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是順應皇家需要的“瑞應圖”,還是暗藏玄機?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獨一無二的傳世之作,是國寶級文物,現被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它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幾百年來《清明上河圖》輾轉飄零、歷盡劫難,現在能被收藏保護實是一樁幸事。

《清明上河圖》是順應皇家需要的“瑞應圖”,還是暗藏玄機?

小窩配圖:《清明上河圖》片段

一、作者張擇端的身世之謎。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關於他的史料記載非常少,他是哪個朝代的人專家學者也頗有爭議。

有人說他是北宋人,有人說是南宋,還有人說他是金人,但最能被接受的說法還是北宋。

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雲:“《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大定丙午清明後一日,燕山張著跋

張著的題跋是關於張擇端生平最詳實的記載,後世關於《清明上河圖》作者的瞭解,幾乎都從這幾十個字的題跋上得來。

張著的題跋是引自《向氏評論書畫記》一書,這本書是最早記錄有關張擇端和《清明上河圖》的信息,可惜此書已經失傳,所以後人只能從張著的題跋中尋找有關張擇端的一點點蛛絲馬跡。

從張著的題跋中可知古人對《清明上河圖》非常推崇,張擇端是東武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諸城。向氏把《清明上河圖》定為“神品”,叮囑後人要很寶貝地收藏此畫,可見經典之作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會為人們所推崇。

《清明上河圖》是順應皇家需要的“瑞應圖”,還是暗藏玄機?

小窩配圖:張著題跋

二、《清明上河圖》製作緣起。

張擇端自小家境貧困,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便出外遊學,之後來到了京都。在遊學的過程中主要以學習繪畫為主,這也是為了獲得一個謀生的手段。

北宋皇帝宋徽宗對於書法繪畫非常擅長,他對繪畫人才也很重視,這一年朝廷公開選拔有才能的畫師進宮為皇帝作畫。

如果能被選中,以後自然衣食無憂,也算成為國家正式公務員了。張擇端有幸參加了考試,一幅山水畫打動了考官的心,就此順利通過考試,張擇端拜考官為師。

張擇端在繪畫上果然很有天斌,短短的半年時間,繪畫功夫便與老師不相上下,老師便找機會讓徽宗發現他的才能。

宋徽宗之所以找這麼多畫師,還有另外一層原因。當時的北宋常年遭受金人的侵擾,徽宗不勝其煩,但又沒有骨氣與其一決高下,只能一味隱忍退讓,還簽定了一系列的不平等和約。

再加上當年宋徽宗繼承皇位有點名不正言不順,宋哲宗去世後,沒有後代繼承皇位,本應由他的親弟弟即位,可在皇太后的堅持下,硬是選擇了當時還是端王的宋徽宗來繼承。

《清明上河圖》是順應皇家需要的“瑞應圖”,還是暗藏玄機?

小窩配圖:張擇端

他怕別人說三道四,更怕外憂內患導致朝政不穩,因此要製造出一派祥和繁榮的景象來矇蔽自己和天下百姓。

所以他找了許多畫工來作畫,專畫那種歌頌太平盛世的作品,似乎有了這些作品就真的天下太平。也由此證明自己才是真命天子,這些作品在史上被稱為“瑞應圖”。

事實上徽宗人為粉飾的一派太平景象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最後他卻成了史上最慘的皇帝。

張擇端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被宋徽宗要求按照他的意圖繪製一幅關於北宋都城汴梁城的繁華景象。張著的題跋裡也寫到,張擇端“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因此選他來畫這幅畫也在情理之中了。

三、鉅作製成,天子未展笑顏

據傳張擇端並不是一位普通的畫師,他心藏天下、憂國憂民。當時離北宋滅亡不足二十年,在京都繁華的景象下,暗藏著種種弊端,此時的徽宗還想通過這種自欺欺人的方式粉飾太平,難怪會有後面悲慘的結局。

《清明上河圖》是順應皇家需要的“瑞應圖”,還是暗藏玄機?

小窩配圖:宋徽宗

老百姓居家過日子尚且知道未雨綢繆,可身為一國皇帝,卻用不真實的畫卷來掩蓋內心的惶恐,實不是一朝天子該有的行徑。

張擇端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畫家,我們咋一看《清明上河圖》確實是一派繁榮景象,茶樓酒肆好不熱鬧,可是在這些熱鬧的場景下面,只有獨具慧眼的人才能看出其中的不凡之處。

張擇端用寫實的手法將當時汴梁城的真實景象畫了出來,“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

可事實真像表面顯現的這般安樂祥和嗎?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宋徽宗可是繪畫大家,如果《清明上河圖》真是他想要的那種“瑞應圖”,為何這樣一幅鉅著呈現到他面前時,卻沒有被收錄到他的《宣和畫譜》中。

宋徽宗看了《清明上河圖》後,對張擇端的寫實手法比較讚歎,但只是在畫上寫上題簽、蓋上雙龍印,便將其轉贈給外戚向氏了。

而張擇端這樣一位繪畫才子在北宋的史料記載中也是少之又少,幾乎找不到他的半點痕跡,這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清明上河圖》是順應皇家需要的“瑞應圖”,還是暗藏玄機?

小窩配圖:《清明上河圖》片段

四、《清明上河圖》是“瑞應圖”,還是暗藏玄機。

其實《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冒著極大風險繪製的一幅用以警示天子的鉅作。

畫中處處暗藏玄機,意在告訴宋徽宗大局已經不妙,若不極早準備,禍患即將來臨。

可當朝天子卻看不到這一切,即使看出了畫中之意,也不以為然。張擇端當時也許是抱著一死的決心將畫獻給宋徽宗,事後還能留得一條性命也是意料之外了。

第一、虹橋一景盡顯吏治之不嚴

虹橋是當時最繁華之地,人來人往的虹橋上,人挨人密密麻麻,攤販佔道經營無人管理,挑著擔的,拉著孩子的,都在上面擠擠挨挨地走著。

橋下大客船與拱橋即將相撞,坐轎的和騎馬的各不相讓,吵吵鬧鬧,橋上無人管理,熱鬧之外盡顯雜亂。

可是官員和吏卒們卻在不遠處的衙署裡,坐在地上懶散地睡大覺,這真實地展現了北宋末年官員不作為、昏沉度日的景象。

《清明上河圖》是順應皇家需要的“瑞應圖”,還是暗藏玄機?

小窩配圖:《清明上河圖》之虹橋

第二、城門大開,防守渙散。

《清明上河圖》裡的卷城門並不是甕城,不足以防禦外敵,城牆是由夯土壘成,都已經塌陷了。上面既沒有防禦工事,也沒有一兵一卒把守,門口卻有許多駱駝隊和胡人。

北宋末年,遼金的奸細無處不在,可是這樣不設防的城門如何能夠查出奸細所在,這也難怪靖康之難時,金兵如入自家一般,直接攻進都城。

第三、徵收重稅反映出官民關係緊張。

畫中城門口是一家稅務所,進城的商販要去交納官稅,稅官指著車伕運來的紡織品,報出了應交稅費的數目,因為稅費太高,車伕和稅官大吵起來,引得樓上的人向下觀望。

宋徽宗酷愛花石,童貫、蔡京等人為了從中撈取好處,便投其所好,到處搜刮花石供徽宗賞玩。

據《宋史》記載:“自政和訖靖康,積累十餘年,四方花竹奇石,悉聚於斯,樓臺亭館,雖略如前所記,而月增日益,殆不可以數計。”


《清明上河圖》是順應皇家需要的“瑞應圖”,還是暗藏玄機?

小窩配圖:《清明上河圖》片段

運送花石綱非常勞民傷財,百姓的各種稅收激增,這使得北宋末年百姓怨聲載道。

《清明上河圖》所畫之處正是當時官民關係的縮影。當時的官民矛盾不斷激化,可是當權者看不到這一點,張擇端正是以此提醒徽宗,再不及時處理,事態將更加嚴重。

果然後來人民不堪重負,終於引發了那場著名的方臘起義。

第四、將望火樓改成涼亭。

北宋的法律規定,汴京城中的每個居民小區都要建一個望火亭,亭上要有人瞭望,亭下要有官兵把守,一旦發現火情,可以馬上組織進行救火,有點像現在的消防隊。

可《清明上河圖》中的望火樓不旦被削去一半改成了涼亭,連下面的兵營也改為茶樓和飯館。

而汴河當中沒有一艘消防船,也不見督糧的船隻,私家漕船還趁機運送私糧,可見當時的北宋各方面管理非常混亂,多年以後,開封的糧價居然上漲了四倍之多。

《清明上河圖》是順應皇家需要的“瑞應圖”,還是暗藏玄機?

小窩配圖:《清明上河圖》片段

當時的張擇端已經看出了這些弊端,他以作畫的方式向當權者展示社會上存在的問題,這是反映北宋社會現狀的一部史詩級鉅著。

張擇端的憂患意識深藏在他的畫作中,他通過含蓄的筆觸,試圖喚起君王的警醒,可是昏庸的宋徽宗完全沒把一個畫師的良苦用心放在心上,不知道多年以後當他被金人囚禁,是否會想起曾經提醒過他的畫師和那幅名作。

《宋史》

齊藤謙:《拙堂文話》

\u00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