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土壇秧歌”

藏書拾萃|榆社“土壇秧歌”

榆社位於晉中地區的東南部。南接晉東南地區,東靠左權,西鄰祁太等縣,長期以來,地處太行山區。交通不便。

榆社“漢為涅氏縣地,晉置武鄉縣,屬上黨郡。北魏太和15年(491年)武鄉縣移往今武鄉縣地後,其地屬武鄉縣。隋開皇16年(596年)置榆社縣,因縣北榆社故城而名。”

榆社人民,長期以來勤耕善織,樸實勇敢,並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創造了一種榆社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土壇秧歌”,來表達人民內心的願望和對生活的追求,以及精神上的歡樂與悲傷。

“土壇秧歌”流傳在榆社的城關、頂村、白村、銀郊、趙王等一帶地區。據老藝人們的傳說:從清末即很盛行了。

到抗戰時期,黨和政府曾利用“土壇秧歌”來組織和宣傳群眾,曾編演了許多新的內容,從而大大促進了 “土壇秧歌”的發展和提高,而且很快普及到全縣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村鎮和鄉村,使“土壇秧歌”聲望大震,流行全縣。

很久以來,“上壇秧歌” 一直在農村的場院街巷就地演出,所以群眾又稱“土灘秧歌”。演員一打,鑼鼓一敲,群眾便紛紛圍攏現看,因此,“土壇秧歌”是榆社縣土生土長的一枝鮮花。

“土壇秧歌”的曲調簡單易記易唱,並伴有紅火熱鬧的打擊樂。開始時,由一人表演武打,眾人相伴。而且是先唱後打,打完鑼鼓再唱,如此返復,直到表演完畢。唱時沒有樂器伴奏,全是乾唱,近似“幹板秧歌”的味道。

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土壇秧歌”逐漸有了生、旦的行當和人物,也有了一定的故事和情節,從而形成了榆社人民別具風格而且最受群眾歡迎的一種地方小戲。

“土壇秧歌”據老藝人記憶,其傳統劇目有《參神》《石嶺河》《魯正恩吃瓜》《楊小五盜玉懷》、《黃三太鏢打竇爾敦》《圪麻凹兒打換親》等廿多出戲。

在“土壇秧歌”的流傳中,曾湧現了一批“土壇秧歌”的名藝人,他們唱腔流利、表演獨特,做、唱、念、打技藝非凡,曾受到人民的熱烈歡迎與讚譽。如老藝人王貴新、“羅頭黑”等人,他們將“土壇秧歌”的表演藝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土壇秧歌”的唱詞,一般是七字、八字句較多。唱詞都是群眾土香土色的語言,文字簡煉、流暢,朗朗上口,而且要求合轍壓韻,充滿了濃厚的鄉土氣息。

解放以後,“土壇秧歌”,又發展到多人表演,而且有的女同志登臺演出,從而結束了 “土壇秧歌”歷來男扮女妝的歷史。在演出中,又加進了一定的伴奏樂器,除了仍保留了 “土壇秧歌”的土味和風格以外,使這朵鮮花更加俏麗而鮮豔了。並且搬上了舞臺,讓她的藝術青春,與社會主義和四化建設流光溢彩吧。

藏書拾萃|榆社“土壇秧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