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遼帝國:滅晉之戰


大遼帝國:滅晉之戰


公元936年(清泰三年),石敬瑭指責後唐皇帝李從珂即位非法,投靠契丹勢力。遼朝皇帝“耶律德光”親率5萬契丹鐵騎攻入中原,在團柏谷大破11萬唐軍,“唐軍大敗,死傷萬餘人”。隨後,契丹軍一路南下進攻首都洛陽,後唐統治全面崩潰。石敬瑭在滅唐之戰中有重大功勞,遼朝冊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

聯手滅唐

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與後唐皇帝李從珂素來不和,大唐王朝對他的疑忌加深,石敬瑭備受煎熬。公元936年,石敬瑭指責後唐皇帝李從珂即位非法,投靠契丹勢力。後唐皇帝李從珂大怒,急調6萬唐軍四面攻打太原,石敬瑭擁兵6萬據守太原,恃城堅糧足,拒不出戰。

遼朝皇帝“耶律德光”得知戰事緊急後,親率5萬精銳鐵騎前往救援,晝夜行軍數百里,契丹軍長驅直入抵達晉陽,主力部隊埋伏在汾水彎,待唐軍涉水向北岸進發時,耶律德光率軍殺出,契丹鐵騎大破5萬唐軍,“損師近萬人”,契丹乘勝追擊抵達了太原,與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的6萬大軍匯合,契丹聯軍總兵力達到了11萬人,進而圍困晉安寨的5萬唐軍。

後唐皇帝李從珂大驚失色,急調11萬唐軍北上救援,號稱30萬唐軍,兩軍在團柏谷(今山西)對陣。前來救援的唐軍懼戰不敢上前,在外圍按兵觀變。而晉安寨的5萬唐軍被圍困數月之久,糧斷援絕,多次突圍失敗後,晉安寨的5萬唐軍被迫投降。隨後,遼朝皇帝“耶律德光”揮師南下,十二日,兩軍在團柏谷大戰,契丹鐵騎衝鋒陷陣,唐軍不能抵擋攻勢,士兵懼戰先逃,自相踐踏。

“唐軍大敗,死傷萬餘人”

隨後,遼朝皇帝耶律德光和石敬瑭順利南下進攻首都洛陽,後唐統治全面崩潰。夜晚,洛陽城下數萬士兵高舉火把,殺聲震天動地,末帝見大勢已去,帶上大唐玉璽登上玄武樓引火自焚,後唐至此滅亡。

團柏谷大戰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戰役之一,契丹鐵騎大破唐軍,直接導致了後唐政權的滅亡。

石敬瑭在滅唐之戰中有重大功勞,遼朝冊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掌管中原大小事務,石敬瑭則獻燕雲十六州給遼朝,作為借兵的回報。

俯首稱臣

後晉皇帝石敬瑭並非一個等閒之輩,表面上向遼朝俯首稱臣,每年進貢布帛30萬匹,實際上石敬瑭大力發展經濟和軍事,使得晉朝在短短七年之間,恢復農業和商業,擁有10萬甲士之眾。

“推誠棄怨,以撫藩鎮;訓卒繕兵,以修武備;務農桑,以實倉庫;通商賈,以事貨財;卑辭厚禮,以事契丹。”

晉朝剛得天下時,“府庫空虛,民間貧窮”,驕兵悍將四處火拼,藩鎮不服從晉朝調度。在石敬瑭的治理下,不僅解決了財政危機,恢復農民耕田和商人貿易,鞏固晉朝政權的統治,還建造了大量的武備庫,儲備著武器和食物,隨時準備戰事,訓練士兵作戰,精銳甲士無數。

晉朝在客觀上為中原人民帶來了短時的安定,恢復破損的農業和商業,朝廷足夠支撐每年進貢布帛30萬匹,同時還能擁有10萬甲士之眾,可見晉朝的國力強盛。

耶律德光:“吾三千里赴難,必有成功。觀汝氣貌識量,真中原之主也。吾欲立汝為天子”。

變強的不僅僅是晉朝,在北方的大遼帝國同樣在日漸強大,遼朝皇帝“耶律德光”正在抓緊時間完成民族大融合,施行南北兩院制(一國兩制),效仿唐朝設立三省六部,將征服的突厥部落、女真部落、遼東漢人.........擰成一股繩子,遼朝獲得數萬精銳部隊,兵種逐漸齊全(突厥輕騎兵、女真弓騎兵、優勢步戰漢兵)。

七年磨一劍

公元942年,後晉皇帝石敬瑭病逝,其侄子石重貴繼位登基,晉朝隨即表示不再向遼朝稱臣。後晉皇帝石重貴大量改變了對契丹的政策,拘禁使者,殺害契丹商人,搶奪其財富。引起遼朝的不滿,晉朝和遼朝的戰爭一觸即發。

“晉朝有十萬口橫磨劍,翁若要戰則早來,他日不禁孫子,則取天下笑,當成後悔矣!”

口出狂言叫囂遼朝皇帝“耶律德光”,大晉有10萬甲士之眾,契丹要來戰就早點來,當年不囚禁晉朝皇帝,被天下人取笑,現在後悔了吧。

這些話傳到遼朝,耶律德光得知後大怒,一巴掌拍在桌子上,發出巨大的響聲,震驚朝廷上下。耶律德光說道:“大晉江山,還是我幫忙打下來的,石重貴不知天高地厚”。

公元943年,遼朝皇帝耶律德光親率10萬大軍親征晉朝,兵分兩路南進。遼軍先後攻陷重鎮貝州和南樂,石重貴則派出10萬甲士迎戰,遂以黃河為屏障,部署晉軍防禦。後晉大將“劉知遠”率領5萬甲士在秀容(今山西)大破5萬遼軍,晉軍拼死奮戰,兩軍橫屍遍野,遼軍初戰受挫撤退。

二月,耶律德光親率10萬遼軍圍困重鎮“戚城”,晉廷派出5萬甲士救援,沿河水陸並進。及至,遼軍已於河東築壘,神武統軍“皇甫遇”率領晉軍半渡而擊,大破遼軍,“其軍潰散,溺死甚眾”。重鎮“戚城”的守軍力戰數日,兩軍相持不下,鏖戰至傍晚,皆死傷甚眾。

遼朝皇帝耶律德光放棄了強攻重鎮“戚城”,遼軍撤兵北歸後,晉軍乘機收復不少失地,晉廷調整部署,擴展軍備,做好下一次交戰準備。十二月,後晉大將“李守貞”率領2萬甲士攻打青州,大破叛軍,斬殺楊光遠(歸順遼朝的將領)。

強弩之末

公元945年,遼朝第二次出兵10萬大軍南下,晉朝派出5萬甲士北上,兩軍大戰於安陽水(今河南),後晉大將“皇甫遇”率領先鋒軍在漳水迎戰,大戰百餘合,契丹鐵騎衝鋒陷陣,晉軍不能抵擋攻勢,且戰且退至安陽水,契丹鐵騎殺死數千甲士,晉軍苦戰半日無力突圍,後晉大將“皇甫遇”決心以死報國。在最後關頭,終於等到了援兵,後晉護國節度使“安審琦”率領1萬甲士前來救援。晉軍乘機轉守為攻,集結諸軍北上,攻陷三鎮(泰州、滿城、遂城)。同時,遼朝也在集結重兵反撲將至,揮師8萬契丹鐵騎南下,兩軍大戰於重鎮“陽城”,晉軍扎鹿角為寨,契丹鐵騎重重圍困晉軍營地,突然北風大起,兩軍皆陷入沙塵之中,不能看清四周。契丹鐵騎截斷了晉軍的糧道,缺水的晉朝士兵們口渴難耐,耶律德光說道:“晉朝只有這7萬甲士,全部殲滅了他們,就可以直取首都了”。

遼軍衝進軍營廝殺,兩軍短兵相接,遼軍斬殺數千甲士,用燃火箭矢射擊晉軍營地,火焰助漲其聲勢。將士們都氣憤:“為什麼不下令反擊,讓我們束手待斃”!後晉大將“李守貞”說道:“現在風沙彌漫,敵人無法判斷戰況,只有全力衝鋒,一定能夠打敗遼軍”。將士們紛紛同意,並說道:“與其束手就擒,不如以身殉國”。晉軍全面出擊,數萬甲士在黑夜中傾巢而出,殺聲驚天動地,遼軍大驚失色,倉促迎戰晉軍,在強大的攻勢徹底摧垮了遼軍,兵敗如山倒,晉軍向北追擊了二十里。

晉軍雖然取得全勝,但是精銳甲士損失慘重,戰損缺員無法得到彌補,石敬瑭留下的遺產基本被消耗殆盡。

公元946年,遼朝第三次出兵10萬大軍南下,晉朝派出10萬大軍北上,號稱30萬甲士。十一月,晉軍抵達瀛州,後晉先鋒大將“梁漢璋”率領2000鐵騎戰敗,被遼軍全殲。10萬晉軍退兵武強(今河北),再次被契丹鐵騎截斷糧草,重重圍困在軍營內,形勢極為不利。統帥“杜重威”早有異心,他看出來晉軍的後勁不足,石敬瑭留下的10萬精銳甲士,如今只剩下2-3萬,國庫早已消耗殆盡,根本不足以對抗強大的遼朝,所以他就想投降契丹人。

於是統帥“杜重威”派出使者聯繫遼朝皇帝“耶律德光”,遼朝得知10萬晉軍投降,立刻冊立杜重威為皇帝,部分士兵們不願意投降,在軍營內大聲哭泣,“全軍慟哭,震天動地”。

遼朝皇帝耶律德光率領遼軍很快進至首都“汴梁”,夜晚,城下數萬士兵高舉火把,殺聲震天動地,後晉皇帝石重貴欲引火自焚,被遼軍所抓獲,將其俘虜至建州(今遼寧),後晉王朝至此滅亡。

戰爭結果:晉出帝不願意向契丹稱臣,導致與遼朝戰事一觸即發,雖然治國能力一般,但是很有骨氣。晉軍在戰爭初期佔據優勢,但隨著石敬瑭留下的遺產消耗殆盡後,晉軍出現了後勁不足,最終兵敗滅亡。少帝以中人之才,嗣將墜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