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的漆麻古道

漆麻是通渭縣什川鎮漆麻村下轄的一個自然村,因漆麻堡和漆麻古道而小有名氣。

熙寧元年 (1068),楊文廣於擦珠谷, 今什川鎮古城村李家坪築一大堡,十二月城成,宋廷賜名“通渭堡”。熙寧五年 (1072),升通渭堡為通渭寨,領者達 (後演變為“哲達”)、漆麻、本當、撲麻龍、達隆5堡,屬熙河路通遠軍 (今隴西)轄。漆麻堡開始列入了通渭寨的管理範疇。

無論是官堡還是民堡,作為職能來說,無疑是防禦外侵和加強統治,漆麻堡作為宋代通渭寨的領堡之一,在特定的年代和形式下,發揮了應有的職能。宋元以降直至晚清民國時期,兵禍連結,盜賊蜂起,通渭社會極度動盪。民生窮蹇無奈,只能人自為守,家自為守,高山險要之處和川臺平曠之地,寨堡林立密佈。宋代時,為了實行對隴右地區的有效統治,朝廷先後在縣域內修築雞川寨城(在今雞川鎮司家川村)和檫珠谷大堡(在今什川鎮古城溝村),堡子永遠是通渭的一個標誌,永遠靜靜地候立著,莊嚴地屹立著,像不倒的一座山,似乎在等待著一個期盼,又在講述著一個關於她的故事。那裡的歷史,那裡的沿革,那裡的故事,就連那裡曾經飛翔的老鷹和它腳下的那一叢叢草,都成了溝通我們對故園感情的載體,站在堡牆上,眼前的麥浪很誘人,金燦燦的,田園的詩意浩浩蕩蕩,猶如線一般地從心田深處抽出來。

歷史中的漆麻古道

古代除了騾馬之外,在沒有其他交通工具的情況下,捷徑便成了主要通道,漆麻雖然跟茶馬古道不能相比,但從地域和地理條件來看,從通渭出發,經溫泉、三鋪、八里灣、漆麻、楊家山直達隴西的路途來看,漆麻正好處在通渭通往隴西的黃金分割點上。

歷史中的漆麻古道

既然是主要通道,來往行人當然絡繹不絕,人作為一種高級動物,由人到眾,自然就會在自給自足農業的基礎上產生微型商業雛形, 隨著大商戶和結戶等行人的增多,住店和吃飯問題當然就成了首要問題,隨之就產生了與客棧相類似的“李家店”、“楊家店”、“趙家店”,有了“店”,人多了自然就會有集市。

歷史中的漆麻古道

有集市自然就有了街道,街道的大體位置就是現在的農戶李振岐住址至尚來生住址段的這個小巷子, 這種一時的小繁華雖然不能跟長安街相比,但是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內,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個狀況,也體現了交通要道的重要性。

歷史中的漆麻古道

歷史的車輪停在了昨日的西北小村,昨天的人和事已經屬於過去,印在了這個小山村,新徵程再造古道雄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