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曹炎剛:“榆社”的來歷

早在100萬年前,在我們榆社這片土地上就有人類在活動。商代,古榆社為箕子采邑。自戰國始先後屬涅,涅氏縣,涅縣統轄。西晉時期稱武鄉縣。後趙(石勒時期)稱武鄉郡,武鄉縣。北魏改為鄉郡,置鄉縣。隋開皇16年(596),開始置榆社縣。五代十國時期至今基本承襲前制置榆社縣。

“榆社”這一名稱的來歷,與炎帝第八代孫榆罔有密切關聯。榆社置縣是在隋朝(公元596年),但榆社這個地名的出現,要比“縣”制的來歷要早得多。從《竹書紀年》考證記載:“烈山帝榆罔之後,其國為榆州。曲沃滅榆州,其社存焉,謂之榆社”。榆罔帝所統制的榆州地方,其中心是榆社。榆罔到達太行山上的榆林時,為紀念與祭祀先祖炎帝,便在榆社這塊土地上建立了一個

榆社是華夏文明發源地之一

在我們這個古老文明的國家,炎帝文化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炎帝文化的創造,包含了每一代炎帝及其子民們辛勤的勞動、勇敢的鬥爭、智慧的創作。有關歷史資料證明:山西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華夏文明的主分子,而地處山西太行山上的榆社,又是上古帝王榆罔、商代仁臣箕子、後趙皇帝石勒三位偉大歷史人物的故里,所以榆社便是這個華夏文明和文化起源的一分子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元子,我們作為炎帝的子孫後代,每朝每代,都繼承了先帝的文明與文化。榆社人的文明與文化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商代仁臣箕子與榆社的文化

箕子,名叫胥餘,是商代的一名太師,“子”是他的爵位,“箕”是他的采邑,也稱采地、封地、食邑,是當時君王賞賜給親信、貴族、大臣的土地,其中包括土地上的子民。並負責為國君進貢,徵兵,享受租稅。為終身佔有,後變為世襲。所以後人稱胥餘為箕子。

箕子是榆社繼古帝王榆罔之後有歷史記載考證的,與榆歷史文化與民俗文化有著密切聯繫的,又一個榆社籍歷史人物。他是商朝時代的偉大哲學家和政治家,也是創造與傳襲榆社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歷史文化名人。

箕子文化,在世界影響是比較廣的,他的許多思想和處世哲學一直傳承至今。在現代學朮界,對箕子確定為:殷商文化的代表、儒學的先驅,並冠之以“中華第一哲人”和“中國文化第一子”的稱譽。

榆社是箕子的采邑。榆社的許多地名,都與箕子有關。比如河峪鄉的“寄子村”,相傳箕子帶著兒子出遊到溝河峪此地,由於天下大雨,箕子怕他兒子受到雨淋,暫時將自已的兒子寄放於此而得名為“寄子”村。又如榆社縣城東的“下車村”,講堂鄉的“上咱則”村與蘭峪鄉的“下咱則”村,都與箕子在榆社活動有關聯。箕子文化己溶於榆社的每一個地方,影響著榆社的世代子孫,榆社人民繼承和承襲了箕子文化和文明。今天傳統文化與傳統習俗都離不開箕子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