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記」出發,只爲追尋真相

石 闖

「手記」出發,只為追尋真相

過年的幾天裡,其實並不寧靜,其中最撩撥人神經的一起事件,是陝西漢中一個名叫張扣扣的男子在除夕正午連殺三人的驚天大案,一時成為焦點,刷爆了朋友圈。

在這起事件中,一部分網友為張扣扣22年後為母復仇叫好,將其比作英雄膜拜;另一部分網友認為張扣扣連殺三人,性質惡劣,其罪難赦。人們各執一詞,真相撲朔迷離。

孰是孰非?在鄭報集團的微信群裡,也同樣討論熱烈。張扣扣是個什麼樣的人?22年裡到底經歷了什麼?面對這起慘案,我們又該有怎樣的思考?正月初四也即2月19日,根據集團黨委書記、社長石大東指令,我提前結束了春節假期,從安陽踏上了去漢中的路。

我們不是第一家去的媒體,當然也不是最後一家。關鍵時刻,怎能少了鄭報的聲音?

從2016年專職做深度報道記者以來,有賴於報社這一平臺,在領導、同事們的關愛、指導和自身的努力下,我得以在深度報道舞臺上縱橫馳騁,開闊了眼界,放大了格局。

在我看來,若沒有大江南北的行與思,就很難如此深刻地理解“深度記者”的分量——很多時候,不僅揹負著向真相掘進的使命,也承載著一家媒體的責任和影響力。

漢中是第一次去,搭高鐵,乘公交、打出租,上千公里行程,歷經7個多小時,馬不停蹄地趕到了案發地——漢中市南鄭區新集鎮王坪村。這是一次非常難忘的採訪體驗。

「手記」出發,只為追尋真相

當時,《新京報》、《鳳凰週刊》、《人物》、《成都商報》等同行都陸續趕到了。在張扣扣的家中,我和張扣扣的父親張福如、姐姐張麗波進行了反覆的溝通,還原案發前的場景,生怕錯過一點信息。遇害的王自新親屬、村幹部、知情村民,都是走訪的對象。

兩天多采訪,1996年8月及2018年2月,兩起前後隔了22年的命案逐漸地清晰起來。無疑,因為瑣事爭吵,王自新17歲的三子王正軍撿起木棒朝張扣扣母親汪秀萍頭部猛擊致其重傷後死亡,這是一起悲劇。22年後,更是一起悲劇。幾個細節刻在了腦海中:

張扣扣殺了人後一把來勸他的四叔張宏儒甩開,高喊:“殺了三個人,這回死定了。我媽死了22年了,今天終於把仇報了!”

從2010年至2016年,在石家莊打工的張麗波一次都沒回過南鄭老家,甚至三年裡,給弟弟張扣扣連一個電話也沒打過。

張扣扣母親汪秀萍案發後,張麗波說,有一次王自新指著他爸爸的鼻子罵:“‘老子把你的女人打死了,又咋樣?’當時,爸爸淚就掉下來了,弟弟也恨得咬牙切齒。”

前期的採訪結束了,2月21日下午,坐在南鄭區一家網吧裡,我開始了構思。說實話,心裡蠻焦慮的,因為當時最先到的兩家媒體已經發布了消息。對於熱點新聞來說,搶佔先機很重要,但比的不僅僅是發得早,而且還要發得好!

從下午4點多到深夜11點半,來不及吃上一口飯,連續奮戰7個多小時,趕出了5600字稿件,飢腸轆轆,腰痠背疼,然而,校對之後就要向後方提交時,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一鍵操作不慎,稿子突然找不到了。再打開文件時,一片空白,這可把我搞懵了。

一遍又一遍心急火燎地找網管處理,然而,各種方法都嘗試了,無濟於事。怎麼辦?2月22日凌晨0點21分,我忍不住在朋友圈裡發了一段話:最狼狽的事情莫過於在網吧寫了七八個小時稿子,該交稿了,休息了,一鍵不慎清空了。今夜,熬通宵了。

於是,吃了碗泡麵,又坐了下來。網吧裡很靜,鍵盤上“啪啪“的敲擊聲很是刺耳,凌晨5點40分,終於將“蒸發”的稿子給“復原”了,我一看,5800字。將文稿和圖片發給新媒體值班主任後,長長地吐了一口氣,走出網吧,天色微亮,大街上空無一人。

「手記」出發,只為追尋真相

記得稿子的開頭是這樣的:平靜的村莊,怨恨延續了22年。文末,我這樣寫道:張扣扣所謂“復仇”極端行為已經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網絡“叫好”情緒的出現和蔓延,不利於法治環境的建設和維護。“兇手的歸案並不是案件終結,張扣扣之所以走上不歸路,留給我們的反而是沉重的思考。”

令我意外的是,這篇深度報道,2月22日上午在鄭報新媒體刊發後,產生了很大反響。截至23日下午5點,鄭州晚報官微已達“100000+”,今日頭條閱讀量55萬、搜狐32萬。這篇作品也獲得了集團領導的肯定和讚許,更讓我堅定了為追尋真相而奔走的信心。

新聞是“七分採,三分寫。”不忘初心,堅定前行,作為區域性主流媒體,還原事實真相,用作品說話,倡導理性、法治、文明的社會,我們一直在堅守,也一直在路上。

(本文發在鄭州報業集團《鄭報人》2018年5月31日)

「手記」出發,只為追尋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