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顺应皇家需要的“瑞应图”,还是暗藏玄机?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独一无二的传世之作,是国宝级文物,现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它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几百年来《清明上河图》辗转飘零、历尽劫难,现在能被收藏保护实是一桩幸事。

《清明上河图》是顺应皇家需要的“瑞应图”,还是暗藏玄机?

小窝配图:《清明上河图》片段

一、作者张择端的身世之谜。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关于他的史料记载非常少,他是哪个朝代的人专家学者也颇有争议。

有人说他是北宋人,有人说是南宋,还有人说他是金人,但最能被接受的说法还是北宋。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

张著的题跋是关于张择端生平最详实的记载,后世关于《清明上河图》作者的了解,几乎都从这几十个字的题跋上得来。

张著的题跋是引自《向氏评论书画记》一书,这本书是最早记录有关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的信息,可惜此书已经失传,所以后人只能从张著的题跋中寻找有关张择端的一点点蛛丝马迹。

从张著的题跋中可知古人对《清明上河图》非常推崇,张择端是东武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诸城。向氏把《清明上河图》定为“神品”,叮嘱后人要很宝贝地收藏此画,可见经典之作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会为人们所推崇。

《清明上河图》是顺应皇家需要的“瑞应图”,还是暗藏玄机?

小窝配图:张著题跋

二、《清明上河图》制作缘起。

张择端自小家境贫困,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便出外游学,之后来到了京都。在游学的过程中主要以学习绘画为主,这也是为了获得一个谋生的手段。

北宋皇帝宋徽宗对于书法绘画非常擅长,他对绘画人才也很重视,这一年朝廷公开选拔有才能的画师进宫为皇帝作画。

如果能被选中,以后自然衣食无忧,也算成为国家正式公务员了。张择端有幸参加了考试,一幅山水画打动了考官的心,就此顺利通过考试,张择端拜考官为师。

张择端在绘画上果然很有天斌,短短的半年时间,绘画功夫便与老师不相上下,老师便找机会让徽宗发现他的才能。

宋徽宗之所以找这么多画师,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当时的北宋常年遭受金人的侵扰,徽宗不胜其烦,但又没有骨气与其一决高下,只能一味隐忍退让,还签定了一系列的不平等和约。

再加上当年宋徽宗继承皇位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宋哲宗去世后,没有后代继承皇位,本应由他的亲弟弟即位,可在皇太后的坚持下,硬是选择了当时还是端王的宋徽宗来继承。

《清明上河图》是顺应皇家需要的“瑞应图”,还是暗藏玄机?

小窝配图:张择端

他怕别人说三道四,更怕外忧内患导致朝政不稳,因此要制造出一派祥和繁荣的景象来蒙蔽自己和天下百姓。

所以他找了许多画工来作画,专画那种歌颂太平盛世的作品,似乎有了这些作品就真的天下太平。也由此证明自己才是真命天子,这些作品在史上被称为“瑞应图”。

事实上徽宗人为粉饰的一派太平景象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最后他却成了史上最惨的皇帝。

张择端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被宋徽宗要求按照他的意图绘制一幅关于北宋都城汴梁城的繁华景象。张著的题跋里也写到,张择端“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因此选他来画这幅画也在情理之中了。

三、巨作制成,天子未展笑颜

据传张择端并不是一位普通的画师,他心藏天下、忧国忧民。当时离北宋灭亡不足二十年,在京都繁华的景象下,暗藏着种种弊端,此时的徽宗还想通过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粉饰太平,难怪会有后面悲惨的结局。

《清明上河图》是顺应皇家需要的“瑞应图”,还是暗藏玄机?

小窝配图:宋徽宗

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尚且知道未雨绸缪,可身为一国皇帝,却用不真实的画卷来掩盖内心的惶恐,实不是一朝天子该有的行径。

张择端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画家,我们咋一看《清明上河图》确实是一派繁荣景象,茶楼酒肆好不热闹,可是在这些热闹的场景下面,只有独具慧眼的人才能看出其中的不凡之处。

张择端用写实的手法将当时汴梁城的真实景象画了出来,“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可事实真像表面显现的这般安乐祥和吗?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宋徽宗可是绘画大家,如果《清明上河图》真是他想要的那种“瑞应图”,为何这样一幅巨著呈现到他面前时,却没有被收录到他的《宣和画谱》中。

宋徽宗看了《清明上河图》后,对张择端的写实手法比较赞叹,但只是在画上写上题签、盖上双龙印,便将其转赠给外戚向氏了。

而张择端这样一位绘画才子在北宋的史料记载中也是少之又少,几乎找不到他的半点痕迹,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清明上河图》是顺应皇家需要的“瑞应图”,还是暗藏玄机?

小窝配图:《清明上河图》片段

四、《清明上河图》是“瑞应图”,还是暗藏玄机。

其实《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冒着极大风险绘制的一幅用以警示天子的巨作。

画中处处暗藏玄机,意在告诉宋徽宗大局已经不妙,若不极早准备,祸患即将来临。

可当朝天子却看不到这一切,即使看出了画中之意,也不以为然。张择端当时也许是抱着一死的决心将画献给宋徽宗,事后还能留得一条性命也是意料之外了。

第一、虹桥一景尽显吏治之不严

虹桥是当时最繁华之地,人来人往的虹桥上,人挨人密密麻麻,摊贩占道经营无人管理,挑着担的,拉着孩子的,都在上面挤挤挨挨地走着。

桥下大客船与拱桥即将相撞,坐轿的和骑马的各不相让,吵吵闹闹,桥上无人管理,热闹之外尽显杂乱。

可是官员和吏卒们却在不远处的衙署里,坐在地上懒散地睡大觉,这真实地展现了北宋末年官员不作为、昏沉度日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是顺应皇家需要的“瑞应图”,还是暗藏玄机?

小窝配图:《清明上河图》之虹桥

第二、城门大开,防守涣散。

《清明上河图》里的卷城门并不是瓮城,不足以防御外敌,城墙是由夯土垒成,都已经塌陷了。上面既没有防御工事,也没有一兵一卒把守,门口却有许多骆驼队和胡人。

北宋末年,辽金的奸细无处不在,可是这样不设防的城门如何能够查出奸细所在,这也难怪靖康之难时,金兵如入自家一般,直接攻进都城。

第三、征收重税反映出官民关系紧张。

画中城门口是一家税务所,进城的商贩要去交纳官税,税官指着车夫运来的纺织品,报出了应交税费的数目,因为税费太高,车夫和税官大吵起来,引得楼上的人向下观望。

宋徽宗酷爱花石,童贯、蔡京等人为了从中捞取好处,便投其所好,到处搜刮花石供徽宗赏玩。

据《宋史》记载:“自政和讫靖康,积累十余年,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斯,楼台亭馆,虽略如前所记,而月增日益,殆不可以数计。”


《清明上河图》是顺应皇家需要的“瑞应图”,还是暗藏玄机?

小窝配图:《清明上河图》片段

运送花石纲非常劳民伤财,百姓的各种税收激增,这使得北宋末年百姓怨声载道。

《清明上河图》所画之处正是当时官民关系的缩影。当时的官民矛盾不断激化,可是当权者看不到这一点,张择端正是以此提醒徽宗,再不及时处理,事态将更加严重。

果然后来人民不堪重负,终于引发了那场著名的方腊起义。

第四、将望火楼改成凉亭。

北宋的法律规定,汴京城中的每个居民小区都要建一个望火亭,亭上要有人瞭望,亭下要有官兵把守,一旦发现火情,可以马上组织进行救火,有点像现在的消防队。

可《清明上河图》中的望火楼不旦被削去一半改成了凉亭,连下面的兵营也改为茶楼和饭馆。

而汴河当中没有一艘消防船,也不见督粮的船只,私家漕船还趁机运送私粮,可见当时的北宋各方面管理非常混乱,多年以后,开封的粮价居然上涨了四倍之多。

《清明上河图》是顺应皇家需要的“瑞应图”,还是暗藏玄机?

小窝配图:《清明上河图》片段

当时的张择端已经看出了这些弊端,他以作画的方式向当权者展示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这是反映北宋社会现状的一部史诗级巨著。

张择端的忧患意识深藏在他的画作中,他通过含蓄的笔触,试图唤起君王的警醒,可是昏庸的宋徽宗完全没把一个画师的良苦用心放在心上,不知道多年以后当他被金人囚禁,是否会想起曾经提醒过他的画师和那幅名作。

《宋史》

齐藤谦:《拙堂文话》

\u00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