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光绪死后的20小时慈禧就死了,是暴病而亡吗?

月光侃历史


虽然在历史上存在很多巧合事件,但是对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去世时间只相差二十个小时这一点,却不像是巧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在光绪在世时,他和慈禧太后的关系就已经非常差了,虽然光绪和慈禧之间是有亲戚关系的,但是在皇权面前不要说亲戚,就连亲生儿子都可以舍弃,更不要说光绪了。而且光绪皇帝从小就一直在慈禧的淫威之下,无法有自己的政治作为,这对于日后成长起来的光绪来说也是十分郁闷的,所以两人早已不共戴天,光绪去世的时候还年轻,所以种种迹象表明这一切根本就不是巧合,光绪并非是因为暴病而亡。

后来考古专家在化验了光绪皇帝的头发后也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这个结论正好解释了为什么两人离世的时间只相差二十个小时。化验结果是光绪皇帝的死因是因为砒霜中毒,根本就不是什么暴病身亡,对于古代人来说,当时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也许没有人会想到光绪被毒害致死后会被检查出来,但是终究还是那句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而毒害光绪皇帝的人也随之浮上了台面。有人认为光绪是被袁世凯毒害死的,有人说下手的人是李莲英。但是无论是袁世凯还是李莲英,能够允许他们这么做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慈禧太后,毕竟毒杀一个大清朝皇帝并非小事,没有人指使他们是无论如何都不敢的,那么慈禧毒害光绪有什么充分的理由呢,其实在光绪死前留下的日记中就可以找到合理的证据。

在光绪去世的那一年,光绪感到自己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他还将自己的身体状况写在了日记中进行记录,而且他因为长期受到慈禧太后的压迫,以及对慈禧身边的走狗袁世凯、李莲英的愤怒,也将自己对他们的不满写了下来。光绪表示因为自己年轻,所以一定会在慈禧太后离世后他才会死去,这样他就可以报复这些人。但是光绪所写下的这些话却被李莲英看到了,他后来将此事转告给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十分注重自己的身后事,她得知此事后,生怕自己死在光绪之前而遭到他的打击报复,所以慈禧决定先下手为强,后来光绪就过世了,而在光绪去世后的二十个小时,慈禧太后也走了,只不过这短短的二十个小时里,破坏了光绪原本的计划,慈禧被风光大葬,而光绪皇帝的葬礼却非常凄凉。


历史课课代表


光绪之死一直都是个迷。不过根据国家清史委员会编纂的《清光绪帝死因鉴证》的研究成果,可以确认光绪是被毒杀的,为砒霜中毒而死。但毒杀光绪的凶手是谁,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果。有人怀疑是袁世凯,也有人怀疑是隆裕太后。不过最大的嫌疑人,还是慈禧太后。

因为慈禧的动机最足,并且她与光绪的死亡时间太巧合。就算不是她干的,依目前的资料来看,也很难让人信服不是她干的。

光绪帝之死,有完全的资料记载。

1908年11月10日傍晚5点钟左右,光绪帝在囚禁被处显现出中毒的症状。当晚,光绪的贴身太监(实际是监视他的人)向内务府发出了两道紧急召医的手谕,但是内务府带来的医生莫名其妙的被阻拦在宫门外,未能进入瀛台为光绪帝诊治。

第二天早晨,医生才被允许进入。据医生屈桂庭的记载。他见到光绪帝时,光绪突然连呼腹疼,接着便汗如雨下,捂着肚子在龙床上滚来滚去。屈桂庭知道其中有异常,害怕妄议皇帝病情给自己招祸。便很敷衍的建议光绪躺在床上,令太监拿热毛巾热敷。待光绪的疼痛减轻一点后,屈便匆匆辞去。

此后,虽然有其他御医进入瀛台为光绪帝诊治病情,但是所开方药无一味对症。

到了1908年11月14日晚6时33分左右,光绪帝因病暴毙而亡。

第二天,1908年11月15日17点,慈禧也在仪鸾殿因病去世。

这便是光绪从得病到暴毙的全过程。是不是暴毙?是暴毙。不仅是暴毙,而且还是中砒霜而亡。



至于是谁毒死的光绪,嫌疑人有很多。但最大的怀疑对象是慈禧。因为目前有四方面因素对慈禧很不利。

一、慈禧在光绪暴毙前的举动令人怀疑

据记载,在光绪皇帝尚未发病时,慈禧就已经命人将皇帝的梓宫(棺材)提前停在了乾清宫内,预备替其发丧。这也是为什么怀疑是慈禧毒杀了光绪的主要原因。因为只有她这个太后才有权力安排皇帝的棺材。别的人干这事,那是要掉脑袋的。

二、慈禧原本就是心狠手辣之人

慈禧这个人,原本就很心狠手辣。关于他的狠毒,不需要举具体的例子。一句话:凡是能坐到她那个位置,并且还能稳坐了四十年宝座的人,没有不狠的!因为不狠根本镇不住场子。

三、慈禧与光绪的关系破裂,势同水火。

戊戌变法之前,慈禧和光绪的关系还好。但变法期间,两人关系破裂,势同水火。光绪借变法之名揽权,激怒了慈禧。所以当慈禧听说光绪打算派兵包围颐和园,甚至还要杀自己的谣言时。立即就大怒了,不仅废了新法,还软禁光绪。

当然了,所谓派兵围颐和园,杀掉慈禧,这都是谣言,根本不是光绪的本意,他其实也没有那么狠心。但从此以后,两人的关系破裂,始终无法愈合。这是事实。

戊戌政变之后,慈禧怒气未消,打算废掉光绪帝位,改立大阿哥溥儁为新君。如果这事慈禧办成了,光绪可能当年就死了。因为这涉及到了皇位问题,逊位的皇帝不能留。否则就是祸患。可以估计,慈禧那个时候就起了杀光绪的心思。

只不过当时各国的大使纷纷反对,才逼迫这一改立新君的事件终止。后来慈禧还恼火洋人的态度,大力重用端郡王那种小人,直接导致义和团运动失控,最终引发了惨绝人寰的八国联军侵华事件。

另外,洋人支持光绪,反对慈禧,也是激起慈禧杀光绪的原因之一。相比于慈禧,洋人确实是比较喜欢开明的光绪。西方各国大使不止一次公开声明,只承认光绪,谴责慈禧以太后的身份一直干政。而慈禧最恨别人说她干政。因此也进一步讨厌光绪。

四、两人死亡的时间太巧了

光绪是头一天的晚上六点半驾崩的,慈禧是次日下午五点去世。这个时间也太巧了,很难让人不怀疑慈禧。

或许,慈禧知道自己大限将近,留着光绪也没有利用价值了。之前碍于洋大人压力,一直不敢下手。但现在自己是行将就木,活不了多久了,这个时候再留着光绪,讨好洋大人,已经没有那个必要了。

基于以上四点,慈禧太后的嫌疑最大。至于光绪,他心里肯定对慈禧也诸不满。毕竟慈禧囚禁了他十年,生活上也被苛待,并且还杀了他的爱妃(珍妃)。这些事即便是换做一般的男人,怕是都不能忍!更何况是光绪这种九五之尊呢?

如果说,有人希望慈禧早点死,这些人里面肯定有光绪。


Mer86


光绪皇帝的死和慈禧老佛爷的死,绝对不是巧合。

当时,光绪是一个37岁的年轻人,可谓是正值壮年,可是慈禧却是一个已经半截身体睡到棺材里的73岁老妪,光绪却突然死在了慈禧的前头,慈禧在光绪死后不到24个小时也呜呼哀哉了,这怎么可能是一个巧合?

不过,慈禧是正常老死,光绪皇帝则是突然离奇死亡,说白了便是慈禧下的黑手,不然光绪皇帝不可能死的这么快又这么突然。

可是,慈禧为什么会狠心地对叫了自己几十年“亲爸爸”的光绪皇帝下黑手呢?

慈禧权力欲很旺盛,一直不想归政于光绪,拖了又拖,可是再怎么拖,她到最后也不能不归政,不然还不知道怎么被人骂呐!

只是慈禧的归政,实际上是有选择性的归政,或者说是敷衍性的归政,最重要的军权是她的人在拿着,政治上的权力说白了她也没还给光绪,光绪在政治上的权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洋人自从光绪“亲政”后,实际上已经开始产生了撇开慈禧,转而扶持光绪的想法,洋人的这个想法,被慈禧视为自己在政治上的危机,一个不小心,她便很可能会被光绪从权力的高峰给拽下来,所以她也在时时刻刻警惕着光绪皇帝和洋人。

1898年,光绪在康有为的忽悠之下,试图用一场变法作为从慈禧手中夺回皇权的突破口,在时机还没有成熟,在准备还不够充分的情况下,猝然发动了“戊戌变法”。

变法损害的是谁的利益?自然是以慈禧为核心的政治利益集团的利益,或者说是保守派的利益,他们不是不知道变法的好处是利于国家,可是变法的坏处却是从他们身上割肉,这一点是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答应的。

如果光绪只是变法的话,慈禧或许乐得放手让他变法,因为她知道即便自己不出手,光绪也会在保守派的重重阻挠之下妥协。

但是,让慈禧没有想到的却是光绪竟然在康有为的忽悠下,试图策反军中将领发动兵变,取她的性命!

于是,慈禧选择了出手,一出手便将光绪给打趴了,将他囚禁在了瀛台。

慈禧当时很愤怒,一度想要废了光绪,毕竟她想要的只是让光绪当个傀儡皇帝,可是光绪皇帝却想要她的命,她怎么可能会原谅光绪?白养了几十年!只是很可惜的是,洋人出面反对了慈禧的想法,对于洋人的反对,慈禧可不敢发作。

1898年的“戊戌政变”可以说已经让慈禧和光绪皇帝之间的亲情破裂了,这是慈禧能够狠下心对光绪下黑手的一个原因。

1900年,慈禧突然觉得自己能够借助“拳乱”教训教训洋人,所以傻乎乎地向11国宣战,结果被洋人打得狼狈而逃。

不过,慈禧在逃出北京之前,又对光绪干了一件很不厚道的事——将光绪最宠爱的珍妃给扔到井里去了。

对于光绪而言,沦为慈禧的“阶下之囚”,彻底失去了帝王的尊严和权势,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本已经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了,珍妃的存在多少还能给他一点心灵上的慰藉,夜中难眠之时还可和她诉一诉愁肠,可是慈禧杀了珍妃,这便等于是在精神上心灵上给了光绪皇帝沉重的一击。

堂堂一个皇帝,可是别说夺回属于自己的皇权了,即便只是保护一个女人,他也办不到,当时光绪的心情之低落是可想而知的,说他对慈禧没有憎恨又怎么可能?

所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两个人之间的本便少得可怜的亲情早已经烟消云散了。

更何况,谁都看得出来慈禧对于权力的迷恋要胜过对亲情的看重,否则的话她的亲儿子同治皇帝载淳也不会年纪轻轻便抑郁而终,她为了权力对待亲生儿子尚且如此决绝,对待一个过继过来的光绪皇帝又能好到哪去?

光绪皇帝对慈禧当有“三恨”,一是夺权之恨,二是囚禁之恨,三是夺妻之恨。

慈禧也很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肯定会遭到光绪的记恨,所以她在废黜光绪失败以后便处处防着光绪,防着光绪获得洋人的支持并在洋人的支持下夺权,防着光绪通过收买朝中权贵的方式和她作对。

她对光绪的提防甚至已经到了魔怔的程度,德国人在和清政府签完《辛丑条约》后指定光绪的弟弟载沣作为清政府的代表出使德国,这一举动也被她视为洋人试图通过载沣去支持光绪。

这也是意料中的事,慈禧对光绪皇帝做了太多所谓的“恶事”,即便是她自己也不敢相信光绪皇帝将来会原谅她。

她在活着的时候,手里掌控着所有的权力,自然不会害怕一个沦为了“阶下之囚”的傀儡皇帝,可是,如果她死了呢?

慈禧一旦死了,权力不也一样会回到光绪皇帝的手上?到时候谁能确定他不会秋后算账,慈禧在百姓身上刮了几十年的油脂,最后又将自己一生所收集到的财富带到地底下,为的便是让自己死后仍然能够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她不可能冒险地去选择相信光绪会原谅她。

所以,对于慈禧而言,最稳妥最保险的办法便是让光绪死在自己的前头,让光绪没有任何的机会去报复自己!

慈禧在病重之时,听说光绪皇帝在幸灾乐祸,愤怒地吼了句:“我不能先尔死!”

所以,她在感觉自己已经时日不多的时候,在光绪皇帝仍然活得好好的时候,便撇开光绪皇帝指定了下一任皇帝人选——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的儿子,溥仪。

同时,她还任命了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当时的光绪虽然确实生了病,但是还不至于会一命呜呼,即便他真的病重,这个时候指定皇位继承人的事也该由他来做,慈禧这么做可谓是名不正言不顺。

光绪皇帝对此再气愤也没用,因为慈禧让人给他送来了一碗“毒酸奶”,他喝完没多久后便一命呜呼了。

慈禧听到了光绪皇帝的死讯后心中倒是松了一口气,也正是送了这一口气,让她再也强撑不下去了,最终在光绪死后没过24个小时她也咽气了。


宁糊涂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酉时光绪帝驾崩,享年三十八岁,可谓是英年早逝。次日未时他的所谓“母后”、政敌、把持清王朝朝政将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驾崩,终年七十四岁。大清国两位位高权重的统治者先后死亡,全国上下无一不震惊。

光绪帝正值壮年,就算因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未曾掌握实权,且被幽禁于中南海瀛台而郁郁寡欢,怎至于先于重病的老太太慈禧驾鹤西去呢?据有关记载,光绪帝驾崩前身体一直康健,怎会突然暴毙而亡?又为何两位位高权重的清朝统治者的去世时间仅仅只相差不到二十小时?这是不是巧合?还是处心积虑的谋杀?光绪帝的暴毙身亡跟久卧病榻却仍一手遮天的慈禧太后有没有直接关系?这些疑问直到现在都还仍有争议,成为悬而不决的清史疑案。

<strong>

历史记载,光绪的父亲是慈禧丈夫的异母弟弟,光绪的母亲又是慈禧的亲妹妹,可以说光绪是慈禧的亲侄子。清光绪元年(1875)同治帝(慈禧的儿子)崩逝,慈禧选择他的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清光绪七年(1881)年东太后慈安病逝,又因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牝鸡司晨、独揽朝政大权。

慈禧太后仅有同治帝一个儿子,在咸丰帝病逝之后,靠着这个被选做储位的儿子,母凭子贵,坐上皇太后的位子,可谓荣华至极,却不曾料想同治帝短命,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不得不把自己亲妹妹的儿子接入宫中,并扶持他继承咸丰帝的位子,也就是光绪帝,两人的关系异常微妙。

一来,慈禧太后需要光绪帝来保住自己皇太后的位子以享受权势和富贵荣华;二来,光绪帝也需要慈禧太后来保住自己皇帝的宝座。两人可谓是“同风雨、共患难”。可慈禧太后品尝到了权力的甜头,在慈安太后去世后、发动她人生中第二次政变,终于使自己拥有了不受制约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支持维新运动,推行新政,想要把权力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这一系列触及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和地位,也让慈禧太后意识到光绪皇帝不是一个能让她随意摆布的棋子了,他要开始威胁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于是,

慈禧太后在发动戊戌政变,重新独揽大权,将光绪帝软禁在中南海瀛台,拘捕并残杀维新人士,维新运动以失败告终。从此,慈禧太后继续把持朝政,抱着岌岌可危的清王朝呼风唤雨、作威作福。

不久,慈禧太后重病卧榻,自知自己时日无多,若自己死后,光绪帝作为大清国名正言顺的执政者,要得到大臣们的拥护,以光绪帝之前的反动行为来看,他定会清除自己的党羽,并继续变法,说不定还会败坏自己的名声,所以在自己临死之前,必须送光绪帝上路并另立新帝。新帝就是清王朝最后一代皇帝溥仪。慈禧仍做着春秋大梦,那时溥仪才三岁,若自己这次能够康复,杀了光绪,新帝又年幼,自己则可继续把持朝政。

有记载称光绪帝腹痛不止,死后面黑、舌头焦黄,与之前状况完全不一。于是不排除是慈禧太后对光绪帝下手。研究人员运用医学手段,对光绪帝的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及墓内外环境样品,多次进行的检测分析。最终发现,光绪的衣领及头发上均沾染高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袍服胃区的三氧化二砷源于尸体腐败时的体液浸蚀所致,而头发及衣领的三氧化二砷也是尸液浸蚀的遗留。

而医学研究表明:一般人服用砒霜60至200毫克就会身亡,仅在光绪帝部分衣物和头发上检出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201毫克。

可房德邻先生在文中对《报告》进行了抨击,他认为该课题结项报告在实验方法、数据采集和行文表述等方面均存在严重漏洞,且有明显的为某种结论而取舍数据的嫌疑。另外,作者还根据脉案记载的光绪帝病情与慢性砒霜中毒相对比,指出光绪帝根本就不是死于慢性砒霜病毒,对钟里满的文章进行了反驳。研究学者众说纷纭,学术界也莫衷一是。

所以,现在这个疑问还未得到合理解释,以上内容仅作一个引子,大家心中可能也有自己的判断和认识,欢迎留言交流。


邓海春




1908年11月14日,正值一个寒冷的冬天,傍晚时分传出了光绪死于颐和园瀛台的消息。第二天下午,慈禧太后也去世了。这难道仅仅是巧合?还是人力所为呢?

在慈禧太后嫁给咸丰皇帝不久,她的妹妹就嫁给了咸丰皇帝的弟弟。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太后的儿子同治皇帝接班。但同治皇帝19岁就去世了,无奈就让慈禧太后妹妹的儿子来接班,这就是历史上的光绪。

慈禧太后最开始对待光绪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打小光绪的身体就不好,尤其害怕电闪雷鸣。不管是他生病还是在雷电交加的夜里,慈禧太后得把他抱在怀中亲自照顾。

光绪皇帝长大以后,又在慈禧太后的安排下先结婚,然后亲政。慈禧太后虽然贪权,但还是给了光绪皇帝很大的自主权。光绪皇帝一直称慈禧太后为亲爸爸,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好。



但当戊戌变法时,康有为假传圣旨要求袁世凯派兵包围颐和园,捉拿慈禧太后。袁世凯明白,就自己那点兵力根本不足以完成这个惊天计划,就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慈禧太后的亲信大臣荣禄。

这时的慈禧太后快要疯掉了,早年守寡锻炼了她一颗坚强的心。但她毕竟是一个女人,慈禧太后曾希望自己的儿子同治皇帝能有所作为,但很快就落空了。


后来她又把自己的这点希望寄托在光绪皇帝身上,现在却又误信光绪皇帝想杀死自己的消息。对于慈禧太后来说,尽管她也心狠手辣,但她更渴望人间的天伦和温暖。

从这时起,慈禧太后就对光绪皇帝失望了,由爱生恨。在囚禁光绪皇帝之后,慈禧太后就准备另立一个皇帝。一切都准备好了,但在大臣们的反对声中只能暂缓行动,后来这个接班人竟然也死掉了。



慈禧太后认为这应该也是天命,每当她上朝时,就把光绪皇帝放在前边当摆设。慈禧太后就一些国家大事,问光绪皇帝意见时,光绪皇帝都是一句话:请爸爸看着办。不管在什么地方,光绪皇帝都是一副阶级斗争脸,面无表情,甚至有时还在上朝时打瞌睡。

在光绪皇帝去世的前一天,也就是1908年11月13日,慈禧太后只有让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庆宫,让载沣的儿子在宫中居住准备接班,并且交代让他担任摄政王。


这就是慈禧太后临终以前的政治安排,这时的慈禧太后已经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这个二百五的女人活到这一年已经74岁了,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已经是高龄了。死是必然的,但他痛恨光绪皇帝这个狼心狗肺的人,是一条喂不熟的狗。

一定要让他死在自己前边儿,这就是慈禧太后最终的政治安排。根据前些年相关专家对光绪皇帝进行的尸检,从他的身体上遭到了很多砷元素,也就是说光绪皇帝死于砒霜。



那么慈禧太后又是怎么死的呢?当然不会是暴病身亡。要不然她也没有时间那么从容的做政治安排,早在此前几年,她就有意识的栽培载沣等满清贵族年轻人,实际上也就是为了培养他们接班。

根据清宫档案记载,慈禧在年轻的时候,就有月经不调之症。咸丰皇帝死后,病情加重,还陆续患过喘咳、痔疮、面风、腹泻、肠胃不和等病症。

慈禧在70岁以后,身体开始出现日益衰弱的迹象。一位曾经陪伴慈禧的女官德龄在《赢台泣血记》中写道:“太后根本已没有什么精神来监视光绪。因为她老人家已经病了,国事的棘手,和年龄的增长,终于也使她进入了每个人所不能避免的老倦阶段。最近她除掉还能进些饭食之外,一切的政事,都完全不问,每天只在宫内服药将息。”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六月以后,慈禧已经明显感到身体不适。九月,慈禧增加了腹泻病,且久治不愈。十月初十日(11月3日)慈禧庆祝完自己的74岁大寿后,因为劳累,身体更加虚弱。清宫《内起居注》记载,自十月十六至十九日,慈禧没有政务活动。这说明慈禧的病情加重了。

到了11月13日,更是安排溥仪皇帝接班。到了14日,光绪皇帝死后,慈禧太后更是发布诏令,把溥仪皇帝正式推到台前,由载沣担任摄政王。所有后事都安排停当后,11月15日慈禧太后中午饭吃的还比较丰盛,到了下午昏迷就再也没有醒来过。


新知传习阁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突然死亡,享年38岁。而在仅仅不到24小时之后,慈禧太后也在寝宫中死去,享年73岁。

以两人的年纪来看,慈禧太后活到70多岁,是属于正常死亡,在历史上并没有太大争议。而光绪帝正值壮年,虽然他一向体弱多病,但死亡的时间刚好在慈禧前一天,这件事引起了后世不少猜测。

(慈禧太后)

这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关于光绪的死,在近代历史上,一直被学者们广泛争论。从总体上来看,不外乎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光绪帝是病死的。

严格意义上来说,从甲午战争中光绪力主死战日本,再到后来他积极推动“戊戌变法”,我们都不难看出,光绪其实是一位以振兴中华为理想的好皇帝。但可惜的是,光绪在政治上的主张,处处受到慈禧掣肘。“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更是被囚禁在瀛台,成为了一个彻底的傀儡。

由于在政治上接连受到打击,光绪患上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尤其是他在世的最后几年中,光绪经常会出现心悸、厌食、失眠等症状。

因此,有不少学者认为,光绪的死,实际上是长期患病引发了心肺衰竭,并伴随急性感染。这样的话,他的暴毙也是可以解释的。

不过,这种说法也并不能完全说服人,毕竟光绪的死亡时间,实在是太过巧合。光凭发病一说,似乎无法解释。

(光绪帝)

第二种说法,光绪帝被毒杀。

2008年,在光绪去世的第一百周年,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联合组成了“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在经过对光绪尚存的发丝进行研究后,专家们最终确定,光绪是因三氧化二砷过量致死。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砒霜中毒。

由此可见,光绪被“毒杀”,的说法,显然更靠谱一些。

那么,既然证实了光绪是被毒杀的,凶手到底是谁呢?

有三个人具有重大嫌疑。

一、李莲英。

在慈禧御前女官裕德龄的《瀛台泣血记》中,记录了宫中大太监李莲英和光绪的一些事迹。由于仗着慈禧的宠幸,李莲英常常不把光绪看在眼里。而眼下慈禧病重,李莲英意识到,一旦慈禧死去,光绪极有可能重掌大权。这样一来,作为慈禧心腹的李莲英肯定难逃光绪的清洗。

为了未来能继续过上好日子,李莲英的确具有杀人动机。

(袁世凯旧照)

二、袁世凯。

袁世凯的杀人动机和李莲英相似,在戊戌变法期间,光绪曾打算借助袁世凯的力量,对慈禧进行牵制。但不曾想竟被袁世凯出卖,而这也最终使得光绪遭到囚禁。

为了防止光绪的掌权后的报复,袁世凯也有确实可能对光绪投毒。

不过,当时的袁世凯远在河南安阳,理论上来说,很难做到遥控杀人。并且《清实录》中的光绪是因病而亡,袁世凯也没有机会去篡改。因此袁世凯投毒的可能性,似乎并不大。

三、慈禧。

毒杀光绪的最大嫌疑人,当属太后慈禧。经过“戊戌变法”一事之后,慈禧显然已经不会再让光绪得到重新掌权的机会了。从《崇陵传信录》《清稗类钞》《诊治光绪帝秘记》等多本史料来看,慈禧在病重之后,曾经犹豫过如何处置光绪。当时光绪在日记中写下了“我心觉得老佛爷一定会死在我之前”这样的话。而且,据说这话还传到了慈禧的耳中。

因此,慈禧最终决定让光绪死在自己前面。清室后裔、书法家启功指出,他的曾祖父,也就是时任礼部尚书的溥良,曾亲眼看到太监从病重的慈禧宫中传出一个盖碗,并称这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这里的“塌喇”,就是酸奶的意思。光绪在吃掉酸奶后,便开始大喊肚子疼,面色发黑并且舌头焦黄。不久后就死去了。

(参考资料:《崇陵传信录》《清稗类钞》《诊治光绪帝秘记》《瀛台泣血记》)


张生全精彩历史


对于两天之内先后死去了一位“台前皇帝”和“幕后皇帝”的清王朝来说,这无疑是最沉重的打击。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国无长君,虽然及时推上一个三岁的娃娃做皇帝,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加速了清王朝灭亡的速度。

我们细细来看一下光绪,你可以说他幸运,也可以说他不幸。要不是同治皇帝驾崩的早,并且没有留下儿子,要不是他是慈禧的侄子兼外甥,作为“外蕃”的光绪根本不可能登上历史的舞台,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号。

说他不幸,而是从一个还未记事儿的孩童就失去了自由,当了34年皇帝,从来没有活出自我,爱妃保护不了,政令下不到臣僚,在慈禧的淫威下彷徨、抑郁,至死都没有闭上眼睛。

作为权力欲望极其强烈的慈禧,虽说功绩比不过武媚娘,但耍起狠毒的手段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光绪与慈禧的关系差到极点,而光绪又巧合的死在了慈禧前面,因此世人对光绪的死因一直存疑。

不过,经过现代考古人员对光绪崇陵的发掘,光绪尸骨中含砷量之高,完全印证了世人的诸多猜想,那就是光绪并非正常死亡,而是被人灌下毒药毒发身亡。

幕后黑手究竟是谁?

我们不妨做一个排除法,当时最有作案动机,并且有能力实现的除了慈禧,也就剩下大总管李莲英和北洋大臣袁世凯。

先说下袁世凯,他有没有作案动机?有!有没有作案条件?可以肯定的说,没有!为何?袁世凯因为百日维新的时候出卖了光绪帝,光绪被囚禁后虽一言不发,但仇恨的种子早已种下,光绪可以不表态,但袁世凯不能不为自己打算,他害怕光绪掌权来个秋后算账,于是会铤而走险。

然而细细分析,袁世凯此时并不在庙堂,而是赋闲在家,在河南老家读书钓鱼。而且如果给皇帝进献毒药,这也很难办到,因为宫中对宫外食物把控极其严格,会有太监试吃试毒。

并且袁世凯左右不了后继之君,历史上弑一君而立一君,后者必须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袁世凯立不了也控制不了。

再说到李莲英,李莲英这个“人精”能混迹于凶险的后宫几十年,荣宠不衰,凭的是他“媚上”的功夫,即使光绪身陷囹圄,他也从不敢怠慢,无论慈禧和光绪谁胜谁败,他早已把命根子种在了宫里,他谁都得罪不起。

并且光绪对他的恭敬也十分满意,并没有特别恨他,他压根就没有作案的动机。并且他也很难在没有慈禧的授意下兴风作浪。

因此,慈禧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就是杀害光绪的幕后真凶。

慈禧真的不念骨肉亲情?

虽说光绪并非自己的亲儿子,但从四岁就抱进宫里,一起生活了34年,要说没有一点感情,那就可能太冤枉慈禧了。

只能说光绪想振翅高飞,无奈碰上了慈禧这尊“如来佛”。从戊戌变法开始,母子俩就已经面和心不和,到后期慈禧彻底推倒变法,此时双方真正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光绪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每天过得生不如死。

为什么说慈禧有作案动机?因为他不止一次想废掉光绪甚至想杀掉他。

首先,在变法刚失败的时候,慈禧就公然把端郡王之子养在宫中,想取光绪而代之,只不过西方列强不认可这种做法,老佛爷无可奈何这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后来庚子年八国侵华,慈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将珍妃扔进了井里,并且没有想过带光绪西逃,想让他效仿崇祯,来一个清朝版的君王死社稷,只不过荣禄并不想背这个黑锅,这才勉强带上了光绪。

最后慈禧临终前的最后一个生日,光绪皇帝换好了新装前来贺寿,被慈禧残忍的拒绝在门外,并且扔出一句狠话:“想让我死在你的前面?休想!”

可以说,慈禧不但有杀害光绪的动机,更有杀害光绪的条件,当时的礼部尚书溥良曾亲眼看到,小太监奉命给光绪送奶酪,没过多久就传来了光绪驾崩的消息。溥良的曾孙就是书法大师启功,启功曾将“家族的秘密”公布于世。

如何评价光绪皇帝?

都说咸丰乃是苦命天子,但比较于光绪,他最起码还是最后一位掌握实权的皇帝。

而光绪,一生充当着慈禧的玩偶,虽有“中兴大清”的决心,却无力回天。极其精明的慈禧是不会让光绪有任何翻身的机会的,一旦被光绪掌权,那自己死后离清算翻案就不远了,所以临终前毒死光绪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如果没有百日维新,光绪皇帝选择隐忍不发,待到慈禧死后,自己乾坤独掌,那胜败真的未可知也。


小小嬴政


光绪皇帝去世时是1908年11月14日,(19点左右)时年37岁;

慈禧太后去世时是1908年11月15日,(17点左右)享年73岁;

二人相继去世,时间相隔只有22个小时,不到一天的时间,这引起了后人的猜测,光绪皇帝的死也一直是历史谜案,那么光绪是怎么死的?慈禧又是如何去世的?

光绪之死

首先,慈禧反对光绪多年,她对光绪深恶痛绝,有犯罪的条件,但是如果她想收拾光绪,完全毫不费力地就可以杀死光绪,事实上慈禧太后在生命最后一刻,她仍然幻想着架空光绪,所以她没有必要杀光绪。

其次,李莲英也有嫌疑,据法,李连英长期站在慈禧一边欺负光绪,但老太监信修明的日记记载,“在去西逃的路上,李连英看到光绪少穿衣服,就把衣服给了光绪。光绪说:“那你身上不冷吗?”李连英说:“奴才就算死一万次有什么可惜的?”这让光绪非常感动,正是如此,人们认为李莲英可以排除嫌疑。

最后,袁世凯被认为嫌疑最大,不管是醇亲王府还是溥仪,一致认定仇人是袁世凯,但朝廷有制度,然而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廷又说“不管谁开的药,都要亲自尝试,这叫猪替羊死”,所以袁世凯也被排除。

清朝官方文献记载,光绪皇帝是因病不治而亡,如下图:

慈禧之死

1908年11月15日的清晨,慈禧像往常一样起床,因为14日光绪皇帝病逝,慈禧整天忙于光绪皇帝的善后工作,直到很晚她才有时间休息。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慈禧太后的气色非常好,按理说忙碌一天,她起床后应该是有些疲倦的,之后在宫女太监的伺候下洗漱更衣,梳妆打扮花了很长一段时间。

梳洗完毕,慈禧开始用膳,之后便召见军机大臣,此时也才早晨六点,慈禧和监国摄政王载沣等人洽谈多时,又以新国君的名义下达诏书,自己也成了太皇太后。

到了中午,慈禧又开始用午膳,起初精神还不错,吃着吃着就感到头晕目眩,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慈禧可能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立即宣布召开紧急会议。随后宣布了一系列重要事情,也安排妥当。

接着慈禧的病情加重,便下令军机大臣起草遗书,慈禧自己又来回修改了几处,完毕后就开始口述。

她对周围的人说:“我这辈子垂帘听政数次,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贪恋权力,事实上,那也是由于目前的形势,我不得不做出这个决定。”这个时候的慈禧在外表看起来是没有丝毫不适的,可能只有她自己心里清楚。

讲着讲着突然晕倒,随后又睁开眼睛,对身边大臣说: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自我以后,任何女子不得干预国事,必须好好维护本朝家法,尤其是严防太监专权!明末之事,一定要引以为鉴)”!

17点时分,慈禧病逝于中海仪鸾殿。

清宫脉案记载,慈禧是死于老和病,她先患腹泻,后得并发症,伤及肝肺等脏腑,病情加重,然而她又带病坚持理政,得不到休息,最后心力交瘁、衰竭而亡。

现代医学认为,慈禧得的病属于慢性疾病,得病初期并没有什么征兆,即使是在去世前,也并没有出现死亡的现象,她在这之前的一周左右就已经出现了咳嗽、肋疼、口渴、舌干等症状,可能当时她并没有注意。

简单来说,慈禧去世时已经是古稀之年,在古代也算高寿,算不上暴病。


猫眼观史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即公历1908年11月14日傍晚,年仅三十八岁的光绪皇帝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更奇怪的是一天后,执掌大清政权长达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也随之宾天。他们的相继离世让后世对光绪之死产生了重大的疑问:光绪死时正值英年,怎么会活不过慈禧一个老太婆?难道是慈禧预见到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先下手为强弄死光绪?


其实后人对光绪死因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按照时间先后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 光绪死后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在这个时期内,人们普遍持有这样一个观点:光绪是慈禧所杀!这不仅因为光绪是英年早逝,而且上光绪、慈禧之死先后相差不过二十小时,要说这都是巧合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再联想到这二人平日素来不睦,关系早已势同水火,他们“母子相残”似乎已成必然。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二零零八年

在八十年代,历史学家联合中医学者联合对保留相对完整的《光绪脉案》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根据脉案的记载光绪的病症由缓入重,最终不治死于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与急性感染,这与医学一般规律相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信度较高。

那么脉案会不会有人造假呢? 可能性不大!

一:给皇帝诊病的医生形形色色,既有宫里的太医(张仲元等)、各省举荐的名医(如陈秉均、曹元恒等)、还有西医(如朱桂庭等),要想把这么多人全部买通怕也绝非易事。

二:光绪死后没几年清朝就亡国了,若是当时迫于慈禧的淫威他们不敢说实话还说得过去,后来清朝都不在了,他们中也总有个站出来说实话的吧,再退一步也应该有像回忆录、日记一类的作品来陈述真相吧(如《老太监的回忆录》、《翁同龢日记》,这些作品都是研究清史的重要资料),但是显然并没有。 因此“谋杀说”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病逝说”。

  • 二零零八年至今

二零零八年是光绪死后的一百周年,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二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在北京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光绪死于毒杀!

原来在近五年中,专家们运用了一系列的高科技手段对光绪的遗体进行了检测,最终发现其中三氧化二砷(砒霜)的含量严重超标。这一结论无疑坐实了光绪之死的“谋杀说”。至此“病逝说”再次被颠覆,“谋杀说”又逐渐成了主流。



个人之见

光绪死因虽然看似铁板钉钉,实则仍然有待商榷,原因有以下两点:

“嗣皇帝(溥仪)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着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需秉承予之训示猜度施行。”——《清德宗实录》

前提有误,“谋杀说”的前提是慈禧预料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因而才狠下心来对光绪痛下杀手,但是根据慈禧死前所颁布的一道旨意来看,这个前提明显站不住脚,“需秉承予之猜度”不就是所有的军国大事还得要经过自己(慈禧)的手吗?看样子慈禧此时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仍然信心百倍,对朝中大权依然舍不得放手,这样的人会料到自己马上也要撒手人寰吗?明显是不可能的。



逻辑不通,慈禧对光绪不满欲除之而后快的想法早已有之,绝非这一两日之功(之前就想过废掉光绪,改立“大阿哥”溥儁为帝,只不过碍于列强的脸面最终不得不放弃罢了),而光绪自戊戌政变后就被慈禧监禁了起来,失去了人身自由,因此她要想置光绪于死地有的是机会,为什么早不杀晚不杀,偏偏要等到光绪病危的时候动手呢? 而且要断光绪生路也非常简单,只要不让大夫给他看病,由他自生自灭也就是了,照他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来看也多活不了几天,有必要大张旗鼓地给他下毒吗?



不过无论光绪因何而死,终究和慈禧脱不了干系,毕竟光绪做了一辈子的傀儡皇帝,一直生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下,即使光绪真的死于重病,慈禧也无疑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压力,促进了他病情的恶化。


棍哥观史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驾崩。而早他一天,正值壮年的光绪帝也“突然”驾崩。两天时间,不到三十个小时,大清王朝最有权势的两个人先后驾崩,举国震惊,百姓议论纷纷。光绪之死已属“蹊跷”,而慈禧太后的死与光绪的死相隔不过20小时,死的也很突然,那么,她是寿终正寝还是另有他因呢?




慈禧以74岁高龄去世,自然死亡的可能性很大。但蹊跷就蹊跷在与光绪的死亡时间是前后脚,相隔不过一天时间。光绪之死本来就疑窦丛生,慈禧的死也是颇耐人寻味。我们来还原一下11月15日这一天的慈禧都在做什么,或许能找出些端倪。




11月14日光绪驾崩,年老体弱的慈禧顾不得休息,为处理光绪忙里忙外很晚才休息。第二天(15日)天还没亮便起床,不知为何,没怎么休息的慈禧并未见疲惫之态,气色反而越发的好。慈禧起床后,早已守候在外面的宫女太监赶紧进来为太后梳妆打扮,由于慈禧平常就爱美,非常注重仪态形象,这花去了她不少时间。梳洗完毕后,一太监喊道:“打帘子。”专门负责此事的太监便连忙打开帘子。与此同时,在场的所有太监皆闻声跪拜,齐呼“老祖宗吉祥”。接着便开始享用太监宫女刚刚端上来的早膳。


早上六时,慈禧召见军机大臣张之洞、光绪帝皇后叶赫那拉氏(即隆裕太后)及监国、摄政王载沣讨论新君继立问题。后以新国君的名义下诏书,尊慈禧太后为太皇太后,尊光绪帝皇后叶赫那拉氏为皇太后。正午午时,慈禧开始用午膳,刚开始吃的好好的,可吃着吃着就开始犯迷糊,整个人头晕目眩全身无力,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太医过来都束手无策,下午慈禧便宣告驾崩,死亡速度之快,不免令人遐想连篇。




个人比较认可的一种死因是慈禧死于慢性病。早在慈禧73岁大寿之时,慈禧就因吃了不干净亦或性凉的食物而染上了痢疾,并因此腹泻持续了整整一个星期。慈禧是清朝最为奢侈的太后,她的生日几乎都是大操大办,寿宴上的食物多达一百多份,这么多食物很难保证全部食品的安全性。




痢疾的显著特点就是持续腹泻,太医为了给慈禧止泻甚至都动用了鸦片,但这非但不能缓解腹泻反而加重了慈禧的病情,慈禧的身体至此变的越发糟糕。因为痢疾而引起的慢性腹泻看似人畜无害,但一旦恶化随时回要人命。所以,她在临时前的精神亮敞很可能只是一种假象。这在《内起居注》中就有记载。这一时期,她充其量除了慢性腹泻外,只是有些咳嗽、肋疼、口渴、舌干及肢体软倦等毛病而已,所以慈禧照常处理政务,每日发出的上谕及批出的奏折,数量仍然非常多。 


而长期的腹泻又引发了其他身体器官的衰竭,再加上慈禧晚年国势日衰内忧外患。慈禧少不得为国操劳,身体逐渐透支。同时,慈禧本人也自知阳寿将尽,所以早早就为自己修建豪华的陵寝,她的死,应属自然死亡,死于痢疾所导致的长期腹泻引发身体多器官衰竭,而她与光绪帝惊人的前后脚去世,应属巧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