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淦当了一辈子清官,告老还乡时,为何拉了几骡车砖头回家?

袁青旺


在大清当一名清官是一个非常苦逼的事。我们先看孙嘉淦告老还乡,拉砖头充门面的故事,然后再聊聊大清有高额的养廉银,而为什么清官还是没钱?



孙嘉淦,是康熙五十二年的进士。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做过顺天府尹、工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湖广总督、左副都御史。这些名头在大清算得上一号大人物吧。

乾隆十二年,从政34年的孙嘉淦告老还乡。他临行前想着自己身居高位多年,却没有存下几个钱,如今荣归故里,这副穷酸样恐遭乡里耻笑,也有损大清朝廷的脸面。

于是想了一个办法,他让管家去买了十几口大木箱,在里面装满石头。安排妥当后,就浩浩荡荡的打道回乡了。


但没想到的是,有人却因此举报他假装清廉,是个贪腐分子。乾隆一听就安排人去查实,了解实际情况后。乾隆就十分感动,命令沿途官府以真金白银换下孙嘉淦箱子里的砖头,算是给他的赏赐。

孙嘉淦的故事虽然有一个好的结局,但问题来了,大清的高官怎么这么穷么?解开这个谜底前,我们先以大清一品高官直隶总督收入为例,了解一下大清官员的收入。

直隶总督年俸 180两,禄 米180斛 ,一年养廉银16000两。清代一斛米约为现在200斤,现在的米价大约为1.8元/斤。

这样换算后清朝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175元左右,直隶总督年俸和禄米收入大概10万/年,而养廉银则高达286万。


这个收入很惊人吧!那孙嘉淦怎么还是没钱么?我们还是再来看看孙嘉淦同级别的一位前辈的下场就明白了。

唐执玉,曾担任大清刑部尚书、左都御史、直隶总督等职,告老还乡后在家病逝,结果穷的连买棺材都没钱,那真叫一个惨。

雍正听闻后,很是惊讶,那么高的养廉银去了哪儿呢?有谏臣据实回复:养廉银是按比例发放,有时需要捐献国库,一不小心还得遭受罚款,所以实际到口袋的寥寥无几。

雍正的脸都绿了。这就是大清官员的现状,一品大员都是这收入水平,下面的小官更不用提了,如果不贪污的话简直没活路了。



花木童说史


孙嘉淦是清朝时期的一位三朝元老,而这三朝正是康乾盛世年间,此人在朝中一直以廉洁自称,不过自己在回家的时候拉了很多车的东西,当上皇帝并不知道这些是砖头。

气的乾隆皇帝当场大怒,立马派人堵住他,将这几车东西打开看到底是什么,皇帝看后非常的后悔,后来将这些东西全部换成金子来告慰这名三朝元老。

长得丑,别说话

孙嘉淦在康熙朝科举考试时,考了一甲第四名,相当于现代高考全国的第四名,按照道理再怎么差劲也够格进翰林院做事了,但是因此人长相丑陋被当时的考官将他调到了户部,(古人做官相貌是非常重要,历史上最典型的就是张居正,仪表堂堂,生来就是做官的料)。

从此他就在户部兢兢业业的工作,一点也不敢马虎。由于康熙皇帝已经当了52年皇帝,所以科举这种事情,大多都是考官说了算,自己没有什么好说的。

过了几年康熙病危,雍正皇帝即位,上位后孙嘉淦再也忍受不了自己满腹经纶却毫无永无之地,所以就上书皇帝,他非常气愤的对皇帝说自己很有才华,但在户部做小官是发挥不出自己的才能。

清廉而高傲

雍正皇帝看了孙嘉淦奏折之后,很是生气,毕竟自己才即位不久,怎么会识得户部小官,当场就要以羞辱皇帝的名义,下旨杀死此人。

当皇帝老师知道后,立马劝他说:我知道此人,他在户部的官职虽然不大,但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肥差,可此人从没有收受过一两银子的贿赂。现在掌管钱粮的官刚刚被查出贪污,现在此官职还空着,不如让此人先做一些时日再做决定,陛下您看可好?

雍正听了自己老师说的这些话,反而冷静了下来,孙嘉淦因祸得福当上了钱粮主簿,做了两个月后,管理的井然有序,皇帝大喜立马升其为户部侍郎。掌管钱粮依旧是由他管理,此期间国库的银子都在他的眼皮子底下,随时都能贪污腐败,但是这种情况在他身上一次都没有出现过。

一车砖头

乾隆上位后,孙嘉淦已经年迈,不过他还是选择帮助了朝廷很多年,才对皇帝提出自己想要告老还乡,一开始皇帝并不准,认为他还能为国效力,现在回老家养老实在是太早了。

但是他决心已定,一直上书皇帝:臣从先皇父亲那一代就已经考中了进士,无奈长相丑陋,不堪入考官法眼,因此才落得户部。现臣老迈昏庸,并不能为国出力,甚至还会给陛下添麻烦,还请陛下准老臣回家。

经过深思熟虑的乾隆立马告知孙嘉淦,准其回家,听到这个消息后他买了十几个大箱子,并买了十几头驴车,来拉这些箱子。朝堂上看孙嘉淦不顺眼的人就来挑拨离间了,对皇帝说:陛下,孙嘉淦其心不纯,平日里装出一副勤俭的样子,但现在要回老家离开京城,狐狸尾巴终于漏出来了。

老来得福

乾隆听到这些话后当场大怒,命人将孙嘉淦抓回,没想到抓回他打开箱子后,满朝的人都傻眼了,这些箱子里面装的都是砖头。他这么做的目的其实为的就是不被人笑话,做官这么些年最终还没有存款,也是为来保住自己和皇帝的脸面。

皇帝看到这一幕感慨万千,立马让人打开国库将这些砖头搬出,全部换成金银,并派军队护送孙嘉淦回老家。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作为三朝元老的孙嘉淦到老还乡却身无分文,这不仅会让同乡笑话也还会让同朝官员看不起,毕竟从古至今人们都是“笑贫不笑娼”。不过皇帝知道这件事后还是赐了孙嘉淦很多金银,这也算是给他功达三朝的奖励。


大国布衣


孙嘉淦是清朝中期有名的大清官,同时也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在乾隆时代他先向皇帝申请告老还乡,结果用驴车拉了很多东西回乡,皇帝以为都是贪污得来的金银珠宝,结构一查发现都是砖头。乾隆为了慰藉这位三朝元老,把这些砖头都换成了金银。

孙嘉淦在康熙末年参加科举,并且考上了一甲第4名的好成绩,当时已经是康熙52年。要说这么好的成绩,孙嘉淦一定是前程似锦,可是孙嘉淦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他长得比较丑。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对当官的人的外表是非常看重的。著名的钟馗,虽然考中了状元,但是因为外貌丑陋,所以皇帝不喜欢他,所以导致他含冤而死。

孙嘉淦本来能够进翰林院工作,由于相貌丑陋,最后只能够去户部工作。不过因为他的成绩比较好,所以进的部门还不算差吧。在户部工作的时候,孙嘉欣工作一直兢兢业业,从来不搞贪污受贿。所以雍正即位之后听说了他的名声,就开始启用他。他也不负雍正所托,把自己本职的工作管理的井井有条,后来皇帝还升他为户部侍郎,管理整个国库的银子。

后来到了乾隆朝代,孙嘉淦已经年老,并且在乾隆朝代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才向乾隆皇帝提出告老还乡。乾隆皇帝开始不肯,还希望他继续为国效力,后来可能考虑到他确实年迈,所以恩准了他告老还乡。孙嘉淦得知之后买了十几个大箱子,并且买了很多驴车,拉着些箱子。有心怀叵测的人,就像皇帝告状说孙嘉淦贪污了很多银两,用这么多驴车去拉。

皇帝也非常恼怒,认为孙嘉淦平时完全是在装清官,实际上却是个贪污腐败的官,所以派人去抓孙嘉淦。后来打开箱子却发现十几个箱子里面装的全是砖头,问孙嘉欣是为什么,孙嘉淦说当时的官员回老家都是带着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细软,因为当了这么多年的官,如果还没有一点家资的话,恐怕会惹人笑话。乾隆皇帝也被孙嘉淦的行为所感动,所以将他的砖头全部换成金银送他回乡。

在满清时代贪污现象非常普遍,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孙嘉淦的职位比知府级别要高很多,但是他一直都非常的清廉,不贪污腐败,这在整个满清时代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自古山西多出良臣名将,在清朝吕梁就出了两个有名的清官。一个是方山的于成龙,另一个就是兴县的孙嘉淦.这里要说的孙嘉淦,除了清廉,还以耿直、敢言著称。孙嘉淦考中进士后,从皇帝的文案秘书做起,一直做到直隶总督、尚书这样的朝廷大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说起孙嘉淦敢言,有这么一则轶事。

都知道雍正上位前,九龙夺嫡闹得很凶;雍正上位后,把那些个兄弟们一个个清算。谈论雍正的兄弟,那就是朝廷的禁忌。孙嘉淦可不管那些,直愣愣上了一道折子,大体意思就是唠唠雍正,应该少打压兄弟,需多亲近骨肉;少打点仗,别收那么多捐纳。

这不是揭雍正的短吗?雍正当时就怒了,要严办他。幸亏有个辅臣朱轼在跟前,这个人正好也比较正直。朱轼假装不在意说了一句:“这家伙够狂,真佩服他的胆子!”

雍正一听,明白过来了,哈哈大笑“朕也服他的胆子!传他觐见,朕要给他升官。”

所以说,明君和良臣是相互成就的。

雍正能容得下敢言的,那么孙嘉淦也就有机会多干点事。就是在雍正手上,孙嘉淦的职位芝麻开花节节高。

雍正这样对他的评价是:孙嘉淦太憨,但他不爱钱。孙嘉淦于是屡屡得到重用,这样的习性同样也招乾隆待见。

【孙嘉淦衣锦还乡】

后来,孙嘉淦告老还乡,准备从京城回山西老家。

一打点行李,发现很寒酸。自己做官几十年,不咋爱钱也不贪污,现在要回老家了,想起两词“衣锦还乡、荣归故里”。

大佬爷们儿,也有一点好面子的小心思:骑个小毛驴,背个小包袱回老家,还不被乡里人笑话了?

为了面子,他也够拼的。雇了好几辆骡马大车,装着十几口沉甸甸的大木箱子,浩浩荡荡启程了。路人一看:“嚯,这么多大车,孙大人这宝贝够多的呀”!这话就传到有心人那儿了。

有人就向乾隆皇帝举报:“孙嘉淦是假清廉,真贪官。你看他回老家装得满满溜溜,全是宝贝”。

乾隆下令沿途官员缉拿,孙嘉淦被半路拦住。大家都好奇他有多少金银财宝,打开箱子一看,傻眼了——全是砖头。

乾隆也弄清了前因后果,孙嘉淦拿一车砖头回家,一来为了自己面子,二来也为了朝廷体面。

乾隆一感动,就发话了:“孙老头还记着为朝廷争面子,咱也不能小气啊,把那砖头通通换成真金白银!”


尔朱少帅


古代的为官之道就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官场腐败,无官不贪,因此许多人都惦着脚要混进官场,以求荣华富贵,但清朝有一个叫孙嘉淦的人,做了一辈子的官,两袖清风,告老还乡时,两手空空的怕乡亲们耻笑,竟然用砖头来撑脸面,这是为什么呢?


历朝历代都不缺乏清官和忠贞的大臣,他们的话虽然逆耳,但句句都是肺腑之言,皇帝虽然经常被他们气得暴跳如雷,终究还是对他们委以重任。

孙嘉淦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敢言直谏而出名,他是山西兴县人,早年家境贫穷,于康熙五十二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因为长相不佳,最初在翰林院担任庶吉士之类的小官。
但在雍正皇帝上台后才被委以重任,在雍正继位之初,大臣们都知道雍正性格阴晴不定,喜怒无常,所以都不敢直言进谏唯有孙嘉淦敢于上疏。
有一次,孙嘉淦给雍正皇帝上了一份奏折,要求雍正“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可谓一针见血,但句句都戳到了雍正的痛处,众人都知道雍正因为皇位而对兄弟们痛下狠手,因此孙嘉淦的奏疏不免有含沙射影之意。

雍正看过奏折后大发雷霆,将孙嘉淦的上级翰林院学士叫过去痛骂了一顿,当时辅臣朱轼恰好在旁边,便委婉的劝谏雍正,孙嘉淦虽然狂妄,但他的胆量还是让人佩服的,雍正沉思了半天突然也笑着说,是啊,朕也佩服。
孙嘉淦因祸得福,被雍正提拔做了国子监司业,雍正六年,有任命他担任顺天府尹一职。
乾隆继位后,孙嘉淦被任命为吏部侍郎,不久又升迁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兼任吏部侍郎,对于新主子乾隆,孙嘉淦依旧不改往日直言相谏的脾气,还专论君主“三习一弊”来告诫乾隆皇帝,乾隆对于孙嘉淦的直言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他很赏识,先是提拔他做了刑部尚书,之后又让他做了吏部尚书。

孙嘉淦在为官期间,但凡有不公之事,他必定一查到底,因此也处置了很多的冤假错案,在担任直隶总督期间,主张朝廷解除对民间禁酒的禁令,满清入关之际,粮食匮乏,朝廷就下旨严禁民间用粮食酿酒,现在国家富强了,粮食都有富余的了,朝廷就顺应时势,批准了孙嘉淦的奏折,这样就解决了百姓的就业和生活等民生问题。
乾隆二十年,六十四岁的孙嘉淦告老还乡,由于孙嘉淦一直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甚至还经常拿出自己仅有的结余银两来资助受难的百姓,使得孙嘉淦在退休之时依旧是一贫如洗。

孙嘉淦没有什么钱财荣归故里,而担心遭到乡绅土财的耻笑,为了充门面,在回家前,他命人找了十几个大木箱,然后在里面装满了砖头,就打道回家了。
十几个为官期间,深受百姓的爱戴,也就遭到了其他官员的眼红与不满,曾与他交恶官员立刻报告乾隆,说孙嘉淦这些年一直在演戏,回家时,金银财宝装了几马车。
乾隆听了之后大怒,立刻派人前去查看,结果发现里面全是砖头,乾隆转怒为喜,暗暗的佩服他是一个好官,于是下令沿路的官府把孙嘉淦马车里的砖头全部换成真金白银,作为安家费奖励给他,好让孙嘉淦真正的荣归故里。

这就是好人有好报,孙嘉淦打肿脸充胖子,多少有些无奈,谁都想风风光光的衣锦还乡,好在乾隆成全了他。








遗产君


自古以来,中国人总有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的思想,可一个清官心系天下两袖清风,一辈子下来积蓄不多,空有清廉之名在实际名利至上的社会里并没有什么用。而孙嘉淦就曾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处境。孙嘉淦当了一辈子的清官,告老还乡时,为何拉了几骡车砖头回家?

孙嘉淦,字锡公,号静轩,山西兴县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他成为进士,步入仕途。

孙嘉淦以其敢于直言进谏而为人所知。雍正帝曾感慨道:“朕自继位以来,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雍正在位时,在同僚忌惮雍正皇帝阴晴无常、还在想着迎合皇上保全自我的时候,孔嘉淦便上书“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含沙射影,雍正帝自然大怒,正好有辅臣朱轼在旁劝说,雍正帝平静下来仔细思索后亦对他称赞有加:“朕佩服他的胆量(朕服其胆)。”后来,孙嘉淦得到重用。乾隆即位,孙嘉淦时任吏部侍郎一职,上疏《三习一弊书》,直言劝谏皇帝,该《三习一弊书》被誉为“清代奏议第一”。<strong>

而孙嘉淦的直言进谏是建立在他对国家、对百姓的关心上的。清朝曾经颁布禁令——不允许民间酿酒,而孙嘉淦在一番考察后指出民间酿酒百利而无害,清朝因此解禁,这大大刺激了民间生产积极性和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了百姓生活水平。

雍正帝对大臣们说:“孙嘉淦太憨,但他不爱钱。”这是对孙嘉淦的评价,虽说固执,但为人正直,不贪慕钱财。孙嘉淦曾在户部银库工作过,本在这种有油水的差事上工作,很多官员都私饱中囊,可孙嘉淦却不贪图钱财、勤勤勉勉,账目管理得井井有条。

可这样的清官很难攒下钱来。孙嘉淦得到退休批准。可这时犯了难。穷极大半辈子为官,本是光耀门楣、该福泽家乡的人物,却实际上并没有攒下钱来,如今将回故里仍是穷酸不已,孙嘉淦担心会遭到家乡人的嘲笑、让自己的家人受屈失望,更担心给朝廷蒙羞,毕竟他在家乡人眼中成了朝廷的一个代言人,不能让家乡人对朝廷产生误解。

因此,孙嘉淦让下人连夜买来几口大箱子,在箱子里装满了砖头,带着外人眼中所谓“丰厚”的资产浩浩荡荡回乡去了。但这时,孙嘉淦这种高调的做法令其他官员参了一本。皇帝自是怒不可遏,感觉自己受了欺骗,孙嘉淦竟有这么多箱的财产,原来孙嘉淦只是在明面上装着清高,实际上也是个欺世盗名的贪污腐败之流。皇帝便派人彻查。结果,打开箱子一查,竟全是砖头,想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之后,乾隆皇帝大为感动,深深佩服他的清廉,派人将这些砖头换成真金白银。但孙嘉淦却说:“一草一木都是国家的,不能随便花费,臣使用不了那么多银子,还是归还国家吧。”

在这里,我们看见一个官员应有的风采,直言劝谏、不慕名利、踏实肯干、心系百姓。我也相信,好人终会有好报,付出也会得到反馈,孙嘉淦的行为虽获利不多,但收获了帝王的信任、百姓的敬重,孙嘉淦也成了榜样,受到后人的崇敬。


邓海春


孙嘉淦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的官员。他是一个清官,一生没有挣到几个钱。没钱也就罢了,这也很正常。可是为什么,他回去的时候,却搞了很多砖头,装了十几口大木箱拉回去呢?

(孙嘉淦剧照)

更有意思的是,他的这些砖头实际上并没能拉回故乡,而是半道上被人劫了,这些砖头,最终都被换成了金银。那么,是谁劫了他,为什么又把他的砖头换成了金银呢?

孙嘉淦不但是一个不爱钱的清官,而且是一个直臣。

当年雍正当上皇帝以后,在性情上有些喜怒无常。他之所以会喜怒无常,是因为他的皇位得到的过程,让很多人怀疑,而他本人又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因此,如果别人要是在言语上有些挑动了他的神经,他一定会非常生气。

偏偏孙嘉淦这个人是个直肠子。别人都极力回避说的话,他却要直截了当地说。《清史稿》记载:“嘉淦上疏陈三事:请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三件事都是在批评雍正的,尤其是“亲骨肉”一条,更是谁都不敢说的话。大家都为孙嘉淦捏了一把汗。果然,雍正大怒,要治他的罪。好在当时有个大臣说,孙嘉淦这个人虽然狂妄,不过,我还是很佩服他的胆量的。雍正想了一阵,最后也笑着说,我也是很佩服他的胆量的。最终,不但没有治孙嘉淦的罪,还升了他的官。

但孙嘉淦并没有因此收敛,有一次,又和雍正唱起了对台戏。雍正又要治他的罪。不过想了半天,又说,这个人虽然憨,但是不爱钱,那就让他去管理银库吧。

其实,雍正让孙嘉淦去管理银库,其实是试探他,看他是不是真的不爱钱。结果发现,孙嘉淦果然把账目管理得清清楚楚,丝毫没有出错。因此,雍正又把他提拔为刑部侍郎,接着又兼任吏部侍郎。

(雍正剧照)

乾隆皇帝上台以后,也非常重视孙嘉淦,先后把他提拔为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重要职务,甚至提拔他为直隶总督。

孙嘉淦虽然当了高官,但是头脑十分清醒,对下层情况非常熟悉,一直很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有一次,一个村民把红豆汁洒到自己身体上,刚好村里发生了一桩小孩被杀的命案。当地政府就把这个村民抓起来,最后屈打成招,判了这个村民的死刑。不过就在即将被处决的时候,作为刑部尚书的孙嘉淦发现了疑点,重新审理,最终那个村民冤情被洗刷。

清朝初年,因为粮食不够吃,坚决禁止民间造酒。直到乾隆年间,这个禁令还在。不过,其实那时候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而且这样做,对工商业的发展也不利。因此,孙嘉淦通过一番详细的调查研究,最终向乾隆上奏,解除了这一条禁酒令。

不过,孙嘉淦虽然受乾隆重用,但由于他直臣的性格,因此,在乾隆年间,官位也一直起起伏伏。被升迁了,又因为得罪了乾隆,又被降职。到退休的时候,他还就是一个吏部尚书。

孙嘉淦告老还乡的时候,为什么要把砖头装在十多口木箱栽回去呢?原来,当时的民间风气,一个人退休回到故乡的时候,大家会看看他在官场是不是混得很得意。而看他是不是混得很得意,就看他回乡的排场是不是很大。

(乾隆剧照)

孙嘉淦一辈子不爱钱,也没有什么财物,回乡的话,实在没什么可拉回去的。可是没东西拉回去,走在路上确实不好看。孙嘉淦为了避免被乡人小看,因此准备了十多口木箱。可是,这木箱里面又实在没什么可装的,车一在路上运行,这木箱必然要弹起来。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事情发生。因此,孙嘉淦把很多砖头装在木箱里,避免尴尬。

不过,孙嘉淦没有想到的是,他这样做,虽然避免了在乡人面前尴尬,却被其他官员盯上了。他们说,孙嘉淦平常不爱钱,回乡的时候,居然拉了十几口木箱的金银财宝回去。乾隆也感到很疑惑,于是派人在半道上把他拦截下来,打开木箱检查。结果发现竟然是砖头。

这件事让乾隆皇帝大为感动,因此下令沿途的官府,用金银珠宝把他这十几口木箱装满,作为对他的一种奖励。

而这一件事,也让孙嘉淦美名远扬,71岁去世后,被谥为“文定”,光耀后世。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孙嘉淦?这名字听着有点冷,但这人是雍正手底下的一员大将,出了名的脖子硬,脑袋瓜硬。就那小身子骨瞅见了一个目标,八头牛都拉不回来,拿脑袋瓜当探针的用,撞到花岗岩上都不带回头的主。

老话说的好,这人啊无欲则刚,他这人能做到这一点,完全是因为清廉二字。穷的底裤都往当铺里塞,但您想要往他家里送点银子啥的,他一准给您送一大耳光子糊脸上,捎带着一蹶子就把你给踹到大牢里吃牢饭去了。

有了这两点,再碰上一好皇帝,不出名都不成啊!说实话咱老百姓就喜欢这样的官,既然这问题被老梁碰到了,老梁就给大家伙说道说道。

孙嘉淦

这人是俺大山西出生,老父就是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过着家里的米缸一年到头就没有被盛满过的日子,所以他是一边帮衬着家里耕作,一边拿着书本读的书。

康熙五十二年这才中的进士,这人也到了三十岁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孙嘉淦三兄弟,论出身都是进士,一门三进士,在那个惟有读书高的年月里,这就是荣耀啊。

入了体制之内,孙嘉淦在康熙朝这就蹲了差不多有九年的冷板凳,这放到一般人身上,这就快修练到大圆满的境界。也是,这人生能有几个九年可糟蹋的,所以这人蹲的都快废了,也没整出个啥名堂。

这个时候康熙驾崩了,而雍正作为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出者,这就蹲到了康熙留下来的龙窝里做了皇帝。

咱都知道雍正这人一辈子扣扣索索的,但雍正却给天下百姓办了不少的实事,把个大清朝拾掇的红红火火,可那帮子官员可就倒了霉了。你敢整个贪污出来,他能把你塞到榨油机里,榨出二两油卖了,在把那窟窿填上的人,而且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的人。

按理说这样的人,蹲在龙窝里龇着牙,瞪着满朝的官员,恨不得咬你一口,您就应该是个闭嘴的状态。

可这孙嘉淦这个时候,脑袋瓜不好使,撅着屁股就上了一道折子。说啥呢?对雍正进行了三劝: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

呦吼!你这纯粹是吃饱了撑着了吧。咱说停捐纳,就是让雍正把这个捐了钱就能给一官做的事给停了。可当时满清被康熙连年的战事搞的国库都快空了,这捐纳好歹是补窟窿的一个重要手段,这要是停了,朝廷的一大财源可就断了。

接着是罢西兵,这事能停吗?不能啊,虽然每年要给这窟窿塞好多钱,但你不把这窟窿填上,这江山那有个太平的时候。

还有这亲骨肉。要说前两件还算是正常,可这亲骨肉这条,相当于给雍正上辣椒水,揭雍正的伤疤,说你连自家的亲兄弟都这么整,让全天下人看笑话。

我去!这不就是没事撸虎须子穷嘚瑟吗?康熙生那几个儿子,哪个是好相与的,您给他们一个凳子,他们能当梯子使唤的人物,您不把他们按死了,雍正这位子也不用做了,天天和这帮兄弟们耍心眼去吧,这天下的事就只能踹一边去了。

孙嘉淦这折子就是一大耳光子,照着雍正的大脸蛋子就是一家伙,气的雍正撸起袖子想要弄死他:“干啥呀?干啥呀?爷们还没怎么着呢?就嘣出你这么个臭虫。”雍正一瞅还是一个七品的芝麻小官:“全朝堂的大员都没说话,你到是来嘚瑟,显摆是吧!翰林院咋就出你这么个玩意!我让你狂!”

好在雍正的老师朱轼就蹲在一边,一瞅这架势,急忙出来灭火:“孙嘉淦这人就是一狂徒,老狂了!但这人居然有这胆子,老臣很佩服啊!”

雍正又坐回了龙窝里,一琢磨,突然就笑了:“确实狂的没边,这胆量朕也是服了!”

其实说道这里,老梁插一句,雍正刚刚继位,又是对兄弟这呀哪呀的,对于这个孙嘉淦确实不易动刀动枪的,所以孙嘉淦没事,但从这里也就进入了雍正的心坎里喽!

能在皇帝面前拔了根毛下来,还没事。朝堂上一大帮人都佩服他,这不这屁股也离开了坐了快九年的冷板凳,这就蹲到了国子监司业的位置上。

咱说实话,雍正这人特小气,你给他上了辣椒水,他不找回场子他就不是雍正。所以雍正还是用孙嘉淦的一个过失,一蹶子就给踹到了刑部大牢里,让刑部的人收拾收拾。

其实雍正他也没想着要了孙嘉淦的命,就是想着出一口气,吓唬吓唬他,毕竟你拔了老虎的须子,还嘚瑟老半天,这不行啊。

好吧,一家伙下去,一点小事就被整成了一个砍头的罪名。拿着刑部送上来的折子,雍正很高兴,这口气算是出了,捎带着也把孙嘉淦那狂妄的气焰消了消。砍头还是算了,这人他还留着有大用。因为雍正听说这孙嘉淦别的优点没有,就一个——不贪。

得了,这死罪免了,一脚又踹到了大清的银库里,当了个头。

这孙嘉淦到是个识趣的人,一出狱,连家也没回,这就跑到银库当差去了。

没成想,这一家伙下去,满朝堂就有那流言蜚语的流传开了,说啥孙嘉淦这小子“有缩无盈”,就是为了给自己捞点好名声,打个底让自己往高了爬。

这小风吹的就像是真的一样,掌管户部的果亲王坐不住,抬腿就往银库里走。

可到了场地,果亲王看到的是孙嘉淦和一帮子仆役又是记账,又是搬运的,忙的脚后跟都不带落地的。

但果亲王可不会被这表面现象给糊弄了:“拿账本来,咱对一下!”

这一复查下去,没有一丝一毫的差错:“服了!”果亲王伸出了大拇哥。往年这银库差那么百八十两的那算是正常,太正常了,可到了这孙嘉淦的手里,没有一丝一毫的亏欠,大写的服字就贴在了孙嘉淦的脑门上了。

手下有这么能干的能吏,果亲王当然要给雍正推荐一把。

得,这河东盐政的帽子就戴在了孙嘉淦的脑壳上喽。

此后,有些个大臣弹劾孙嘉淦,雍正就当个笑话看,看完了就丢在屁股底下没当回事:“这人就是太直,脑壳硬,不懂的拐弯,只懂拿脑袋撞,得罪的人也够多的!”

要是一般人这么多弹劾,早被雍正给撸了,丢大牢里吃牢饭去了,可孙嘉淦一直都受到雍正无比的信任。

此后调回京里,当了刑部侍郎,还管着吏部一摊子事,也算是对他无限的信任。

题主的事

而乾隆继位以后,孙嘉淦虽然不再像雍正朝脑壳那么硬气了,但还是以真正,清廉出名。

到了他卸任之后,孙嘉淦蹲家门口一琢磨,自己这也算是衣锦还乡,可转头瞅瞅,两袖清风啥也没有,这咋整!

于是将当年修顺义城剩下的五千多块用了半拉的转头装了十几个大箱子,气势雄壮的出了北京城的大门走了。

您要知道这孙嘉淦在其位的时候,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要不是雍正护着早完蛋了。所以那些个不明所以的敌人,看到这一幕,这就胡编乱造的整了一段给乾隆听。说实话这要是雍正,根本就不会信这些闲话,但会说一句:“这孙嘉淦是来讨赏的,给咱忙了一辈子,应该的!”几个赏钱一定会有的。

可乾隆一听,脑子就蹦起来了:“拉住他,瞅瞅!”

好吧,这一瞅全是半头砖。

孙嘉淦到是有话说:“咱当官这么多年,除了皇帝他老人家赏的一千两雪花银啥也没有,想着着半头砖丢在地上也可惜了,整回家咱修个窑洞啥的,也不错!呵呵!”

乾隆听了,很惭愧,这不又从内务府拿出五千两白银,替换了这五千块半头砖,让孙嘉淦回家养老。

哎!一朝天子一朝臣不是!

好了今天就说道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孙嘉淦,以清廉正直、敢言直谏出名,却能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而不倒,堪称宦海奇葩一朵。

很多人都会认为孙嘉淦之所以能在险恶官场中独善其身,最终名节得于保全的原因是因为他甘守清贫,为官清廉,不留把柄于人构陷。这固然是原因之一,还在于他深谙进退之道,懂得帝王之心。

这绝非贬义。自古以来,凡历朝历代的清官大多没有好下场,这只因为清官求名而不求利。因你一人却挡了成十上百人的财路,别人视你为眼中钉,欲拔之而后快也就成了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孙嘉淦饱读诗书,当然明白这其中的道理。要想成为清官,还能保全自己,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取信于皇帝,有他老人家的庇护,你们这些贪官再想整我,只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只是一般的人也学不会,因为没人比他胆大。雍正登基之初,因为做事刻薄,性格又喜怒无常,大臣们上朝一般都当哑巴,要不就顾左右而言他。只有孙嘉淦上疏建议,要雍正"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罢兵”。

此疏虽然狂妄,有含沙射影之嫌,但却出于一片至诚之心。雍正先闻之大怒,继而大笑道:“朕佩服他的胆量",最终召见了他,升任他为国子监司业。

孙嘉淦此举看似凶险,其实未必。这全因他熟谙帝王心术。任何一个皇帝在才登大位之初,无论是明君还是昏君,他们都会以明君自诩。而身为明君要做到的,就是广开言路,从善如流。

不管是不是表面文章,皇帝既然有这个需求,那么你身为臣子投其所好,顺便把自己的政治诉求也一并呈览,大抵不会有太差的结果。

同样的手法,他也在雍正驾崩,乾隆继位之后炮制了一遍。这一次上疏他专论君主"三习一弊”,以直言劝诫新皇。果然,乾隆表示十分赞赏,顺便将他提升至刑部尚书的高位。

由此可见,孙嘉淦这清官做得确实聪明,略施小计,于人于已不无裨益,更难得的是,就在他告老还乡之际,他还为自己挣得了一笔不菲的"养老金",并且无损把持了一生的清廉名节。

原来,就在离京之前,考虑到自已身为清官,这一辈子都没有挣下什么家业,孙家淦有些着了难。自古以来就有"衣锦还乡"一说,可看看自已,好歹也是三朝为官,身居高位,就这样带些不值钱的家当回去,必然会被一些势利的父老乡情嘲笑。

于是,他派下人买了十几个大木箱回来,里面装满砖头,扛上骡车。等到出发之际,大张旗鼓地京城里转悠了一圈,这才晃晃悠悠地朝自己的山西老家而去。

他闹出这般大的动靜,自然就有人把这件事情告发到乾隆那里。乾隆一听,气就不打一处来,心想:"好你个孙家淦,临行赠言,你送我四个大字:慎终如始。结果你自己呢,平时一副两袖清风模样,这一走却带了十几箱金银财宝回去,这不是欺君是什么?"。

乾隆越想越气,当然不能善罢干休,便派人前去奉旨查抄。等到查抄的人回来禀明真相,乾隆既为自己无端地怀疑感到羞愧,也被孙家淦的良苦用心所感动。

他当然不会认为孙家淦这么做的原因是打肿脸充胖子。站在乾隆的角度来说,孙家淦这么做,完全是顾及朝廷脸面,如果让天下人知道当清官的下场最终就只落得个一贫如洗,那么以后谁还愿意当这个清官。而没有清官的皇帝,又怎能称得上"贤明"二字呢?

"不行,就算为我自己,我也不能任他就这么回去"。乾隆于是下令沿途的各级官府,用金银珠宝把孙家淦箱子里的砖头全部换去,以示对其一生清廉的奖励,同时向世人彰显他乾隆帝是何等的英武贤明。

此事之妙,妙就妙在孙家淦既得了实惠,还不着痕迹地给了乾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做清官倘若做到这种境界,那才有了示范的意义。如果只是一味苦了自己成全他人,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要想让人心向往之,只怕是难了一些。


煮茶道史


要面子要回了一车宝。


孙嘉淦是雍正年间为官,一直做到了乾隆年间,他一生清贫,不爱钱财,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敢言直谏,总算他经历的两任皇帝都不是昏君,所以很欣赏他的性格,都委以重任。

起因

就说孙嘉淦因为年老,所以向皇上告老还乡,皇上自然恩准,于是他开始打点行囊。

可是呢在当时的社会自然不能就这么空着手回去啊,毕竟虽然自己不在乎,但是对于家里人却不一定是好事。

自己一直在外为官,都知道自己官做得很大,要是就这么回去,还不一定说什么闲言碎语呢,毕竟都说衣锦还乡,自己这么落魄可能让人误会。

于是孙嘉淦想了个辙,他找人弄了几辆骡车,毕竟买不起马,然后又在车上装了些大箱子,之后他每个箱子都装满了砖头。

之后再在上面一层的砖头上刷上金漆,银漆,看起来跟金砖,银砖似的,看起来倍有面子。

结果

然后孙嘉淦就赶着这几辆骡车踏上返乡的路程了。

因为都装满了砖头,所以骡车拉着费劲儿,车辙印很深,在外人看来这车里肯定拉了不少好东西,要不费这么大的事儿干什么。

所以就有人开始打了坏主意,毕竟孙嘉淦那敢言直谏的做官方式,自然不缺少政敌的存在。

其中有人就到皇帝跟前把他给告了,说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自己不爱财,结果刚退休就弄了这么多钱,肯定是背地里贪污了。

皇上闻言也是很生气,觉得孙嘉淦辜负了自己的信任,但也不能就这么偏听偏信,所以赶紧派人提前赶到孙嘉淦路途的前头,把他截住,然后找理由检查了一番。

结果实际情况一到手,皇上很是满意,觉得孙嘉淦确实不愧清官之名,又觉得这样一位好官如此凄惨确实不好,于是命人,在路途中,以官府的金银替换了那些砖头,算是对孙嘉淦的赏赐。

就此孙嘉淦以一车假金银,换了一车真金银,发了大财。

启迪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了,好人终归有好报,自己做事无愧于心就好,不要因为其他私信杂念犯错误,最后终会有回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