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六十大寿时,为何李莲英放鸟鸟不飞,放鱼鱼不走?

秉烛读春秋


谈到中国的近代历史,决定离不开两个人,一个是统治了中国半个世纪的慈禧,另一个则是陪伴着慈禧半个世纪的李莲英。慈禧和李莲英可以说是晚清最为重要的两个人物,也是讨论晚清历史绝对避不开的两个人物。



李莲英,一个能让慈禧打破清朝“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的祖制的猛人,清朝历史上唯一做到正二品的大太监,也是唯一一个算是权宦的清朝太监。19岁升任二总管,二年后即升任大总管,26岁升任储秀宫掌案首领大太监(本来这个职务清宫规定是需进宫服役30年才有资格担任,而李莲英此时进宫刚满17年),31岁出任储秀宫四品花翎总管,开始与敬事房大总管(清宫太监总头目)平起平坐,46岁的李莲英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可以说,李莲英若是为官,他定然能位列公卿。



纵观李莲英的一生,从他种种的事迹来看,李莲英能有这样的成就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在为人处事上不可说不完美,正如他的墓志铭中所说“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当时的李莲英对主子恭敬,对下属宽厚,多少年来李莲英从未因自己的权势而去轻待他人,对谁他都是谦逊有加。

1886年四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称北洋海军已训练成军,奏请朝廷派大臣检阅,于是慈禧就派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前去巡阅。而按清朝祖制,亲王出巡地方是要带太监、御医的,所以此时醇亲王为了不引起慈禧的猜忌,他就主动要求李莲英随行,慈禧眼见他如此识相,自然就马上应允。



到地方后,醇亲王为了让慈禧放心,每次会见地方官员时,都会让李莲英作陪。按理说作为慈禧的绝对亲信,李莲英在陪同醇亲王会见百官时,座位肯定是有他的一席之地的,可是李莲英并没有坐着,反而他是老老实实的站在醇亲王的身后,替亲王拿着一支旱烟袋,随时装烟、递烟,之后回到住处则是一律不见客。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李莲英做事真的很谨小慎微,他从不恃宠而娇,身段从来都放的很低,因此,如此谦逊有加的李莲英焉有不成功的道理呢?



当然,李莲英能成功绝对是离不开慈禧五十余年“经久不衰”的宠信的,据《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所载:“每天三顿饭,早晚起居,他俩都互派太监或当面问候……在西苑、颐和园居住的时候,慈禧太后还经常来找李莲英:‘连英啊!咱们遛弯去呀!’慈禧太后有时还把李莲英召到她的寝宫,谈些黄老长生之术,两人常常谈到深夜”,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晚年的慈禧已经是离不开李莲英了,实际上李莲英已是慈禧形影不离的伴了。

而李莲英之所以能让慈禧如此在乎,如此宠信,这与他十分善于揣摩慈禧的脾气和爱好,千方百计讨慈禧的欢喜是分不开的。



李莲英为讨好慈禧可谓是费尽心思。有一次慈禧过寿,李莲英陪同游颐和园,为让慈禧开心就安排了一场放生鸟鱼的节目,当然这放生可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放生。

当时,当慈禧打开鸟笼鱼篓后,鸟鱼相继飞走、游走,可没过一分钟它们就又都回来了。这时,李莲英就跪着说道“老佛爷洪福齐天,连鱼鸟都舍不得走呢”。此时,慈禧虽然知道其中必有隐情,可谁不喜欢在自己过寿的时候听到洪福齐天这样的好话呢?慈禧虽疑惑,但却是大喜不已,于是便大赏李莲英。



其实那些鸟鱼能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全部回来,不是因为它们真的舍不得走,只是它们被李莲英饿了一天了,此时它们闻到李莲英放在笼里的食物,腹中空空的它们自然就回来了。


澳古说历史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慈禧六十大寿时,为何李莲英放鸟鸟不飞,放鱼鱼不走?”

慈禧六十大寿,是在阴历1894 年的十月初十。为了能够在这一天举办一场盛大的庆寿典礼,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了。按照慈禧的计划,在六十大寿的当天是要乘坐着銮驾,绕着京城转一圈,然后在颐和园内听大戏,大摆寿宴。各地的官员为了能够巴结慈禧,开始到处搜寻各种奇珍异宝,希望以后自己可以飞黄腾达。可惜的是,还没到日子呢,日本舰队就在黄海和我国挑起甲午战争,这一下子就搅乱了慈禧的庆寿计划,而且也没有什么心情,更没有什么脸面大张旗鼓的搞轻点了,最后也只能是在宁寿宫中悄悄地度过的。作为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大太监李莲英为了讨好慈禧,哄慈禧开心的也提前精心准备了了两个节目。

这第一个节目是“放生小鸟”。一群小太监每个人都提着鸟笼,李莲英一声令下,所有人一起打开鸟笼子,笼中的鸟儿便开始往外飞,可是,这些小鸟都没有飞远,都在不远处的树上叽叽喳喳的叫起来,这时,李莲英就对慈禧太后说:“太后老佛爷仁慈,就连鸟儿都不愿意飞走。”慈禧虽然知道这其中肯定有猫腻,但听到后李莲英这么说,还是笑的合不拢嘴。这第二个节目是“放生鱼”。李莲英带慈禧来到到昆明湖边,小太监们人手一个木桶,桶中就是要放生的金色大鲤鱼,一声令下小太监们齐刷刷地一起把鱼倒进了池塘里。一开始,这些鱼是到处乱窜,但是,不一会儿,它们就都乖乖地都又纷纷游回了岸边。这时,李莲英又对慈禧太后说:“老佛爷,你看,因为您的仁慈,这些鱼儿也不想游走啊。”慈禧太后听李莲英这么一说,心里是哪个美,早就将日本人挑起的甲午战争忘到脑后了,而且还重重得赏赐了李莲英。
真的是因为慈禧太后的仁慈,这些鸟和鱼儿才不愿意离开的吗?答案自然不是!这些鸟其实都是人工孵化的,一孵化出来就被关进了笼子,从来都没有在外面飞过,翅膀的力量太小,它们肯定都飞不远,而且它也不知道该飞到哪里,所以只能落在附近的枝头;那些鱼就有一些玄机了,因为昆明湖里的水温度不一样,岸边的水温度热,而深处的水温凉,并且木桶里的水和岸边水的温度一样,所以,当这些鱼被放生的时候,它们没有了木桶的束缚,自然会向远处游,当游到水深处,水开始变凉,所以它们就又游会了岸边。


大史官


古代能举办最隆重寿宴的人,主要是皇帝,次之是太上皇、太后等人。而晚期时期,由于慈禧太后独权,因此她的寿宴奢华程度一度超越了皇帝,据说慈禧摆60岁大寿的时候发生了一些奇异之事,说是李莲英放生的鱼儿不游走,放飞的鸟儿也不飞,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1894年,农历十月初十正是慈的60岁寿辰,此时的晚清内外堪忧,列强虎视眈眈小日本摩拳擦掌,然而满朝的文武官员跟八旗弟子都在忙着给慈禧办寿礼。当天紫禁城里,人马进进出出、太监宫女张灯结彩,摆弄杯盏,催促御厨烹饪满汉菜肴,忙里忙外好不热闹。据说该次寿宴,清廷为讨得老佛爷开心一共耗费了三千万白银,那么这一笔寿宴巨资到底从而得来的呢?官员们自然不敢让老佛爷自掏腰包,所以就只有从各方面想办法。诸如不惜挪用北洋水师的军费,还用多节约少浪费为借口提议暂停修建颐和园的大工程等,这些摊出的资费均用来办寿宴了,虽然当时处在战争事情,但对慈禧来讲,还是自己的名声面子比较重要。

筹备寿宴过程,一些忠义大臣则忧心国家兴亡,特别是邓世昌水师将领还在外面顽强抗敌,而清廷却正在铺张浪费的大搞隆重寿宴,风言风语传到慈禧耳中,她的一句话则把全朝官员给吓着了,慈禧冷笑道:“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令彼终生不欢”。言之下意只要外藩毛贼不攻进北平,那么一切就照常,大寿宴一样照办。大部分官臣为讨好老佛爷,不得不穷尽心思,想方设法,有的官员起了贪心还以慈禧办寿为由,借机搜刮民脂民膏,接着把一部分财物上缴当寿资,剩下的全纳入自己腰包。

寿宴当天,官员们给慈禧准备了一系列贺寿喜庆节目,他们深知慈禧信佛号称老佛爷,于是就特地安排一场放生动物活动,以显出慈禧太后大慈大悲母仪天下的善良形象。这个放生主意十分讨得慈禧欢心,所以当日一大早,慈禧就领着李莲英一行人来到万寿山,放生过程全由李莲英一人主持,当他念叨完一连串贺词后,就下令让太监们把手上鸟笼打开,任鸟儿飞出去。

正当所有人以为放生即将来临的时候,却意外的出现了奇异现象,鸟笼里的小鸟竟然没一只愿意飞出去,全部乖乖的待在笼里丝毫不动。此时慈禧的脸色大变,可能觉得鸟儿不给她面子,故意破坏放生活动。这老佛爷一怒起来,众人皆大惊失色,机警的李莲英急忙救场,他欢乐的道:“老佛爷别动气,这是小鸟感受到你的慈悲,所以才不愿意离开你”。慈禧不信反呵斥道:“少哄骗哀家,这当中必有因由”。

李莲英回想慈禧之前说过的那句话:“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令彼终生不欢”,立马吓得瑟瑟发抖忙说:“老佛爷,如果不信,可去放生鱼儿看看,古语云纵有训鸟不离笼者,但从未有能训鱼者”,因此太监们就把一箩筐早准备好的活鱼当着慈禧的面倒入了湖中,奇怪的是这群鱼游开了一会儿后又全部回到了放生点。

这时李莲英才擦了一把冷汗继续道:“老佛爷请看,鱼儿也不舍得离你而去”,慈禧仔细观看一番后才喜笑颜开,不再追究了。

其实鸟不飞鱼不游的真实原因是,李莲英为了哄慈禧开心而提前准备好的把戏,鸟笼里的鸟都是经过训练的,所以不飞,而近岸的湖水比较暖,深处远处的水温比较冰,因此鱼游了一会又回到了岸边。


猫眼观史


自慈禧59岁生日过了之后,全国上下就开始张罗慈禧60岁的生日了。并且慈禧十分重视自己的60大寿,认为自己功比康乾,他们鼓捣“千叟宴”,自己虽然还没到七老八十,但这个六十大寿也不能含糊了。



慈禧亲自制定了大寿的计划和流程,内务府划拨3000万两白银用于大寿的各种开支,组织了僧人、道士、戏子等各类人员歌功颂德……反正就一个目的,比肩康乾!

早就知道让慈禧高兴就有官当的官僚们,特别是那些一心想加官进爵的官迷们,之前送对礼物搏得慈禧一笑的准备再接再厉;那些没送对礼物的未赢得慈禧待见的纷纷改变套路,另觅他法;剩下的一些官场新人呢,也有样学样、费尽心机,准备一鸣惊人!

慈禧的贴身太监李莲英这一年来可以说是门庭若市,上到王公贵族,小到七品小芝麻都想得到李公公的指点。李莲英靠着向官员们透漏慈禧的喜好和关于生日的计划狠狠挣了一笔。

但李莲英向别人透露消息的时候却有一个秘密从未泄露,因为他自己也想给慈禧太后献上一件礼物。光绪五年(1879年),自己出任储秀宫四品花翎总管以来,到现在已经有十五六年的时间了,虽然历代以来太监官职没有超过四品的,但毕竟自己跟的老佛爷干的都是历史上没有的事啊。自己努力一把说不定能成了呢?

所以佛教信徒慈禧太后最近老念叨自己每天吃这肉那肉的的杀孽太重这件事李莲英谁也没告诉,打算自己好好利用一番,在慈禧生日时夺得献礼头魁,实现自己官职打破历史记录,成为历史第一人!

李莲英虽说是聪明人,但是怎么让慈禧放下“杀孽太重”的心结,并且心花怒放确实费了他不少脑子。但功夫不怕有心人,李莲英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和冥思苦想还真就想出来了。

他打算对佛家的放生进行一个创新,让慈禧在放下心理包袱的同时又飘飘欲仙。

李莲英自想好点子后,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来进行准备:

鱼儿得生回游。

李莲英让人弄了上百个小鱼苗放到自己家的鱼池里养着,并且规定每天让十来个太监围着鱼池一边嚷嚷一边走最少两个时辰。最重要的是每天下午两点左右自己会带着一群人在岸边给鱼喂食。就这样几个月后,这些鱼儿都长大了并且不害怕人,看到人就往岸边游想弄口吃的。


鸟儿出笼不走。

同样李莲英一下子弄了几十只小鸟,每天也是把鸟笼放在人走动多的院子里,并且每次喂鸟时需要让鸟吃饱,一天三顿必须奴才们亲人喂食。时间久了笼里的鸟儿也不害怕人了,人靠近了它们会兴奋的跳来跳去。把笼门打开后鸟儿竟然也不飞走,俨然鸟笼成了它们的家。

临近慈禧生日一个月,李莲英开始对鱼儿、鸟儿进行了筛选。鱼儿不仅要选个头一般大的,还要选哪些争食争的积极的;鸟儿呢要选那种长的漂亮的,不怕人的,怎么吓唬也不飞远的!

1894年11月29日,慈禧生日这天,上午是群官觐见献上礼物。中午是大摆筵席,贺寿祝词,下午呢就是慈禧在百官的陪同下逛逛这儿,逛逛那儿,听百官们拍拍马屁。

这不下午大家一起压马路的功夫,扶着慈禧太后的李莲英说话了:“老佛爷,今天是您六十大寿,普天同庆,万灵敬仰。奴才专门找人在外面买了一些被抓的鱼儿,鸟儿,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它们也感受到您的仁爱无疆、福缘深厚!”



这李莲英就是会说话,在慈禧面前绝口不提“杀、孽二字”。慈禧一听这太好了,放生一直是佛家倡导之事,这事积德啊!于是李莲英事先安排好一天没喂食的鸟儿啊,鱼儿啊都随着慈禧的一声令下分别被放到了空中和池塘里。

饥饿难忍的鸟儿和鱼儿条件反射的就飞回笼里,返回岸边等着喂吃的……慈禧很是惊讶,就问李莲英这是咋回事。李莲英就说了:“老佛爷您慈悲为怀,仁爱无疆,这些鸟儿、鱼儿不愿意离开您啊!”下面的文武百官跟着又是一顿狠拍。


李莲英看着慈禧脸上菊花儿般的笑容,心里有了把握。自己这次算是拿下寿礼头魁了,自己的愿望估计要实现了。

没过几天,慈禧打破祖宗定下的规矩封李莲英为二品顶戴花翎!


以史励人


1894年阴历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60大寿,照例要庆寿,清廷上下为她准备了隆重的庆典。相传李莲英精心设计了一个节目——放生。太监们把鸟笼全拎到万寿山,慈禧太后一声令下,所有的鸟笼都打开了,鸟就开始飞,可是没飞两下就全部落到树上。


放生鸟

李莲英见此情形马上拍马屁到:“老佛爷仁慈啊,你看着鸟你放了它都不愿意远去。”

见惯了各种伎俩的慈禧太后就说:“小李子,你别拿这事儿蒙我,这里一定有诈。”

李莲英说:“真没诈,就是您慈悲,所以这些鸟儿才不愿离开,您如果不信下面还有放鱼,您再看看放鱼。”

此时李莲英就说“自古以来,有驯鸟的说法,但是从来没有驯鱼的,正是说明老太后仁慈,鸟和鱼儿都不愿意离开太后。”慈禧太后非常高兴,便重重赏赐了李莲英。那么李莲英到底做了什么让鸟不飞,鱼不游呢?



原来这鸟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飞出过笼子,这笼子一打开,这鸟激动地乱飞,可是因为长期困在笼子里面,力量比较小,没飞一会就没力气了,纷纷落下来,至于鱼就有些玄机了,昆明湖里面的水温度不一,深处的水温度就凉,岸边的水温度就热,而桶里面的水温与岸边的温度一样,鱼儿一被放生自然往远处游,可是水温一凉接受不了,就往岸边游。


血祭军鉴


慈禧在60大寿时曾扬言:“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令彼终生不欢”(朱寿朋的《光绪朝东华录》)。

可见,说到慈禧追求个人的享受上,同为掌权女性的吕稚和武则天,怕也要甘拜下风。

因此,当慈禧60大寿来临之时,满朝大臣都在想想方设法讨好慈禧。

张之洞也曾为此煞费苦心,通过贿赂李莲英,得知慈禧因为洋人屡屡来犯而夜难入眠,随准备了一份通体碧绿的西域翡翠降魔杵,传言有安神之效。据说,慈禧得到之物后,爱不释手,就连睡觉也会搂着它入眠。

▲慈禧60大寿时在宁寿宫门前的合影

红顶商人徐润听说慈禧喜欢读《聊斋志异》,就招集了一批绘画名家,绘制了一套《聊斋图说》,从而受到了慈禧的嘉奖。

还有一位御史花大价钱从意大利驻北京公使的洋商手里买了一架台钟,这个台钟外观玲珑奇巧,能准确报时,最奇特的就是钟顶有个阁楼,里面住着一位花枝招展的女机器人。随着阁楼幔帐缓缓拉开,机器女郎便会打开卷轴,上书“万寿无疆”四个红光闪闪的大字。后来,御史提心万一卷轴打开时出错,变成“万寿无”,那可就要掉脑袋了。因此,他又将“万寿无疆”四字改为“寿寿寿寿寿寿”六字。

然而,就在当天清晨,有一名秀才却趁着守城门的兵勇不注意,在城门旁贴了一幅对联:“太后大寿举国庆,三军败绩割地辱”。

慈禧闻报后,大怒:“马上去查,我要将他的满门抄斩。”结果,始终也没有查到。

原来,慈禧为了举办一场不输乾隆80大寿时“千叟宴”的隆重规模,从内务府拨银3000万两,一年前就开始命人操办。最有名的当属“庆寿工程”,修建颐和园里的清晏舫。如今,已是一个知名景点。

▲慈禧60大寿时红顶商人徐润送的《聊斋图说》中的图案

然而,《北洋海军章程》规定的海军年核定的用于训练和维修战船的一百万两军费,直到甲午战争暴发,也迟迟没有拨付到位,更别说更换战船、补充物资的军费了。

随后,在1894年8月的甲午战争中,清朝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不平等条约。

但是,3个月后的1894年11月7日(阴历十月初十)就是慈禧的60大寿。可想而知,她能高兴得起来才怪呢?据史载,当时她的60大寿是在宁寿宫中默然度过的。

对此,颇为了解慈禧心思的李莲英,并没有给主子送生日礼物,而是通过佛家“放生祈福”的形式,来安慰主子那颗饱受列强欺凌“受伤”的心灵。

慈禧60大寿前的2个月,李莲英便让人收购民间笼中圈养的小鸟,又在相对高于室外水温的水中养了数十条大小一样的红鲤鱼。

庆寿当日,李莲英先对慈禧说了两句祝福的话,接着扶着信仰佛教的慈禧前去放生。然而,令众人感到惊奇的是,放入池塘中的红鲤鱼不游开,放飞的鸟儿飞走。

▲慈禧60大寿时修建的清晏舫

这时,李莲英急忙跪下,叩拜天地,说这是上天赐给老佛爷和大清的祥瑞,并会护佑大清江山永固。

或许,大家心中明白,这是李莲英在搞鬼,但面对这等“祥瑞异象”,大臣们只好顺势向慈禧跪拜道贺,从而使慈禧因甲午战争的失败带来的沉闷心情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为此,慈禧大喜之下,重赏了李莲英。

其实,这一切很好解释,红鲤鱼习惯了温和一点的水温,自然不想到周围冰冷的水域去;而长期依靠人工喂养的鸟儿,同样不习惯自己觅食,不想离去也很正常。最重要的是,对于慈禧化解“甲午战争”失败后的不利局面有了极大地促进作用。毕竟,古人较为相信鬼神之说。但此事件,却是来自民间,是否属实,则不得而知了。


祥子谈历史


十九世纪的时候,有个丹麦的外国人安徒生编了个故事,叫《皇帝的新衣》。

说许多年前,有个皇帝既不关心军队,也不喜欢娱乐,唯一的爱好就是喜欢穿新衣服,每天就呆在屋子里,每隔一个钟点就换一套衣服。有人问皇帝在哪里,总听到说:“皇帝在更衣室。”

有两个骗子得知后就来到宫里,说能织出天下最美丽的布料,做出最好看的衣服。皇帝很高兴,就把他们留下来。但俩骗子说,不称职的和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是看不见这衣服的。

俩骗子装模作样地把衣服织好啦,可想而知,愚蠢的皇帝和大臣们谁也不会说看不见,反而是一个劲的叫好。

等到举行游行大典的时候,被一个童言无忌的小孩子给揭穿了。皇帝为了面子,还得继续把这场闹剧演下去。

这就是个故事,外国离得远,是不是真的不清楚,外国人好忽悠也不好说。

国人就聪明多了,也直接得多,不需要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赵高想做乱,害怕群臣不听招呼,就事先检验一下群臣的态度。于是就弄了头鹿献给秦二世,而且指着说:“这是匹马。”

秦二世就笑了,说:“丞相差矣,把鹿当成了马。”回头就问群臣,有的说鹿,有的说马,有的不吭气。那些说鹿的,就被赵高处死了;那些说马的,就得到了提拔。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

这就是“指鹿为马”的故事,跟《皇帝的新衣》一样,都是睁着眼说瞎话才有出路。

但是,总这么直白的睁着眼说瞎话,没有一点技术含量,也不好玩,只有不断地换换花样才有趣。

1894年11月7日(阴历十月初十),是大清朝老当家的、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这可是天大的事,举国上下理该大肆庆祝一下才是。

但此前不久,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大清朝的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不可一世的日本政府正在逼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慈禧太后再不要脸,毕竟也心痛那些白花花的银子,心中自然不爽。

为了博得太后一乐,大臣们可是费了不少心思,可都没有让太后满意的礼物,除了金银珠宝,稀奇古玩,都没有新花样。

关键时刻,还是要看老奴才李莲英的。他想出了通过佛家“放生祈福”的方式,来安慰一下太后那颗饱受凌辱的小心脏。

李莲英派人从民间收购了一些笼中圈养的小鸟和几十条在温水中养殖的红鲤鱼,准备为太后庆生。

庆寿当日,到了放生的环节,小李子对太后说了一些肉麻的祝福后,太监们就把鸟笼拎到了万寿山,太后一声令下,所有的鸟笼被打开,把鸟儿放飞。奇怪的是,鸟儿飞了一会就不飞了,齐刷刷落在了附近的树上。

李莲英趁机拍马屁说:“老佛爷仁慈啊,你看看鸟儿都不愿意离您远去哦。”

玩鸟的人都清楚此中的门道,可太后不玩鸟,就是玩也没人知道哦。但太后也不好忽悠,就说:“小李子,你又在蒙我吧。”

李莲英说:“奴才哪敢蒙您呢,不信您再看鲤鱼放生。”

于是,一帮人来到了昆明湖边,太监们急急忙忙把红鲤鱼倒入池塘中。鱼儿迅速游开,不一会儿,所有的鱼又都回来了,还都冲着太后吧唧嘴呢!

李莲英马上说道:“自古以来有驯鸟的,可以让鸟儿不落在远处,但从没有驯鱼的啊,如果不是您大慈大悲,这些鱼儿咋能回来呢?”

慈禧太后也就信了。

大臣们是不是玩鸟、玩鱼不清楚,但一般都会明白其中的玄机,可谁会去说破呢?岂不扫兴。

驯练的鸟儿,一般不会远去。但鱼儿不用驯练,它一般都会呆在恒温的水中,不愿意到深水温度低的地方去,这是其一般属性。

由此看来,拍马屁是门学问,不是啥人都能让主子满意的,这里面也有很大的智慧哦。

但根本一点,这与“指鹿为马”和《皇帝的新衣》没有实质的区别,那就是睁眼说瞎话。慈禧太后是不是慈悲,别人不说自己还不明白吗?

看破不说破,这几乎是江湖上传授千载的秘籍,是被万世推崇的做人做事的一种境界。

但从上到下都在玩这一套,清朝不灭亡也就没有天理啦。

(有木有考虑鹿的感受)


豹眼看历史


慈禧作为中国古代皇权社会中少有的长期当政的女性,她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世人的关注,相传慈禧六十大寿的时候,李莲英为慈禧安排了放生鱼和鸟的节目,结果放鸟鸟不飞,放鱼鱼不走,这是怎么回事呢?

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这个时间点可谓非常出名,当年正是阴历的甲午年,中日甲午战争就是在这一年。同时,慈禧太后为了祝寿修缮颐和园也是这一年,还有说法认为慈禧为祝寿划出的专款影响了海军的军费,从而影响了中日甲午海战的结果。

慈禧的六十大寿在阴历十月初十,也就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11月7日,当年七月下旬就爆发了海战,并于8月1日双方正式宣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慈禧放弃了六十大寿的一系列祝寿计划,有记载慈禧的60大寿只是在宁寿宫中黯然度过的。虽然李莲英没有在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上表演这个节目,但这件事应该还是存在的,毕竟现在看来并不复杂。

慈禧太后过寿游览颐和园的时候,李莲英安排了这次放生鱼鸟的节目。李莲英先是拿出一笼小鸟,笼门打开,小鸟齐刷刷地飞了出去,可没飞多远就都落了回来。然后李莲英又在颐和园的昆明湖放生了一篓鱼,同样鱼儿没游多原就游了回来。

前者放飞小鸟可以说是在之前精心训练过的,自古以来也有训鸟的技艺,而鱼的记忆力稍差,训练效果不明显,训鱼在古代有一定难度。慈禧见到如此神奇的场景也非常吃惊,李莲英连忙在一旁说“老佛爷洪福齐天,连鱼鸟都舍不得走呢”。

放鸟鸟不飞,放鱼鱼不走充分体现了慈禧太后的“宅心仁厚”,对慈禧建立自己形象颇有益处,慈禧非常高兴,李莲英也达到了目的。鱼和鸟当然不会真的因为通灵,感受到慈禧的“宅心仁厚”才在慈禧周围徘徊,其中必然另有隐情。李莲英自然不会把其中的猫腻写下来留给后人,那么我们就不妨来大胆的猜测一下。

打开鸟笼鱼篓后,鱼鸟出笼但并不远离,能达到这种效果的手段有很多,比如反复训练这些鱼鸟,别的不管,拿食物引诱他们在离笼后在附近徘徊还是很容易的。等到“上台表演”的时候,先将鱼鸟饿上一天,出笼的鱼鸟自然会在周围徘徊寻找食物。

或者干脆放一些食物将鱼鸟引诱回来,虽然手段有些简单,但谁又会去戳破李莲英的谎言呢?<strong>

除此之外,将鸟长期困在鸟笼中,使其离开鸟笼无法飞太远,将鱼养在温水中,使其进入昆明湖无法适应水温,只能在相对温暖的水面徘徊,这些手段都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慈禧在政治上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心狠手辣的独裁者,政治手腕及其高明,为千疮百孔的清朝续命数十年。同时慈禧也是一个感情脆弱、害怕孤独的老女人,几十年来慈禧身边的奴婢换了一批又一批,慈禧最喜爱的除了安德海就数李莲英了,李莲英也确实非常懂得如何讨好慈禧。


邓海春


1894年对于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来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事情是七月份发生在朝鲜半岛和我国黄渤海海域的中日甲午海战。另外一件事则是晚清政府的实际掌舵人慈禧太后迎来了自己60岁的大寿。

其实在甲午海战爆发之前,当时的清政府内部便有许多人已经意识到了邻国日本在经过明治维新之后所暴露出来的野心和侵略意图。而且当时的日本国内为了发展海军和陆军的实力,从天皇到文武百官以及民间百姓纷纷紧衣缩食。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采购和生产舰艇等军事装备,用来武装日本海军和陆军。寄希望于这种方式来追赶和缩小与清政府北洋水师之间的差距。

然而尽管晚清政府内部有一些人将日本的意图上报给了朝廷。并且请求晚清政府能够积极的采取措施整顿军容军纪,积极训练士兵,补充军事装备,以此来震慑日本的狼子野心和侵略意图。

但是慈禧太后并不愿意这种紧张的氛围破坏掉自己60岁大寿的喜庆氛围。因此对于各级官员奏报上来的相关奏折一律不批。更是不肯挪用自己的寿辰资金用来武装军队。甚至各级官员为了讨好慈禧太后不惜动用原本用于采购军事装备或者训练士兵军事素养的资金。举国上下的各级官员都在费尽心机网罗天下稀奇珍宝,或者另辟蹊径别出心裁的制作一些有意义的物件,想要在寿诞之上讨得慈禧老佛爷的欢心。



而我们知道晚年的慈禧太后身边有一个大红人,那便是大太监李莲英。李莲英之所以能够几十年来一直讨得慈禧太后的欢心。就是因为李莲英这个人特别善于挖空心思讨好慈禧太后。正逢慈禧太后60岁寿诞。李莲英更是不遗余力的去准备寿礼!

李莲英想到如果是网罗天下稀奇珍宝,自己自然比不过那些封疆大吏和朝中官员。毕竟这些人门生遍布天下且十分富有,或者坐拥一方因此不惜花费重金去购买稀奇珍宝。而且慈禧太后作为晚清政府的掌舵人并不缺少稀奇珍宝或者西洋进口的精密物件。



于是李莲英便早早的准备如何取巧,想要凭借着别出心裁让慈禧太后开心满意。李连英实际上准备了两个礼物。

1894年农历的十月初十,慈禧太后的60岁寿诞并没有受到甲午海战的影响如期举行,且规模宏大。大太监李莲英带着慈禧太后来看自己准备的寿礼。李连英先是命下人打开一只珍贵鸟儿的鸟笼。结果这只鸟儿根本不愿意从鸟笼门中飞出,而是继续留在笼内。


大太监李莲英接着说到慈禧太后恩泽四海,祥瑞转世。就连这只鸟儿都不愿意离开您的身边,想要在您身边聆听教诲,享受恩宠。慈禧太后知道李莲英玩的什么把戏,说到这只鸟儿一定是被你训练过很久才会如此听话,你休要骗哀家!

李莲英赶紧说道:自古鸟儿好驯,鱼儿难养。如果说这只鸟是被我训练过才如此听话,那么锦鲤应该不会被驯服。于是赶紧命人将提前准备好的锦鲤放入御花园的池塘之中。结果这些锦鲤果真只围绕在慈禧太后附近的水域不愿离去。慈禧太后十分开心连连称奇,重赏了李莲英。


实际上这些锦鲤确实没有经过训练,也不可能被人们所训练,但是每种动物都有着自身的生活习性。当时的北京已经到了农历的十月初十,已经进入深秋时节,池塘中的水已经凉意十足。于是李莲英便命下人提前在慈禧太后常坐的地方附近的池塘倒入温水。在池塘底部放了下饵料,因此这些鱼在被放生到池塘之中不愿离开温水区。仿佛呈现出了一种不愿离开慈禧太后的假象。


珞珈山的猫


慈禧做寿放鸟放鱼纯属假慈悲。因为很多人都死在她“嘴里”,却无知地要放有笼的鸟儿,有缸的鱼。故事从略。

鸟就像李莲英等一样的太监,有翅膀也只能被关在皇宫的笼子里,以为“笼子”就是自己的家,这里最好。往哪里飞,没方向;飞哪儿去,没归宿。


鱼就像宫女一样,只能在皇宫这个大“鱼缸”里游动,放到江河湖海反而没有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