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頭,該怎麼為穩物價“保駕護航”

疫情當頭,該怎麼為穩物價“保駕護航”

資料圖。圖/通州區市場監管局

眼下,舉國上下都在奮力抗“疫”,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而科學依法抗“疫”的重要一環,是要抓好市場物資保障供應和市場監管,確保價格穩定。

2月10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2020年1月份的物價指數: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5.4%,為2011年11月份以來的新高。

其中,農村價格上漲(6.3%)高於城市(5.1%),食品價格上漲(20.6%)高於非食品(1.6%),消費品價格上漲(7.7%)高於服務價格(1.5%)。而食品價格比上月(17.4%)高出3.2個百分點中,其中豬肉、鮮菜價格分別上漲116.0%、17.1%,為領漲品類。其他七大類價格同比全部上漲。

保障重要商品穩供尤為關鍵

從推高通脹的動力來看,1月CPI上漲的短期性和偶然性成分較高,除了受春節消費拉動影響和豬肉價格影響,新冠肺炎疫情因素也成為重要的新增變量。可以看到,受疫情影響,部分城市出現超市搶購基本生活物資的現象。此外,部分菜農停止供貨也是重要因素。這些因素無疑助推了部分食品價格上漲。

需要指出的是,1月豬肉價格影響CPI同比增速上漲2.76個百分點,影響CPI環比增速0.39個百分點。可見CPI指數的變化與豬肉價格的變動有明顯的正相關性。

雖然在政府“穩物價”的舉措之下,CPI會在短期回落,但在基數效應的作用下,階段性走高仍有可能出現,通脹壓力不容小覷。

拿豬肉價格來說,按照生豬生產規律,從母豬懷孕、豬仔出生,到育肥豬出欄大約需要10個月時間,因此不難預計,2020年生豬供應仍將面臨緊張局面,豬肉價格走高很難避免。

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市場經濟有增加供給、平抑價格的功能。從這個角度來看,保障重要商品的市場供應尤為關鍵。

消除公眾因疫情導致的“搶購”重要商品和生活必需品的行為,需要加強穩定商品供給,從商品研發、物流配送、價格控制、質量保障上下功夫,防止借疫情防控之機囤積居奇、以次充好、哄抬物價等擾亂市場價格秩序的違法行為——畢竟,產生盲目消費搶購的更關鍵原因,還在於消費者缺乏安全感。

因此,保障市場供應渠道,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是穩定市場價格的關鍵。

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從生產到流通,國家多措並舉促進重要商品生產供應,強化生活必需品保供穩價。2月8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再次召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切實維護市場價格秩序,確保防疫用品、重要民生商品價格穩定、質量安全、供應充足,各項工作有力有序開展。

宏觀政策也該隨“疫”應變

物價一方面與千家萬戶有著切身利益,另一方面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鑑於物價的波動具有短期性和偶然性,未來宏觀政策也該隨著經濟形勢變化而未雨綢繆。

進入2020年,由於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加上突如其來的疫情給經濟發展帶來新的變數,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部門分別加大了積極應對的姿態。

財政政策方面,截至2月8日下午6點,各級財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資金718.5億元,實際支出315.5億元。貨幣政策方面,央行於2月10日發放首批3000億元人民幣低成本專項再貸款資金。2月10日,央行公開市場開展7000億元7天期和2000億元14天期逆回購操作,而2月3日和4日央行已累計投放流動性1.7萬億元。

這些財稅、貨幣政策是特殊時期出臺的特殊政策,是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的必要措施。可以預期,今年的宏觀經濟政策將根據經濟增長和價格形勢變化及時預調微調,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將會加大彈性。

市場普遍預計,今年的貨幣政策依然堅持“精準滴灌”,不會“大水漫灌”,即可能綜合採用降準與增加準備金供給兩種方式實現政策目標。

央行副行長潘功勝此前也稱,中國有充足的政策工具來應對經濟下行壓力,貨幣政策要綜合考慮內外部平衡多重因素。未來將平衡好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增長和穩槓桿的關係,繼續發揮定向降準、再貸款、再貼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引導作用。

而2019年財政收入達190382億元,創歷史新高,無疑為2020年繼續發力積極財政政策,以及穩增長、穩經濟增添了底氣。雖然2020年政府強調繼續過緊日子,但脫貧攻堅、“三農”、科技創新、生態環保以及教育、衛生等民生重點領域的投入力度仍會加大。

疫情面前,當有及時有力的政策應對——當下,逆週期調節政策有效穩定增長和通脹預期、防止企業部門現金流過度收緊,實現對物價穩定的傳導,頗顯重要,也需要用好。

□周子勳(財經評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