發展靠的就是流通,流通少了,資本自然也就發展不起來。


而反觀西方,自文藝復興時就開始了資本主萌芽。資本主義不同於小農經濟,它是構成了僱傭關係的。所有的生產資料都是可以共享的,生產資料共享,流通也就變得頻繁。其所創造的財富也就比封建主義多得多了。

二:思想上的差異

清朝一直自詡為天朝,覺得自己什麼都有了,根本不需要和外界進行交流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看不起外界的技術。

而,西方不同,從文藝復興到麥哲倫的全球航行。西方都是主張相互借鑑,相互學習。學習它國先進技術,從而為自己所用。

思想上的不同,使得西方一直在進步,而清朝則是原地踏步,沉浸在自己的天國夢之中。

清朝的閉關鎖國,鎖的不只是國,更是把國人的思想,思維方式,軍事勢力也給鎖了。就軍事打比方,在康熙時期,那時的紅衣大炮是重型武器。憑藉紅衣大炮,康熙平定了三番之亂。但,等到慈禧時期,鴉片戰爭爆發了,清政府還是隻有紅衣大炮。

這種射程近又沒有威力的武器,被英國的火炮輕鬆就給打敗了。

然後就是外因的分析

當時的八國聯軍,特別是美英法是相當的強大的,不僅有先進的技術,同時也是有著先進的武器。

與清政府大炮和騎兵相比,那就是一個大人打一個小孩,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當年,八國聯軍侵華,一萬多人攻打北京,而當時義和團和清軍加起來有十幾萬人,十幾萬人拿著大刀去砍八國聯軍。結果,本來應該是一場殘酷的廝殺,卻因為沒有先進武器,變成了單方面的屠殺。十幾萬軍隊被一萬多人殺的屍橫遍野。


清朝末年,如果清政府沒有遇到英法這樣強大的敵人,清朝或許就不會滅亡。

據記載,鴉片戰爭之前,清政府一年的稅收是5000到6000萬兩左右。而當時,清朝的人口是4億人,平均下來一個人也就0.1兩銀子。故,當時的清朝百姓還是可以安居樂業的,人人也是有飯吃的。

鴉片戰爭之後,打開了中國大門,鴉片流行於全國,再加上籤訂了不平等條約,需要大量賠款,百姓的稅收和開銷就上升了。不久之後又發生了戰爭,最終使得百姓落得一個悽慘的命運。

清朝的滅亡和閉關鎖國有關係,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清政府沒有遭遇鴉片戰爭,沒有外敵的侵犯,清朝肯定不會這麼早就滅亡。


歷史發報君



什麼是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政策是指清王朝嚴格限制和禁止對外交往和貿易的政策。——七年級歷史教科書下冊。

按照歷史教科書的定義,我可以明確的說清朝並不閉關鎖國。

因為從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開始,清政府就開設了松江、寧波、泉州和廣州為通商口岸,並且設立了四大海關來管轄這四大口岸,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正式設立海關。

“今海內一統,環宇寧謐,滿漢人民俱同一體,應令出洋貿易,以彰庶富之治,得旨開海貿易。”——《清朝文獻通考》卷三三,《市糴》

而根據《粵海關志》記載,粵海關關稅收入是不斷增加,從乾隆朝每年46萬兩白銀,發展到鴉片戰爭前夕,每年185萬兩白銀。

僅僅從粵海關收入看,清王朝顯然是沒有禁止對外貿易的。


另外,從清聖祖康熙帝到清高宗乾隆帝,西方傳教士一直活躍在清朝京城和皇宮,使得清朝皇帝對西方瞭解並不差,甚至可能乾隆帝對法國大革命的瞭解比東歐一些閉塞地區的貴族還清楚。

這絕對不是開玩笑。

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歐立德曾出版過一本關於乾隆帝的著作《乾隆帝》,歐立德根據梳理西方傳教士信件以及日記,發現乾隆帝對法國大革命是非常瞭解的。

當乾隆帝瞭解了法國大革命全部情況後,乾隆帝幹了一件事情:

在1794年,也就是路易十六被處死的第二年,乾隆帝下詔要求全國各地嚴查白蓮教。

甚至如果不是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乾隆帝已經準備派遣使團前往法國了。

“乾隆皇帝有遣使臣至法見路易十六世之計劃,德明將隨使行。”——法·費賴之·《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

而馬格爾尼訪華遭遇冷遇也別有隱情。

《中葡關係史》一書披露,葡萄牙傳教士在馬格爾尼等人送給乾隆帝的機器裡檢查出了德文銘文,證實這批機器是“二手貨”,如果乾隆帝真把馬格爾尼等人當做是“朝貢屬國之臣”,估計馬格爾尼項上人頭就保不住了。

綜上所述,清王朝真的既不“閉關”也不“鎖國”。

那麼清王朝真正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呢?

簡言之:應對西方衝擊不利。


清王朝滅亡真正原因在於此,作為一個有著獨特世界觀(天下觀)以及外教體系(朝貢體系)的古老王朝,在面對西方文明衝擊時,清王朝顯得非常的“笨拙”和“無力”。

作為“野蠻人”的愛新覺羅家族在面對西方文明衝擊過程中表現的一點兒也不像是野蠻人,反而像一個最虔誠的儒生。

有人可能會說同為東亞儒家文化圈,為什麼日本應對西方衝擊就很好?

原因很簡單,日本即使在東亞儒家文化圈也屬於邊緣,而這個邊緣的位置使得日本在許多觀念轉換上並不困難。

就以接受西方國家概念而論,清王朝秉承的是傳承2000年的“天下觀”,並不認為有哪個國家可以和清王朝這個中央之國相提並論,那麼要清王朝接受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和清國處於平等關係,僅這一條就非常的費勁。

而日本則不然,日本雖然也照抄“天下觀”,但是日本再狂妄也不會認為華夏是日本的“屬國”,最多認為華夏與日本平等,所以日本精英能很快接受西方國際體系。

至於清王朝官員腐敗,這些都是細枝末節,而且真要說腐敗,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在腐敗問題上不見得比清王朝要好。

山縣有朋敢把日本政府給日本陸軍全年軍費預算的10%直接貪汙掉,李鴻章等人即使再大膽,也不敢向山縣有朋這樣明目張膽的吞掉清王朝撥給北洋艦隊10%的經費。

更誇張的是山縣有朋這麼做竟然沒有遭到任何的懲罰。

清王朝滅亡真不在於它閉關鎖國,而在於它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堅持“天下觀”的古代帝國,它應對西方文明衝擊實在是太慢,太不得力了。


蘭臺


肯定與“閉關鎖國”有關,但不能簡單的按字面解釋“閉關鎖國”的意思。單從貿易來看,清朝也有對外貿易,如向海外銷售茶葉、瓷器、絲織品,進口香料等等貿易往來。但我認為“閉關鎖國”的真正含義是指思想的閉鎖、技術的閉鎖,盲目的自大,固步自封。

交流,文化的交流、思想的交流、技術的交流,只有在不斷交流中才能發展進步。俗話說的好: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清朝為何遇到“千年未有之敵”,就是因為太傲慢了,太自以為是,當你纏足不前的時候,人家正在快步急行。你落後了才顯出別人的進步。

有人認為清朝落後是因為少數民族統治的原因,如果是漢人統治就不會如此,這種思想恰恰是落後、自大的表現。一個先進的文化就是在不斷吸取其他文化的精髓,去除自己文化中的糙粕中成長的,沒有永遠的真理,沒有永遠的先進,停滯就會落後,落後就必然會捱打。


悅龍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清朝滅亡,閉關鎖國是一個原因,但不是主因,也不是所謂的遇千年未有之敵,筆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

1.盛極而衰,物極則必反,花開就會花落,這是萬物的自然規律。

清朝經歷過康乾盛世的繁榮,就像玫瑰花一樣,盛開時芬芳美麗,花枯萎的時候,如同死神降臨,正所謂接受花開就要花落。

封建王朝的更替本身就如同過眼雲煙一樣,由盛到衰一直都是規律的週期表,從封建王朝開始,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結束,一直是這樣循環。

2.落後就要捱打,清廷的工業軍業全部落後於西方,連日本都不如。

清廷的工業船隻還基本靠人力,而西方和日本這些國家早早就享受到了工業革命的產物蒸汽機,工業革命的發展,帶動了軍工產業,洋槍和火炮的出現,使的清政府的白刃武器在西方列強和日本面前就和玩具一樣,形同虛設。

落後就要捱打,清廷政府更多的是依靠人海戰術,但是在洋槍和洋炮面前全是送死的貨。軍隊是一個國家主權的保障,軍隊不堪一擊,直接就導致一個國家沒有話語權.

3.制度的原因

清朝政府還停留在封建制度裡,皇權至上,連離我們最近的日本都將天皇權利的下放,實行明治維新,學習西方制度,設立首相制。

清朝的政府權利還全部集中於皇帝手上,到末期又被一個慈禧太后專政,權利太過集中,這種滯後的制度,使的清廷政府如同井底之娃,目中無人,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才是睜眼看了看這個世界。

4.清朝政府與老百姓長期的矛盾爆發

清政府的腐敗,促使老百姓發動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等,這幾個運動都是老百姓與清廷政府長期矛盾的具體體現,

到了辛亥革命,清廷政府實在無以為繼,最終清朝覆滅。

以上就是清朝覆滅的原因,以供參考。


向日葵愛歷史


在我們一些熟知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段歷史上是我們一直被我們所銘記的,這段歷史就是清朝的滅亡,現在我們很多歷史學家和對歷史感興趣卻在歷史領域有一些見識的人對這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我們中間會有人說清滅亡和閉關鎖國設關係,而是因為遇千年未有之敵?

其實清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我們今天就這些原因進行一個列舉。

  1. 第一個原因是我們清朝在還沒有滅亡之前,我們實行了一個政策,而真是因為一個政策的原因,這個政策就是閉關鎖國,而這個閉關鎖國卻讓整個大清整整落後這個世界很多年。
  2. 而在我們落後的那麼多年裡面,其他國家紛紛進行了改革,或者是大力的發展他們自己國家的工業以及戰鬥力。而清朝還處於一個盲目的發展期間,覺得自己還是當時的帝國。其實這個世界早就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3.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英國將他們自己國家生產的一個鴉片從海上帶到了清朝的一個領域,這個鴉片是一個有癮的東西,正是因為鴉片在中國的一個廣為流傳,上至大臣之間有人在吸食,下至平民百姓,而這個鴉片甚至還流傳到了當時在清朝統治下的軍隊中。

當時只有一位大臣提出我們要強行抵抗這個鴉片,這位大臣就是林則徐。

  1. 在1839年,他在廣東受到當時的皇帝認可的想法禁菸的時候,他專門派人明察暗訪,並且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所有的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燬。
  2. 虎門銷煙使中英關係陷入極度緊張狀態,很成功的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引領線,這個在虎門戒菸很成功就被當作英國入侵中國的藉口。
  3. 而這個僅僅只是一個清朝滅亡的一個開端。 在清朝滅亡開端之後,清朝的主權和領土正在一步步的走向嚴重喪失。而清朝也開始了屬於它自己的一個近代化的探索,它也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近代化改革。

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1. 在清朝最為不恥的後期,整個清朝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完全瓦解,甚至取消了統治人民的長達幾千年的統治。
  2. 這些都是原因,閉關鎖國僅僅只是其中一種,清朝的滅亡不是一下子的事情,而是很多事情與它聯繫在一起,
  3. 它只是一小部分,就算沒有這一小部分,我們也阻止不了清朝走向滅亡的道路,它是大勢所趨。

甜美無敵柚子


說得好像是外國列強滅了大清一樣,這樣假設,那樣如果,不正視自己的問題,簡直是愚昧,是帶有目的後遺症的妄想!第一次鴉片戰爭,也沒傷大清根本,人家也不是來滅你的。太平天國運動不是外敵吧?怎麼鬧起來的?辛亥革命是順勢而為,清滅亡也是時候到了!如果沒有世界的發展,作這種如果有意思嗎?誰來推演一下?大清可以關起門來再過多長日子?要不要回到古代奴隸制,還是古代某個封建制,哪個又能千秋萬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