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採訪手記丨我在!她們,堅守在“戰疫”報道一線

我在!一直都在積極回應

黃小勝

戰疫採訪手記丨我在!她們,堅守在“戰疫”報道一線

記者黃小勝在採訪中

從業二十多年來,我把自己定位為一名普通記者,記錄我的所見所聞,傳播我的所思所想,默默地做著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但是,一場戰“疫”的到來,我沒有想到,一句“我在!我一直都在積極回應!”卻成為了我的最佳狀態,也成為了我記者生涯中最難忘記的一段從業經歷。

根據部門安排,我負責採寫疫情防控中的部分輿論熱點。用圖、用聲音、用真相來回應社會關切。其實我每天需要採寫的稿子很多,而且這一塊輿論監督的工作任務量大、採寫難度大、還要兼具仔細、嚴謹的態度才能完成。

剛開始接到這一任務時,我是有一點畏難情緒的,但是命令在前,我必須行動起來,第一條就採寫了《動靜捉謠記|網傳疫情期間黔靈山獼猴捱餓了?貴陽市黔靈山公園管理處回應:每天餵食500斤水果、南瓜、花生》。

那天我專門針對網傳疫情期間黔靈山獼猴捱餓這一情況,迅速採訪了貴陽市黔靈山公園管理處,並在《動靜捉謠記》裡進行了澄清。稿件推出兩小時,點擊率突破10萬+。

戰疫採訪手記丨我在!她們,堅守在“戰疫”報道一線

首戰告捷,一下子就讓我對繼續發揮媒體輿論引導作用充滿了信心,在我們的新聞報道里,既可以闢謠又能體現出多層面的人文關懷。

為了出去能有更好的防護,我到藥店購買了一瓶酒精,這瓶酒精卻讓我發現了一個很好的新聞點,立即行動起來進行採訪,採寫了《動靜捉謠記丨緊缺的醫用酒精是20年前生產的?真相是這樣……》。

在《動靜聲音丨回應!常規疫苗可暫緩,狂犬疫苗類100%保障!記者專訪貴陽市衛生健康局疾控處》《回應!貴州紅十字接受捐贈的物品都去了這些地方》等報道中,我積極解疑答惑,積極回應,引起社會良好反響。

戰疫採訪手記丨我在!她們,堅守在“戰疫”報道一線

我深入醫療衛生等機構報道醫務工作者堅守崗位,報道省疾控中心、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等醫療機構在疫情防控中的鮮活故事、防疫科普宣傳等,為醫療機構鼓與呼。

通過《貴州省職工醫院加緊施工確保準時交付使用》《暖新聞︱公告發出不到24小時,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收到這些捐贈物資……》等報道,有點有面,有細節也有動態隨時跟進,展現我省醫療衛生行業不辱使命。

在社會敏感公共事件中,身邊的人、平凡人的正能量往往最打動人。我採訪了《暖新聞︱暖心房東免一個月房租 貴陽本來就是個溫暖的城市》《暖新聞 ︱上門護理湖北返鄉患者 最美護士溫暖相待》《防疫中的紅馬甲志願者》等報道,反映在特殊時期人與人的合力和溫暖。

戰疫採訪手記丨我在!她們,堅守在“戰疫”報道一線

在武漢紅十字的討伐聲中,貴州紅十字面對輿論壓力,兢兢業業,接受社會監督,配合全省領導小組統一指揮,發揮 “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我抓住該新聞點,發回《愛心企業接續發力!貴州省紅十字會累計接收4841多萬元捐贈 捐贈款物將第一時間下發》《今天,貴州省紅十字會接收到價值2068.8萬元的疫情防控藥品捐贈》等報道。

在抗疫阻擊戰一線,有一群堅持為城市清掃街道、清運垃圾、消毒滅菌的無名英雄,同樣奮不顧身、衝鋒陷陣,他們就是默默守護在城市環境衛生崗位的廣大環衛工人。

戰疫採訪手記丨我在!她們,堅守在“戰疫”報道一線

記者黃小勝在採訪中

圍繞這一群體,我發回一線環衛工人在車站,街頭、垃圾填埋場等開展垃圾清理、消毒、增設廢棄口罩處理等工作的報道,同時也報道傳遞社會各界慰問一線環衛工人、給環衛工人發口罩、捐贈環衛英雄的防控物資“不過夜”送到等。既報道這一群體工作的辛苦與奉獻,又展示社會溫暖。

我在!我是一名新聞工作者,我的工作就是一直在回應,回應廣大人民群眾想知未知的事情。在新聞路上,我從來沒有如此努力興奮忘我地工作過,我想,我們都在這場戰“役”中鍛鍊了自己,昇華了自己。

聽到衝鋒號,我就是一名“戰士”

陳思思

戰疫採訪手記丨我在!她們,堅守在“戰疫”報道一線

記者陳思思採訪省疾控中心防疫專家黃豔

時值新春佳節,我已經回到畢節老家,我沒有貪戀萬家燈火、圍爐夜話的溫馨瞬間,而是將自己敏銳的目光聚焦在那些為了給武漢“治病”而選擇“逆行”的廣大醫務工作者身上。

1月25日,大年初一。我接到了單位通知,如同一名戰士聽到衝鋒號一樣,立即投入到了戰“疫”中,當天早上我就近聯繫畢節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始著手用筆、用相機、用鏡頭,觀察和記錄著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

大年初二,隨即在貴州廣播電視臺官方新聞客戶端動靜APP上推出新媒體稿件《貴州省畢節市人民醫院醫生請戰:抗擊新型冠狀病毒!隨時奔赴一線》,並迅速獲得大量轉發和關注,截止2月6日累計閱讀達64.8萬。足見該報道在疫情防控初期,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戰疫採訪手記丨我在!她們,堅守在“戰疫”報道一線

隨後幾天,我除了實地探訪畢節公交疫情防控的相關舉措,電話採訪鎮遠古城為應對疫情臨時關閉各個景區景點等相關信息外,及時與已經出發的貴州首批援鄂醫療隊取得聯繫,並於1月29日、1月30日分別推出《動靜聲音|貴州省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吉丹丹:我們會保護好自己,眾志成城去拯救更多生命》的錄音及新媒體作品。稿件一經推出就引發強烈反響。據統計,當日在動靜APP上的閱讀量破10w。

與此同時,我獨自返回貴陽,全身心投入採訪報道中。“農村應急廣播、一線醫療人員、省疾控專家”等關鍵詞成為我報道的重點。隨著疫情的發展,我積極借鑑、主動策劃,很快推出了新媒體專欄《聲音日記本》,通過寫日記的方式邀請貴州援鄂醫療隊參與其中,記錄他們支援湖北的點點滴滴,用來自一線的聲音,為廣大聽眾和網友還原真實的救援工作,並在此過程中提煉精華部分供稿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

戰疫採訪手記丨我在!她們,堅守在“戰疫”報道一線

在這一過程中,我認真總結分析,自我歸納重大疫情災害報道期間的注意事項:一是唱響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疫情期間,積極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充分發揮黨的“喉舌”作用;二是勇於擔當,迅速反應。由於新聞記者職業的特殊性,特殊時期更要做好隨時出發的準備。結合媒體發展趨勢,記者還要具備新媒體意識,採訪及時反饋,稿件及時發佈。三是深入入基層,開拓創新。帶著泥土芬芳的作品容易被大眾接受,因此宣傳工作需要深入基層一線,同時報道形式可另闢蹊徑,使其具備流量。四是嚴謹細緻,敬畏生命。新聞工作是嚴謹的,來不得半點馬虎。面前疫情,有危險有挑戰,記者要敬畏生命,更要保護好自己。

抗擊疫情,共產黨員就要頂在前面

趙朝亮

戰疫採訪手記丨我在!她們,堅守在“戰疫”報道一線

1月27日,貴州綜合廣播抗擊疫情特別節目開播,主持人趙朝亮在上節目

除夕夜,當人們還在吃團圓飯,看春節聯歡晚會的時候,在接到臺裡通知,要參與錄製抗擊疫情公益片花的那一刻,我知道,這個春節,一場抗擊疫情的“戰疫”打響。

沒有留下與家人共度春節長假,我返回自己家中,隨時關注疫情發展的最新變化。1月27日開始,我參與了貴州綜合廣播《眾志成城抗疫情》特別直播節目。

從1月27日(正月初三)到1月30日(正月初六),我一直堅守在特別節目的直播崗位上。直至1月31日,從市州過完春節的同事返回貴陽,中午的特別節目才有了其他主持人輪換直播。

就在以為可以鬆口氣時,我又接到了新的任務。每天早上貴州綜合廣播也要開通一檔特別節目,早上8點播報整點新聞,直播全國各地的最新疫情。8:35播出前一天晚上貴州衛視的特別節目《眾志成城抗疫情》,這也需要每天晚上將電視節目錄音並剪輯好,第二天一早來上單播出。

戰疫採訪手記丨我在!她們,堅守在“戰疫”報道一線

這注定是一個忙碌而又充實的春節。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抗擊疫情,就是要頂在前面,這是我最簡單的想法。這是貴州綜合廣播全天第一檔新聞直播節目,我所想的是,每天的8點,在主播間第一時間向聽眾們播報全國各地的最新新聞。

從1月31日開始,每天早上7:30開始做直播準備,8點準時播出《現在關注》,第一時間讓觀眾收聽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最新疫情情況,這甚至比中央電視總檯的新聞播報還要早。有時,在打開話筒直播前不到十秒,還有來自各地的最新疫情通報,通過我們的電波,第一時間將這些最新鮮的資訊傳遞出去。

戰疫採訪手記丨我在!她們,堅守在“戰疫”報道一線

這個春節,原本計劃好好陪陪母親,多花點時間和女兒溝通交流。但從除夕夜吃過年夜飯後,母親就再沒有見過我,每天都要通過電話叮囑我:你每天都早出晚歸的,一定要做好自己的防護。

平時,讀初中的女兒只有週末才能和我在一起,疫情期間,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在10多個小時,13歲的女兒每天只能一個人呆在家裡,自己照顧自己。晚上工作結束後,我回到家,女兒問:“媽媽,現在要求居家就是抗擊疫情,你怎麼還一天到晚都要上班呢?”

我告訴女兒,你每天能看到聽到這麼多的新聞,就是因為有千萬個跟媽媽一樣,在崗位上堅守的新聞工作者。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說,用最快的速度傳遞大家最想要知道的新聞,就是我們的責任。

戰疫採訪手記丨我在!她們,堅守在“戰疫”報道一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