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舞的神鞭:山西榆社“霸王鞭”竟源自梟雄石勒手中的這個物件

山西民俗,除了老陳醋和為數達幾百種的麵食以外,還有不少地方曲種、雜戲和武術。

在榆社縣,每逢節假喜慶之日,就會看見城鄉四處的男女,數十數百,身著紅綢大衣,手執一種號為“霸王鞭”的道具,或舞或跳,左甩右敲。老鄉手中的鞭杆上,繫有玲瓏的銅鈴和精細的綢穗,在複雜的“四點法”敲擊聲中,鞭隨人舞,人借鞭勢,脆響聲聲,紅男綠女們憨厚、純樸的臉上洋溢著小康的滿足和平安世道的喜悅。

殊不知,他們手中飛舞的“霸王鞭”源自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位本土英雄手中的指揮馬鞭。

飛舞的神鞭:山西榆社“霸王鞭”竟源自梟雄石勒手中的這個物件

石勒 畫像

唰唰脆響聲中,那樣不可一世的後趙王朝,似乎就在瞬間的揮甩之中完全幻化為歷史的煙塵。

石勒,字世龍,原名匐勒,上黨武鄉(山西榆社)出生的羯族人。

石勒的祖父,根據《晉書》中記載,名字是耶弈於,與石勒的父親“併為部落小帥”。耶弈於,應該是波斯語的eelkhany,現代一般譯為“伊兒汗尼”,意思是遊牧部落首領。

據此判定,他們這一家很可能是西域胡人昭武九姓中的某一支屬,可能是康居(羌渠,曾居於今新疆塔什干地區)人,語言應該是屬於伊朗語系,屬於入塞匈奴十九種姓中的一種。

飛舞的神鞭:山西榆社“霸王鞭”竟源自梟雄石勒手中的這個物件

石勒 畫像

他們的樣子,“高鼻、深目、多須”,應該是歐羅巴人種之一。由於內遷日久,到石勒這輩,已經完全淪落為替當地漢族地主扛長活的傭工,可以說是真正的貧僱農無產階級。

從七八歲起,石勒整日面朝黃土背朝天,赤腳在田裡幹苦力。當時這個苦孩子除相貌怪異外(羯人高鼻深目),沒有什麼特別過人之處,只是在累得賊死回家吃飯時,蹲在茅草房的炕角,端著大碗,常常向母親抱怨說自己聽到有戰馬嘶鳴、金鼓擂擊之聲。

對此,石母不以為然,勸他說:“你幹活太累,耳鳴罷了,不是什麼不祥的徵兆。”

飛舞的神鞭:山西榆社“霸王鞭”竟源自梟雄石勒手中的這個物件

石勒 畫像

當時,鄉村相士們紛紛誇讚石勒相貌不俗,一般人皆嗤之以鼻,唯有同村的郭敬和陽曲縣的寧驅二人,都認為石勒必非俗子。這兩個人雖是財主,對石勒倒很照顧。

十四歲時,身骨壯健的石勒為人僱做腳伕,曾販運東西到洛陽城內的上東門。

大概是勞累數日,剛剛飽餐一堆胡餅,石勒腹圓肚飽之際,興奮地大吼。恰值東晉高門貴族王衍乘轎經過,看見怪模怪樣的一個大身板少年在那裡亂叫,就對左右人講:“剛才那個胡族小孩,觀其音聲相貌很奇特,恐怕將來會成為動亂天下的禍害。”

飛舞的神鞭:山西榆社“霸王鞭”竟源自梟雄石勒手中的這個物件

石勒 塑像

於是,他命人快馬返回,想抓住石勒。

集市已散,往來人多,石勒早不知混到哪個溝壟地邊去歇著了,並很快被大清談家王衍淡忘得無影無蹤了。

晉惠帝太安年間(302—303),幷州地區發生飢亂,石勒與當地為人傭佃的雜胡們紛紛逃亡,自雁門流落到陽曲,依附從前的僱主寧驅。

當時,各地兵將趁亂,紛紛捆縛流散胡人,賣去外地賺幾個小錢花花。當地的北澤都尉有一次率部伍“清戶”,抓了好幾百號人,闖入寧驅的莊園。幸虧寧驅把石勒藏在米囤裡,使這位羯胡逃過一劫。

飛舞的神鞭:山西榆社“霸王鞭”竟源自梟雄石勒手中的這個物件

石勒 畫像

依石勒魁梧的身板,是上好的奴隸料子,肯定會被軍爺們賣出雙倍的價錢。

眼見陽曲一帶軍人四處抓人,寧驅保他一回難保二次,石勒便想去納降都尉(官名)李川那裡投軍。當兵雖苦,總是持槍掄刀抓人的主兒,不會被人當作奴隸賣掉。

走到半路,又飢又渴的石勒狼狽不堪。喘息間,遇見從前同村的財主郭敬,石勒泣拜,自言飢寒。郭敬見到小夥子石勒不成人形的樣子,對之流涕,忙把準備弄到城裡賣好價錢的貨物就地賤賣掉,為石勒買些吃食和衣物。

飛舞的神鞭:山西榆社“霸王鞭”竟源自梟雄石勒手中的這個物件

石勒 畫像

數個胡餅落肚,身上又多了幾件棉襖棉褲,石勒緩過心神,腦子轉動得勤快起來,對郭敬說:“現在幷州饑荒嚴重,守窮就肯定餓死。周圍的諸族胡人沒東西可吃,可以哄騙他們,說帶領他們去冀州找飯吃,趁機賣掉他們。這樣,既能賺錢,也可為這些胡人找條活路。”

郭敬覺得此計可行。石勒雄心勃勃,拜別郭敬,準備到李川軍中獻上此計,賺他個盤滿缽滿。

哪知,才走了幾里地,晉朝的幷州刺史、東贏公司馬騰的軍士已在四處搜尋流散的雜胡,準備把他們賣掉以換取軍需。

軍士們遠遠看見一個相貌醜怪的大傢伙低頭笑著走過來,就一擁而上,把正盤算著一個人能賣多少錢的石勒逼在原地。這下倒好,石勒自己未及賣別人,先被別人賣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