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诗的盛世出现在唐朝?

一、汉朝时期士人政治生态探究。

想知道为什么诗歌的盛世会出现在唐朝,其实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学术问题。大家都知道的答案是,唐朝空前强大的国力,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却没有真正看透,为什么唐朝自由开放包容大方?自由开放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是源于什么?

历史,是一切现实的孕育者。任何脱离历史现实存在的文化,都注定难以繁荣,更别提长久盛放。文化,尤其如此。

汉朝的国力一样强大,特别是汉武帝执政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文化推向了皇权御用的地位,为什么就没有出现文化的盛世?汉朝的乐府,仅止于宫廷御用罢了,对于民间,几乎是没有流行开来。为什么,因为汉朝的文化底蕴还不够。而且御用文化,毕竟属于小范围的文化,一旦这个文化不能成为大众文化,就不可能产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也就不可能产生所谓的盛世。另外,从长远的历史观点来看,西汉属于中华诗词文化事业草创时期,内忧外患还很多,朝廷也好,民间也罢,大家的注意力还在怎么保存国家安定,怎么消除内忧外患上面。匈奴势力来一拨,外戚势力来一拨,宦官势力来一拨,皇权家族内部再来一拨……种种磨难,一道一道割裂了文化这多娇艳花朵的绽放。文化的成长需要长期的浇注灌溉,整个西汉王朝,都没有这个精力去做这方面的事情。

东汉王朝的建立,就是皇权与大地主共天下的结果。大地主把您老推上皇帝宝座,您老该如何回报俺们?给更多的土地,给更多的政策。刘秀多次想改变土地政策,和奴隶政策,均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因为你动了大地主的奶酪,您老就是如此来报答俺们的?!

除了上面的好处外,谁来帮您老治理天下?您老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自己干了吧。好吧,我们推举一些好人才给您吧,帮您守住这个家业。推荐人才总得有个标准吧,好办,就以“孝廉”为推荐标准吧。于是,朝廷的官员就来自于大地主豪门贵族自我的推荐了。至于这些个顶着“孝廉”头衔上来的人才们到底是不是人才,您老不试试,怎么知道呢?这个不行,再来一个;这批不行,再来一批就是了。两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不遍地都是!

结果就是,整个朝廷就成了大地主豪门贵族的天下。寒门世子在汉朝出头的机会,很少,既然很少,起到的标杆作用就很少,而且更没有办法推动选材制度的改革,也没有办法去提携寒门世子,来共同推动寒门世子的走上前台。没有广泛的士族参与的文化,注定难以百花齐放。

二、魏晋时期世人政治生态探究。

更可怕的是到了魏晋时代。

曹丕推出的“九品中正制”,更是彻底把寒门世子的政治出头机会彻底堵死了。所谓的“九品中正制”,就是给豪门大族们量身定做的制度。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

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的确立,与九品中正制互为联姻。此时的中正制度只不过是例行公事罢了。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者也。(《晋书·刘毅传》、《晋书·王沉传》)

纵观东汉、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选举制度的变化,贯串着皇权由盛而衰再盛的发展趋势,而世家大族势力则相反,其趋势是在东汉末世家大族衰落,同时新兴的门阀开始兴盛,到东晋时门阀士族势力达到顶峰,南朝也转衰而至隋唐。而选举制度也由东汉的重乡里评议、重孝廉才德到魏晋重家世门第、轻孝廉才德,而隋唐则又重才德――科举制。

东晋时期的民谚“王与马共天下”,就是豪族进化成为门阀,进而控制天下的典型表现。整个东晋王朝,几乎都是两个门阀的子弟掌控,政治、军事、文化等。寒门世子虽说也是“世家”,但也只是名义上的“世家”,其实依然是被排斥在政治之外的。

所以,魏晋之时,就有部分先知先觉的士人有了政治诉求却无门而入,就选择了另外一条路:愤世嫉俗,自我放逐,崇尚清谈,魏晋名士就是这样的一批人。现在还有很多人喜欢所谓的魏晋遗风,魏晋风骨,却不知道当时这些人的心情,是如何的悲愤,彷徨。

刘伶有“醉侯”之称。素好酒,喝醉了会脱光衣服跳舞。别人笑他,他还说到我把天地当作房子,把房子当作裤子,你们怎么跑到我的裤子里来了。他还说过,假如自己醉死了,就就地埋了。阮籍对那些官老爷向来抱着厌恶和鄙弃的态度,所以骂起他们来也从来不留情。平头百姓向来望而生畏的“大人”在他眼中是个什么样呢?他说,“大人”是一类躬行礼法又自以为是的君子,就像寄生在裤裆缝里的虱子,爬来爬去都爬不出裤裆缝,还标榜说是循规蹈矩;饿了咬人一口,还自以为找到了风水吉宅。嵇康是另一位独特的人物,他主张:“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他完全不理会种种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彻底厌恶官场仕途,他要的是摆脱约束,回归自然,享受悠闲。权臣钟会带着华贵的车队来拜访他,他连招呼也不打。好友山涛要推荐他做尚书吏部郎,他却立即给山涛写了一封绝交信《与山巨源绝交书》。即便是嵇康这样的人物,还是被人家找个借口就杀了。底层世人的遭遇,可见一斑。所谓的竹林七贤者,皆政治失意者也。

当时的人被分为士农工商几个阶级。九品中正制是给其中的“世人”们订制的,其他阶级的人,想就别想了,政治,让你走开。

三、南北朝时期世人政治探究。

南北朝,中华文明史著名的大劫难之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将门阀制度打破。有军队才是王道,才是霸道,才能当皇帝。北方少数民族的北魏政权的基础上(中间经历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诞生了一个隋王朝来。隋朝的八柱国制度,其实就清晰无比地表明了,你杨坚可以当皇帝,但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宇文毓和杨坚岳父,李渊的外祖父),侯莫陈崇也不是吃素的。军队依然掌控在八个柱国手里。这就是纵横中国近二百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他起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关中,共创造出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这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奇迹。贵族之间互相联姻借势,盘根错节。比如:贵族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分别为北周、隋、唐三朝皇后。由此可见一斑。

当时的门阀表现的特色,与东晋时期的门阀截然不同:

1."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他们中本身多数就源自少数民族,对于各民族直接的界限,并不在意许多。这也是隋唐王朝的特征之一。

2.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这个特征在战时非常实用,但到了隋唐王朝国家稳定时期,就显得格格不入了,以至于终隋一朝,及唐初几代人,一直坚持的政策之一,就是削门阀,建立世人治世的政治生态。

隋朝建立了,但明显门阀制度限制了优良政治生态的发展。隋炀帝的科举制度,就是对门阀制度打响的第一枪。修建大运河,南北融通,重用南人,就是打响的第二枪。但门阀豪族不会轻易就范。虽然八柱国的创立者们已经不在了,但家族还在,余韵犹存。门阀也向隋炀帝打响了第一枪。就在隋炀帝东征高句丽的关键时期,八柱国后代中的杨玄感起义,要知道杨玄感是隋开国功臣杨素之子,时任礼部尚书,他的主要谋臣是李密,是八柱国之一李弼的亲孙子。另外一个八柱国之一李虎的亲孙子李渊,先是坐山观虎斗,后来看时机成熟了,自己直接在太原起兵。

很多人对于隋炀帝的分析,都流于形式,甚至更多是根据唐王朝的教科书来评价隋炀帝。而我认为,隋炀帝的征高丽,修运河,重扬州,都与他孜孜以求的想到打破关陇贵族门阀集团的政策息息相关。即便是死在扬州,也不愿意自己的政权被门阀牢牢控制。最后,他选择了鱼死网破。我们现在没有办法还原隋炀帝最后岁月的心声,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伟大的君王,为什么最后选择了扬州,并且还亲口说过“如此大好头颅,该谁拿去”。他选择了抛弃关陇贵族集团,也就有了被关陇贵族集团抛弃的思想准备。隋朝灭亡是皇权与贵族门阀互相抛弃的结果。这也直接成就了唐朝。

二、唐朝为什么可以实现世人治世的政治策略

大唐王朝建立了。好事情是在这个王朝建立的过程中,关陇贵族集团已经被打碎的七七八八了。南方贵族门阀早就东晋灭亡时就已经烟消云散;坏事情是关陇贵族势力余声绕梁余晖未尽。李世民的伟大就在于此,他在这样的基础上,选择了继续打击关陇贵族势力,扶持山东武人势力和世人势力,确定世人治世的方针路线。更好的事情是,李世民时期,大唐王朝没有了外患。四方来朝,称“天可汗”。这样的一个政治环境,为文人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李世民时期的文臣:房玄龄(山东齐州人,隋朝科举上来的)、杜如晦(长安官宦子弟,隋朝被选拔上来)、温彦博(山西祁县)、魏征(巨鹿人,一说晋州人)、长孙无忌、、肖禹(江南萧皇后的子侄)。除了长孙无忌是李世民自己的大舅哥,其余的,都是典型的文化人出仕。这些人对于文化事业的推动,又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李世民对于科举选拔制度将天下人才为己所用无比自豪。即便长孙无忌也是文化人。

经过隋朝、唐高祖时代,学文化,中科举,治天下,终于深深根植进所有有志于达天下的世子们的心底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的故事",屡屡上演。而且科举制度越来越完备,中秀才可教书,中举人可免税,中进士可为官。给了大家莫大的激励。世人的阶层也逐渐建立并庞大起来,形成了帝国政治板块中最坚实的部分。而安定祥和的生活,让人民也有了精神方面的追求。文化受到尊重,诗歌得以传诵,都是基本的基础建设的一部分。

经过这上百年的灌溉,浇注,文化大国的底蕴总算是建立起来了。唐玄宗时期,一起都绽放如烟花,绚烂多彩。

这,就是唐朝诗歌灿烂辉煌的历史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